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所低负担、高质量新办初中的20个细节

教育的每一次改进,都离不开先行者探路。

2014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对重庆谢家湾学校(原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改革进行了长达五分钟的专题报道。央视以“一次艰难的探索”,准确概括了改革的崎岖历程。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学校曾遭遇种种质疑,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家长阻止课改。

但谢家湾学校选择在质疑中,坚守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学校课改方向的成功——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少了,成绩却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育人模式,更获得教育领域第一个“中国质量奖”。

2021年,重庆谢家湾小学转制设立为九年一贯制重庆谢家湾学校,开启初中办学征程。谢家湾学校初中部开办仅一学期,质量监测成绩位列全区第一,且优秀率等指标遥遥领先。在不靠时间堆积、作业堆积、压力堆积的校园生活中,孩子们成长得快乐、舒展、自在。

谢家湾学校探索多年的“不迎合功利取向、不倡导校外补课、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落下一个学生”的“轻负担、高质量”素质教育,是如何在初中落地的?

在两次深度探访谢家湾学校后,《新校长》团队看见了独特的“谢家湾现 象”,对新时代中小学校奔赴高质量教育体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是坚定正确的方向;

二是系统建构育人模式;

三是在细节中追求圆满;

四是对教育有着强烈的热爱。

以下来自谢家湾学校的20个细节,呈现了面向未来的初中新样态,也展现了一所学校在素质教育探索之路上,如何笃行致远,熠熠生辉。

01

一张“低负担”课程表

课程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状态,也能直观反映“双减”成效。研究学校的课程表,可以看见一所初中的低负担学习生活样态。

一看学生睡眠时间。在有的初中学校,学生早上7:20就要到教室准备功课。而在谢家湾学校初中部,学生早上7:00起床,8:30开始上课,晚上10:00睡觉,再加上1个小时午休,能保证每天睡足10 个小时。

二看体育课时间。学校将统一的大课间调整为每班每年创编一套自编操、每天1小时体育课,使运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上午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下午最后一节课是体育活动课或体育类社团学校课,将既定的体能训练与专项的社团选择相结合。加上20分钟的晨练,学生每天能进行1.5至2小时的户外体育运动。

三看学科课时安排。初中部依然沿用“小梅花课程”模式,即上午以学科课程为主,一周三节道德与法治课;下午安排专题活动、社团活动等综合性课程学习,生物、地理、艺术、书法课等非中考科目开足开齐。初中部开办第一年,尽管只有两个班、70名学生,但依然开设了十几门社团活动课程,最大化满足学生需求。

四看晚自习安排。下午5:30到7:00是晚餐和自由活动时间,学生自主安排。晚上7:00组织学生收看讨论时事新闻,7:30到9:00是晚自习时间,由老师进行辅导。

02

没有上下课铃声,教学如何运转

在谢家湾学校,校园里全天没有铃声,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需求自由上洗手间、喝水或休息,自主选择课间休息时间和方式。经常有其他学校校长来谢家湾学校调研时问:没有铃声,学生怎么知道要上课了?

学校其实在课时设置、教师人员安排、师生互动等方面有着相匹配的设计,让教学有序运转。

首先,学校课程采用长短课相结合的形式,老师们根据课程表完成上下衔接。其次,教师由教多个班级的一门学科调整为教一个班级的多门学科,使教师脱离“跑班”状态。教师课时量的问题,则通过自主申报工作量和具体岗位、绩效考评岗位课时化来解决。最后,师生约定学习时间、休息时间,达成一致后就要共同遵守规则。

这种学习方式和形式上的变化,建立起一种信任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也不再依靠制度的约束,而是全体教师对学校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同和统 一,通过减少管控、降低管控、弱化管控,让孩子们在自在中自信,在自主中自律。

03

人人都是“指标生”

从对待一般学生的态度和方法,能看到学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落地情况。

在一些中学,以指标生达标率作为对教师考核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已然成为潜规则。班里的学生从此被分门别类,只有指标生、踩线生、联招生能真正入老师“法眼”,其他学生则大多被放弃。在这些学校,学生入学不久,便要进行考试,按成绩分班。于是,有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实验班”,以为孩子的学习从此有了保障,但因为“指标生”的存在,成长依然不被看见。

而谢家湾学校没有“指标生”,或者说,人人都是“指标生”。事实上,学校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就非常明确:学校要走向一流,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标新立异的政绩工程,不是靠少数孩子的获奖,不是靠少数孩子升上重点中学,而是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的差异,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关注和回应每一个孩子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04

评价看平均分、看增长、看全体

人人都是指标生”的背后,有着配套的评价机制。看平均分,看增长,看全体。

看平均分,意味着会看到每一个学生。看增长,意味着不会轻易判定一个学生行或者不行,重视增值评价,把挖掘学生的潜能放在第一位。

更进一步,学校对教师、班级的评价进行科学设置和优化。比如,教师评价制度采取多要素考核制。考试分数评价在教师升迁晋职中所占权重不到30%,但是一个班级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这个班级的肥胖指标、近视指标、课外补习的学生比例等占更高权重,起到了很好的评价导向作用。

在学生评价方面,建立以对话评价为核心的综合评价制度。通过完善“课堂评价+专题活动评价”的学习过程评价, 学校 “综合能力+个性特质”的综合素质评价,“人人参与+自主拓展”的表现性评价反馈,让评价转化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

如此一来,评价更多地关注和反馈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表现,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在激发学生多方面学习潜能的同时,引领老师们优化观念,改变教学教研方式。

05

课堂质量

“天天清、人人清、堂堂清”

学校对平均分的关注,直接促使教师自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要对每个孩子每一天的学习负责。

谢家湾学校是一所有着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学校,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校长就每天在校门口放一块小黑板,随机抽取学生考查题目来了解班级教学情况,确保孩子每天的学习内容、学习重难点都掌握了,从而不带问题回家。

既然要尝试一种不依赖刷题和时间堆砌的学习模式,老师们就要在充分的教研基础上,优化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效率,科学设计作业内容,使作业更具有针对性,让送到孩子们面前的每一道题、每一份教学设计都经过精心设计、反复论证。

每天,老师们会对每位孩子的课堂情况、作业情况进行精准记录和分析,作业面批面改、全批全改,和孩子进行学习情况的交流互动,确保天天清、人人清、堂堂清,避免了因问题日积月累而导致的学困生。

06

基于学科单元学习质量的

精细化分层教学

有的学校,分层教学是为了保最好的,而谢家湾学校的分层教学,是为了不辜负每一个孩子。

学校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质量,进行精细化分层教学,供给不一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数据。具体而言,学校以周为单位,以学科为脉络,以单元为板块,进行分学科分层动态走班。孩子们可以自我评估,自己选择合适的班级,从而学得更积极、主动,学得更好。

例如七年级数学学科,每周开展从一次到几次不等的分层动态走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层次、侧重点不同的ABCD四个班级。老师们根据不同层次孩子的不同特点,在进度相同的情况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更精准地对接孩子们的差异化需求。孩子们可以在四个班之间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动态调节。老师们也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选择ABCD其中一个班级任教。

07

在“动态三班”找到学习胜任感

首届初一只招了两个班,但在两个班之外,还有两个“动态三班”,即数学三班和英语三班。

为什么要设立动态班级?学校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从小学来到初中,有学生会因为节奏加快、难度增加或者方法不对,学习起来有点吃力,尤其在数学和英语学科表现更为明显。

为了给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提供更适配的学习,初中部根据双向选择原则,实行数学、英语动态走班。学生可以主动申请到数学三班或英语三班,由老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一段时间后,觉得学习有所提升,学生又回到原班学习。当一门学科学业成绩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胜任感也大大增强,孩子更能看见自己的成长,整体自信度也得到提升。

在动态三班,学生有对自我的评估,有自我选择,还有自我的接纳。他们在自己能力的限度内学得最好,重拾对学习的热情,找到学习胜任感和意义感。这既让学得快的孩子加足劲,又能给学得慢的孩子托底,给每一个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08

“课前三分钟”,抬头看世界

每堂课都有一个“课前三分钟”的分享环节,孩子们可以选择任一话题进行自我表达。

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前三分钟”环节,学生们会主动谈论俄乌冲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俄乌冲突。提出问题后,他们自己搜集资料,分析提炼,再分享思考结果。每个孩子的角度都不同,分享完后还会互相点评。原本的课前三分钟,通常都要延长到五六分钟,有时候甚至占了半节课。

谢家湾学校的孩子视野开阔,对时势敏锐,对社会充满热情。这与谢家湾学校的教育理念离不开关系——学生不能低头只盯着课本,而要抬头看看世界,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

2021年9月25日深夜近12 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周婷老师接到刘希娅校长的电话。当天晚上,孟晚舟在被扣留加拿大三年后终于顺利归国,校长希望她第二天为孩子们上一堂关于家国情怀的人生大课。这一通电话对周婷触动很大,“专门用一堂正课的时间来讲一个公共事件,可见学校从上到下都很关注社会,并及时把时事、热点作为鲜活的案例和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核心素养落地。”

09

开学第一周,

“重庆山火”成课程资源

2022年暑假,重庆经历了持续高温、疫情、山火、干旱、限电。这一切都成为学生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最重要的教材。怎样让这个特别的8月成为课程资源,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观察与思考?

开学前,学校马不停蹄地设计课程, 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了八个不同主题的专题活动,并且要在开学第一周让课程落地。其中,七年级选取“扑灭山火”主题,以核心问题为驱动,从重庆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发展等方面,通过数据分析、资料查询、实验探究等方法,分析扑灭山火背后的科学依据,感受重庆人的情怀。学校先后召开教职工大会、学科主任会、教研组长会,并进行学科组、年级组和班级小教研,同时还保障各学科内容的学习进度不被耽误、学习时间不被压缩。

一场山火,一系列课程设计,全校联动。当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能成为课程资源,教育就再不是静态的现象,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而是与社会现象、自然 现象、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本质的密切关系的活动。

10

课程大研讨:

一种假期生活方式

每年暑假进行课程研讨,已经成为老师们的一种假期生活方式,以及专业生活的一种常态。刘希娅校长和老师们每天沉浸在一起,碰撞在一起,研讨在一起。

课程研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集中研讨。刘希娅校长会结合新高考、新中考,和大家探讨“中学普遍以指标生达标率评价教学质量的方式如何影响教师行为”“超前超纲教学给孩子们身心与学业发展到底带来哪些影响”“素质教育与考试成绩的关联度”等共性问题,凝聚共识。

二是跨学科研讨。通过跨学科研讨,老师们更能站在学生立场去体验和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哪些要素与学习高度正相关。

三是教研组研讨。由此,谢家湾学校走出了一条校本教研的创新之路,即基于跨学科的伙伴式互助型教研。从这样的教师文化里,能找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答案。

11

小初衔接成常态

参与初中课程研讨的,还有小学各个学科的骨干老师。

在这个过程中,初中老师更了解学生如何从小学过渡而来,研究如何将六年级的孩子迅速带入初中的学习节奏;小学老师则思考如何在小学高段为孩子初中学习打下好的基础。老师们对学生的认知,不管是能力的提升还是素养的形成,都更全面、更科学。

以青春期为例,有的孩子在四年级初步进入青春期的懵懂期,有的孩子五六年级就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青春期。当然,到了初中,青春期的特征更为明显,学生身体的改变、心理的困惑、人际关系的改变等,与学习关联性非常大。怎么帮助孩子从一个孩童变成一个少年,就需要拉通九年一贯来研究和培养。

所以,初中部开办后,小学部的老师经常来听课,七年级的课也会到六年级试教。在小初衔接的探索中,老师们学会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情感以及学习方式进阶的程度,考虑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以更好地和学生心理情感经验、方法、能力结合。

12

关注每一节随堂课的质量

无论跨学科研讨还是跨学段研讨,最终都要落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建议” 上。因为素质教育怎么发展,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关键在于每一节随堂课的教学质量。

在多年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谢家湾学校整合多版本教材及生活实际研发了152本“小梅花系列丛书”,为学科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在初中部开办后,编写“教学建议”依然是让课改深和落地的一大举措。

第一步

分解国家课程标准。把概述性的国家课程目标分解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 要求中。同时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根据不同孩子之间的水平差异,拟订2到4 个不同水平段的课程目标,预设不同教学方法并运用。

第二步

优化学习内容。其中,有对课标的保障落实,也有上不封顶的丰富拓展、优化提升。

第三步

创新学习方式。厘清探讨在日常的每一个课堂教学过程里,如何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如何让孩子们身心放松、从容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去,如何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差异化的成长支撑。

第四步

编写“教学建议”。结合多年来学习方式转变的大量课堂教学经验,融入分组策略、分类作业、分层评价等个性化要素,在数百种典型教案和经典课例的基础上,研制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 “教学建议”。有了“教学建议”,其实就有了课堂标准。

13

一门情绪生活课

在谢家湾学校,有一门校长牵头和直管的课程——情绪生活课,指向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什么叫情绪生活课,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一词有着俯视孩子的意味,而“情绪生活”是客观中立的表达,代表了这一门学科的积极导向,有利于孩子们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和获得乐观阳光的生活。

情绪生活课最大的特色在于课程内容。在设计课程时,学校发现,市面上很多教材的课程设计思路是每学期探讨十几个主题,一节课一主题,一周一主题。这样的设计只是浮光掠影,且没有体现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点。

谢家湾学校的做法是,聚焦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到初中,以学段递增的架构推进,一个年级把 一个主题扎扎实实做深、做透。四年级以 “认识基本情绪”为主题,五、六年级从情绪体验过渡到情绪产生的关键中介——思维方式,七年级的主线是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

学校除了有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还有好几十位情绪生活学科老师,每个老师只负责2到3个班级。从“几位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转变为“一群专业心理健康老师”,保证了老师能够熟悉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和成长状况。

14

教师“待岗”背后

学校一直践行“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推动教走向学。 初中部刚开办第一学期,七年级有一堂生物课,内容是让学生们认识显微镜, 并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刘希娅校长在听课的时候发现,这位刚毕业的老师并没有带孩子们走进实验室去观察显微镜,而是仅仅按照自己做的教学课件来介绍。这样的课堂,表现出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还没有做到和学校同频。

在这之后,学校决定让这位老师待岗,让其暂时不再上中学的生物课,而是大量走进小学部、初中部各学科各年级的课堂,去反复适应和领悟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教学理念。经过一年的学习沉淀,2022年暑假, 老师主动向学校申请回到初中部生物老师的岗位。经过一堂课的试教后,她重新回到初中部。

校长的点头与摇头之间,就是学校的发展方向。从待岗到归岗,这样的抉择是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心灵对话,也是对能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叩问。

15

校长“小刘”被蹭一身油

学校没有教师餐厅,而是师生一起用餐。孩子们喜欢和刘希娅校长坐在一起,有学生看到校长吃饭时看手机,便直言不讳地说:“希娅,吃饭时不要玩手机。” 对,学生叫的是“希娅”,而不是“刘校长”。甚至还有学生叫“小刘”。

在谢家湾学校,校长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距离,而是平等共处,共同成长。一个冬天,一名学生吃完饭走出食堂,手没洗,嘴也没擦,看见刘希娅校长走来,就一路跑过去抱住校长,想要一张和校长的自拍合照。结果拍完照,校长就看见自己白色的呢子大衣,已经被蹭上了油——这正是美好师生关系的最好印证。

“那一刻,根本不会去想衣服的事情,相反,我会觉得心都融化了。”回想起这一幕,刘希娅显得很“幸福”,“其实这样的场景,最能引起我们的反思。孩子在老师面前表现出所谓的'毕恭毕敬’,是不是代表真正的尊敬?所谓的'彬彬有礼’,是不是代表真正的爱你?

16

被学生“卷入”生活

可能在有些学校,很多孩子到餐厅还在讨论学习,吃了饭就回教室做作业,在球场看书,升旗的时候还在看书。这其实不是“双减”下应有的校园样态,因为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会生活。

而谢家湾学校的孩子们因为接受的是素质教育,没有学习的困扰和障碍,他们对学校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有了自己的期待,他们会谈论美食,谈论生活。

“孩子们对每天的生活、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期待,他们不仅是在学习,在生活上也需要我。这让我不会局限于每天只管教学工作,而是更多关注到他们怎么玩,要怎么给他们留时间放松。当我在思考如何设计他们的生活的时候,我也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设计,是不是我应该要放松一下,是不是我应该去做一点什么事情,而不是只是想到工作这一件事情。”

——初中部英语老师陈飞

这也是为什么谢家湾学校提出“六年影响一生”,选择“影响”一词,就是强调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育的辩证性原则。

教师的生命状态是最好的课程,因为教育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老师和孩子两个丰富世界的相遇。

17

九年自编操,铺就成长路

学校没有统一的课间操时间,而是每个班级每年根据不同的年段特点,由老师们、学生们、家长们一起创编一套更符合孩子们身体发育和实际运动水平的、更契合本班级文化的自编操。

一年一度的自编操嘉年华主题展示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节日盛典。每年各个班级创编课间操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运动项目课程化的过程,涉及自编操主题选择、动作编排、音乐剪辑、舞美服装设计、训练展示、班级文化融合等环节。孩子们凭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可以自由参与自编操创编不同环节的工作——主题策划、音乐选择、动作编排、舞美设计、后勤保障……

九年自编操,铺就成长路。孩子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收获运动体验,还得到了关于音乐、服装、舞台体验、团队合作等内容的综合学习机会,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

18

人文实录“师生一个都不少”

走在谢家湾学校,记者发现,校园建筑主要是灰色调,没有太多鲜艳亮眼的颜色。这其实体现了学校多年来的一个理念:学校最亮的风景是学生,要突出学生,而不是建筑或环境。所以,我们会看到,孩子们的个性照片、自画像和作品充溢着整个校园,学校四层楼高的大型喷绘全是孩子们的笑脸照片,布满校园各个角落的人文实录上都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瞬间。

在初中部,包括教学楼、体育馆等孩子比较集中生活的区域,随处可见学生的风采照片。并非部分“优秀学生”才有照片上墙的机会,而是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都要展示自己。这些照片,来自学校的信息中心摄影老师,他们的工作就是捕捉记录孩子们在集体活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环境即课程,“师生一个都不能少” 的环境中充分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老师们和学生们。

19

像家一样的学校

在谢家湾学校,学生们都幸福地感叹:这是一所像家一样的学校。这个“家”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一个小细节值得注意——初中部开办前的暑假大研讨中,刘希娅校长带领老师们第一次研究的内容不是考点、考题,而是从孩子们起床、解便这样的话题开始。在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环节,学校总会从具体生活的细微环节给予人性关怀。

比如,初中部的学生可以选择走读和住读,但学校为所有学生都配备了午休床。一间宿舍住三个人,有两个厕所,保障每天不会挤。宿舍既有温馨的公共活动区域,又有相对隐私的个人空间。在这样温馨的环境中,学生们纷纷开始装扮宿舍,布置装饰,种养花草,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生活能力。

再如,两节晚自习之间是吃水果的时间。有一次在聊天的时候,刘希娅校长了解到,有学生戴着牙套,吃硬一点的水果不太方便。后来学校就安排了两种水果,比如苹果搭配橘子或香蕉、葡萄,苹果切成小块式,便于入口,最大程度地呵护孩子。

20

“用几十种方法对每一个学生”

刘希娅校长经常对老师们说这样一句话:“送给你们的这批孩子,眼里是有光的,希望到初三后,他们的光不被熄灭。”

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不仅在课堂和学习上“不落下每一个孩子”,还在生活上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种需求,真正做到从一个目标、一种方法用于几十个孩子,转变为用几十种方法对每一个学生,给到个性化的支持。

八年级的王同学是住读生,到学校第一个月,语文老师观察到他经常打瞌睡。老师找他了解情况,他说自己瞌睡多,控制不住。但这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状态,因为初中阶段的孩子应该精力很旺盛。年级的老师们开始集体分析,最后让生活老师观察他晚上睡觉是否正常。结果发现,王同学每天频繁起夜。进一步沟通才知道,他有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即晚上喜欢大量进水,自然会导致起夜。在一番交流后,共同约定,应该白天多喝水,晚上六点以后要注意控制饮水量。改进生活方式后,他的精神状态有了改善。

后来,他还是有打瞌睡的现象。老师继续观察,发现他有时晚上很晚还躲在被窝里看电子书。老师一方面积极引导,另一方面跟家长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最后保证他有充沛的学习精力,也因此提升了学习效果和质量。

正因为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帮助和呵护,谢家湾学校的孩子才很阳光、自信,对生活抱有热情,对世界抱有好奇。即便一次考试很不理想,他们依然觉得人生充满阳光,不会弯腰驼背、耷拉着脑袋,不会觉得人生惨淡无光、没有希望。他们会跟老师讲:没关系,我再想想我的问题出在哪儿,我有解决策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10封面报道 || 刘希娅:初心如磐,勇探素质教育新路
扬州某校涉嫌违规???老师们竟然......,家长果断说不 !
一所小学靠什么获得“中国质量奖”
【教育读书】做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读《刘希娅与小梅花课程》一书有感
课程整合|谢家湾小学:“小梅花课程”是怎么诞生的
转载:谢家湾小学何以获得“中国质量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