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富人教育孩子,和穷人教育孩子,中间相差了3000万词汇,所以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1975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ward Tronick,做了一个实验。

由于当年的主流看法是,婴儿是没有社交能力的,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不科学,他做了以下的实验。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实验开始,妈妈和1岁左右的宝宝互相的对视,互动,妈妈握着宝宝的手,嘴里说着什么。

接下来,妈妈突然从跟宝宝不断互动的状态,一下子变成对宝宝的举动都毫无反应。

宝宝不知道妈妈怎么了,于是他试图引起妈妈的注意,把手指向某个地方,但是,妈妈仍旧没有反应。

宝宝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于是开始哭闹,想要离开这里。

好在,实验结束,妈妈赶紧安慰宝宝。

这个实验有力的证明了,婴儿从很小开始,就已经有了社会化的倾向,他需要通过跟父母的互动来获得各种感觉:安全感、快乐、开心,甚至是哭泣。

那么,如果持续不断的跟进和研究,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995年,美国两位学者,人类学家贝贝蒂·哈特和托德·雷斯利,做了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试图了解,在孩子从婴儿时的7个月时,一直到入读幼儿园前的3岁,这些孩子的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段时间里,他们跟踪调查了42个家庭,大量的记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研究各种情况,2年半后,研究结束。

得到的数据发现,原来在生理上均健康正常的婴儿,已经开始出现了很多变化。

首先是智商,研究结束后,他们发现,有的孩子智商为79,而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智商达到了117。远远高于平均值。

不仅如此,当孩子们成长到了10岁时,时隔7年以后的跟踪发现,原来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孩子,不仅智商拉开,而且学习成绩也呈现了明显的差距。

人们敏锐的发现,似乎有钱和富裕家庭的孩子,成长得更好,更聪明,成绩也更好。

那是钱的关系吗?

答案并非如此,当详细的分析了42个实验家庭的数据之后,学者们有了重要的发现:

那些表现优秀的孩子,他们和表现一般的孩子,最大的差距,是在父母和孩子间的互动上。

在这组对比中,高收入家庭的词汇量,和低收入家庭的词汇量,相差了3000万个。

换句话来说,那些表现优秀的孩子,和父母间的充分沟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为什么体现在高收入家庭孩子表现更好呢?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高收入家庭教育程度更高,对子女教育也更重视,同时因为工作占用时间较短,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而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工作精疲力尽,可以和孩子相处时间不多,受自身能力和认识所限,无法更好的陪伴孩子。

这,应该才是本质的原因。

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撇除财富、收入的因素,我们能够绕过那些现实存在的条件影响,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吗?

答案是可行的。

芝加哥大学教授萨斯金德博士,在所著的《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中,给了我们30年的研究成果。

这里,庭爸无意将厚重的内容一一呈现,我们更加关注于如何做到,怎么样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优秀?如何做更有效果?

如果你认可这两个认识,那么我们就达成一致,接下来就是该怎么做的问题了。

这两个认识是:

1、儿童每天使用词汇的86%-98%,都与父母一致,父母的每一句话,渐渐变成孩子未来的模样;

2、越贵的并不一定是越好的,神经科学专家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免费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和每一份互动里。

根据以上的共同认识,萨斯金德博士提出了重要的“3T原则”。

Ture In--共情关注

Talk more---充分交流

Take turn---轮流谈话

共情关注 Ture In

这是亲子沟通间的基石,没有共情关注,我们与孩子间的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就有可能无法顺畅的开展。

试想一下,妈妈手里拿着本“有趣”的绘本,希望正在专注玩玩具的宝宝过来。

于是妈妈说:“宝宝,快过来,妈妈这里有本有趣的书哦。”

也许,宝宝只是看了一眼你,就继续自己的游戏,你会怎么做?

正确的做法是: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他的兴趣在玩具上面,请不要强制他过来看“有趣”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靠过去,和孩子一起玩。

并在适当的时候,招呼孩子:“宝宝,想不想跟妈妈一起看这本书呢?”

所以,共情关注的,就是共同感兴趣的事情,并且适当的引导孩子与我们做同一件事情。

同时,用感兴趣的话和宝宝交流。

“这是一辆绿色的车车。”

“车车真好看,宝宝喜欢。”

“车车开了,嘟嘟!”

这是低龄孩子时,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和低龄的孩子沟通,我们要会用“儿语”,同时会重复说些词汇,这些都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好方法。

孩子越来越大,沟通的内容可以更加顺畅和丰富,但都要记住,一定要有“共情关注”这块基石。

充分交流 Talk more

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是双向的,而谈的内容,从孩子关注的内容来切入和交流,效果会更好。

父母要学会用描述的方式来配合我们的动作。

我们可以一边给宝宝换尿裤,一边说:

“妈妈给你换尿裤啦。好重啊!臭臭!”

“尿裤解开啦,好舒服啊!”

“新的尿裤好漂亮呢,上面有个小兔子哦。”

这种边说边做,能够让孩子知道妈妈在做什么,也能够快速提高孩子对各种单词的理解和吸收。

而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描述一样是有效果的。

“宝贝,咱们开始来刷牙啦!”

“你的牙膏要挤多一些吗?要挤得满满的?还是只挤一半?”

“想和爸爸来比赛吗?我们看谁刷牙更快更多泡泡,准备好了吗?”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说这些话时,我们的眼神和孩子是对视的,并且我们需要得到孩子的回应,比如动作或者是反馈。

如果忘了该怎么互动,我们可以看看本文开始时的静止脸实验,找找感觉。

轮流说话 Take turn

顾名思义,轮流说话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对话,你一句我一句的进行。

父母一定要耐心等待孩子的回馈,不论是用眼神鼓励,还是动作上的支持,都在向孩子发出这样的信号:

你的话很重要,妈妈想知道你的想法(看法)。

孩子一定会给我们反馈的,就算是咿咿呀呀,也要父母共情关注。

同样的,轮流说话有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这样的说话,开放式的问题,比封闭式的问题更好更有效果。

如果你问孩子,“海水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的提问是封闭式的,因为往往只有一个答案,孩子回答:“蓝色的。”看起来我们完成了对话,但如果我们换别的方式来做呢?

我们问孩子,“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这就需要孩子开动脑筋,想想这个“为什么”,此时就是头脑风暴的好时机。

不论孩子回答了什么,我们都可以再深入下去。

“因为海水里有盐。”

“因为蓝天倒影在海里。”

“因为这是爸爸说的。”

相信我,孩子们的回答绝对比我们大人更有想象力。

写在最后:

而今,我们总是被各种焦虑与情绪所困扰,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我们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与其将精力放在各种兴趣班,各种培训班上面,放在更有钱,更贵的玩具,更多的衣服上,还不如将我们的精力,重新定义在问题的本质上。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论是现代的3000万词汇实验也好,古老睿智的“3岁看大,7岁看老”的东方智慧也罢,都在不断的告诉我们,父母陪伴孩子长大,用心,用爱,用陪伴,远比物质来得更有效,更重要。

说说你看完本文的一点收获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富人孩子比穷人孩子更聪明?和钱无关,富人父母更重视这种教育
为什么'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富人更闲,穷人还更忙'?怎么才能改变?
家长怎样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通过BBC纪录片,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早教',新手妈妈认真看看
2岁孩子玩手机会更聪明?BBC纪录片颠覆三观...
别犯傻:注意千万不要损伤孩子的福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