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痉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2)

傅抱石 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局部)

现在从痉湿暍(读音yē)病脉症第二从这地方开始,这个金匮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目。这一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暍,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应该有个并治两字,并治两字落下去了。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个痉病,一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则不然,「反恶寒」,由这个「反」字可以看出来,其实这是太阳伤寒嘛,伤寒是发热无汗而恶寒。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抽,平时说是抽风,小孩子五天风,七天风,怎么说与风有关系,其实不然的,现代说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抽。小孩子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生,感染破伤风菌就要抽,现代小孩子遇到抽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干净了。

所以说古人说这风是有问题啰,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广,相当广泛须要整理。这里头的风字,假如是风,现代的产妇不像以前,以前简直是把屋里捂真是风湿不透,该抽风还是抽风,现代在医院里头蛮不在乎,它不抽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不但如此,还经过科学证明了。

但站在中医的立场想一想,既不是风,那治病不是袪风啰,是治什么呢?古人认为是袪风,既不是袪风,这袪风的药也就成问题了,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务实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将平时经常用的药,另写一些,现在怕是来不及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一点。

这一章很容易就看的出来,意思就是这种抽的这种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做刚痉。

刚才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但是刚痉这个形象一点不错,古人对证的形象的掌握,这也是个规律,治疗一点不错,所以中医尽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袪风也不是治破伤风菌,所以中医妙的地方,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而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

就说《伤寒论》里方法讲的非常清楚,这个书就不清楚了,你看这一句话就知道,「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如果没有一个痉的这个问题在里头搁着,那这就是太阳伤寒啊,怎么是刚痉呢?

它讲的是痉,其实是痉抽,如果痉病一抽,要是以太阳伤寒出现者,就叫刚痉,它是这个意思。不是发热、无汗、恶寒在伤寒论叫做伤寒,来这里就叫做刚痉,那是胡闹。

伤寒只是发热、无汗、而恶寒。那痉呢?形象一样但多一个抽,痉就是痉挛,就是抽,这是文里一说就可以明白了,意思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段。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拥有两个类型,一个是无汗的,那就是太阳伤寒那个类型;一个是同时出汗的,那就是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唯独痉病时候,它不恶风了,痉病是热,热而汗出,咱们讲的温病,阳明篇都有的,所以它与太阳中风微有不同,但也必须痉,不痉而发热汗出、不恶寒是温病,也不能说它就是痉,我们讲的痉是一个前题。如果痉以中风这一个病型出现者,那这种痉叫作柔痉。意思是这个意思,这个书非常简略。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为难治,这三个字是没有的,是衍文,你们看看伤寒论中的痉湿暍就没有这三字。

其实这一段全是针对柔痉说的,柔痉之证,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这种就是柔痉,它的脉是怎样呢?

底下就是讲的这个脉,他说如上述的太阳病,就是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而脉沉细者,柔痉这个脉是沉细。在表啊,怎么脉沉细呢?

柔痉是由于津液虚,热盛津液虚,这个痉就是肌肉痉挛,这个脉出不来,受这个肌肉痉挛影响,若外面实还能有,外面不实,本来太阳中风脉就缓弱,而这个脉沉,又由于津液虚脉更细,这是柔痉的脉。

底下这节解释柔痉的所以然,有这节的关系,主要是津液虚,紧接这一段也是诠释,针对柔痉说的。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这很明白了,太阳病不一定就会痉挛。发汗太多,如果表再不解,热不去,而津液虚枯燥,它就要致痉,这个痉就是肌肉痉挛,肌肉痉挛就是肌不和而发生痉挛,它就要抽。

肌肉痉挛在柔痉讲,柔痉这个肌肉痉挛啊,由于津液虚,组织肌肉枯燥,肌肉失和而发生痉,他是这种关系,它是由于组织枯燥发生的,再有热毒,它就要抽。发汗太多,因致痉,也就是说明津液丧失,如果由表症发汗,它就要发生柔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接着说,风病指太阳中风。太阳中风应该用桂枝汤以解肌,而反下之。那如果这个下之,病不愈是徒亡其津液。

在伤寒论有发汗,若吐,若下,亡血,亡津液,是这种的治疗不当都会亡血、亡津液。本来是风病,它误治了,不但是太阳中风不好,更由于丧失津液,它也要痉,这也是说柔痉。

太阳中风,下之后,表不解,还是要用桂枝汤,你还用麻黄汤发其汗,那必须痉,不但是痉而更使之拘急。拘急也是抽的意思。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那么此外,平时生有恶疮,由于脓血的亡失,津液本来就不足,组织就枯燥,虽然有身疼痛的表证在,也不能发汗,发汗重亡失津液,那一定也要做痉。

这几段全是根据柔痉底而下来解释的,柔痉发作的原因很多了,一言以蔽之,就是津液丧失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如果再有热,就要发痉,这个说的是柔痉。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第七段,到这是一段。

这个患者身热恶寒,项背强急,一看就知道是葛根汤证,就是太阳病的葛根汤证。发热恶寒,颈项强急,这也是太阳表证,这里讲的是刚痉,刚痉是以葛根汤证出现的。

主要是表不解,气上冲。气上冲,人身上中的津液即体液、水份,它也就伴气上冲往上来,那下面就虚,所以津液不到足下,足就寒。

上冲,津液往上来,上部特别充实,颈项也强急,这个葛根汤的项背强,就是这个津液充斥于上体部,那么既是强急,也是发痉挛,也是肌不和,咱们说葛根解肌嘛。

葛根的肌不和跟柔痉肌不和是两种,柔痉那种肌不和是由于组织枯燥,而有热;而前者这个热是有的,由于水气太多,湿热这么两种东西,也能使得肌肉不和,而发生痉挛,这刚痉是这么一种情况。

所以说这个津液冲上,头热、面赤、目赤,往上冲嘛,热也往上冲,津液也是这样。项背强急,脖子运转就不自如了,只能脑袋动,独头动摇。如果项背强急到一个相当程度,它就要发生背弓反张,就变成了痉病了,骤然间口噤,口噤就是不能说话,牙关紧急,张不开嘴来,这么一个口噤。

背反张,后背反张,张指弓说的,弓本来是反张往后,两头往后反张,就是说往后抽,小孩抽就这样,大家都看到过,这就是痉病,就是说葛根汤证的刚痉的意思的一段话。这后头参考刚痉的葛根汤证更清楚了。

这一段说太阳病,项背强急,无汗发热,恶寒是葛根汤证,一痉的时候,就要会口噤、头痛、背反张,就是痉病了;没有以前的,只是项背强急,咱们说头项强痛太阳病,指的是颈,向后头说的,如果强更进展的话,到相当程度,就牵连到背,那时候脑袋能动,项颈不能动,所以独头动摇,再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要口噤、背反张了,痉就要发生了。他这个是由太阳病发痉的过程写的,这一段说的是刚痉。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这一段没有,在玉函经里就没有这一段,在伤寒论也没有,所以这是衍文不要。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这个搁着,这是衍文,这书错误更多。

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这是一段。发其汗已,指是上面的痉,这个痉是刚痉,应该用葛根汤。用葛根汤发汗之后,其脉如蛇,这个脉不是上下溜直了,刚痉这个脉紧如弦。

咱们讲的伤寒论太阳病,伤寒脉是浮紧,这个痉脉不但紧,上下更直,这个紧与柔痉是两种,柔痉这个脉本来就是虚,所以咱们讲太阳病,太阳中风脉浮弱,阳浮而阴弱,脉往里头一摁啊,弱的很,他里头液体少,所以一痉反沉而细。

这个伤寒不是,伤寒这个血液里头有很大量的水份,所以充斥体内,他一点汗不出嘛,所以脉相当紧,浮而紧,这时候痉,这个脉在外头,不但紧而更直,上下而更直,这两病都抽的时候,两个脉是不一样的。

这脉指刚痉说的,如果发汗之后,这脉不那么样上下紧弦,而如蛇行,蛇走是弯曲的,如蛇形状的样子,说明这个痉也好了。

咱们刚才讲葛根汤证是气上冲,津液往上,达到相当程度,所以整个后背部肌肉都失和了,发痉挛。那好了呢?气不冲了,表也解了,津液也下去了,所以暴腹胀大,这津液下来了,这是已解了,葛根汤证主要在项背这个地方啊。

如果脉还如故,还是紧而弦,反伏弦者,但脉变沉了,这个伏而沉,伏即是沉的厉害,推脉道才能摸得到,这个病由表入里,更深了,这个痉也是不好的,所以反伏弦者,是不好的样子。

这个病由表到里了,还是要痉。这底下都是对照刚痉说的。发汗,发其汗已,这一段是对刚痉说的。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上面说,脉沉细者痉,指的是柔痉。紧脉刚才讲了,血管里头充斥水分,就是体液,也就是血液在血管里头相当的多,肌肉再一紧,更使得上下紧张,所以上下紧如弦,直上下行。这是刚痉的脉。所以这以上论的是刚痉。

痉病有灸疮,难治。

这一段很不好解释,这也是在伤寒论讲的很明白,这是冲着柔痉说的。

在伤寒论有这么一段,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就是指灸了虚热人的脉。

太阳中风,脉浮而弱,虽然有热,脉数,也必缓弱。比太阳中风的脉还缓弱,就是微,如果虚有热,你更不能用灸,这种用灸,血更以火助邪嘛。

那段书讲的非常好,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以痉病的总论来看了。底下就讲具体的证治了。

 转自 半癫大师 馆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五)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痉病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精讲一 概述
【金匮要略】第二章第11条
【《金匮发微》曹颖甫】痉湿喝脉证第二
经典笔记 | 辨痉湿暍病脉证治之痉病
痉病条文--古中医金匮入门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