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和汤——虚寒性痹痛,阴证肿块,阳虚痰饮咳喘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方义:本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所致,治疗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主。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月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故以“阳和“名之。

组成: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兼气虚不足者,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若阴寒重者,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的功效。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运用:本方用于阴疽,临床应用以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为辨证要点。

方中熟地用量宜重,麻黄用量宜轻。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用此方。

《外科证治全生集》
阳和汤法解寒凝,外症虚寒色属阴,
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草相承。
【歌诀总括】
阳和汤的病机与阳气弱不得温通、温化而致血液凝聚有关,其主治证为阳气不足之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全方药物由熟地、鹿胶、炮姜、肉桂、白芥子、麻黄、生甘草组成。
【歌诀详解】
阴疽和阳证疮疡肿毒不同,其特点为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一般不变。而且痈疡肿毒阴证的共同特点是未成脓难消,已成脓难溃,溃后难收口。故阳和汤的病机与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及寒凝痰滞三个方面有关。针对阴疽发生的原因和病理特点,本方从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立法,温补与温通之法并用,是一种多层次从里向外的温托方法。方中熟地偏温,滋阴养血;鹿胶温阳,填精补髓,强壮筋骨,还能补益精血,所以阴阳双补。二药同用,体现了温补的作用。炮姜、肉桂、白芥子、麻黄四味药,既能活血,又能化痰,主要起温通的作用。
由于本证寒凝血滞,加之阳气不能温化而成痰,故有痰瘀内阻,而且病位较深。阴疽的发生可以深入到骨,然后从骨到肌肉,再到皮毛,以及皮毛、肌肉之间的皮里膜外等多个层次。所以此方的温通也涉及多个层次。用肉桂温里祛寒,既可温阳,又能活血,它的作用部位最深,可以通过温托,从里向外透散寒邪。炮姜可作用于肌肉,其归脾经,脾主肌肉,通过温里祛寒来达到温托的目的。白芥子可以温通,温化痰湿,擅长于祛皮里膜外之痰。麻黄作用于体表皮毛,可宣通毛窍,发越阳气,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
所以这四药从皮毛到皮里膜外,到肌肉,到骨骼,是通过多层次的温通、温托的方法把寒邪从里到外祛除。生甘草调和药性并能解毒。全方温补和温通结合,是多层次温法的体现。一方面温补营血之不足,一方面解散阴寒之凝滞,以使阴破阳回,寒消痰化,如温暖和煦之气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名阳和汤。
【应用点睛】
本方可用于骨或关节结核、淋巴结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对顽固性咳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夜间发作性心绞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痛经、乳痈、腰椎间盘突出、腰脊椎肥大、坐骨神经痛等,中医辨证属于营血虚滞、阳虚寒凝者,均可用本方治疗。但若是疮疡为阳证,或阴疽已溃破者,不可使用本方。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一两(30g)麻黄五分(2g)鹿角胶三钱(9g)白芥子二钱(6g),炒研肉桂一钱(3g),去皮,研粉生甘草一钱(3g)炮姜炭五分(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方解】阴疽一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而成。阴寒为病,故局部肿势弥漫、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并可伴有全身虚寒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亦为虚寒之象。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温肾阳,益精血。二药合用,温阳补血,共为君药。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为臣药。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少量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腠,散寒凝,为佐药。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则补而不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不伤正。生甘草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可使阳虚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以“阳和汤”名之。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阴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气虚不足者,可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阴寒重者,可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作用。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阴寒凝滞者。
4.使用注意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使用本方。马培之云:“此方治阴证,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重校外科证治全生集》卷4)
【附方】
小金丹(《外科证治全生集》)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制末,一两五钱(各150g)没药归身乳香各净末,七钱五分(各75g)麝香三钱(15g)墨炭一钱二分(12g)以糯米粉一两二钱,为厚糊,和人诸末,捣千捶,为丸如芡实大。此一料,约为二百五十丸,晒干忌烘,固藏,临用取一丸,布包放平石上,隔布敲细入杯内,取好酒几匙浸药。用小杯合盖,约浸一二时,以银物加研,热陈酒送服,醉盖取汗。如流注初起,及一应痰核、瘰疬、乳岩、横痃,初起服,消乃止。幼孩不能服煎剂及丸子者,服之甚妙。如流注等证,将溃及溃者,当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有参之药同日而服。功用:化痰除湿,祛瘀通络。主治:寒湿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蟮癀头等病,初起肤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原书使用本方,常与阳和汤并进,或交替使用。但此方较阳和汤药力峻猛,惟体实者相宜,正虚者不可用,孕妇忌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外科证治全生集》卷4:“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卷4:“夫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滞之证,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人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膜外之痰,桂枝人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则化耳。

【组成】熟地30克 肉桂3克(粉服) 麻黄2克 鹿角胶9克(焗服) 白芥子6克 姜炭2克 生甘草3克 
加减;
1.若阳虚寒盛者,可加附子以温阳散寒;
2.寒湿凝滞较甚者,可加细辛以散寒通滞;
3.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以助益气;
4.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
本方现代常用于骨结核、淋巴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 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坐骨神经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 凝者。血虚寒盛所致的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妇女痛经等亦可加减应用。

脑疽  2阴疽  3慢性骨髓炎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慢性支气管炎  

一、骨伤科 1.慢性骨髓炎   2.胸腰椎结核   3.骨转移癌痛   4.颈椎失稳症  5.肩周炎  6.腰椎间盘突出症  7.坐骨神经痛  

内科 1.心律失常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慢性支气管炎  

三、皮肤科 荨麻疹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 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本方治疗外科阴疽诸证。以患部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酸痛无热, 舌淡脉细为应用要点。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卷4)
 [组成熟地一两(30g)  肉桂一钱去皮,研粉(3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二钱(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    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
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病机分析本方所治阴疽诸症,是因患者阳气不足,营血亏虚,寒邪乘虚人里,
寒性收引,津液凝滞,寒痰凝滞痹阻于肌肉、血脉、筋骨,关节而生诸证。局部因受寒
邪侵袭而无热证,故皮色不变,或呈灰白色;寒性属阴,易伤阳气,可见全身虚寒证
候,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配伍意义本方针对阴疽诸证而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虚
则补之”,“结者散之”的原则,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中肉桂、姜炭味辛性热,
既可温经通脉,又能散寒祛邪,从而解散寒凝以治标,共为君药。熟地温补营血,伍以
血肉有情的鹿角胶,则温肾助阳,填精补髓,强壮筋骨之功尤著,两药相伍,补血助阳
以治本,同为臣药。麻黄辛温达卫,以驱散在表之寒邪;寒凝痰结,以白芥子散寒开
结,除皮里膜外之痰,两味合用,既能使气血宣通,又可使熟地、鹿角胶补而不滞,为
方中佐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化阴凝,布阳和,则阴疽诸证自除。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补阴药与温阳药合用,温补营血之不足;一为辛散药与温
通之品相伍,以解散阴寒之凝滞,两者相辅相成,温而不燥,散不伤正,使阴破阳振, 
寒消痰化。
    本方名为“阳和汤”。阳和者,是指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记》:“二十九年,
始皇东游。……登之,刻石,其辞曰: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气方和起。“中春,
即仲春,意思是说,到了仲春二月,阳和之气,方始升起,唐.柳宗元在《诏追赴都二
月至霸亭上》有诗云:“诏书许逐阳至,择路开花处处新。”本方是外科治疗阴疽的著名
方剂,其功效尤如仲春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以“阳和”名之。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治疗外科阴疽诸证。以患部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酸痛无热,舌淡脉细为应用要点。
    2.加减法  若阳虚寒盛者,可加入附子以温阳散寒;寒湿凝滞较甚者,可加细辛
以散寒通滞;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以助益气;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
    3.本方现代常用于骨结核、淋巴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
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坐骨神经炎、肌肉深部脓疡等属血虚寒
凝者。血虚寒盛所致的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妇女痛经等亦可加减应用。
    [使用注意若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者,或疽已溃破,不宜使用本方。马培
之说:“此方治阴症,无出其右。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
(《马评外科全生集》)。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谓:“半阴半阳之证忌用”。
    [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外科名家王维德所创。据《外科证治全生集》卷4所载,
本方主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后世治疗阴证疮疡多用之,因而本方又有
“阴疽活命丹”之称,是治疗阴疽方剂的鼻祖。王氏治疗疮疡之阴证每喜用肉桂、麻黄、
炮姜三味,意在助阳气,解寒凝,该书中治疗阴疽恶核的“阳和丸”即以此三药组成。
阳和汤乃前述三药再加入熟地、鹿角胶养血,白芥子化痰,生甘草化毒,用于阴疽由营
血本虚,寒凝痰滞而致者。清末外科医家张正深得本方配伍用药精髓,并且善于临证变
通,他仿阳和汤意创制了多首治疗阴疽的系列方剂,均记载于其代表著《外科医镜》
中,如阳和二陈汤、阳和化坚汤、阳和化癌汤、阳和救急汤、阳和救绝汤等等,上述方
剂均以肉桂、炮姜、麻黄、甘草为基本药物,分别配人化痰、解毒、益气、养血等药,
治疗诸如骨槽风、乳癌、阴疽溃破或倒陷等多种顽证,进一步发展了阴疽的治疗方法。
此外,后世医家根据本方具有温阳养血化痰之功,又将本方加减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内科慢性虚弱性疾患的治疗,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疑难阐释关于本方的君药  对阳和汤配伍结构进行分析者,首推清代张秉成。
他说:“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成方便读》卷
4),后世医家多从此说。但笔者经仔细研读《外科证治全生集》发现:王氏治疗疮疡阴
证诸方中,肉桂、姜炭、麻黄三药出现频率最高,其中“阳和丸”仅以此三药组成,可
见温散寒凝是王氏治疗阴证疮疡的主要大法。阴疽之成,乃阳气不足,营血亏虚,寒邪
乘虚人里,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血脉、筋骨而致,证属本虚标实,但治标治本何者
为主?从王氏对于温散药物的重视之中不难得出答案。所以,笔者认为,阳和汤中以温
药作为君药较为符合王氏立方本旨,近年亦有学者提出类似观点L1j。不过在临床运用本
方时亦可灵活掌握:若寒象较著者,以肉桂、姜炭为君;虚损较甚者,以熟地、鹿胶为
君;虚寒并重者,则可以肉桂、熟地共为君药。
    [方论选录]
    1.张秉成:“夫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滞之证,
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所虚之处,即受邪之
处。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
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
炮姜之温中散寒,能人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人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去皮里
膜外之痰,桂枝人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
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则化耳。(《成方便读》卷4)
    2.谢观:“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为温补之品,用麻黄以开腠理,用白芥
子以消皮里膜外之痰。且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
表。用治诸疽白陷,如日光一照,使寒湿悉解,故有阳和之名。惟半阴半阳之证忌用。
(《中国医学大辞典》)    '
    [评议二位注家对阳和汤中药物的配伍意义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张氏关于
熟地、鹿角胶养血作用的阐释,谢氏关于“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得熟
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的论述均颇有见地,耐人寻味。惟张氏对于本方君药的论述似与
制方本意不合。
    [验案举例]   
    1。脑疽  《经方实验录》:友人周慕莲君患脑疽初起,察其属阴性,法当与阳和汤,
顾大便五日未行,疑其有热结,为之踌躇者再,谁知服汤后,次早项背转动便易,大便
畅下,乃悟其大便之闭,亦属寒性故也。
    2.阴疽  《四川中医》(1986644)  某女,5l岁。患者左小腿外侧被犬咬伤后隆
5crn×5cm青紫色包块,痛甚。5天后到某医院手术,切开后流出桃花色清稀脓液,
量甚多,半月后患处脓水反增多,伤口不愈合。现症:面色咣白,伤口处呈紫暗,触之
不温,口淡无味,恶寒,二便清利,舌质淡,苔白,脉沉弱,法当助阳益气散寒。予阳
和汤去麻黄,加黄芪、党参、茯苓、苍术。服5剂后+患部皮色已正常,脓水分泌物消
失,伤口趋向愈合。继服2剂,一月后随访已康复。
    3.慢性骨髓炎  《广西中医药》(1994319):某男,18岁。2年前开始出现右臀
部红、肿、热痛现象,经肌注青霉素,口服百炎净以及外敷红霉素膏等10多天而愈。
不久左大腿下段出现红肿疼痛,当地卫生院诊为脓肿,予以切开排脓,肌注青霉素。术
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在某院诊为左股骨下段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经死骨摘除、开窗
引流术、肌注抗生素等治疗不愈。现症肌萎消瘦,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左大腿内侧下段见一窦口,脓水津津。X线提示:左股骨下段化脓性骨髓炎,诊为左股
骨附骨疽。辨证为骨疽体虚,元阳不足。予阳和汤加黄芪、鸡血藤、续断、牛膝、角
刺、当归,外敷金黄膏。治22天后脓净。继服阳和汤60天,X片证实已无死骨,骨膜
未见增厚,骨小梁排列有序。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湖南中医杂志》(1986310):某男,兜岁。因感冒后感
心悸、憋气、胸闷而来治疗。心电图示: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心率40次份。胸片
正常。舌红有瘀斑,脉迟。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用阳和汤加阿胶、白芍,服10
剂后心率达54次份,加赤芍,又服10剂,心率达62次/件,舌上瘀斑消失。继服10
剂,诸症改善,心率达65次/4-)-   
    5.慢性支气管炎  《四川,中医》  (19941032):某男,60岁。患慢性咳喘20
年,稍受寒冷及劳累即发,冬春季加重,每年至少发作2次。发作时咳嗽,咯痰,气急
不能平卧。近6年来发作频繁。以阳和汤加紫河车、细辛、五味子,服上药30剂。结
果该冬天未见发作,感冒也明显减少,体质增强,连服5年,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1为脑疽初起之证,且见有大便多日不行,此乃寒结所致,故与阳和汤
温阳散寒通滞,药证合拍,则不仅可治阴寒之脑疽,且寒散结消,便结亦下。案2、案
3均为疮疡流脓,久不收口,断为气血亏虚,阳虚寒凝之证,故均用阳和汤而愈。案4
为阳虚寒凝,脉络瘀阻而致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本方加阿胶、白芍温阳补血,散寒
通滞,使寒邪散,血脉充,瘀滞除,血流通畅,则脉搏亦恢复正常。案5为慢性咳喘,
身体亏虚,寒邪内侵,寒凝痰滞,以阳和汤加紫河车、细辛等温阳补血,散寒化痰,使正气充,寒痰化,则喘病亦愈。   
    [临床报道]
    一、骨伤科
    1.慢性骨髓炎  以本方为基本方,治疗慢性骨髓炎39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
23年。热重加金银花、蒲公英、葛根;阴虚加生地、赤芍、玄参或知柏地黄丸;血虚
重用熟地,加黄芪、当归;肾虚加牛膝、杜仲、桑寄生;脾虚加白术、炒山药;湿重加
苍术、薏苡仁、藿香。并外敷金黄膏。结果痊愈25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
95%。疗程最短27天,最长13个月。
    2.胸腰椎结核  以本方去鹿角胶,加忍冬藤、蒲公英、浙贝母为基本方,治疗胸
腰椎结核伴截瘫93例。病情稳定者,加炙山甲、延胡索、桃仁、丹参;大便不通者,
加枳壳、生大黄、荆芥、莱菔子;小便不通者,加荆芥、生大黄、木通。结果疗效优者
23例,良者44例,差者26例,优良率达70%。
    3。骨转移癌痛  用阳和汤加制附子为基本方,治疗骨转移癌疼痛32例。疼痛时间
最短半月,最长1年,平均39个月。工级疼痛5例,Ⅱ级疼痛20例,Ⅲ级疼痛7例。
结果:显效工4例,有效13例,无效5例。其中工级疼痛5例均获效;II级疼痛20
中,获效18例,无效2例;Ⅲ级疼痛7例中获效4例,无效3例。
    4。颈椎失稳症  用阳和汤加葛根、蜈蚣为基本方,治疗颈椎失稳症68例。痛剧加
制川乌、制草乌;舌苔厚腻加茯苓、白扁豆;肩脊肌肉萎缩加阿胶、龟甲。结果治愈
33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
    5.肩周炎  用阳和汤加当归、姜黄、红花、桃仁、乳香、全蝎、蜈蚣为基本方,
治疗肩周炎32例。病程大于6个月者,加白术、附子。结果:痊愈15例,显效9例,
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
    6.腰椎间盘突出症  用阳和汤加酒军、蜈蚣为基本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
例。口干,加黄柏、知母;舌苔厚腻,加茯苓,白豆蔻;痛剧,加淫羊藿、制川乌、制
草乌;便溏,去酒军。结果痊愈4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7%。
    7.坐骨神经痛  用阳和汤加防风、独活、防己、牛膝为基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
33例。偏重行痹,重用麻黄、独活、防风;偏重痛痹,重用干姜、肉桂;偏重着痹,
重用白芥子、防己、独活;阳气虚弱,重用肉桂、干姜,肝血虚,重用熟地、鹿角胶。
结果痊愈2工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4C8)
    二、内科
    1.心律失常  用阳和汤为基本方治疗心律失常33例。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者24例,
冠心病者4例,肺心病者3例,风湿性心办膜病者2例。如口干,口苦而粘,舌苔黄
腻,舌质红而溲赤,心中热者,加黄连、山豆根;寐中不宁,心悸易发者,加淮小麦、
琥珀、龙骨、牡蛎;口渴喜饮,多汗,舌红脉细数者,加生地、五味子、麦冬、柏子
仁、阿胶;畏寒肢冷,脉沉缓者加附子、紫石英、赤石脂;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脉
弱者,加党参、黄芪、当归;胸闷痛者,加瓜蒌皮、郁金、茶树根;舌边有瘀斑或舌质
暗而胸部剧痛如刺者,加桃仁、失笑散;咽哽泛恶,或有咯吐粘度,胸脘闷胀,舌苔黄
腻,脉滑数者,加竹沥、半夏、石菖蒲、茵陈。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恢复正常
心律者13例,好转5例,无变化者6例;冠心病患者均恢复正常;肺心病者恢复正常
1例,好转2例;风湿性心办膜病房颤2例均恢复正常。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用阳和汤为基本方,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0例。其中冠
心病32例,心肌炎3例,不明原因者5例。气虚加党参;血虚加阿胶、白芍;舌有紫
斑者加赤芍、红花;形寒肢冷者加附子。结果:显效(治疗后心率达到70次/分以上
)4例,有效(治疗后心率达60次份以上者)30例,好转(治疗后心率提高1015
次/分)4例,无效(心率无改变者)2例,有效率为95%。
    3.慢性支气管炎  用阳和汤加五味子、紫河车为基本方,治疗老慢支119例。病
程最短5年,最长45年,均在三伏天服药。结果:显效74例,好转3工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3%。
    三、皮肤科
    荨麻疹  用阳和汤加红花、荆芥、防风、黄芪为基本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50例。
腰酸冷痛,形寒肢冷,加制附片、金狗脊;四肢末节青紫,加桑枝、丹参;瘙痒较重,
加乌梢蛇、全蝎。结果:痊愈4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o'i.疗程最短3天,最长1个月。

一、阳虚失眠证

中医汤方的名称,有的就是定义。定义的意思就是用最少数的字,表达这个词的全部意义。阳和汤只有三个字,表达什么意义呢?

中医治病讲阴阳平衡。阳和,就是用阳气来讲和。生了病,阳气不足,阴寒就盛起来了,叫做阴盛阳衰,变生出很多疾病。但没有阴气也不行,因此,就必须增加阳气来和解,不能一味来助阳。这说明药方是热性的,又是温和的。可以用来补阳,又不会伤阴(也就是不会干燥生火)。这就叫阴阳平衡。

一天,我的一陈姓朋友找我治疗,诉说自己失眠很久,很怕冷,服热性的药不行,会牙龈出血。服一些安神镇静的方子,一点效果也没有。吃镇静的西药,又怕久了会产生依赖性,成瘾,易发早老性痴呆。

那时候天气并不冷。他觉得自己衣服也穿得暖暖的,比别人都多,冷得却牙齿打战,四肢都发僵,按之确实凉手。被盖上很厚,也没有用,因为这冷好像是骨头里发出来的。看他的脸,长着一个黑眼圈,是失眠久了,微循环障碍。熬夜通宵的人常有的。

我给他处方用阳和汤加活血药。服五帖后,他才觉得有一点好转一怕冷减轻,睡眠稍好。他有了信心,继续服了二三十帖,大有改善。他说自己已70多岁,10多年来都没有性欲,阴茎萎软,服药后,却突然发现早晨有了勃起。70多岁年纪有阳举现象,意味阳气得到了补充,是寿命增长的征象。人人都想长寿。这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是大喜的信号。

《黄帝内经》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平,指的是阴液平和,充足;阳密,指的是阳气紧密、运行的功能有力,血液就不会停滞。现在病人表现的是怕冷,证明阳气不紧密,才会失眠。血液停滞在微细的血管里,表现在脸上,就见到眼圈瘀黑。加剧了失眠状态。阳和汤温阳,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两者合用,故能治失眠。

病人如果使用有镇静作用的西药,只能暂时抑制,失眠确实给治好了,但根本原因没有解决,就越来越严重。因为,疾病是动态的,进行式的,会不断加重,今天是五分,明天会是五分半,对镇静药物产生了依赖,导致相同的药量治不了。每天都必须睡眠,也就需要慢慢加重药物量。药物总是有毒副作用的,长期如此,就容易造成药物中毒。

二、髋骨天冷疼痛证

最近,我在温州市中医药学会门诊部碰到一位只有37岁的男子,是南通人,在温州做生意。诉说自己这七八年来,每到天冷,就会发股骨疼痛。每次发作,痛势很剧烈,卧床不起,动一动,痛连骨髓,连小便也得躺着,每次都要躺上10多天。这几年来到处求医,去过很多医院,找过很多医生,曾在温州某医院里输液,一次都要好几百元,连续1周,没见任何好转。只要天气转热,就不会发作。平时身体都好,没其他疾病。

像这样怕冷喜热的疾病,就是阳气不足。但年轻人给他用热性的药物补阳,就容易引起阴虚火旺症。我也给开了阳和汤,加用了北京同仁堂产的大活络丸,先后诊治了七八次。今年最冷的那天,他说发生了一点点痛,心里害怕,只恐又要发作,但一闪而过,没见发作。这次过年,高高兴兴回家,还把我的一本书带去送给我的一个南通朋友。

阳和汤这张方里有很多温热的药物,为什么温热而不生火?因为方中施用了大剂量的熟地黄。熟地黄补肾养血滋阴,把方中所有的热性药中和了。明清四大家中有个张景岳,绰号叫张熟地,最善用熟地黄。他创了一张方叫金水六君丸,其中就有大剂量的熟地黄。曾有很多医家认为大剂量的熟地黄太滋腻,不宜痰多的人。然而,我曾用此方治哮喘咳嗽,痰多喉鸣,效果很好。但病人必须有极度怕冷,寒自内发的症状。寒自内发就是给医生证明病人肾中阳气不足,虽然痰多也不碍事。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确实是个取之不尽的宝库。

三、夜半骨痛症

阳和汤是古人的验方,只有6种中药(鹿角胶、炮姜、麻黄、白芥子、肉桂、熟地),它专治阳衰阴盛之症。怎么诊断阳衰阴盛呢?疼痛发于夜间,阴寒最盛的时候;疼痛遇寒冷而发;疼痛发时自觉冷痛彻骨;肿块不红、不热而肿硬……等等。患者平时都很怕冷,喜欢温热。

我的大姐是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三年前曾患过乳房癌,用过化疗。这次来电话说,半个月来夜睡骨头疼痛,白天如常。这次她看了两个医生。一个说她缺钙。可是,她服一种进口的钙片已经多年;另一个说她可能是癌细胞转移,癌细胞在骨里分裂,造成神经痛。这样的诊断值得思考:如果缺钙判断是对的,她已经服了多年的钙片,而且是美国产的。说明即使讲对了,治疗方法却没有,因为补钙没有被吸收,白扔了;如果缺钙的判断是错的,只是一种猜想,作为“科学”的西医,为什么会不科学的诊断?大姐没有想:医生为什么会作这样的推测?这种推测的不科学性根源为何?我建议她应该停止再吃钙片。她却反驳我说,姐夫和她女儿都在吃,而且觉得效果不错。我想,姑且把姐夫和她女儿吃钙片都当成效果不错,也无法证明她自己就可以吃。即使可以吃,为什么没效果?当然,钙片并非毒品,服后真的被吸收,血液含钙量太高也不是好事。因为人的血钙太多,骨质容易脆化,容易折断,等于与缺钙一样。血钙过多,又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比例,使血中的微量元素配比紊乱。这种紊乱的结果就是电解质紊乱。这就是“矫枉过正”造成的危险。过去西医发现了维生素,认为它是人保命的圣药,大肆宣传后,又把几种维生素合成的药叫做维他赐保命,迷惑了不少人。至今还在市场上流行。许多医生在临床就乱开乱用,于是,有许多人发生了维生素中毒。如今治疗中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不相信人的生命有自我平衡的能力,总是想用外力来阻止疾病。许多诊断仪器,测定某种数据,就拿来作治疗的依据,例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都犯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问题。西药中降压、降糖、降血脂等,都存在着危险的后果。中医认为要“中病即止”,不可太过。也就是治病只可点到即止,不能矫枉过正。

大姐说要去测一测骨密度,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缺钙。其实,她并不知道现在的骨密度测定,并不准确,不能作为治疗依据。有那一个老年人骨质不疏松的?现代没有这样的标准:年龄多大,骨密度该是多少。不同的个体,骨密度也有所不同。不可能要求老年人与青年人一样。80岁的人难道要与20岁的青年人相同?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也有不同外;不同的个体,骨密度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内分泌条件下,骨密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才是科学!

有医生则说她可能是癌转移。理由是癌细胞侵犯骨头会导致疼痛。我想:如果是癌细胞转移,为什么要拣时间来发疼?我告诉她我不会治癌,也不会治缺钙,但是我能够治住她的疼痛。我给她处方阳和汤5帖,服3帖后,她觉得疼痛位置发生了变化;5帖后疼痛消失了。她来电话说:“中药真灵!”

四、阳虚癃闭证

10年前的七八月间,我的妹妹叫我到某医院出诊。说她的丈夫早晨在翠微山烈士墓前挂鸟笼,不小心一脚踏空,从坎上摔了下来,跌得昏不知人。他在某医院住了一个月,现在却排不出尿来。医生与插导尿管,久了便发炎;拔掉,又不能排尿,只得在他的少腹扦上一空心针排尿。我去看他时,见他谈话仍然正常,脸色有点发青,身上盖着棉被,说自己全身冷如浸水一样,从颈下直至少腹,寒自内发,饭也吃不下了。这样的大热天,我穿着汗衫还汗淋淋的。抚他身上,没一丝热气。脉象沉细。这是阴寒盛极,中医的办法是用温热的药物,叫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我给处了阳和汤。把方中的鹿角胶改为血茸,再加别直参。药进寒退,饮食渐增,全身也逐渐暖和。历一个月,才开始自行排尿。排尿量也随着日子的过去逐渐增加。出院后,仍继续服药,直至痊愈。

这是阳虚癃闭,治法用药与上例气虚完全不一样。这叫做同病异治。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中医只有个案,没有通例的道理,也在于此。原来他们不知道同样的病,在不同人的身上,就应该用不同的药。道理就在于生命不同。生命依仗它的自组织能力才得以生存和生活。因此,任何疾病都在体现生命自组织的调整能力。疾病的病灶只是一种表现,而许多人却错误地把它认为是根子,以为只要手术去掉病灶,就能治好该病。还称这种手术为除根术。这种误解,导致许多人急急乎要求做手术。然而,很多人术后复发,健康与日俱减。这说明,概念错误,将产生许多误导。医学的概念错误,损害人的生命与健康。不该做手术的人做了手术,意味着健康的人变成了不健康的人。因为,手术不是开玩笑:新衣服剪开就成了破衣裳,胸腹腔打开后再缝合,岂能与原来的完全一样?

癃闭症最容易发生在老年人手术后,也许是麻醉药引起的。年老气虚,使用麻醉药使排尿功能失灵。有的人身体好,药性逐渐消失,会自动恢复。如果原本身体就不好,或者近期已经做过手术,又加年纪更高,复原能力更弱的人,就容易发病。根据我的推理,此病可用五苓散为主方,再依症状加减。西医外科尤需学习这个汤方的应用,这就叫中西医结合。

老朋友谢某,70多岁,最近在因感觉肾区微疼,害怕生了什么,去某医院做CT扫描,结论是肾囊肿。医生建议手术切除。他说医生暗示他不用手术切除,就怕以后会变生癌症。他住院后我去看望,劝他不要做。但他听不进。术后发癃闭,插了导尿管,拔了插,插了拔,半个多月无法解决,就叫我出诊。当时,他发热、恶风、微汗、少腹胀满、小便不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五苓散症,服后发汗,果然小便即利。

这上述的3个人,犯的是同样一种病——癃闭。对中医来说,这是3个人,出现的是三种不同的证。有气虚下陷,有阳虚尿闭,有太阳表证,所用的方药完全不同,原因就在于生命的不同。如果把人的生命比作一台活的机器。这台机器有很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当碰到某些障碍,就会进行自我调整。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生命的自我调整所表现出来的不平衡,用药物帮助它实现自我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五、阳虚脊冷证

一位60多岁的妇女,诉自己常年背脊常感寒冷,身上关节疼痛。检查类风湿因子648单位。我给她处阳和汤,2周后来复诊,说背脊不怕冷了,这次检验血,类风湿因子已降至125单位了。她的一个朋友,因检验血查得类风湿因子140 单位,医生说很高了,她的朋友就给吓死了。其实,类风湿因子只是血液中的某种指标,完全不能作为疾病轻重的依据。笔者治一潘姓妇女,30岁,类风湿因子为70单位,但全身关节疼痛,每天睡醒时,手指肿胀,不能握物,表现相当严重。在某医院治疗一周,反而自觉症状增重,医生便打了退堂鼓,告诉她这是世界难题,没办法治疗。后来被我用中药治好了。

六、老慢支

阳和汤加味治疗“老慢支”,近代中医泰斗秦伯未氏已先得我心。秦氏谓:“我常用外科的阳和汤治疗顽固的痰饮咳嗽,效果胜于小青龙汤。理由很简单,小青龙汤是治疗风寒引起的痰饮咳喘,阳和汤却与痰饮的发病原因和病理相吻合,且能结合到痰多的症状”《谦斋医学讲稿》这里所指的痰饮咳喘证,实则包括了大部分肾阳虚的“老慢支”患者。笔者认为阳和汤治疗痰饮咳喘效果满意,除秦氏列举上述二点原因外,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方中以大剂量的熟地为君,故有此奇效。

例二,某男,56岁,咳喘10余年,遇寒则发,以冬为甚,原为1年一发,愈发愈频,甚者1月数发。此次发作已逾月余,经多种抗生素与止咳平喘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证见咳痰稀白,量多。动辄喘咳不止,不能平卧,畏寒怕冷,眼睑浮肿,小便频清,舌淡边暗,脉迟弱,宿有慢支,肺气肿病史。治宜温阳补肾,化痰平喘,阳和汤加味:炙麻黄5g,大熟地30g,鹿角胶10g,干姜5g,紫油桂1.5g,炙甘草6g,白芥子10g,杏仁10g,炙苏子10g3剂。

药后咳嗽均减,夜能平卧,胃纳不馨,合四君子加味,续服5剂而愈。

阳和汤为清王绪洪《外科证治全生集》所创,原“主骨疽流注、阴疽、脱骨疽、鹤膝风、乳癌、结核、石疽、贴骨疽及漫肿无头平塌白陷一切阴凝等症”。王氏认为“麻黄得熟地不发表,熟地得麻黄不凝滞,神用在此”。扩大此方来治疗“老慢支”,补肾药与平喘化痰药配伍应用,切中痰饮咳喘的病机外,还有一个更显著特点是温补肾阳之法从峻补肾阴中去求取。滋阴药熟地用量是补肾阳药鹿角胶的三倍多,温命火肉桂的二十倍,符合中医“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内经》)”,“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原则,实得张氏“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源泉不竭”之真髓。对于“老慢支”偏于肾阳虚者,效验昭彰。

刘茜檬总结: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用于治疗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乳癌、结核、石疽及漫肿无头平塌白陷一切阴凝之证。临床常用于治疗1疼痛症(各种骨痛,关节痛)——虚寒性痹痛,如风湿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癌症骨转移的骨痛,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不明原因的腿疼。必须是阳衰阴盛之证(虚证脉无力)。患者平时怕冷,喜欢温热,疼痛遇寒冷则发,疼痛发时自觉冷痛彻骨,疼痛发于夜间阴寒最盛的时候或发于冬季寒冷时。2阴证肿块——肿块不红不热而肿硬,脉无力。如乳腺增生,髋关节深部肿块,脂肪瘤等等。3遇寒则发,冬季加重,脉无力的久病阳虚痰饮咳喘——如老慢支,哮喘,肺心病等。4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疗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的其他疾病。如痛经等。(补阳但不伤阴)


一、古方简介

【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30g,白芥子6g,鹿角胶9g,肉桂3g,姜炭2g,麻黄2g,生甘草3g。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虚血热,寒凝痰滞之阴疽。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脉细。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

【案例】某男,60岁。宿患咳喘多年,时剧时缓,发作时咳痰稀薄而黏,夜难平卧,迭进中西药,疗效不显。X线胸透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近因受寒诱发,咳痰稀薄量多,呈泡沫状,喉中痰鸣,胸闷气短,夜不安寐已1周,伴面色苍白,语声低微,形寒肢冷,纳少便溏。苔薄白,脉细而滑。证属阳虚痰饮内伏,治拟温阳化饮,祉咳平喘。处方:白芥子、鹿角片、葶苈子、苏子各10g,炙麻黄、甘草各6g,大熟地15g,杏仁12g,干姜9g,五味子5g,肉桂3g,白术2g,5剂,水煎服。

二诊:服后形寒、咳喘缓解,夜能平卧。继以上方随症加减,又服15剂,咳平喘止。后予六君子丸善后调治一冬,随未再复发[沈才栋.阳和汤用于内科病的体会.吉林中医药,1988,(3):20]。

【按语】本案为阳虚咳喘,发于内伤。一般治痰饮多采用小青龙、苓桂术甘之剂,而本例系阳虚痰饮之候,以阳和汤加减,有切中病机之妙。

2.喘息性支气管炎

【案例】某男,66岁。咳嗽、咯痰8年,气喘4年。诊见:咳嗽,咯白色泡沫痰,量多,气喘,不能平卧,咳甚时常有小便自遗,形寒怕冷,四肢欠温,舌胖边有齿痕,色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细。证属寒痰阻肺,肃降失常,治以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炙麻黄、白术、法半夏、干姜、白芥子、杏仁各10g,鹿角霜15g,肉桂3g,茯苓12g,炙甘草8g。日1剂,水煎服。二诊:3剂药后咳喘减轻,痰量减少。继服5剂,诸症改善。后以培土生金、补肾纳气等法治疗,好转出院[陈维初.阳和汤新用.新中医,1994,(12):45]。

【按语】本案咳喘多年,致上焦阳虚,肺中寒冷,肃降无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干姜、半夏、白芥子、麻黄、炙甘草,温肺化痰;杏仁,止咳平喘;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以杜生痰之源;肉桂、鹿角霜,温肾助阳。诸药合用,肺气和,寒痰化,咳喘自除。

3.慢性支气管哮喘

【案例】某男,57岁。自幼患百日咳,未能彻底治愈,后经常咳嗽,胸透诊为慢性支气管哮喘。诊见:端坐呼吸,胸膈满闷,呼吸气急,痰黏量多,咯吐不利,面色晦滞,口干咽燥,小便清长,大便正常,饮食尚可。舌淡体胖,苔白厚少津,脉沉细弱。证属肾阳虚,痰浊上犯,肺失宣肃,治宜温肾纳气,宣肺化痰。方用阳和汤合定喘汤加减,处方:熟地30g,鹿角胶15g,麻黄、白芥子、干姜、桂枝、款冬花、姜半夏、杏仁、苏子各10g,细辛5g,甘草3g。水煎服,1日1剂。

二诊:3剂药后,哮喘未再发,吐痰仍不利,口干减轻,舌脉同前。上方减桂枝、干姜各5g,续服7剂,诸症皆失。以后改用金匮肾气丸3个月,随访未再复发[王新民.阳和汤临床新用举隅.吉林中医药,1993,(6):31]。

【按语】此案为少年病咳,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日久累肾,气失摄纳,阳虚津化为痰,痰浊内阻,气道不利而加重哮喘发生。方用熟地、鹿角胶补肾纳气于下,苏子、杏仁、麻黄宣肺降气于上,麻、桂散寒于外,白芥子、细辛、半夏、干姜温阳化痰于里,上下内外、肺肾标本面面俱到,病获捷效。

4.鸡鸣嗽症

【案例】某男,43岁。患者每至鸡鸣之时咳嗽已半年,近2个月加重,曾服中、西药物多方求治未效。诊见:每至黎明即咳嗽阵作,每次持续15~40分钟,咳甚之时,弯腰屈背,短气喘促,咳出数口痰后慢慢缓解,饮食正常,大便略溏,血常规及胸部拍片未见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肾阳虚衰,水饮失运,肺失温养,治以温阳蠲饮,宣通肺气,佐以收涩止咳。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苏子各15g,肉桂、白芥子、鹿角胶各12g,炮姜、麻黄、米壳各10g,五味子9g,炙甘草6g。水煎,于早晨空腹顿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3剂后,咳嗽明显减轻,10分钟左右可缓解。续进3剂,咳嗽止,诸症悉除。嘱服金匮肾气丸、通宣理肺丸、附子理中丸等10日,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何中华.阳和汤的临床新用.陕西中医,1992,(11):515]。

【按语】《素问·咳论篇》云:“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此例患者只在黎明阳气初萌之时咳嗽,且有咳涎,当属肾阳虚衰,水饮失运而内停,肺失温养而气逆之肾咳证。故选肉桂、鹿角胶,温补肾阳;炮姜温补脾阳,以助肾阳,使饮得阳而和;熟地补肾填精,使温而不燥,且有阴阳互根,阴中求阳之义;麻黄温肺,宣通肺气;白芥子、苏子,降气祛痰;米壳、五味子,敛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使肾阳得复,水饮得运,肺得温通而获效。

5.肺脓肿

【案例】某女,42岁,1997年4月16日就诊。咳吐黄色浓痰半年,曾用苇茎汤加减,服药后症状反加重,且脓痰量更多,质稀味更腥,伴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诊为肺痈(气血亏虚、寒痰凝滞),治宜温阳益气补血,散寒化痰通滞。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黄芪各30g,白芥子25g,鹿角胶、党参各20g,炮姜、桔梗各15g,麻黄、桂枝、甘草各10g。3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痰量明显减少,呈白色泡沫样,腥味消失,肢体温和。原方去桔梗,加云苓25g、白术30g以健脾利湿,继服8剂,脓痰消失,呼吸平稳,诸症悉除[信彦才,等.阳和汤临证新用四则举隅.中医药学刊,2001,19(2):147]。

【按语】阳和汤用治一切阴疽、附骨疽、流注、鹤膝风等属阴寒之证。此病例初期为痰热或温热之实证,迁延日久,耗伤气血转为阴寒之证,寒凝痰滞,日久成脓。脓痰色淡黄、味腥乃虚寒之征,临床易误诊为有热之象,故需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方能辨证准确,此乃应用本方之关键。

6.肺结节病

【案例】某女,49岁。2年前在某院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肺结节病”,经激素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半年后因毒性和不良反应明显,停用激素,症状又复加重,前医曾拟作“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服祛风除湿、虫类搜剔之剂不效。诊见:关节酸痛,以四肢末端关节痛甚,两上肢食指关节及右足第2趾关节肿胀,肘、膝关节附近多处皮下结节。时值盛夏,却常觉形寒,四末欠温,自汗,盗汗,咳嗽频作,痰多色白,头晕,纳差,舌淡红,苔薄腻,脉沉细。处方:熟地、炙黄芪、煅牡蛎各30g,白芥子15g,炙麻黄、鹿角胶、制附子、桃仁、红花、当归各10g,细辛、干姜各5g,肉桂4.5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周后咳减,痰少,汗止,关节仍酸痛。守原方,去麻黄、桃仁、红花、牡蛎、熟地,加羌活、独活、桑寄生、海风藤、秦艽各10g,肉桂改桂枝10g,附子改20g,细辛改10g,白芥子改20g,加减治疗1个月,皮下结节消失,关节酸痛肿胀均除,形寒罢,精神振,惟晨起仍咳,痰白沫。再去羌活、独活、桑寄生、海风藤,加川贝母6g,蒸百部、炙马兜铃各10g,又治疗3个月,诸症悉除,复查胸片示两肺网状阴影消失。终止治疗,随访未曾复发[王学东,等.阳和汤在疑难病中的运用.福建中医药,1991,(6):38]。

【按语】本例既有痹证表现,又有肺咳之状,当属肺痹范畴。据其痰白沫,虽盛夏而形寒,四末欠温,关节肿痛而不红,脉沉细等特点,投以阳和汤,取得了满意疗效。此乃患者病已日久,肺气已虚,气血不足,阳气不充,寒痰内伏,客于关节,痹阻络脉,非温通经络不能解其凝滞,不用补虚壮阳之品不能散其阴霾,益其亏损。倘若只看到关节痹痛的表面现象,忽视了虚寒痰瘀的内在病机,则犯“舍本逐末”之弊。

17.冠心病

【案例】某女,45岁。患者自觉胸中堵塞不畅、满闷不舒3个月余,经用疏肝理气、宽胸散结、活血祛瘀之柴胡疏肝散、枳实薤白桂枝汤、血府逐瘀汤等方治疗无效,遂来求治。诊见: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胸部憋闷,夜间尤甚,平素头昏,腰膝酸软,白带量多而清,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阴寒凝聚,胸阳不展,治以温阳散寒。处方:熟地、鹿角胶(烊)、制附片各15g,炮姜炭、桂枝、白术各10g,麻黄、白芥子各6g,薤白12g,炙甘草3g。

二诊:服2剂后,胸中豁然开朗,白带明显减少。因月经将至,遂于原方加仙鹤草、益母草各20g,太子参15g,鹿角胶增至20g,调服半月,药后月经量减少,3日即净,症全消。随访3个月,未见反复[冉连辉.阳和汤临床运用举隅.新中医,1988,(11):40]。

【按语】冠心病之胸闷,临床多因肝郁气滞、胸阳不振、心血瘀阻等所致,但各自的兼症不同。本例主要抓住了面色苍白,胸闷夜间尤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以及经、带量多色清淡等阳虚阴凝的病机特点,用温阳气、散寒凝之阳和汤合术附汤加薤白治之,能使阳气和,阴凝散而胸闷自除,经带也恢复正常,正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案例】某男,34岁。患者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半年余,曾在某医院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偶发室性早搏,Ⅱ°房室传导阻滞,阿托品试验阳性。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能量合剂、阿托品、冬虫夏草胶囊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诊见:精神不振,头晕乏力,四肢畏冷,心悸、胸闷,心率52次/分,早搏2次/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而结。证属心阳不振,寒凝脉阻,治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方以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20g,制附片(先煎)、鹿角胶(烊化)、红参、麻黄、白芥子、当归尾各10g,丹参15g,炮姜6g,肉桂末(兑服)、细辛各3g,炙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15剂,患者自觉心悸、胸闷、头晕减轻,心率达56次/分,早搏尚有1~2次/分。原方出入加减,继服50剂,患者诸症悉平,心率达63次/分,心电图示正常。后间服金匮肾气丸,观察半年未见反复[潘兆文.阳和汤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体会.湖南中医杂志,1994,(5):27]。

【按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于中医心悸、脉迟等范畴,多因心阳不足,阴寒凝聚,阻滞脉道所致。故用阳和汤为基础,加用红参益气;附片、细辛温阳散寒;当归尾、丹参活血通滞,使心阳得温,阴寒得散,心气得通,其病幸得痊愈。

9.心力衰竭

【案例】某男,61岁。患者因双下肢浮肿反复加重3年余,先后经多家医院诊断为右心衰竭,用利尿剂可缓解,停药即发。诊见:面容灰暗虚浮,口唇发绀,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没指,喘促动则更甚,心悸气短,咳吐白沫,肢端发凉,便溏,尿频。舌质暗有瘀斑,胖大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证属肾阳不足,中阳亦虚,心脉凝滞,肺络壅塞,水气上泛。治拟温补心脾肾三阳,宣肺化滞行水。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白术各30g,鹿角胶、茯苓、丹参各20g,桂枝、干姜、白芥子、麻黄、炙甘草各10g。每日1剂,停用西药。

二诊:连服6剂,小便量增多,下肢浮肿渐消,便溏、尿频均有改善。继用原方增损,服药40余剂,肿势全消。随访1年未发作[黄骏.阳和汤临床新用.中医杂志,1995,(3):149]。

【按语】本例患者年逾花甲,肾气虚损可知,其浮肿殊甚、尿频便溏、肢端发凉、口唇发绀、舌体胖色淡暗有瘀斑、苔白滑、脉沉细等,乃一派阳虚寒凝、水不化气之象,符合阳和汤阳虚寒凝的使用指征。故在原方的基础上以桂枝易肉桂,加入茯苓、白术、丹参而治之。方中熟地、姜、桂、鹿角胶专事温补,麻黄宣肺开腠理,白芥子消痰化浊,炙甘草调和诸药,加入茯苓、白术取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之义,加丹参增强活络通瘀之力。

10.胃溃疡

【案例】某男,52岁,1995年3月5日初诊。患胃溃疡10余年,每因受凉及饮食生冷而胃痛发作,曾多方求治疗,效果不佳,此次发作只1月余。证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肢体倦怠,手足欠温,胃脘隐痛,喜温喜按,泛吐酸水,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证属脾胃虚寒,治以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方以阳和汤合左金丸加减,处方:熟地、鹿角霜、白芍各15g,吴茱萸12g,党参10g,肉桂5g,干姜、白芥子、砂仁、甘草各6g,黄连2g。日1剂,水煎服。二诊:药进3剂,疼痛基本消失。效不更方,前方继进6剂,疼痛消失,食纳增加,脉沉缓。守法调理20余剂,停药观察。1年后随访无复发[李双起,等.阳和汤临床新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1):1051]。

【按语】本例胃脘疼痛反复发作达10余年之久,是因脾虚湿盛,气血虚弱,胃中虚冷,浊阴不化所致。方用阳和汤以温中散寒化浊,少佐清胃苦寒之品,合左金丸旨在苦温降浊,制酸止痛。配伍精当,故应手取效。

11.慢性胃炎

【案例】某女,30岁。胃脘疼痛7年,反复发作,曾服用中西药,有时可缓解症状,但每遇感冒或吃生冷,即又重新发作,发则痛如刀绞,于夜尤甚,痛时常抱热水袋,疼痛可稍缓,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着衣倍于常人,形体消瘦,常感腰背有凉风。舌淡,苔白,脉弦紧。证属脾肾阳虚,寒邪内侵,治以温阳、散寒、通凝。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党参各30g,制附片(先下)、鹿角胶(烊化)、干姜、桂枝、麻黄、白芥子、杏仁各10g,细辛、炙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3剂药后,胃脘疼痛减轻,白天已不痛,四肢仍凉。效不更方,继服5剂,疼痛未再发。停汤药改服附子理中丸1个月,四肢转温,一切正常[王新民.阳和汤临床新用举隅.吉林中医药,1993,(6):31]。

【按语】患病7年辗转不愈,用阳和汤加减而获效。患者素体阳虚,形寒饮冷复伤胃阳,阳虚寒邪内凝,疼痛作矣。麻、桂、附、辛散寒达卫,阳光普照,阴霾四散,气血流通,痛无由生。辛热药刚燥,走而不守,配熟地走守结合,阳中求阴,大功告成。附子理中丸缓缓调补,徐徐收久功以治根。

12.结肠冗长

【案例】某男,61岁,农民。小腹胀憋,不排矢气已半年,患者小腹憋胀,阴囊及前阴冰凉,大便滞而不爽,一日1~2次。某医院钡透示:结肠冗长,苦无良法可医,故来求诊。诊见:胃脘不疼不胀,口不苦,纳谷一般,舌边齿痕累累,舌苔黄根部腻,脉沉滑。证属阴寒结于下焦,气机凝滞,不得宣通,治宜温化下焦,以通为顺。处方:吴茱萸、细辛、炙甘草各6g,肉桂(后下)、木香、砂仁(后下)、白芥子、炮姜、鹿角胶.(另烊兑入)各9g,熟地、炒莱菔子、生枳壳各30g,生麻黄4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上方仅服3剂,已能排矢气,小腹即不憋胀,阴囊及前阴冰凉程度已减,大便仍滞而不爽。原方去生枳壳,加大腹皮12g,继服10剂,病告痊愈[罗裕成.阳和汤应用于内科病证验案.陕西中医,1985,(8):356]。

【按语】《灵枢·经筋》云:“足少阴之筋,并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肾开窍于二阴,小腹为肾所主。《灵枢·经脉篇》云:“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本病例涉及的病变部位为小腹、阴囊及前阴,均与肝肾两脏及其经脉有关,病因病机为阴寒结于下焦,气机凝滞不能宣通。故用阳和汤加吴茱萸、细辛,兼温补肝肾,驱散下焦寒结;加砂仁、莱菔子、生枳壳、木香,宣通气机,散滞消胀。方药紧扣病机,用之收效神速。

13.慢性结肠炎

【案例】某女,30岁。患慢性结肠炎5年,腹泻水样便,每日10余次,伴腹胀隐痛,服诺氟沙星、磺胺甲恶唑等药,腹泻可缓解,停药及饮食生冷即发。曾服清热利湿、健脾涩肠中药30余剂,无效而就诊。诊见:面色少华,食少,腹胀痛,喜热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日行7~8次,有少许白色黏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证属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肠道,治以温补脾肾,祛寒利湿。阳和汤加减,处方:鹿角霜18g,茯苓15g,肉桂4g,麻黄6g,白术、熟地、附片、肉豆蔻各10g,姜炭、车前子各12g,甘草5g。水煎服,5剂。

二诊:药尽,大便日行2~3次,软便,余症好转。上方加减服15剂,大便正常,诸症消失。随访2年未发[陈维初.阳和汤新用.新中医,1994,(12):45]。

【按语】慢性结肠炎有寒热虚实之别,本例乃寒湿凝滞肠道,脾肾阳虚,致虚寒久泻,用阳和汤加减温补脾肾之阳,使寒湿得散,脾运复常,故收效满意。

14.肠结核

【案例】某女,33岁。患肺结核已3年,曾有咯血史,于今年6月始觉腹胀腹痛,以脐周右下为主,继则便溏,日行3~4次,并日益加重,甚则彻夜不寐。经某县医院检查,诊断为肠结核,先后注射大量抗痨药未效。检查:体温37.5℃, 右侧脐旁可扪及约10cmx6cm之包块, 推之不移, 有轻度压痛, 形体消瘦,面色无华,低热盗汗,食少懒言。舌苔淡白,脉细。证属寒凝气滞血瘀,治拟温阳散寒,行气逐瘀。处方:熟地30g,党参、延胡索各15g,鹿角胶(烊化)、当归各10g,炒白芥子9g,肉桂3g,麻黄6g,炮姜炭、甘草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5剂后,腹痛减轻,但腹部包块依然。继守原方,加炮穿山甲6g,香附10g,续服18剂,脐旁包块已缩小1/2。守方不变,共服30剂,诸症消失,x线胃肠钡透复查未见肠部病变[沈才栋.阳和汤用于内科病的体会.吉林中医药,1988,(3):20]。

【按语】本病继发于肺结核,系因素体气虚,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寒湿停滞所致。寒湿客于胃肠,脉络拘急,故腹胀腹痛;寒湿凝滞日久,气滞血瘀,故聚而成块。用阳和汤温补气血,散寒祛瘀,取“阳和一转,寒凝悉解”之效。

15.渗出性胸膜炎

【案例一】某女,34岁。患者有肺结核病史,近20日来自感左侧胸胁疼痛,胸部憋闷,咳嗽吐清痰,体倦纳差,动则汗出,面色不华,形瘦神疲。查:左背第4肋以下语颤减弱,叩诊实音,呼吸音低。X线胸透示:左胸第5肋下有弧形阴影。诊为“左下渗出性胸膜炎”。舌淡,苔腻,脉沉细。证属阳虚寒凝,痰饮停聚,治宜温阳散寒,豁痰利水。处方:熟地16g,麻黄、炮姜各9g,白芥子、葶苈子各12g,全瓜蒌、猪苓各10g,生黄芪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上方进20剂后,咳平,胸痛消失,X线胸透示阴影消失。上方去葶苈子,继服12剂,诸症悉平,痊愈出院[彭世桥.阳和汤加味治愈鸡鸣嗽.四川中医.1990,(6):25]。

【案例二】某男,50岁。素患咳喘,遇寒则发,近2个月来自觉右侧胸胁疼痛渐重,咳喘胸满,不能平卧,咳吐白色泡沫黏痰,量多,形寒怯冷,面目虚浮。经胸透提示为右胸下渗出性胸膜炎、包裹性积液。舌淡,苔白微腻,脉弦滑。证属脾肾阳虚,痰湿停聚。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炙麻黄、干姜、肉桂、白芥子、炙甘草、葶苈子各6g,生黄芪、炙黄芪、白术、杏仁、泽泻各9g,鹿角胶10g,茯苓16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上方出入共进60余剂,精神振,咳喘平,胸闷胁痛消除,复查胸透仅见右胁膈角略有变钝[冉连辉.阳和汤临床运用举隅.新中医,1988,(11):40]。

【按语】诸证属阴寒积聚,阳虚饮伏,法当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宜选用能温肾暖脾、治疗阳虚痰饮之喘咳的阳和汤,正如《谦斋医学讲稿》介绍“阳和汤治疗顽固性的痰饮咳喘,效果胜于小青龙汤。”因为小青龙汤是治风寒引起的痰饮咳喘。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佐以葶苈子、猪苓泻肺利水逐饮,黄芪补气扶正而利水,瓜蒌宽胸散结化痰。诸药和用,切中病机,取日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

16.白细胞减少症

【案例】某男,39岁。患不明原因白细胞减少症4年,自感乏力,怕冷,食少,曾服利血生、肌苷、维生素B族等药,白细胞可暂上升,停药后又下降,白细胞计数常在2.1x10°/L~3.2x10'/L之间。诊见:头昏乏力,食纳不香,腰酸腿软,形寒怕冷,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血白细胞2.3x10°/L,血红蛋白95g/L,血小板计数80x1012/L。证属脾肾阳虚,(气血亏损,治以温肾暖脾,益气补血。阳和汤加减,处方:白术、巴戟天、熟地、干姜各10g,麻黄3g,肉桂4g,黄芪30g,党参18g,鹿角胶、枸杞各12g,甘草7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5剂药后,四肢转温,精神稍增。上方加减服30剂,白细胞上升至5.4x10'/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计数120x10'/L,痊愈出院。1年半后复检血常规,仍正常[陈维初.阳和汤新用.新中医,1994,(12):45]。

【按语】肾阳虚衰,寒自内生,脾失温煦,摄纳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产生以上诸症。用阳和汤加减温肾暖脾,消散内寒,使脾阳振奋,气血自有生机。因气能生血,重用黄芪、党参补气生血;熟地、鹿角胶、枸杞子,大补阴血,并于阴中求阳。药证相符,顽疾乃愈。

17.过敏性紫癜

【案例】某女,48岁。双下肢紫斑、冷痛,时轻时重,已逾3年。经多次血液检查,其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皆属正常值,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多方消除致敏因素,采用多种脱敏疗法,效果均不明显。诊见:双下肢冷痛,皮肤散在绿豆至5.分硬币样大的暗紫色斑块,按之不退色,皮损稍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无苔藓样改变,伴腰膝酸软,腹胀隐痛,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血小板计数156x1012/L。证属脾肾阳虚,寒凝经络,治宜温补脾肾之阳,祛寒通络消斑。以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鹿角霜、地榆炭、焦白术、藕节炭各15g,肉桂、炮姜炭、生甘草各10g,白芥子5g,每日1剂。

二诊:上方进6剂后,下肢冷痛开始减轻,紫斑部分消退,腹胀便溏也渐好转。继按本方,随症调理共40余剂,紫斑全部消失,余症悉平。追访1年未复发([黄骏.阳和汤临床新用.中医杂志,1995,(3):149]。

【按语】过敏性紫癜,一般认为多因血热壅盛兼感风邪,风热与血热相搏,壅盛聚毒,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脉络,瘀滞凝聚而发斑,故以清热凉血、活血通络、解毒消斑为治疗常法。方能阳回寒去,紫斑消失。

18.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案例】某男,24岁。主诉:右半身麻木、左半身不出汗3个月余,3个月前开始右趾发麻,继即麻感范围扩大,沿腿入腹达胸,3日后麻至同侧肩臂手指,迄今已3个月余。患侧畏寒,小腿肌肉无明显萎缩,每逢活动量大,身上出汗时,其汗仅见于右半身,而左半身则无汗出。舌胖,苔白腻,脉沉小。证属阳虚寒湿,风痰人络,经络痹阻,营卫不和。治拟温肾阳,祛寒湿,驱风痰,通经络,和营卫。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苍术、白术各12g,桂枝、羌活、独活、防风、防己、白芥子、鹿角胶(另烊兑入)、生姜、露蜂房、炮姜各9g,熟地20g,炙甘草、生麻黄各6g,细辛3g,鸡血藤30g,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6剂后营卫渐和,左半身已有汗出,右半身怯冷及麻木均已减轻。就原方渐加生姜、桂枝、细辛用量,将熟地减半,并佐以丹参、赤芍活血通络,续服21剂而瘥[王淑慧,等.阳和汤加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之体会.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2):1406]。

【按语】右侧肢体麻木,不知痛痒,多属阳气虚风痰入络,阻碍营卫流行。《素问·逆调论》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此例半身麻木及半身不出汗,证属营卫不和,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卫阳根于肾阳,故在治法上用阳和汤,肉桂改桂枝,加羌活、独活、防风、防己 术、细辛、露蜂房,共以温阳、祛寒、燥湿、驱风、消痰、通络;又加白术、丹参、鸡血藤等,益气活血;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如此配合,方得奏效。

19.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案例】某男,56岁。有糖尿病病史,因出现双下肢麻木,足背、足趾冷痛2个月,伴腰酸、性欲减退、便溏,于2003年月11月2日来本院诊治,经检查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给予甲钴胺口服1个月,症状如故,患者前来本科求治。诊见:双足背冰冷,无红肿热痛,舌淡暗,苔薄白而润,脉细。中医辨证:营血亏虚、寒凝经脉、经脉失其温养。治疗原则:温养营血、温通经脉。药用:熟地40g,淮山药30g,鹿角胶20g(另烊),白芥子10g,川牛膝、怀牛膝、桑寄生、苍术、仙灵脾、仙茅各15g,生麻黄6g,制川乌、肉桂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5剂后,患者双足背麻木、冷痛已瘥,腰酸亦除,便溏转干,性功能亦增强。继用该方1个月,症状若失,病情稳定[吴国水.阳和汤临床新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1):2840]。

【按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分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不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及神经根病变。本例患者肾阳虚衰,寒湿内生,寒凝经脉,药用熟地、鹿角胶温补营血、补肾壮阳,桑寄生、川牛膝、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白芥子、生麻黄、制川乌温经散寒,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祛除寒湿,苍术、淮山药健脾燥湿并有降血糖作用。全方共奏温补营血、补肾助阳、温通经脉之功。

20.坐骨神经痛

【案例一】某男,52岁。患者半月前始觉右侧髋关节疼痛,继则扩大到大、小腿外侧及足跟部,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服抗炎、止痛等西药及针刺治疗近10日,疼痛加剧,行走艰难,伴面色少华,精神倦怠,形体消瘦,乃来就诊。诊见:患者跛行,坐立时须持右髋关节前屈位,病侧肌肉时见润动,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直腿抬高试验强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涩。证属肾阳不足,寒凝关节筋肉,治宜温阳补肾,散寒通滞,兼以益气。处方:熟地、黄芪各15g,牛膝、制川乌各10g,鹿角胶9g,桂枝、姜炭、白芥子各6g,麻黄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进服3剂,患者遍身微微汗出,疼痛明显缓解。为防其辛温燥烈太过,遂减去川乌、麻黄,加续断12g,再进15剂,诸症消失,行走如常而愈。随访2年未发[陈建华.阳和汤临证随笔三则.四川中医,1988,(3):19]。

【案例二】某女,66岁。产后受风寒导致坐骨神经痛30个月,3天前因天气突变寒冷,疼痛加剧,沿大腿后小腿外侧及足跟呈酸麻冷针刺样疼痛,难于行走。当地医院诊为“坐骨神经痛”,给予针刺、拔罐及药物封闭等疗法,疼痛如故,于2003年10月4日前来就诊。诊见:面色青紫,跛行,四肢欠温,坐骨结节处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唇舌色淡,苔白滑,脉沉细涩。遂予黄芪桂枝五物汤6剂但效果甚微,忖度病机,面青舌淡、脉沉细涩乃为病久人络,寒凝经脉。故易阳和汤,加桂枝、川乌(先煎)各9g,细辛3g,蜈蚣2条,以温阳补虚,化瘀通络,调经气,达关节。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6剂药毕效捷,自能下床在室内行走。后上方加减出入共服50余剂,1个月后随访未再发[武晓青,等.阳和汤加减新用.河南中医,2004,24(4):69]。

【按语】诸例为阳气不足,内寒痹阻之筋痹证,宗“虚则补之”、“寒则温之”,及痹宜通的治疗原则,取阳和汤补肾温阳、散寒通滞,佐以黄芪补气行血,再加川乌、牛膝合桂枝以温通经脉,通补为治,使肾气充足,命门火盛,气血得行,寒凝自散,其痹得除。例二首先临床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本无误,而效甚微,是由久病致瘀入络,畏寒阳虚症状明显,易阳和汤温经散寒,补虚通络,正气存内,顽疾自遁。

21.风湿性关节炎

【案例】某男,38岁。左腿关节肌肉及腰部疼痛,时轻时重,运动受限,每遇阴雨日为甚,劳累时疼痛加剧,患肢沉重无力,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诊见:面黄形瘦,患处无炎症病变,关节未变形,惟发作时疼痛剧烈,甚则不能耐受,但得温则缓。苔薄白,脉濡缓。证属阴寒积聚,流注筋骨,治宜温阳通络,散寒止痛。处方:大熟地20g,鹿角霜15g,苍术、桂枝、制乳香、没药、制川乌、制草乌各10g,白芥子8g,麻黄、干姜各6g,水煎服,日1剂。二诊:上方加减共服12剂,痛止病除[沈才栋.阳和汤用于内科病的体会.吉林中医药,1988,(3):20]。

【按语】本病属中医痹证范围,由风寒湿三邪所致。本例由寒湿袭入筋骨,气血运行不畅,故病延日久不愈,阳和汤有温阳散寒,治寒凝疼痛之功,故用本方取得良好效果。

22.类风湿性关节炎

【案例】某女,38岁,2000年11月6日初诊。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四肢关节疼痛,天冷频发,屡治不效,发作时疼痛剧烈,行走需人搀扶,关节痛处厥冷,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而紧。证属阳虚痰瘀、阻滞经络,治以温阳逐寒,活血通络。方以阳和汤加减,处方:桂枝、麻黄各4.5g,羌活、独活、鹿角胶、秦艽、当归、赤芍、千年健各9g,川芎、伸筋草各10g,白芥子6g。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加减共服20剂,疼痛大减,续服数剂症除[王学东,等.阳和汤在疑难病中的运用.福建中医药,1991,(6):38]。

【按语】痹证虽由风、寒、湿三气所致,每以寒邪多见。寒性凝滞、收引,寒邪侵袭四肢百骸,导致气血闭阻,不通则痛;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疼痛日久不愈,则出现阳虚阴凝,气血失宣之证。治疗顽痹、久痹,宜补阳逐寒,活血通络之法。本例以阳和汤之鹿角胶壮阳扶正,麻黄、桂枝散寒祛邪,当归、川芎、赤芍、伸筋草、千年健祛风通络。诸药合用,扶正祛邪,故奏效甚捷。

23.雷诺病

【案例】某男,42岁。患者因双手指冷痛,阵发性青紫,在某医院诊断为雷诺症,曾用烟酸、利血平、毛冬青等治疗,未见好转。诊见:双手指发凉、麻木、轻度疼痛,如遇冷水则出现青紫剧痛,不下冷水每日亦发作1~2次,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阳虚寒凝,脉痹不通,治宜温阳散寒,活血止痛。方以阳和汤加味,处方:制附片(先煎)、熟地各15g,鹿角胶(烊化)、桂枝、川芎、姜黄、乳香、没药各10g,白芥子、红花各8g,麻黄、炮姜各6g,生甘草3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10剂后,自觉症状减轻,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缩短,但仍不能下冷水。药既奏效,击鼓再进,原方再服20剂,症状消失,下冷水亦未见异常[潘兆文.阳和汤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体会.湖南中医杂志,1994,(5):27]。

【按语】雷诺病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肢端的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辨为寒邪阻滞经脉。故用阳和汤温阳通脉,散寒行滞,佐以活血通络之红花、川芎、赤芍、姜黄、浮香、没药,收效尚捷。

24.多发性大动脉炎

【案例】某女,24岁。4个月前因冷水浴后出现持续高热,嗣后左上肢无脉,某院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经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并加激素治疗1个月,热退而脉不还,复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2个月,症情复加。血沉42mm/小时,血清黏蛋白60mg/L。诊见:左寸口脉不至,左趺阳脉较右侧明显减弱,面色无华,形寒,头痛头昏,左上肢冷痛麻木,纳差,苔薄。左上肢血压0,右上肢血压13.3/9.3kPa。诊断为无脉症, 治宜温经散寒, 化痰蠲痹, 佐以活血。阳和汤出人,处方:熟地30g,桂枝、白芥子各15g,仙灵脾、仙茅各12g,鹿角胶、制附子、炙麻黄、当归、制乳香、没药、北细辛各10g,姜炮5g。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4剂后,头痛、肢冷即好转。原方附子改15g,2周后左上肢血压8.0/5.3kPa, 但声音较弱, 血沉22mm/小时, 黏蛋白45mg/L。上方加减治疗半年余, 左上肢与右上肢脉相差无几, 左上肢血压12.0/8.0kPa, 左趺阳脉搏动有力,诸症均除。2年后随访,面色红润,左手脉和缓有力,血压正常,病情无反复[王学东,等.阳和汤在疑难病中的运用.福建中医药,1991,选(6):38]。

【按语】经曰:“寒稽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本例病初急性期治以清热活血无过,转入慢性期纯用活血化瘀却无效,(改用温经散寒、化瘀蠲痹、活血通络则病愈。说明活血化瘀虽为无脉症的治法之一,但整体辨证至关重要。本案即是紧紧抓住了寒凝血瘀这一病机,及时投加减阳和汤而奏效。

25.频发性肢软无力症

【案例】某男,48岁。主诉:四肢软而无力间断发作已20余年,据述病缘20余年前冬季远行后,久坐阴寒低洼处而发。每次发作常历时1周至旬余,四肢软而无力,双腿步履艰难,甚则行走时双腿突然跪地不能起立;双手握力减弱,有时不能持筷。如是者常1年数发,或1月1发,近年发作更频。平时伴有膝、肘、肩关节发凉,日渐加重,畏寒怯冷,局部不疼不肿,肌肉无萎缩,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就诊时已是人夏天气,犹着厚衣,膝部仍戴护膝,手足均无汗出。曾拍膝关节正侧位片,未发现异常,多处求医,毫无寸效。舌苔薄黄,脉沉细略迟。辨证为阴寒入络,痰湿阻痹,筋骨失养,治拟温阳散寒,祛湿化痰,舒筋通络,以养筋骨。处方:生麻黄4g,肉桂(后下)、炙甘草各6g,炮姜、秦艽、丝瓜络、白芥子各9g,熟地30g,炒苍术、白术各15g,鹿角胶(烊)、透骨草、补骨脂各12g。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服7剂后,周身渐觉舒适,手足心已有汗出。桂、术加量又进4剂,膝、肘关节已温,两肩尚有凉感,四肢稍感有力。前方加仙灵脾15g,桂枝6g,片姜黄9g,又服7剂,两肩几无凉感,周身已舒适,四肢行立如常,不复软而无力。原方减麻黄为1.5g,减桂枝为4.5g,去秦艽、丝瓜络、片姜黄,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半年病未再发[汪建勋.名医董平活用阳和汤巧治疑难杂病.新中医,1993,(7):13]。

【按语】本例患者20多年前冬季,远行后久坐阴寒低洼处,而致阴寒入络,寒凝血滞,痰湿痹阻于肌肉筋骨,故四肢软而无力,酿成痿症。据证选方,故用阳和汤加补骨脂,温肾散寒,温脉通滞;加苍术、白术配白芥子,健脾、燥湿、消痰;加透骨草、秦艽、丝瓜络,祛湿舒筋通络。全方配伍得当,补虚而不滞邪,宣通而不伤正,竟使20余年的痼疾,得以速愈。

(二)骨科皮肤科疾病

1.肩关节周围炎

【案例】某男,55岁。因右肩抬举困难、疼痛,经某中医院治愈,现左肩又不能抬举,疼痛难忍,夜间疼甚。检查:左肩不能外展、上举,活动时痛剧,左手无法绕过枕部到右耳,伸不到右肩,摸不到头顶,背伸摸不到肩胛骨、喙突、结节间沟,肱骨大结节处压痛甚,其痛向背及肘放射,三角肌明显萎缩,舌淡白,脉沉。诊为肩凝症,证属寒邪凝滞经脉,治拟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用阳和汤加味,处方:鹿角胶、熟地各30g,制川乌12g,白芥子10g,威灵仙、海桐皮、豨莶草各20g,炮姜炭、肉桂、麻黄、甘草各6g,日服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3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功能好转。效不更方,续服10剂,服至第9剂时,肩部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各项功能恢复正常。追访3年未见复发[杨德仁.阳和汤加味治疗肩颈腰腿痛.新中医,1991,(2):26]。

【按语】肩凝症,多因素体虚弱,气血两虚,肝肾不足,寒痰凝结所致,故用阳和汤加味治疗,临床上要灵活运用,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药味剂量,可据病情随症化裁。如此例,为增强散寒祛风,通络止痛之功,则加川乌、威灵仙、海桐皮、豨莶草。根据现代药理分析,鹿角胶能促进发育生长,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网状红细胞的新生,兴奋和改善机体功能;麻黄可加速血运,兴奋中枢;肉桂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及镇静,具有改善局部血供,促进机能恢复的功能;炮姜炭能反射性地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改善机体功能。只要辨证精当,加减适宜,常能获效。

2.关节腔积液

【案例】某男,45岁。自诉于半月前左膝关节疼痛,活动不便,渐而肿大,屈伸不利,不能行走,患肢皮肤欠温,在某医院诊断为左膝关节腔积液,外科医生曾抽出淡黄色液体,经西药治疗无效而转中医治疗。诊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左膝关节肿大,皮色光亮不红,触之软但痛剧,屈伸不利,活动受限,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血常规:血红蛋白95g/L,红细胞3.57x101/L,白细胞10.4x10°/L,中性粒细胞占80%,淋巴细胞占20%。左膝关节摄片,提示关节间隙增宽。脉症相参,中医辨证为素禀不足,脾肾亏虚,骨骼为风寒痰浊之邪乘虚入侵,以致气血不和,营卫周流停滞而成,治宜益肾温经,散寒通滞。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干姜各15g,牛膝、秦艽各10g,鹿角胶9g(烊化冲服),白芥子、肉桂各6g,麻黄7g,炙甘草5g。

二诊:3剂后,病情较前好转,左膝关节肿痛减轻。效不更方,守上方加木瓜10g,服至10剂后左膝关节肿痛消失,屈伸自如,行走如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袁新华.阳和汤治愈关节腔积液一例.江西中医药,1990,(3):9]。

【按语】阳和汤善疗一切血虚寒凝痼疾。方中熟地大补血气,鹿角胶为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筋壮骨;干姜温中,破阴回阳;肉桂入营,温通血脉,祛寒止痛;麻黄达卫散寒,协同姜、桂使气血宣通;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炙甘草调和诸药;加牛膝活血通痹,引药下行,直达病所;秦艽、木瓜舒筋活络。药中病机,则奏效迅速。

3.关节滑膜炎

【案例】某女,56岁。左膝关节肿胀月余,某医院外科诊断为滑膜炎,经3次抽水,每次抽出黄色透明液体百余毫升,并注入庆大霉素、泼尼松龙,仍继续积水。诊见:左膝关节肿大如囊,肿势平塌,无明显触痛,不红不热,屈腿受限,舌体胖大,边见齿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证属寒湿挟痰滞留关节,治宜温阳化痰,祛湿活络。方选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牛膝、茯苓各15g,鹿角胶.(烊化冲服)、苍术、白术、法半夏、陈皮各12g,麻黄、炮姜炭、肉桂、甘草各6g,熟附子、白芥子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连服20余剂,左膝肿胀全消,屈伸自如,能参加田间劳动。随访6年,未见复发[程耀箴.阳和汤加味治疗滑膜炎.四川中医,1989,(7):41]。

【按语】滑膜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由风、寒、湿邪侵犯关节而致。阳和汤为温阳、化痰、除湿之剂,伍以二陈汤化痰之力更强,苍、白术健脾除湿,附子温肾壮阳,牛膝引药下行。曾以此方加减治疗类似疾病数例,最多服药40余剂,均告痊愈。

4.腱鞘囊肿

【案例】某男,38岁,因左足背疼痛不适,发现肿块半个月,于2004年2月13日来院诊治。外科诊为腱鞘囊肿,考虑到手术效果不佳,暂予消炎镇痛药对症治疗, 后要求中医诊治。刻诊:左足背可扪及3cmx3cm大小之囊性肿块,质地较软,边缘光滑,压之疼痛,局部皮肤无红热。符合阳和汤病证:营血不运、聚湿成痰、阻滞经络。治疗原则:温运营血、温通经脉、化痰散结。药用:熟地40g,鹿角胶(另烊)、浙贝各20g,海藻、昆布各12g,乳香、没药、白芥子各10g,生麻黄5g,肉桂3g。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用5剂后,其效较显,囊肿明显缩小,疼痛亦除。后再用10剂,肿块消失,不再疼痛。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吴国水.阳和汤临床新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1):2840]。

【按语】腱鞘囊肿是关节附近的一种囊性的肿块,病因不太清楚,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有非手术与手术治疗方法,但复发率高。本例用熟地、鹿角胶温补营血,生麻黄、肉桂温通经脉,白芥子、海藻、昆布、浙贝软坚化痰;根据痰瘀同源,加用乳香、没药活血消肿生肌,减少生痰之源。

5.荨麻疹

【案例】某男,30岁。患荨麻疹,逢天气寒冷或遇冷风时更甚,反复发作已近5年,现发疹已20余日,给予氯苯那敏、维生素C等药,药后仅能暂时止痒,始终不能根治。诊见:患者面色白,疹块蜂起,色泽粉红,舌淡,苔薄白,脉弦。治宜温补脾肾,疏风散寒。予阳和汤加味,处方:麻黄、鹿角胶(烊冲)、甘草各6g,熟地、白鲜皮、地肤子、荆芥各9g,白芥子10g,肉桂5g,生姜3片,黄芪15g。水煎服,5剂。

二诊:服药后风团消失,皮肤瘙痒止。守原方共服2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旧恙未发[罗裕成.阳和汤应用于内科病症验案.陕西中医,1985,(8):356]。

【按语】本例病机属脾肾阳气虚损,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所致,以阳和汤加黄芪、荆芥、白鲜皮等,温补脾肾,疏风散寒。药证合拍,故5年顽疾投之立效。

(三)妇科男科疾病

1.席汉综合征

【案例】某女,28岁。患者因分娩时大出血曾出现休克,今产后4个月,体质虚弱,乳汁一直分泌极少,妇产科诊断为:“席汉综合征。”每日服用可的松25mg,时间已达40日,愈感体困乏力,遂转中医就诊。诊见:头晕,思维不灵,视物不清,口黏纳差,胸闷泛恶,怯寒肢冷,嗜睡浮胖,表情淡漠,乳汁清少,毛发脱落,产后月经未行。舌质淡有瘀点,苔白腻,脉细缓无力。,证属阳虚寒凝,痰瘀互阻,治宜温阳补血,豁痰化瘀。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肉桂、鹿角胶、当归各15g,白芥子、炮干姜、炙甘草、吴茱萸各6g,麻黄、红花各5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逐渐减少可的松的药量。

二诊:服上方6剂后,头晕头疼等症略有缓解,纳食增,嗜睡减。原方加天麻15g,再进12剂,诸症继续好转,可的松口服量已由每日25mg减至12.5mg。仍宗原方加减出入,改为每2日1剂,1个月后停服可的松,共服60余剂,精力、体态恢复正常,月经来潮。半年后追访,已上班工作[黄骏.阳和汤临床新用.中医杂志,1995,(3):149]。

【按语】中医认为本病的产生与肝、脾、肾、脑、胞宫、冲、任、督等脏腑经脉失调有关,其关键在肾、督脉,其见症以脾肾阳虚、寒凝经脉为病理特征。故本例患者,经阳和汤加当归补血活血,吴茱萸温中入脑,红花通经祛瘀,天麻益肝补肾养脑,使阳得温煦、寒化脉通而获良效。

2.月经过多

【案例】某女,47岁。患者16岁结婚,生育5个子女,经期常恣食生冷。近2年来经行后期,逾期不净,色暗淡,质清稀,量多,时夹有瘀块,每于行经时少腹冷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带下清稀。证属冲任虚寒,阳虚不摄,治宜温经散寒,养血固冲。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15g,川续断、鹿角胶(烊)各20g,炮姜炭、白芥子各12g,桂枝10g,麻黄、炙甘草各6g。每日1剂。

二诊:连服2剂,次月月经色、量、质均复正常,随访半年月经正常[王新民.阳和汤临床新用举隅.吉林中医药,1993,(6):31]。

【按语】此案患者早婚多育,经期过食生冷,寒邪搏结于冲任,以致阳虚寒凝,冲任失调。方中熟地、鹿角胶、炮姜炭、川续断、炙甘草,调补冲任以养血;桂枝、麻黄、白芥子,温经散寒以通滞。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固冲之功,故药后病愈。

3.经漏不止

【案例】某女,22岁,未婚。患者经水淋漓不断2个月余,量少,色紫,有小血块,伴小腹冷痛,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肢冷,纳差,小便清长。舌质淡,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肾阳不足,寒凝血瘀,治宜温肾散寒,化瘀固冲。处方:熟地、鹿角胶、黄芪、炒川续断、菟丝子、失笑散(包煎)、香附炭、当归各10g,艾叶炭9g,益母草30g,炮姜3g,甘草5g,肉桂(后下)1.5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服3剂后,漏止,诸症减轻。本方出入,调治3个月,经候如常。停药后,随访半年,周期、经期、经量均已正常[高月平.阳和汤在妇科临床上的运用体会.江苏中医,1990,(9):27]。

【按语】经漏不止,需察虚实,辨其寒热。本例为阳虚夹瘀证,故取阳和汤(去白芥子、麻黄)以温肾固冲,合失笑散等以化瘀止血。药证相合,血止经调。

4.痛经

【案例一】某女,29岁,已婚,以经期腹痛为主诉求医。诊见:行经期间小腹疼痛,时有牵引腰背,常用热水袋热敷后痛减,经量少,色暗有块,食纳差,头晕,大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证属血虚寒凝于冲任胞宫,而致血行不畅,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20g,鹿角胶、阿胶(烊化)、当归、延胡索各10g,麻黄3g,炮姜9g,小茴香、炙甘草各6g,5剂。并嘱每次经前1周,即服中药3剂,连用3个月。后随访再无发作,且经量、颜色均正常[赵汉汉.阳和汤临证治验举隅.陕西中医,1993,(6):279]。

【案例二】某女,20岁,未婚,1996年8月9日初诊。患者14岁月经初潮后痛经,近几月加重,每次行经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暗黑有块,周期正常,昨日月经来潮,疼痛如前,舌暗淡苔白腻,脉弦细。此为寒湿凝滞,瘀阻胞宫,治宜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以阳和汤化裁,处方:白芍、甘草各15g,熟地、当归各12g,炮姜、白芥子各8g,桃仁、红花、牛膝各10g,肉桂5g。经期每日1剂,连服3剂,药后腹痛大减,嘱下次月经来潮复诊。19月8日复诊,经行1天,腹痛明显减轻,经行较畅,经量较前增多,瘀块减少。原方继服3剂,依此法调理4个周期,痛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李双起,等.阳和汤临床新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1):1051]。

【按语】痛经一证,气血运行不畅为其发病机制,治法总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本例为体虚阳气不振,营血不足,寒湿凝滞之证。用阳合汤通阳散滞,温中补虚,调和气血;加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且在经期用药,可使宫内瘀血及时排出,瘀除痛消。法中病机,药达病所,故应然获效。

5.闭经

【案例】某女,20岁。形体肥胖,月经不至,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呕恶痰多,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沉滑。证属肝肾不足,痰湿内滞。处方:鹿角胶(烊化)、熟地、山茱萸、茯苓、山药各15g,白芥子、陈皮、甘草各10g,肉桂5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8剂后,月经来潮[徐静:妇科巧用阳和汤.浙江中医杂志,1987,(2):81]。

【按语】月经乃精血所化,源于肝肾,精血充足,气化正常,则下注冲任,达于胞宫,经水按期而至。若肝肾不足,兼以痰湿阻滞,可致冲任失养,胞脉闭塞,导致月经不行。如《医学正传》云:“月水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女科切要》也说:“肥人经闭,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治宜温阳化湿,养血通经,可用阳和汤加减治之。偏于肝肾不足者,去麻黄、白芥子、炮姜,加鸡血藤、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偏于痰湿阻滞者,去麻黄,加白茯苓、淮山药、陈皮。

6.不孕症

【案例】某女,29岁。结婚3年未孕,自16岁初潮后,每于经后少腹胀痛,腰酸,经量少而色淡,白带时下,脊背常有冷感,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证属肾阳不足,胞宫虚寒,冲任血亏。处方:鹿角胶(烊化)、当归、巴戟天各15g,熟地、菟丝子各20g,炙甘草、肉桂各10g,炮姜5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每月自经净之日起,连服9日,每日1剂。共服4个月后怀孕,足月分娩[徐静.妇科巧用阳和汤.浙江中医杂志,1987,(2):81]。

【按语】妇人赖肾气旺盛,真阴充足,冲任两脉协调,月经按期来潮,才能摄精受孕。如肾精不足,肾气不充,以致冲任气血失调,均可导致不孕。据精血同源的理论,精得血而充,血得精而旺,肾精亏耗,阴血亦不足;肾气受损,阴寒亦内生。治宜温阳益血、调补冲任,可用阳和汤加减,以养先天之肾以生精,补后天之气以化血,温被遏之阳而暖宫。

7.带下病

【案例一】某女,42岁。患带下症年余,白带清稀如水,量多如注,无臭气,常服完带汤加减,无甚效果。平素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小腹发凉,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证属脾肾阳虚,阴寒凝聚,带脉不约,任脉不固,治宜脾肾双补,温阳散寒。处方:熟地、党参、制附子各15g,鹿角胶(烊)20g,炮姜炭、桂枝各12g,白术、乌贼骨各10g,麻黄、白芥子、炙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剂而带下即止,余症亦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冉连辉.阳和汤临床运用举隅.一新中医,1988,(11):40]。

【案例二】某女,36岁。患者白带量多5年余,常服白带丸,然效果不显,其色白无臭,质稀薄,绵绵不断,腰酸肢冷,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淡,苔薄白,脉迟细。生一胎,人流4次。女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如上所述,余未见异常。证属肾阳不足,带脉不固,治宜温肾培元,涩精止带。处方:鹿角胶、熟地、白术、菟丝子、补骨脂、芡实、金樱子各10g,炙甘草、陈皮各5g,肉桂2g(后下),干姜3g。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5剂后,白带明显减少,诸症减轻。药已对证,守方继服10剂而愈。1年后随访,带下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未见复发[高月平.阳和汤在妇科临床上的运用体会.江苏中医,1990,(9):27]。

【按语】案例一之所以用完带汤不效,是因其病机不单是脾气虚弱,而是脾肾阳气俱虚,寒凝胞宫,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故改用阳和汤合术附汤加党参,温补脾肾,散寒除湿;乌贼骨固涩止带,一剂收功。

案例二乃多产伤肾,下元亏损,封藏失职,以致阴液滑脱而成带久不止,治以补、涩为主。方中熟地、鹿角胶益精温阳以固脱,辅肉桂、干姜暖脾肾散阴寒,加金樱子、芡实等涩精止带。全方具有温肾培元、涩精止带之功。

8.慢性盆腔炎

【案例】某女,41岁,已婚。患者素体虚弱,患有白带及月经不调,后延且量少。3个月前,卒然带下色赤如洗肉水,继之紫黑如衄血状,气腥质稀,量多如经行,时时下注不能自禁,苦不堪言,曾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经用中西药屡治不效。诊见:带下色、质、量、气味均如前述,伴见腰酸痛,前阴至少腹抽掣冷痛,倦怠乏力,纳谷不香,面色晦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缓。揆度脉症,证属脾肾阳虚,寒湿凝聚于下焦,任带损伤,治当温阳散寒,化湿通滞。方拟阳和汤加味,处方:鹿角霜30g,炒薏苡仁20g,熟地黄12g,制附子、小茴香各10g,肉桂(后下)6g,白芥子、橘核、炮姜各9g,麻黄、炙甘草各5g,水煎服,日1剂。

二诊:2剂后腰痛减轻,前阴至少腹已不抽掣,带色转淡已不紫黑,余症同前。知药已对症,仍用上方加白术15g,再3剂赤带止,仅有少量白带,纳谷知味,腰及少腹仍有隐痛。继用二诊方去麻黄、橘核,加焦杜仲15g,酒白芍10g,淮山药30g,服3剂后诸恙消失。随访1年,赤带未再复发,月经基本正常[杨福盛,等.阳和汤治验三则.新中医,1988,(11):38]。

【按语】本病属中医赤带范畴,临床上多从火热论治。然而脾肾两虚,阳气不运,湿从寒化,凝聚于下焦,任带二脉损伤,束摄无权,血不归经者,亦不乏其例。前医者囿于火热之说,屡用寒凉,非但不效,更伤脾肾,助邪为虐。据脉症所见,当是阳虚寒凝,阴霾久羁,精不化气,血不归经而成赤带。故用阳和汤加附子,温补肾阳,散寒化湿通滞,使之“离照当空,阴霾四散”,脾阳旺统血归经,则带止恙y。

9.卵巢囊肿

【案例】某女,34岁,1995年2月18日初诊。少腹隐痛2年,诊见少腹下坠隐痛,偶有刺痛或胀痛,经期加重,得温则舒,伴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少,色黑有块,白带量多,黏稠,舌苔白,脉沉。妇查:左侧附件有一鹅蛋大包块,活动, 无压痛, 表面光滑, 囊样感。B超示:左侧卵巢囊肿8cmx7cm。证属血虚寒凝,痰瘀互结,治宜温阳补血,祛痰破瘀散结。予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黄20g,鹿角胶(烊)、海藻、炮姜、炙麻黄、白芥子、生甘草各10g,三棱、肉桂、桃仁各6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6剂后症减,守方调服18剂后诸症消失。B超复查示:子宫附件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刘观湘,等.*阳和汤新用.新中医,1999,31(8):49]。

【按语】卵巢囊肿属中医肠痈范畴。本例少腹隐痛,喜温喜按,苔白脉沉,为寒痰凝结,瘀血阻滞之证。故治以温阳散寒,补血活血,化痰散结。方中麻黄与熟地黄、鹿角胶相伍,麻黄得熟地黄,入里温通而不汗,熟地黄、鹿角胶得麻黄,大补营阴而不滞,且麻、桂、姜合用,力祛寒凝,振奋阳气;佐以白芥子、三棱、桃仁破瘀化痰,海藻与甘草消肿利水,祛痰散结,并无相反之虞。全方补通结合,上下、内外分消,气血流畅,囊肿遂消。

10.慢性附睾炎

【案例】某男,64岁,2002年12月10日初诊。右侧阴囊肿胀隐痛年余,医院诊为慢性附睾炎,给以中、西药服用半年罔效。现伴小便色白而频,点滴遗尿,腰膝酸冷,神疲消瘦,面色憔悴,素无结核病史。查:右侧附睾中度增大,不红肿,略硬有压痛,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细无力。乃为阳虚寒湿内侵,痰瘀搏结阻于经络。药用阳和汤,加淫羊藿、荔枝核各15g,穿山甲、王不留行各10g,蜈蚣1条,水煎服。3煎加露蜂房15g熏洗。

二诊:服至10剂,坠痛锐减过半,遗尿消失,硬块变软。上方增减服21剂,外治法同前,沉疴向愈[武晓青,等.阳和汤加减新用.河南中医,2004,24(4):69]。

【按语】患者年高肾亏,阳虚精少,腰膝酸冷,遗尿,脉沉细无力;硬块不红肿乃为阳虚寒湿内侵,痰瘀胶结不散而致。阳和汤温阳补肾填精,加走窜通利、化瘀通络散结之品,配合外治熏洗加露蜂房,助诸药祛瘀散结兴阳,可获事半功倍之效。

11.附睾结核

【案例】某男,14岁。患者3日前小便时,偶然发现阴囊肿大。检查:可扪及肿大的附睾有硬结节感,压痛不明显,且与皮肤粘连。某医院确诊为附睾结核,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建议行手术治疗,患者家属不同意手术,要求中药治疗。诊见:面色无华,自汗,舌淡,苔白略腻,脉细。证属寒凝气滞血瘀,治宜温阳散寒,行气通瘀。处方:熟地20g,鹿角胶、炒白芥子各10g,炮姜、甘草、荔枝核、川楝子、穿山甲各6g,肉桂、麻黄各3g,香附5g。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上方服18剂后,肿块缩小其半。谨守效方,共服40剂,诸症俱悉。追访年余,未见复发儿何中华.阳和汤的临床新用.陕西中医,1992,#(11):515]。

【按语】本病属阳虚寒凝,寒湿凝滞日久,气滞血瘀聚而成块。用阳和汤温补气血,散寒祛瘀;佐以荔枝核、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散瘀通络。穿山甲性善走窜,直达病所。通经络、祛瘀血、消肿块,药中病机一举中的。

12.睾丸鞘膜积液

【案例】某男,52岁。患者10日前受雨淋后少腹隐痛,阴囊出现肿物,逐渐增大,坠胀难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检查:阴囊内可触及梨形肿物,表面光滑,有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诊为水疝,治以温补脾肾,散寒化湿利水。服阳和汤加味方,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3剂后,阴囊肿物减半,继服5剂肿物全消.[谢永芳,等._阳和汤加味治疗水疝.四川中医,1991,(11):32]。

【按语】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水疝。多源于阳气素虚、阴寒内盛,或寒湿侵袭、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流注下窍所致,所以在治疗上,宜采用温阳、散寒、利水之剂。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加入附子、山药、白术、车前子,温阳健脾利水。前者可使停滞于下窍之痰饮得以宣散,后者可使痰饮从小便而出。治疗水疝,多数患者服药3剂见效,且积液消失后少有复发。

13.功能性阳痿

【案例】某男,27岁,已婚。结婚3年不育,婚前有手淫史。患阳痿不举已1年,偶有举阳,但时间很短,精液清冷,伴有头晕健忘,头重如裹,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心慌多梦,梦中遗精,身倦乏力。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尺脉沉迟。前医多给五子补肾丸,见效甚微。证属命门火衰,精血虚寒,寒凝痰滞于宗筋,治宜温补下元,散寒通滞。处方:熟地30g,淫羊藿20g,杜仲15g,山茱萸12g,肉桂、鹿角胶各9g,干姜、白芥子、甘草各6g,麻黄2g,大枣3枚。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药进5剂,病有转机。效不更方,继服12剂,阳事易举,诸症悉除。半年后随访,其妻已怀孕3个月[刘兴忠.阳和汤新用.山东中医杂志,1990,(1):46]。

【按语】患者有手淫病史多年,阳虚精亏无疑,命门火衰是本,寒凝痰滞是标,前医治本而忽视标,故不效。今用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标本兼顾,合淫羊藿、山茱萸、杜仲以温肾壮阳,生精益血,而“欲求其势之雄壮坚举”竟收全功。

14.不育症

【案例】某男,28岁,2000年12月20日就诊。患者婚后2年未育,曾在本院检查生殖器无异常,妻子无妇科疾患。平素时有腰膝疲软,神疲乏力,性欲淡漠,阴囊湿冷,小腹经常坠胀冷痛,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两尺尤甚。患者行精液常规检查:精子数0.5亿/ml,精子活力率60%,精子活动力较差。辨证:肾阳不足,精冷不育。治则:补肾壮阳。处方:熟地、鹿角胶(烊化)各20g,肉桂、干姜、附子、仙茅、仙灵脾、阳起石、龟板胶(烊化)、甘草各10g,白芥子、麻黄、羌活6g。每日服1剂。

二诊:服上方20剂后,复查精液:精子数0.9亿/ml,精子活动率70%,精子活动力较好。其他症状均见好转。嘱其节房室,慎起居,继服上方调养,3个月后其妻子怀孕[信彦才,等.阳和汤临证新用四则举隅.中医药学刊,2001,19(2):147]。

【按语】本证精冷不育,为肾阳不足,阴寒内盛,精血不足所致的精子数量减少,活动力低下,导致不育。阳和汤加附子,干姜易炮姜,取其辛热温通,壮阳助火,温经散寒,加仙茅、仙灵脾、阳起石补肾壮阳以兴阳道,加龟板胶助熟地、鹿角胶以添精血,羌活芳香快达,以助药效,共奏壮阳祛寒,益精助育之功。

15.阴缩症

【案例】某男,50岁。患者形体肥盛,有嗜茶史,患阴囊挛缩痛已半年。诊见:小腹隐痛重坠,阴囊挛缩,睾丸冷痛加重3日,遇寒则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腰膝酸软,下肢欠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弦。证属阳弱营虚,厥阴肝脉寒凝痰滞,治当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处方:熟地30g,肉桂、鹿角胶、小茴香各9g,白芥子、干姜、乌药、吴茱萸、甘草各6g,麻黄3g,生姜2片。水煎服,日服1剂。

二诊:5剂后,囊缩腹坠痛消失,惟觉黎明时分腰酸痛如折。即原方加杜仲12g,熟附片10g,6剂药诸恙俱除[刘兴忠.阳和汤新用.山东中医杂志,1990,(1):46]。

【按语】足厥阴肝脉络阴器,上抵少腹。本例患者素体阳虚,寒凝痰滞于肝脉,阳气不布,而致囊缩腹痛,正如《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阳和汤散寒通滞,温阳补血,加乌药、吴茱萸、小茴香更奏暖肝温通之功,药中肯綮,疗效显著。二诊黎明时分腰酸如折,乃肾虚阳弱,故加杜仲、熟附片温阳益肾,强壮筋骨而告愈。

(四)儿科疾病

流行性腮腺炎

【案例】某男,8岁,以两侧腮腺肿大3日求诊。诊见:双侧腮腺肿大,颈部明显肿胀,并见表面不热、不红,有轻压痛,无发冷、发热,舌淡,脉细。证属营血虚寒,寒凝痰滞,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20g,麻黄、炮姜各2g,阿胶(烊化)、白芥子各9g,肉桂、生甘草各3g,服药4剂获愈[赵汉汉.阳和汤临证治验举隅.陕西中医,1993,(6):279]。【按语】本病属中医之痄腮,临床多辨为热毒炽盛之证,而取清热解毒之法。但本例详察病机,显系营血虚寒,寒凝痰滞于肌肉之间,大胆采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阳和汤而获佳效。

(五)五官科疾病

1.视神经脊髓炎

【案例】某女,45岁,1997年7月15日初诊。患者26岁即出现双下肢麻木,双目视物不清,近2年来逐渐加重,西医诊为视神经脊髓炎,多方治疗不效。查:双下肢麻木如电掣,不能站立行走,四肢不温,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面白无华,纳呆,失眠多梦,情绪低落,舌淡,边有瘀斑,苔白,脉沉细无力。本证应属久病血虚,阳气不足,不能温运筋脉,治宜温阳补气,补血通经。处方:生地、熟地、白芥子、黄芪各30g,鸡血藤、鹿角胶(烊化)各20g,肉桂、当归、川芎、牛膝、甘草各10g,干姜6g。水煎服,日1剂。

二诊:5剂后,麻木抽掣症状减轻。上方随症加减服药2个月后,下肢麻木症状基本消退,视力稍见恢复,生活基本自理[马菊芬.阳和汤临床新用.中国社区医师,2003,19(17):35]。

【按语】本病当属中医痿证范畴,此证临床较为少见,属疑难重症。患者发病长达20年,久病入血,精血亏耗,血不养筋,久病伤气,气不温运,气血两虚。因血脉瘀阻,故重用熟地、鹿角胶大补精血;白芥子、麻黄通行经络,调畅气血;配黄芪补气以生血。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2.慢性鼻窦炎

【案例】某女,40岁,1998年9月就诊。近10年来经常头胀痛,尤其是看书学习后,头沉重胀痛更甚,痛时不愿睁眼,鼻塞,流黏稠鼻涕,有腥味,面色苍白,疲乏无力,怕冷,小便清,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滑。经医院检查,诊断为鼻渊(慢性鼻窦炎)。证属阳虚阴寒凝结,治以温阳散寒通滞。予阳和汤,处方:熟地25g,姜炭、延胡索、桔梗、鹿角胶(烊化)、白芥子各15g,桂枝、炙甘草各10g,川芎6g,细辛3g。水煎服,复煎,每天1剂。

二诊:服药3剂后,患者咳出少许黏白痰,头胀痛减轻,但眼花,全口牙酸软。原方去白芥子,加黄芪15g,续服6剂,患者仍诉鼻梁旁(即筛窦处)有肿胀痛、压痛。再续服4剂,排出黏白痰,筛窦处肿胀消失,无压痛。服15剂后头痛消失,无鼻涕。嘱患者用附桂理中丸调理,随访至今无复发[郭玉花.阳和汤加减治疗慢性鼻窦炎30例.江西中医药,2004,(1):29]。

【按语】患者素体阳虚,气血虚损,邪气侵袭从寒而化,气血运行无力,致痰湿留滞所致。本证从脉症看,头虽痛,但无红、肿、热,舌淡、脉沉,应属寒证范畴,治宜温阳散寒通滞。阳和汤具有补虚而不滞邪、通阳而不伤正的作用,方中熟地配鹿角胶,大补精血,使阳气化生有源;桂枝、姜炭温阳,延胡索、川芎,活血止痛;细辛止痛化饮;黄芪补气升阳,鼓邪外出;桔梗利气排脓,并引药上行,直达病所;炙甘草益气补中。全方温阳补虚,通滞祛痰,共奏寒消痰化之功效,因药证合拍,故疗效显著。

3.唇风

【案例】某女,42岁。上唇肿胀疼痛数10日,已服用中药数剂,其症未见好转,遂前来就诊。诊见:上唇肿胀、疼痛,局部不红,不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寒凝痰滞,痹阻于肌肉之中,治宜温阳健脾,散寒通滞。以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党参各15g,白术10g,鹿角胶9g,肉桂、炮姜、生甘草各6g,炙麻黄3g,3剂,水煎服。

二诊:1周后偶遇述知,服1剂,肿消大半,痛止;2剂后肿胀全消,未服第3剂病愈[赵汉汉.阳和汤临证治验举隅.陕西中医,1993,(6):279]。

【按语】唇风一病,临床少见,殊少良法。本例以阳和汤温阳散寒、通滞;加党参、白术之意,因脾开窍于唇,故用此二药培补脾土。全方既有散寒通滞之功,又有培脾温阳之能,相辅相成,使脾健寒散。

4.牙龈与牙齿冷不可耐症

【案例】某女,27岁。牙龈与牙齿冷不可耐已2年,牙痛1周。患者2年前,头胎产后40日进食冷饮,后又饮香槟酒等,遂致牙龈与牙齿发凉,常觉上下齿间如吹冷风,凉不可耐,尤以上牙为著,于进凉食及天冷时凉感加重。冬天讲课得戴口罩或以手掩口,严重影响授课,平时腰痛,二便如常。近1周来牙痛,牙齿不松动,口不苦,舌苔薄白,脉沉细。肾主骨,齿者骨之余,寒冷伤齿人肾,当用阳和汤加味以温肾祛寒,处方:炮姜、肉桂(后下)、炙甘草各6g,鹿角胶(另烊兑入)、白芥子各9g,熟地30g,生麻黄2.5g,骨碎补、补骨脂各12g。日1剂,水煎服。

二诊:共服20余剂后,牙痛及牙龈与牙齿发凉俱瘥,随访2年多未复发[汪建勋.名医董平活用阳和汤巧治疑难杂病.新中医,1993,(7):13]。

【按语】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为肾之外荣,为髓之所养。此患者产后正虚,恣意饮冷,寒气趁虚而入,伤齿入肾,齿失骨髓之养,渐致牙龈与牙齿发凉。故用阳和汤温肾祛寒,加补骨脂、骨碎补活血止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和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
我用阳和汤加味治甲减,收效较速(内有补充学习内容)
阳和汤治疗男性病举隅
阳和汤加减治支气管哮喘。阳和汤治疗顽固的痰饮咳喘,效果胜于小青龙汤。因小青龙汤是治风寒引起的痰饮咳喘,阳和汤却与痰饮发病原因和病理相吻合,且能结合到痰多的症状。
阳和汤,补虚而不滞邪,宣通而不伤正,内外妇儿均可用,别被限制住思路
阳和汤治肺结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