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6岁儿童早期教育《一》

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早期培养
   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是一个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目前,世界各地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在我国,不少父母,尤其是广大独生子女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龙。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家长们不惜钱财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买昂贵的玩具,购电脑钢琴,请家教;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令其琴棋书画无所不练;稍大一些又进入过于复杂的思维训练……遗憾的是,许多人对早期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早教就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其实这是一种不全面、不正确的观念,这种观念忽视了对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早期培养。
  心理学上将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称为智力因素,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将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情感与个性中的性格称之为非智力因素。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
  在智慧活动中,人的智力因素要想发挥最大效能,必须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一般认为,7岁以后的儿童智商才相对稳定,但有些人以后还会增长。有些研究发现: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独立,有进取心,能积极探索周围世界的儿童,其智商增长较快;稍大一些儿童的智商增长与强烈的成就动机关系密切。这就表明,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有积极作用。而缺乏优良非智力因素的人,其智力是不可能充分开发出来的。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因为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智力因素的各种基本功能,不论多么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也不能使白痴变成科学家。
  儿童时期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时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将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并使今后一生受益无穷。因此,在儿童0~15岁期间要给予正确的教育,在智力开发的同时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关于培养哪些良好非智力因素及如何培养,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的培养
  有位名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信心,就能把全部热情、精力集中到所追求的目标上。父母与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儿童的自信心形成十分重要。当孩子完成某件事并取得成功时,成人应给予积极评价,如爱抚、鼓励、点头、微笑、表扬等,这样做能激起他们继续上进的愿望。当儿童做了错事,应冷静分析,合理批评,不可讽刺、挖苦、谩骂、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二、成功体验与好胜心的培养
  好胜心是一种敢于竞争,欲求取胜的向上的心理品质。老师家长应经常引发他们的好胜心。比如,组织各种类型的游戏比赛,鼓励儿童敢于竞争,争取优胜成绩,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如果失败了,成人也应说:"只要自己尽了最大努力,失败没关系。"
  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儿童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就能较早地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所以,成人应正确引导儿童去观察、思考,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节假日带孩子看电影,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旅游,增加他们的见识,多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
  四、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强的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首创精神。家长应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如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玩具,自己吃饭漱洗或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些事可征求他们的意见或让他们决定,不能事事包办代替。这样,儿童才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应注意引导儿童听别人合理的建议,不任性固执。
  五、"苦"的体验与坚持性的培养
  世界上一切杰出的人物都是有坚强毅力的,都是长期坚持不懈与困难做斗争的,良好的坚持性,必须通过痛苦的历程。家长老师应适时地给儿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他们独立克服困难,争取完成。同时要求他们事情不论大小,既然做,就要尽力做好做完,不半途而废,让孩子体验到"苦"的滋味,苦的体验是造就孩子百折不挠、顽强拚搏的奋斗精神的根由。
  六、爱与良好情绪的培养
  丰富的情感是人心理生活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有了良好的情绪,对生活充满爱,就会心胸豁达,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智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家长给儿童的食物哺育是远远不够的,儿童更需要爱,即父母、师长、同伴之爱。爱是儿童必需的精神营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易形成孤僻、焦虑、紧张、冷漠的个性。家长师长不但要给予儿童爱,还要培养他们从小学会爱、爱祖国、爱知识、爱朋友、爱艺术、爱自然、爱劳动,爱一切有趣的事。
  七、良好的家庭气氛与优良性格的培养
  儿童的性格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互相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对孩子优良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而紧张破裂的家庭必然伤害孩子的心理。父母的言行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如经常看书学习,为人正直,讲话文明礼貌等等。<br
 
视培养宝宝的非智力品质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众所周知,影响儿童成长乃至成才的两大心理因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一个智能操作系统,它是儿童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时进行感知、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活动能力的总和。而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动力系统,它在儿童活动中起着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作用。它包括需要、欲望、动机、兴趣、情绪和情感、意志、自信心、性格、气质、习惯等。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甚至包括身体素质等生理因素。
  可以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作为操作系统,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往往在关键时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然而,目前在婴幼儿教育中,尽管许多有识之士多次呼吁应重视儿童的非智力品质培养,但在相当一部分家长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轻"非"的倾向。这里,固然有相互攀比、随波逐流者,但在一些家长的思想深处,认为将来只要孩子有知识、有能力,就能成就一番事业者也大有人在,从而忽视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比较过智商在140以上的150名"神童",为什么在成年后成就如此悬殊,其结论是令人深思的:这些早年的神童成年后的智商并没有多大变化,而主要差异在于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自信、进取心以及坚持精神等非智力品质方面,成就显著的一组远远高于成就低的那一组。
  仅仅为造就"神童"而进行的智力教育,是有失偏颇的教育。人们常说,天才多怪人,许多天才人物由于接受了不恰当的早期教育,尽管有个人事业的辉煌,却因其病态的人格而没有幸福的人生。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哲学家尼采、文豪约翰·罗斯金、宗教改革者路德、我国三国时的军事家周瑜,甚至现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几乎都有病态的人格。难怪有人研究"天才病迹学",寻找古今高智名人的异常心理表现。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早期教育的过失:仅仅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因此,这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的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使孩子拥有幸福而完整的人生!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对孩子进行全面而和谐的教育:既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又重视健全人格的塑造;既大胆、合理地开发孩子的身心潜能,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和谐和地发展。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三岁前这人之初的教育奠基工程中,全面、和谐就显得更加重要。当前,尤其应当重视三岁前婴儿的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这些心理品质、习惯和能力,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1、独立与自信。
  首先应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吃、睡、拉、穿、行等方面,为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如6个月会自喂饼干,7个月扶杯喝水,1岁学拿勺,2岁独立吃饭;3-4个月时能独自睡觉,夜间不必喂奶;1个月时识"把"大小便,1岁半时白天能控制排便;周岁时穿衣会主动配合,15个月会脱袜子,2岁会脱衣服;会爬以后就不要老是抱在成人手上等等。孩子能独立地完成一件事,会使他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这就大大强化了他的自信心。
  2、好奇心与求知欲。
  当宝宝会爬乃至会走之后,便进入好奇心与求知欲极为旺盛的时期。
  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富有探索性、应答性的环境,像居里夫人所称道的"科学家的第一美德"--好奇心不被"过分限制"之手,扼杀在摇篮之中。
  3、专注与坚持精神。
  要着力培养孩子专注于干一件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精神。当他一次又一次地将倒下的积木搭成"高楼时",当他一回又一回地尝试用什么"工具"将在沙发下面的球够出来时,他的专注力与坚持性就得到了锻炼。
  4、阅读兴趣与习惯。
  每天都要和孩子一起看图书、讲故事,让他从读书中得到知识与欢乐,以丰富他的精神生活。
  5、驾驭情绪与情感的能力。
  当他渴了,但水还烫时,他必须学会等待;当他病了,需要打针吃药时,他应当学会服从和勇敢……
  6、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态度。
  两岁左右,孩子发现了"自我",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这是心理发展的自然现象。这时,要善于让孩子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去理解别人的感受,进而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和与人合作的态度。当孩子学会与亲人、同伴分享自己或别人的食品、玩具,做一些必须与人合作的游戏如踢球、过娃娃家时,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态度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量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的发展。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猜疑、易怒、悲观、具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及幼儿园的教师对此知之甚少,对孩子因情商太低而出现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或简单地以批评、惩罚和管束来解决,不懂得以科学的眼光来识别,以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和诱导。近年来,笔者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发现在家庭教育及幼儿园教育中情商问题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  
     l.有的孩子性情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相处,为了达到脱离集体、回家独处的目的,不惜用尿裤子的办法;  
     2.娇生惯养,霸道,事事不让人;  
     3.粗野成性,随便打人,骂人,说脏话,不懂得什么叫团结友爱;  
     4.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中乱跑乱闹,自控能力极差;  
     5.情感淡漠,责任心差;  
     6.见老师布置教室从凳子上掉下来,哈哈大笑,没有同情心,不懂得帮助别人;
     7.绘画时反复涂画,又反复用橡皮擦,缺乏自信;  
     8.看到别的小朋友犯错误时,不是劝告、帮助,而是去告状;看到老师批评惩罚犯错的小朋友时则表现出幸灾乐祸和解恨的情绪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事例从情商角度来观察分析,顿时显得触目惊心起来。原来,我们相当多的教师和家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情商盲"的状态,这该是何等误人子弟啊?!
 
寄宿学会独立丢了亲情
   现在的年轻家长工作压力都很大,如果家里没有帮手替自己带孩子,麻烦还真不少。于是不少年轻父母因为工作忙碌而选择了让孩子寄宿的方式。寄宿制对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影响的利与弊,近年来成为教育者和家长们关注的一个话题,甚至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课题。 
  目前,天津市寄宿制的幼儿园和小学约有30所。现在有很多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择"全托式"的学习环境,所以寄宿制幼儿园和学校有增加之势,很多幼儿园和小学也准备增开寄宿班。 
  华夏一幼的贾玉珍园长透露,家长把孩子送去寄宿的原因主要有: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一些高收入家庭,家长希望孩子们过普通人的生活而让孩子去寄宿;希望通过寄宿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家长认为让孩子寄宿可以有更多时间学习;考虑到寄宿制学校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孩子会生活得很舒服;还有一些家庭经常存在一些矛盾,或是再婚家庭,寄宿制学校自然成了孩子最好的"避风港"。 
  转移责任"丢"了亲情 
  很多年轻的家长把孩子送去寄宿后,就认为责任已经转给了幼儿园。一些寄宿幼儿园为了能让孩子与家长保持沟通,都会安排家长会面、电话交流等活动,但是,30%的家长只能保证一周打一次电话,只有20%的家长可以每周能和孩子联系或是探望一下;20%以上的家长甚至在周五也不能接孩子,都是让家里老人来接。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疏远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心理发展也很不利。
 
宝宝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包含内容
  一、重视宝宝的早期教育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这就是说教育应及早开始,越早越好,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妈妈就要想到宝宝的教育,正常的孩子,只要出生后教育得法,都能培养成为非常优秀的孩子。
    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140亿个脑细胞,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富。遗憾的是,人的一生中有90%以上的脑细胞处于冬眠状态,未能开发出来。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脑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而婴儿时期则是发展这种潜力的关键时刻。宝宝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开始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事物,像一块海绵不断地吸取各种信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大脑,不断地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其求知欲之大,接受能力之强,学习效果之惊人,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有的妈妈在宝宝睡觉前,一直哼哼催眠曲,时间一长,宝宝一听到这首催眠曲,就知道应该睡觉了,形成了睡眠的条件反射。又如,宝宝在母体宫内孕育中,一直听着妈妈的心跳,就能表现出出奇的安静。出生后有时宝宝哭闹不安,只要一靠在妈妈身边,听到妈妈的心跳,就会停止哭闹。这些都说明宝宝具有内在的能力,具有记忆和吸取各种信息的能力。
    可是,父母往往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错误地认为小孩的教育是从上幼儿园开始,由老师们去教育,父母主要任务是照料宝宝生活,这是十分可惜的。如果这样,会给孩子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宝宝的早期教育包含的内容
    宝宝的教育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爱抚
    如果我们仅仅认为解决了宝宝的温饱问题就行了,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关心宝宝的心理及情感的需求,要给宝宝一片爱心。若宝宝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抚和温暖,就很难对人产生信任感,日后可能形成冷漠、缺乏安全感的不良性格。因此,应尽可能多地与宝宝相处,给一些爱抚,这对宝宝健康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
    2、感觉器官的刺激
    宝宝认识周围世界,智力的发育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宝宝的感觉器官施以良性刺激,促进宝宝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发育,进而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开发。可以采取在宝宝的居室内布置些色彩鲜艳的气球、大型布艺玩具,有利于刺激宝宝的视觉及色觉的发育。可选择一些玩弄时能发出悦耳声音的带响玩具,如八音盒、手摇铃、拨浪鼓等。在不刮风、有太阳的情况下,抱着宝宝或让宝宝躺在婴儿车内推到室外空气新鲜而人较少的地方,让宝宝沐浴在阳光下,呼吸着新鲜空气,感觉着周围的事物。
    3、动作训练
    通过对宝宝抬头、翻身、坐、爬以及手的动作等训练,锻炼其全身的肌肉和骨骼,促进宝宝运动感觉功能、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宝宝感觉器官与运动的协调性。
总之,宝宝教育的内容,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持之以恒,开发宝宝的智力,促进宝宝的智能发育。 
 
 
成长,争执也是一门功课
   小朋友之间交往,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情,冲突和矛盾说来就来。
  无论被打还是打人,妈妈都不必过于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帮助宝宝培养正确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发展朋友间的关系。相信在经历了数不清的纠纷、争执的教训以后,宝宝会逐步适应纷争。 
  让宝宝获得心理平衡
  宝宝受到欺负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立即就想讨回损失,因此动手,这是一种自卫心理。
  爸爸妈妈要让宝宝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醒他不能动手打人,更不能主动去攻击别人。如果宝宝被别的孩子欺负,可以将他拉开,问问他的感受或替他说出感受,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了解他的心情。接着爸爸妈妈就要做正确的引导,比如说:"他撞了你,你很疼,那你动手打了他,他不也同样会疼吗?"得到心理平衡,宝宝很快便会将一切抛之脑后。
  最好当个"小绅士"
  面对争执,爸爸妈妈首先应正确评估事情性质,不要看不得宝宝受委屈、流泪。其实,争执只是宝宝成长中的一种游戏,无伤大雅,更不会造成伤害。何妨给宝宝来点"绅士教育"?让他学会处处谦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这样反而会让他在同伴中获取信任与好感,赢得更多的友谊。
  主动道歉是良好的品质
  一旦发生争执、纠纷,爸爸妈妈要及时帮助宝宝调整情绪,舒缓紧张、沮丧、愤怒的心情。待他平静下来,再与他进行谈话,让他认识到,不管对错,只要动手就不对。比如,妈妈可以对先动手的宝宝说:"我知道你有委屈,可的确是你先把人家推倒的,这就是你的不对。去跟小朋友道个歉,好吗?你们还是好朋友。"一般来说,宝宝会接受妈妈的建议。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使对方也勇于面对自己的过火行为,学会相互道歉;二是可以保护自己,从不愉快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坚决制止攻击行为
  常见两种情况,一是宝宝占了便宜,爸爸妈妈称赞道:"好样的";二是吃亏了,爸爸妈妈暴跳如雷:"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不还手。"这种鼓励和诱导的做法,会把宝宝引向歧途。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打架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因此,对宝宝在争执中出现的攻击行为爸爸妈妈必须坚决制止。不能怂恿宝宝施以拳脚,更不能亲自出马为宝宝讨公道。
  宝宝在争执中成长
  爸爸妈妈既不要以"好孩子不哭",来制止宝宝委屈流泪,也不要用"坚决站在宝宝一边"来强化他的痛苦与仇恨。压制和纵容都不可取。争执,是一门功课,是宝宝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提高交往能力而付出的代价。由此,宝宝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还锻炼了辩论才能。所以,爸爸妈妈完全可以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争执,理智地引导宝宝在争执中学会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比如宽容别人、谦让同伴、坚持自我、勇敢面对责任等等。让宝宝运用智慧自己解决问题,是合乎实际的,也是合乎心理健康的。
 
对待任性儿 家长有"四忌"
   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处于优越的生活环境及倍受宠爱的家庭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极易养成任性的不良个性。主要表现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若有一点不顺心,即哭闹撒泼,更有甚者还要打骂父母长辈。要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们应牢记以下四忌。
  一忌两个极端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常常处于两个极端,好起来宝贝心肝地搂在怀里,样样事情都依从,不好起来吹胡子瞪眼,不分场合打骂孩子。孩子处于这种环境中,情绪极不稳定,久而久之,孩子脾气就会趋于任性、暴躁。
  二忌以暴制暴
  一旦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有的家长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孩子嗓门高,家长嗓门更高;孩子要打人,家长打得更重。这样做虽然能收到暂时的效果,但其负面影响却是长远的,孩子病没有学会正确表达愿望的方法,反而以为只有采用暴力手段才能满足愿望。
  三忌说话不算数
  说话不算数的情况在家庭中并不少见,有的家长为了一时哄孩子听话而许下根本兑现不了的诺言,或者处于其他原因没有实现诺言。几次下来,孩子不在相信大人,再有类似的情况,就会以大哭大闹的方式来反抗,用撒泼的办法胁迫家长就范。
  四忌家教不统一
  这种情况在爷爷奶奶一起住的家庭中比较常见。父母辈和祖父母辈的出生年代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父母辈对孩子要严格一些,祖父母辈对孩子要纵容一些。父母辈在管教孩子的时候,祖父母辈最好不要插手,更不要做孩子的避风港,这会使孩子更加有恃无恐,对孩子的发展有害无益。
  孩子任性是家长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家长牢记四忌,做到严爱孩子,孩子一定会从任性中走出来,成为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叶圣陶: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良好习惯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省时,二省力,三减少错误。但父母不可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显得操之过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赖于父母的严格要求。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决贯彻施行,不可以有例外。  
  2、以身作则: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谓"谁家的孩子像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己不正,不能正人",这句话用在好习惯的养成上也很合适。
 
  3、反复练习,及时强化: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当孩子按照要求去做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孩子有了兴趣和愉快的体验,良好习惯就容易形成。
  4、提供条件:形成习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助于孩子较快地形成习惯。比如,要求孩子饭后漱口,每次饭后为他提供一杯水,在他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之后,再让他自己倒水。比一开始就要他自己倒水漱口更容易形成习惯。
 
孩提时的凡高很平凡
    不过,他们很了解他在捕捉水里的昆虫时有多聪明。他回来时,总给他们看各种各样的甲壳虫:有着闪烁的、褐色的壳,大而圆的眼睛,以及从水中出来后便神经质地伸缩着的弯曲的腿……
    孩子们带着尊敬的口气谈论他,毫无嘲弄的意思,但是他们不敢要求去那清新凉爽的溪边。溪边开放着最为美丽的勿忘我和玫瑰色的睡莲,在那儿,把双手插入闪光的白沙之中,不受半点尘染。孩子们凭本能感觉到:他们的哥哥喜欢独处。如果父亲送他去的那个寄宿学校有个假期,他所寻求的不是陪伴,而是孤独。
    他知道最珍贵的花长于何处。他避开那有着笔直街道和井然有序小屋的村庄,通过丘陵和山谷寻他的道路。每次他总能发现令人惊奇的东西,窥察到处于自然栖息地的稀有动物和鸟类。对于鸟类,他知道它们筑巢或生活的地方。如果看到一对云雀降落在麦田里,他知道该怎样接近它们而不折断周围的禾叶。
    那时候他没有留下一幅钢笔或铅笔的素描。这个未来的画家当时并没想画画,只是沉思默想。
    还是一个小男孩时,他曾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审视一个雕塑家的助手用粘土给他做成的小像。8岁那年,他画了一幅画:冬天的花园里,一只猫在光秃秃的苹果树上疯狂的飞奔着。
    这使母亲大吃一惊,孩子艺术感觉的自然表达是如此惊人,她竟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过了好久,这件事才被父母谈起。
 
孩子自寻快乐有何益处
   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已认识到了培养孩子爱清洁、有礼貌、守秩序等好习惯的重要性,而对培养孩子自寻快乐的习惯的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教孩子养成自寻快乐的习惯有何益处呢?
  1、可以培养孩子开朗大方的个性,能使孩子成为热情洋溢的人。孩子容易学会与人交往的本领,能获得更多的友谊。通过交往还能学到别人的优秀品质和经验,对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2、孩子会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其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也会增强,并有强烈的求知欲。孩子还会把枯燥乏味的学习(乃至将来的工作)当做有趣的游戏来对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
  3、有自寻快乐习惯的孩子总能以微笑对待任何困难,能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更有信心和勇气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4、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如遇到不愉快不顺心的事,甚至心理受到伤害,也能较快地得以恢复。如果您的孩子养成了自寻快乐的习惯后,您会发现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更坚强、更有活力。
  所有的孩子都爱玩,玩耍和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也是他们的工作。通过参加各种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增强体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丰富想象力。游戏能教会孩子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自我表现,还能增强容忍性、耐心和韧性。实践证明,对孩子来讲,游戏有其他教育方法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例如,经常游戏的孩子比游戏受限制的孩子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如能长时间摆弄玩具,其长大后一般是兴趣持久且责任感强。另外,性角色在游戏中也很重要,女孩子天性喜欢娃娃,男孩子喜欢在游戏中扮演强者,喜欢舞枪弄棒,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向发展对其一生都有益处。既然游戏有此重要的功能,家长就应让孩子玩得尽兴,并经常和孩子共同游戏,在游戏中给予正确的引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孩子只听老师的话怎么办?
     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听话,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可在家里却任性、不讲理,任凭家长说破了嘴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1、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权威"地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目标是明确一致的,对孩子的要求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老师对孩子一视同仁,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处处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老师注意自己的修养,既有丰富的感情又有深刻的理智,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情绪对待每一个孩子。
  2、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树立好威信。家长的威信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孩子自觉接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条件。然而许多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很好地树立起威信,主要表现为:
  教育方法不得当:或溺爱孩子,使其养成任性、独享、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或经常用很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常常为无关紧要的事大发雷霆。
家长教育孩子时情绪不稳定:高兴时,事事宽容孩子;不高兴时,处处为难孩子。
家庭教育不一致,导致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怎么办呢?
  1、家长应建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树立好自己的威信其实并不难,孩子往往是绝对相信父母的,关键在于父母怎样在孩子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威信。
  要建立与孩子间平等的关系,家长应与孩子相互讲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遇事与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从而尊重父母。
  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懂得身教重于言都的道理,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如家长要求孩子尊重自己,自己就应尊重自己的父母,处处做表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心和了解孩子。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还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了解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所提要求必须是他们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
  运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宽严相济,宽严适度。既不能下禁令、处处挑剔、事事指责,也不能一味迁就、放任自流。
  父母对待孩子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不要总对孩子信口开河,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这样才能使孩子对你的话确信不疑,才能听你的话,你的威信才会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中树立。
  步调要一致。父母和家庭成员之间必须相互尊重,步调一致,要求一致,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或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数落对方的不是。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孩子一天天长大,对是非好坏逐渐有了初步的正确的评判能力,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保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以免影响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2、利用幼儿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及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心理特点,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家里不听话的表现反映给老师,请老师帮助教育。如:建议幼儿园举办"在家做个好孩子"、"谁最啊爸爸妈妈的话"等活动,使孩子把在幼儿园听话的好习惯带回家来。
 
 
担负你应承担的责任
   福克斯父亲拆亭子
  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是英国著名政治家,他以"言而有信"获得了政界较高的赞誉。
  当福克斯还是一个孩子时,有一次,福克斯父亲打算把花园里的小亭子拆掉,再另行 建造一座大一点的亭子。小福克斯对拆亭子这件事情非常好奇,想亲眼看看工人们是怎样将亭子拆掉的,他要求父亲拆亭子的时候一定要叫他。小福克斯刚巧要离家几天,他再三央求父亲等他回来后再拆亭子,福克斯父亲敷衍地说了一句:"好吧!等你回来再拆亭子。"
  过了几天,等小福克斯回到家中,却发现旧亭子早已被拆掉了,小福克斯心里很难过。吃早饭的时候,小福克斯小声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父亲听了觉得很奇怪,说:"不算数?什么不算数?"原来父亲早已把自己几天前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老福克斯听到儿子的话后,前思后想,决定向儿子认错。他认真地对小福克斯说:"爸爸错了!我应该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于是,老福克斯再次找来工人,让工人们在旧亭子的位置上,重新盖起一座和旧亭子一模一样的亭子,然后当着小福克斯的面,把"旧亭子"拆掉,让小福克斯看看工人们是怎样拆亭子的。
  后来,老福克斯总是说:"言而有信,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这一点比万贯家财来得更为珍贵!"
  父母对自己的言行是否负责,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品和性格。
  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尽可能照此执行。实在做不到,也应该给孩子解释清楚,有条件的话,尽快将此补上。这看起来像是小事,可如果父母总也不实现自己的诺言,孩子便不会再听信父母的话,因为他们会觉得父母在欺骗他们。
  一朵悲哀的花
  海拉蒂今年四岁半了,在萨尔马多城上幼儿园,最近她在学习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海拉蒂迷上了植物,她觉得那些花草实在是太美了,便苦苦地哀求爸爸给她买一盆鲜花。
  爸爸同意了海拉蒂的请求,趁周末带着海拉蒂到花卉市场买了一盆小花。父亲希望海拉蒂看到小花生长的整个过程,并且能够自己照顾它。于是,父亲和海拉蒂约定,由海拉蒂负责照顾鲜花,给它浇水和施肥。
  最初几天,海拉蒂非常兴奋,每天耐心地给小花浇水,还根据日照的情况,不断给花盆挪动位置,并拿出本子,歪歪扭扭地在上面画出花卉生长的情况。
  海拉蒂的父亲看到小海拉蒂这么有责任心,十分满意。可是,没过多久,海拉蒂的父亲发现小海拉蒂给花浇水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甚至好多天都不给小花浇水,也不做记录,似乎她已把养花的事给忘了。结果,小花慢慢枯萎了,叶子也开始泛黄,生长的速度减慢了,再过几天,盆花快死了。
  吃过晚饭,海拉蒂父亲把海拉蒂叫到阳台,说:"你给花浇水了吗?"
  海拉蒂低着头说:"没有。"
  "为什么没有?"
  "我……"
  "我

中国家长应该向西方学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此类事件近几年各媒体屡有报道,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忽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而造成的悲剧。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
 
好父母应有的餐桌态度
   1、认识到脂肪只是饮食中的一部分 

  父母不要让孩子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脂肪上,应该将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在饮食中增加不同的品种,比如水果、蔬菜、全麦谷物类食品,如果你增加了食物的品种,无形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减少脂肪的摄入。 

  健康的饮食并不仅仅是指你吃什么,还包括怎样吃,其中一些态度和行为应该成为每一餐的组成部分。
  2、和孩子一起认真享受每一餐

  餐桌上如果一直过分关注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吃什么,就会使食物听上去像毒药。 

  食物应该是一种令你感到满足并得到享受的美味东西,健康的饮食意味着品尝和享受各种各样富有营养的食物,这比总是想着哪些食物对人有

害,是不能吃的重要得多。 

   3、坐下来享受 

  父母精心挑选和准备食物,并规定一些就餐的规矩,孩子安静地坐在餐桌前吃饭可以学到就餐的礼仪并得到美味佳肴带来的享受。 

  如果允许孩子吃饭时东奔西跑,他们往往会选那些比较容易吃的食物,就无法学会品尝一些富有营养但吃起来较为复杂的食物。 

  如果父母本人不能坐下来陪孩子一起吃饭,最起码要请家中的老人,或是保姆陪孩子一起吃饭。 

  4、在餐桌上不要劝诱、禁止和贿赂 

  在每顿饭之前,你永远无法预测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能量。 

  当孩子处于快速生长阶段,或是刚刚经历了激烈的体育运动之后,他们会寻找类似牛排、奶油之类的高热量食物,而当孩子感觉不太饿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在那些高能量的食物上。 

  因此,父母最好在每一顿饭中准备卡路里含量不同的食物,有些高有些中等有些低,相信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自己挑选合适的食品,并决定吃多少。

  5、不断地提供新的食物 

  孩子对新的从未吃过的食物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在第一次看到这些食物的时候他们一般不愿去尝试。 

  但是如果一直看到它们出现在餐桌上,大人们也在津津有味地品尝,即使没有人强迫他们尝试,总有一天孩子会自己提出要求尝尝这些从未吃过的东西。 

  但是如果父母只准备孩子已经接受的食物,就使他们失去了品尝并喜欢不同种类食物的机会。 

  6、为孩子做个榜样 

  作为父母,如果你自己不拿个苹果或是柑桔嚼嚼,而光是命令孩子"去吃点蔬菜和水果",孩子是不会照你说的去做的。 

  为了让孩子吃这些健康的食品,父母首先要树立一个榜样。 

   7、永远不要说"永不" 

  有些父母认为某些不能过量吃的食物应该永远受到禁止。 

  这是不对的。 

  如果孩子喜欢巧克力,要让他吃,但不必每天都吃。

  8、不仅仅关注餐桌 

  如果希望孩子生活得健康,不要仅仅担心脂肪,更多的关注应该不要让孩子抽烟,以及预防孩子出现其他一些意外。
 
父母是孩子良好自尊的重要培育者
   父母的接纳、尊重与关怀,无条件的爱,以及真诚的赞美与肯定,对孩子是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是孩子建构自我形象的重要来源。当孩子能将这些养料都内化时,就不用仰赖他人的肯定。父母在生活中,可以为孩子创造的是"有料的生活经验"。  
  
  提供孩子自主选择权,给孩子一些我们已经过滤过的合宜选项,让他从中选一。自主的选择经验能让孩子体验信任自己及胜任感的愉悦。  
  
1、提供孩子成功的经验,并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专长和能力。  
2、提供孩子面对挑战的经验,让孩子勇于接受挑战,并学习接受挑战的结果。  
3、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教导。

让孩子做帮手
   可以让女孩帮助从篮子里拿出洗好的衣服给妈妈晾,让男孩帮助爸爸做木工活计。通过这些"劳动"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家庭成员,有利于孩子的自立。
    但是,必须使孩子了解这种劳动的目的和乐趣,不能把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来让孩子做。为惩罚孩子尿床而让孩子帮助洗衣服,是最要不得的。应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刻下"劳动"是快乐的印记。大人应当对孩子完成得很好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赞赏。  
    让孩子帮助做事时,妈妈最好也一起做。妈妈只说不干是不好的。应该以身作责。下面有了弟妹的大孩子了之所以有很好地给父母当帮手,是由于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够自立了。在家里不肯帮助父母作事的孩子之所以在幼儿园里能担任值日生,是由于他们意识到在幼儿园里自己是独立的人,并以此为自豪。
    让孩子做了一点事,就给他报酬,这种做法是不好的。这样会养成为了报酬而"帮忙"。更何况,家庭不是劳动者和"资本家"同居的场所。

来自幼儿园的提醒:父母备忘录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将胜于只给予物质的满足。在美国,幼儿园第一天会让孩子带一张备忘录给自己的父母,以孩子的口吻提醒为人父母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 
    溺爱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只是在试探你。 
    公正 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它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习惯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来分辨它。 
    渺小 别让我觉得我比实际的我还要渺小。它只会让我愚蠢地装出超出我实际年龄的傻模样。 
    纠错 如果能够,请别在人前纠正我的错误。你私下的提醒,会让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 
    犯错 别让我觉得我犯的错误是一种罪,它会降低我的人生价值观。 
    压力 当我说"我恨你"的时候别太沮丧。我恨的绝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压力。 
    保护 别过度地保护我,怕我无法接受一些"后果"。有的时候,我需要经由痛苦的方式来学习。 
    关注 别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时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唠叨 别唠叨不休,否则有时候我会装聋作哑。 
    允诺 别在仓促或无意中做下允诺。请记住,当你不能信守诺言时,我会非常难过。 
    解释 别忘了我还不能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虽然有时候我看起来是有能力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能事事正确无误的缘故。 
    诚实 别太指望我的诚实,我很容易因为害怕而撒谎。 
    信任 请别在管教原则上前后不连贯、不持续。它会使我疑惑,而对你失去信任。 
    敷衍 当我问问题的时候,别敷衍我或拒绝我,否则你会发现我终将停止对你发问,而向他处寻求答案。 
    害怕 别告诉我说,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试着去了解,便会发现它对我是多么的真实。 
 
父母应该给孩子的礼物
   爱:每个孩子都需要爱。许多孩子对爱的需要远胜于对一两件玩具礼物的需要。但父母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爱呢?

  纪律: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需要你提供一些做人处世的规矩,以让他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以身作则:你传递给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语言方式来表达到的。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自尊: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体罚是对孩子一种不尊重。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恰当的评价: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适当称赞是重要的,但假如称赞言过其实,反而会有损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相反,对孩子的过分指责和嘲笑,传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你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必须由我来代替你完成。"这种凡事包办的做发会破坏孩子的成就感。
    良好的健康习惯:培养孩子的健康习惯,父母的行为是很重要的。父母坚持刷牙、健身或注重饮食健康,都是在向你的孩子灌输一种观念: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多跟孩子在一起: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你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
    学习动力:所有那些肯学习的父母在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但也应注意不要拔苗助长。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幽默感:与你的孩子一起欢笑,能让他看到事物轻松和愉快的一面。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伙伴关系:从两岁开始,孩子就需要与同龄或略大一点孩子玩耍。这样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你所要做的是适时地给他们一些指导。

宝宝将要入园的家长请看
     新的一学期快到了,又有很多小宝贝要面临着入园的"考验"。家长们的心里一定是一半欢乐一半愁吧! 

    去年九月我家乐乐入园时,我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乐乐是个内向、柔弱的女孩,她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可喜的是她顺利的渡过了这一关。入园三天就基本适应园内生活;两星期后孩子较入园前活泼了许多;一个月后还在幼儿园开展的"每月一评"活动中首批获得"幼儿小明星"称号。她为什么比那么多性格开朗的孩子适应的还快呢?可能跟我们在女儿入园前后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有关吧!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与幼儿园同步的作息时间。如果孩子的作息时间与幼儿园的相差很大,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不饿,吃不下;别人睡觉的时候他不困睡不着,等别的孩子玩的时候他又饿又困,这对于刚与家人分别正处于焦虑中的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 

    2、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自理能力。有困难他会跟老师说,小事他会自己做,摆脱掉那份无助对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3、熟悉环境和人物。在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玩一玩,再带他认识几个已入园和将入园的小朋友。这可以增加他对上幼儿园的兴趣,减少入园后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4、激发孩子对上幼儿园的向往。比如带孩子去看幼儿园的节目表演,为孩子准备好上幼儿园的新衣。但不要跟他说幼儿园有多好多好,以免孩子对幼儿园期望过高。也不要用"老师"和"幼儿园"吓唬孩子。 

    5、入园前要特别注意孩子的身体状况,争取让孩子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 

    6、孩子初入园时要硬起心肠。孩子送进去了就别回头,中途也别去探望,省得孩子老是在盼你来,没心思做游戏反而增加他的痛苦。接孩子时也不要表现出很心痛他的样子,不管宝宝多么楚楚可忴大人都不做让步,态度要温和而坚定。千万别说出"我们宝宝明天不上幼儿园了"的话。如果孩子没提有关幼儿园的话家长也不用去招惹他。 

    7、入园初期,在幼儿园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早去接他,以减少他的焦虑。 

    8、不轻易让他缺课人,以确保他能跟上老师的进度,增加他的自信心,以及形成良好的惯。

    9、给他穿容易穿脱的衣物。 

    10、帮助他记住老师和的小同学姓名。 
 
 
坚定的态度:对父母的考验
   扬扬爸爸 儿子五岁

  准备送扬去幼儿园时他刚好三岁三个月,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该是进幼儿园的"法定年龄"了。而对他的"舆论攻势",则早几个月就开始进行了。这"舆论的导向"一定是"幼儿园好玩、有好多小朋友"。

  在他这个正在渴望玩和玩伴年龄,我的这一套显然十分奏效。那段时间里,如何他捣蛋,甚至可以用"那样就不能去幼儿园"来制止了,而且屡试不爽,让我暗自庆幸了好一阵。

  转眼春去夏来,眼瞅着离秋天开园的日子不远了。而我的准备工作也更是紧锣密鼓起来:带他去报了名的幼儿园熟悉情况;将上幼儿园以后的生活跟他"实话实说"--扬扬要跟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爸爸妈妈下班以后再去接你。

  听了这话后,扬明显地表情凝重起来。但我想,还是应该让他有个思想准备的好。

  没想到,扬对于幼儿园五花八门的玩具和好玩的小朋友的新鲜感,居然持续了两天。就在我们觉得一切似乎就这样平安无事下去的时候,扬似乎明白了什么似的,

  --我不要去幼儿园。接下来的几天,他一遍又一遍地坚持着说。"不行,这件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我也坚持。

  基本上讲扬是一个讲道理的孩子。他知道,有些事情,爸妈说了不行的,再反对也没有用,不如就接受现实。

  然而,到了幼儿园,哭声一片的悲伤教室,一下子就把扬扬的泪水也给扯出来了:"爸爸妈妈不走!"在老师许可的时间里,我们尽量地长时间地陪着他,这个时候,除了必须上幼儿园,其他条件似乎都可以商量。

  我们明白,以孩子一向的表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并不难。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坚持一个原则,然后就是耐心、耐心、再耐心了。

  果然,几天以后,扬扬就会主动地要求上幼儿园了。

  扬扬爸提示:

  孩子虽小,但他那双眼睛却能够亮亮地捕捉到父母一丝一毫面部表情的变化。一旦决定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了,无论前期跟孩子谈论幼儿园,还是后来送孩子去幼儿园,都要给孩子传达一种"这事铁定不能商量"的讯息,而有些妈妈些微的心痛与不忍,更会令孩子"寸肠欲断"。虽然幼儿园的规矩,会让孩子感到受限制和约束而憋得慌,回家后,孩子就很可能要闹闹脾气,不好好睡觉,无故哭泣,但是,作家长的,心里要明白,此时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无限制的爱和耐心,而且,让孩子回家后情绪作些"释放"也是无害有益啊。

亲子共读十八招
   从零岁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已经成为许多爸爸妈妈的共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早慧的天才,也不是要让读书识字充塞童年的快乐时光。我们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让阅读成为孩子认知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让阅读成为童年快乐生活的一部分。成功的亲子共读的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第一招:选择大人自己喜欢的书
  新任爸爸妈妈往往很困惑,不知该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其实许多资深的爸爸妈妈也有同样的困惑,只是孩子长大了,大人可以把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下放。但是婴幼儿自己是不会选的,过多的选择和超出能力的选择,只会让他们困惑,所以婴幼儿的家长必须代替孩子来选择。可是,怎样选择呢?
  有一招非常简单:选择大人自己喜欢的书。
  有人曾问:"我喜欢《红楼梦》,难道可以给初生的婴儿读这本书吗?"我的回答是:"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如果你真诚地喜爱着《红楼梦》,那么就在给孩子大声朗读中将这种快乐和热爱展示给孩子罢。再说,对于初生的婴儿,声音的韵律和魅力远远比语言的意义更重要。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当然还需要为他选择适合的食粮:文学的、认知的、科普的、益智游戏的,等等。大人仍然可以遵循"我喜欢、我选择"的原则,因为亲子共读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不能总"亏"着大人呀,那样孩子也会渐渐感到无趣。
  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C.S.刘易斯有一句至理名言:"仅仅是让孩子们喜欢的故事是不良的儿童文学。"所以,如果一本童书不能唤起你的喜爱和敬意,你大可将它放弃,它未必是一本好书。
  【实例】
  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是一位图画书作家、儿童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他有几部非常经典的图画书,但很难从读者群来判断它们应该归入哪一类。《爱心树》讲述的一个男孩和一棵苹果树的故事,图画和文字是那么简单,两三岁的孩子也爱听,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自己读,还有许多大人一边读着一边流着热泪。有一次,我捧着它读给年逾七旬的妈妈听,她听完后很感动,说那棵树就是爸爸妈妈。
  希尔弗斯坦还有一本更简单的图画书《失落的一角》,简单得无与伦比,只有一条线、一个缺角的圆、一些角,每一页只有几行字和几个字,故事大体上是一个缺角的圆去寻找它失落的一角,走遍天涯海角。有人说它讲的是爱情的追求,有人说那是关于人生满足与缺憾的寓言,也有人说它是从许多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哲理寓言,甚至美国有些大企业还把它拿来作为招聘员工时用的心理测评素材……
  有一天早晨,我发现四岁的女儿正在埋头看一本书,很投入,而且口中念念有词。我凑近一看,原来是《失落的一角》!特别有趣的是,她并不认识那上面的字。我问她:"这本书好看吗?"她很肯定地说:"好看!"我十分惊讶,那一刻我真想变回一个四岁的孩子,看看这本书到底是如何好看。
  真正好的童书,或许本该就是这样。
 
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昨日,听说有人想找上门来请教,赵雄把自己教育子女的方法总结为一条,并谦虚地说,其教学方式还远谈不上成功。
  特殊奖惩制度
  赵雄说,儿子小明6岁那年,经常闹着要去吃肯德基。为了纠正儿子这个毛病,他与儿子约法三章,吃肯德基可以,但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钱才能去。
  他为儿子的功课制定一套评判标准,每天给孩子所学的功课打分,打几分,就奖励几元钱。这些钱不能乱花。他要求儿子必须留一半作为儿子本人今后发展的"资本"存入银行;另一半则留作"预算"外花费。
  为了能吃到肯德基,小明每天都加倍用功,辛辛苦苦"赚"了一个星期之后,小明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他决定用自己"赚"来的钱,请全家吃一次肯德基。
  从那以后,金钱奖惩制度成了父子俩之间的约定。
  赵雄认为,理财能力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活能力。如果小孩不能理财,长大后怎么适应社会的生存?除此之外,教育的最大内容就是让孩子学做人。
  让孩子对自己负责
  赵雄坦言,在儿女身上采取"自由选择"的教育方式。10多年来,他把对儿女的教育方式总结为"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女儿小玲14岁那年,决定到北京某学院学习文物鉴定。那年9月1日,赵雄把女儿送到北京报到。在两个月内,他共给女儿生活费等7000元,并与女儿约定,钱用完了就不能向父母索要。可没想到,10月底,女儿又哭着向父亲要生活费。
  父亲告诉她,"你可以帮同学们捶捶背、洗洗脚赚点饭钱,混几顿饭吃,按约定,我不能再寄一分钱给你!"这严重刺激了女儿的自尊心。随后,他让女儿向奶奶借了1000元,结果,这1000元女儿花了3个月。
  目前,刚满18岁的女儿开始在一所幼儿园当幼教,一个月可以赚600多元钱。"工作之后才体会到赚钱的艰苦。"小玲说。

学美国父母为孩子开辟个创造室
  美国家庭普遍重视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他们积极支持、鼓励孩子的创造活动。很多人都把美国的家庭称为"创造室",这一点很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鼓励孩子扮演戏剧角色美国家长经常让三五个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诵戏剧片段、朗诵名诗;有时他们还自编自演哑剧、小品和滑稽戏等,如假扮饭店、机场或公园里的各种人物,看谁演得像,看谁的想象力丰富。  
  支持孩子在家里办画廊孩子在家里大多有自己的美术"园地",这些园地大多是在墙上开辟出来的:有的在墙上挂上小画板,写写画画;有的布置照片以及一些汽车、飞机、球星或宠物的图片;有的用艺术字写名人名言、座右铭或理想等。家长鼓励孩子画想象画、科幻画,想得越奇特越好。  
  鼓励孩子做小实验、搞小制作、饲养小动物等许多孩子都有"工具箱"和"实验地"。"小科学迷"们做实验,搞制作,种花,植树,饲养鸟、狗、猫、小松鼠等。许多孩子每年都有自己的新作品参加发明比赛。  
  鼓励孩子自制不花钱的礼物当孩子需要给别人送礼物的时候,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礼物,而不是花钱买,如新年贺卡、祝贺生日的小工艺品等。这些小礼物新颖、独特,饱含着情谊和美好的祝福。  
  放手让孩子自办家庭小宴会家长倡导孩子邀请邻居家的小伙伴和同学来家里举办家庭宴会。房间的布置、装饰和美化都由孩子自己设计,招待的饭菜、食品也由孩子自己去超市选购。孩子还跟妈妈一起下厨房,并给自己做的菜肴起些艺术名称。通过这些小宴会,孩子们学会了交际礼仪和生活技能,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纽约医科大学的詹姆斯博士认为,家长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从以下方面去做:  
  不要轻易批评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对孩子建设性的想法要鼓励、引导。  
  不要因孩子的错误和失败而斥责他,应循循善诱,告诉他为什么错,怎样才能避免失误获得成功。  
  要鼓励孩子打破常规。不要对孩子喋喋不休咕叨个没完。  
  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他们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不要忽略孩子的隐私权。孩子有些话愿意和伙伴、同学讲,但不一定希望跟父母讲,这是正常的,父母不要耿耿于怀。  
  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而事事包办代劳,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尊重孩子,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学习、生活和做事。
 
名人育儿:中西教育观念的碰撞
   中西教育方式差别大,孩子让恩爱夫妻起"冲突"
  1995年婚姻失败后,李玲玉来到加拿大留学,邂逅了加拿大人杰瑞,两人于1997年4月12日,再次走进婚姻的殿堂。两人都是第二次走进婚姻,都对这次姻缘格外珍惜,夫妻俩恩爱有加,互相体贴对方,日子过得幸福甜蜜。
  2000年,这个中西合璧的幸福之家,终于迎来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夫妇俩为儿子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杰希。儿子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可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一道难题摆在夫妻俩面前:由于文化的差异和教育观念的冲击,两人对如何教育儿子各持一套理论,争执不休。来自中国传统家庭的李玲玉推行的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而丈夫则信奉西式教育。其中差别最大的地方是,李玲玉认为需要给孩子压力,而丈夫认为孩子的天性就是玩。
  儿子3岁时的一天,李玲玉夫妇、儿子杰希和姥爷姥姥在上海的家中吃饭。一家人吃着正高兴时,儿子突然用上海话骂姥姥"傻瓜",接着又骂姥爷"傻瓜"。家人非但没有一点责怪他的意思,还笑着说杰希会骂人了。
  李玲玉立即要求儿子不准再骂人,可杰希竟越骂越起劲。李玲玉是个性子很急的人,见劝阻无效,一巴掌扇到杰希脸上,杰希的小脸马上现出两道印痕。杰希顿时傻了,看着妈妈,憋了很久,才放声大哭起来。姥姥姥爷见杰希一哭,很是心疼,把他抱了过去。
  "不用你们来管。"李玲玉说完,感觉到自己的身子也在哆嗦,这是她第一次打儿子。
  姥姥姥爷只好不管。杰希一会看看姥姥姥爷,一会看看爸爸,见没人来哄他,哭得更大声了。
  李玲玉和丈夫有一个约定,就是不管是谁教育孩子时,无论是对还是错,另一方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给予对方意见,目的是在孩子面前树立家长的威信。杰瑞看到妻子动手打儿子,本想制止,可想到他们的约定就默默走开了。
  "有你这么教育孩子的吗?"姥姥急了,边抱着杰希,边批评女儿。
  李玲玉心想:小时候,您不就这样教育我的吗?您不是也打过我吗?想着想着她更气了,大喊着:"我教育孩子时,你们谁也不许管!"
  父母知道女儿的脾气,只好回到房间,希望杰希能听妈妈的话。可杰希见所有能"救"他的人都走了,哭得更厉害了。
  "你到你的房间去哭吧,哭完后知道自己错了就跟姥姥姥爷说声对不起。"
  杰希耷拉着小脑袋,走进自己的房间。李玲玉虽然心里非常难受,但总算松了一口气。
  一向很有绅士风度的杰瑞,带着责备和拷问的眼神走到李玲玉跟前。杰瑞从未在妻子面前红过脸,此时他的眼神却令李玲玉感到陌生,她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你不能这么打人,你要打皮了以后这孩子就不听你的了,孩子犯了错误就该让他面壁思过,不许看动画片,直到他承认错误为止,但不应该打他。"杰瑞说话的语气很激烈。
  "那你觉得该怎么办,你的方法对这么小的孩子能管用吗?"李玲玉反问道。她觉得打孩子在中国是件很正常的事。中国有句古话"打是亲,骂是爱。"孩子的自制力差,即使承认错误也会很快就忘掉,应该用更能让他记忆深刻的方式。
  儿子在自己的房间里还是不停地哭,好似一道催化剂使他们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如果今天的事发生在加拿大,儿子完全可以拨打911求助,那他就会被政府收养,你就没有当母亲的权利了!&rd
 
平等教育,从"听孩子的话"开始
   "我是你的女儿,你的孩子,所以你要听我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而是让你听的,否则我不原谅你。"说这话的是一个美国小孩,她还在读幼儿园。
  现在在我们家里,我也是听女儿的话的。譬如,她老爱讲他们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而我总是喜欢在她还没讲完的时候就忙着作出评价。有一天她就说:"有些事你听着就是了,别评价。"从那以后,我就真的不评价了。我意识到,我老是在那里自以为是地评价,她的话就老是被打断,根本无法享受好好说话的乐趣。更何况,我的评价总是站在一个大人的立场上,有些评价对她来说,也许太老了。
  听孩子的话也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进行平等做人,平等对待别人,平等对待自己的教育。

英国父母:藏在失败里的机会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终归会有面对失败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小,许多父母们可能会一笑了之,或者帮他把问题处理掉,甚至干脆让孩子放弃,因为父母们认为,这时孩子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够胜任了。
  但英国人麦克夫妇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常常会让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麦克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的艰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
  麦克的儿子查理就是这样长大到10岁的,如今这个小男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在中国,这些东西可能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正在洗碗池里洗碗,感到很好奇,拉着麦克的腿,不愿和妈妈回到客厅去。见此情景,麦克干脆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来吧,查理,你来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样!"查理挺听话,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了起来。这是在洗碗,同时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裤子都湿了个透,碗不但没有洗干净,而且还摔碎了一个。
  如果换成是我们,大概早已经把孩子抱走了吧!可麦克没有制止他,也没有指点他该怎么做这种工作,一直站在旁边,笑着看着查理的一举一动。
  开始时,查理还在笑,觉得坐在洗碗池里玩是件有意思的事。可是,慢慢地,他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满身,凉水粘在身上,很不舒服。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麦克,麦克把头转到了窗外。查理无聊地把水泼到水池外面,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把水笼头打开……终于,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来。这时,麦克才把他抱出来,送他去洗澡,换了干净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旁边,自己戴好围裙,把洗碗液挤到水里,然后,在查理的注视下,一个个地把碗洗干净,抹干。接着,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第三次时,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麦克又教他怎样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来越好了。
  这不过是小儿科,比较危险的是烧水。
  水壶放在煤气灶上,壶里的水被烧得滋滋响,麦克用一块手巾垫在手下,把壶拿了下来。
  查理也要做。那时他4岁,对于他来说,这是件非常危险的事,不但可能烫到手,还可能会把整壶水倒到身上,造成大面积烫伤,甚至由此引发生命危险。麦克知道,查理对已烧开的水壶很感兴趣,他原本也同意像妻子所说的那样,不让查理接近水壶就行了。可是,他能保证查理在自己视线之内,不动那装满了开水的水壶,但谁又能保证,查理在大人们的视线之外,不去动那个水壶呢?因此,麦克决定,教查理正确的拿水壶的方法,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危险,并具备躲开这种危险的能力。
  他把水壶里的水换了温水。
  告诉理查,水开时的水汽会把水壶把蒸热,所以要垫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热,要注意,不能让水壶倾倒下来。第一次尝试时,半壶水都倒在了查理身上,由于是温水,所以只不过烫红了查理的胸膛和手臂。
  "这是因为你的力气不够,"麦克说,"你需要用两只手。"
  说完,麦克又为他换了壶温水。
  "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壶了,"查理胆怯地后退着,"我知道,这很危险,我再也不碰了。"
  "你一定要再试一试,你有这个能力。"麦克鼓励他,"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
  在麦克的指点下,查理又试了一次。这次,他安全地把水壶取了下来。
 
五岁前培养兴趣,七岁后学习技能
   孩子一出生,便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心,这是培养他们兴趣的好时机。但有的父母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教他们识字、背诵古诗,有的父母带孩子到处"走穴",学习班、训练班一个接一个的上,孩子被弄得疲惫不堪,更糟糕的是,这种做法把孩子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变成了他必须完成的任务,自然他们会产生厌恶学习的情绪。 

  心理学家们认为:孩子在五岁前,应注重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七岁后才是培养技能学习的阶段。如果颠倒次序,孩子就会出现厌学情绪。 

  还有的父母与上述情况相反,他们只是满足于孩子吃好玩好,而很少注意在孩子游戏过程中启发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是一些事业心较强的人,他们无暇照顾孩子,长期忽略与孩子的沟通。孩子长期在没有沟通的环境中生长,就会使他们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 

  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孩子也较易出现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现象。因为物质的极大满足,让他们无所惦念。大凡这些孩子的父母回到家里也很少看书学习,从而给孩子们一种印象,不学习一样能生活优越。其实,对生活条件较好的孩子来说,适当的"剥夺"是非常有必要的。 

  少部分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为学习能力有障碍。例如,上课坐不住、计算粗心大意、常挨老师批评,结果自信心、自尊心大受损伤,越发对学习不感兴趣。同时,有学习障碍的孩子自制力,自觉性也比较差,这些原因更加重了孩子的学习障碍,像这样的孩子还是应该求助于心理医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来矫正。
 
低收入家庭更易溺爱和暴力下
   崔先生现在自己已经为人父,虽然能够理解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也承认父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不过,对4岁的调皮儿子,他还是决定摒弃父母的老观念。

  "别看儿子小,其实什么都懂。

  我不愿儿子长大以后还老记得我在他小的时候打他。我觉得讲道理也是管用的。再说,男孩子,皮点也没什么不好,只要别太过分。"

  低收入家庭中更有可能存在"溺爱"和"暴力"两种极端现象

  家庭收入也是影响子女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家庭中有46.4%的家庭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有26.4%的家庭采取"发展型"教育方式,两者所占比例共达到了72.8%,且两者分别比低收入家庭高出12.3%和9.9%。

  双双在外企工作的蔡先生夫妇,家境殷实。对他们今年10岁的独生女儿依依,他们采取的是典型的"发展型"教育,对女儿18岁之前的人生道路,已经规划妥当,"我们准备让她高中毕业到英国读书"。女儿从小上的是私立学校。他们还特意从某著名高校物色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每星期来给女儿做两回家教,说是家教,其实什么也不用教,只不过想"熏熏"女儿。

  而低收入家庭中,有26.1%的家庭实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比高收入家庭高出9.3%;有23.3%的家庭实行"威慑型"教育方式,比高收入家庭高出12.9%。低收入家庭中更有可能存在"溺爱"和"暴力"的两种极端现象值得引起社会关注。

  调查还发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其子女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低教育水平者更有可能采取"威慑型"与"溺爱型"的教育方式;高教育水平的家长中,有近半数(47.5%)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其比例大大高于中低教育水平的家庭。

  现在在一家海滨城市的大型企业担任财务总监的陈女士,早年毕业于某名牌大学,拥有硕士学位。她的女儿去年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但专业不太理想。陈女士动用了自己的所有关系,终于给女儿争取来了调换专业的机会。可女儿在原来的专业学习了一年之后,同学也熟了,对专业也有了新认识,不想再调了。虽然这个机会来得不容易,陈女士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我想女儿在学校已经待了一年,做出这个选择肯定是经过充分考虑的。虽然这件事费了不少劲儿,但不能因为这样就非得改变女儿的想法"。

  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有一个观点:沿袭多年的"家长"这一称谓强调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绝对的权威,意味着父母是孩子命运的掌管者,不能够体现"民主平等的现代父母观"。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对家长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民主、平等的现代父母观,推广民主型的教育方式。

孩子只会当小朋友的"小尾巴"怎么办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与小朋友一起游戏时,只是随着其他小伙伴玩,当个小"跟屁虫"、"小尾巴"。孩子的这种"随从"行为,常让父母担心孩子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对孩子在和小伙伴游玩中只会跟在后面"小尾巴"这一问题,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对因气质造成的,应接受孩子的这种个性,不要流露出"你真没出息"这类情绪。要慢慢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激发其竞争意识,鼓励他在集体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

  2、对因环境影响的,首先要主动为孩子的交往创造条件,如可和朋友、亲戚、邻居、同事商量好,常带孩子互相串门做客,增加孩子之间接触、游戏的机会。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伙伴群体,如存在专制现象,可考虑一方面促进孩子在认知、身体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使孩子进入一个年龄比他小的孩子的群体,遇到问题时鼓励他带领小伙伴解决,这样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领导才干和竞争意识,然后再让他进入与他同龄孩子的群体,他就不会因表现较差、缺乏才干而自卑了。

  3、家长教育孩子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1)应尊重自然规律,不要超前教育,急于求成。

  (2)家庭气氛应轻松、温馨、民主,既不要过分宠爱,也不要不闻不问或严厉苛责,要多与孩子接触,并创造条件让他多与伙伴交往。

  (3)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让他相信如果努力,他是很有能力的。

  (4)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竞争意识。在家中,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切忌包办代替,增强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另外,可通过竞赛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和参与竞争的意愿。

  (5)教育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克服屈从心理,提高是非判断能力。
 
学会倾听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能够积极的表达自己,而且也要具备作为一个良好倾听者的素质:能够倾听他人的声音,了解他人的所想。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人,他们很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却不会倾听他人的话语,不能给他人情感上的依托,不能让他人感觉信任、感觉到情感的共鸣,甚至不能倾听他人的忠告和建议。而在人生的开始阶段,在习惯还没有成为痼习之前,这种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技巧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使宝宝终生受益。
  倾听他人谈话的时候,与他人目光的交流是一项很重要的交流礼貌和技巧,是对他人表示尊重和理解的最基本礼节。在宝宝刚刚降生的头几年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很重要。

  1 倾听与交流
  宝宝在5个月左右就会对别人的表情有所反应,他开始能够觉察他人在交流时的不同表现,这是他模仿的开始。父母在与宝宝交流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对宝宝的笑声、哭声做出不同的表情、身体动作和语调的反应。当宝宝真正能够用语言和家人交流的时候,父母就更应该时刻注意向宝宝展示谈话中倾听的技巧。

  游戏活动
  * 回应宝宝
  当宝宝发出声音想吸引你,或者对你咿呀说话的时候,父母要努力理解宝宝的意图,关注他,并且在言语和表情上适宜的回应。让宝宝学习交流的技巧和方式,逐渐学会在倾听他人谈话时要给予他人回应,并模仿具体的回应方式。


  * 认真倾听
  两三岁的宝宝已经可以说两三百个词了,而且已经具有了简单的叙述的能力,但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发音并不准确、清楚,他经常表达错误或者时常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在这个时候要充分的尊重宝宝表达的愿望,要有耐心听宝宝的讲述,不要轻易的打断宝宝的话。当宝宝不知道如何确切地表达的时候,给宝宝适当的提示。


  * 家庭故事会
  定期举行一个家庭故事会,让宝宝把父母讲过的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这样当父母每讲一个新故事的时候,可以集中宝宝的注意力,刺激他认真地听故事。当宝宝讲的时候,父母要认真的听,表现出兴趣,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点头、微笑、惊奇等。


  * 提问题
  三四岁以后的宝宝很喜欢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父母也经常对他们的问题束手无策。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认真的对待宝宝的问题,不要应付了事或者是充耳不闻,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情绪。对宝宝要做到有问必答,当然只要做出简单的、宝宝能理解的解释就可以了,宝宝当然会很认真的倾听父母的回答,这样他才能弄明白问题。


  * 交流
  当给宝宝讲故事或者唱儿歌的时候,要看着宝宝的眼睛,让宝宝感受到你是在讲给他听,并且要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他也看着你的眼睛,让他学会与他人沟通的方式。如果宝宝表示心不在焉或者目光移开,父母就要终止故事和儿歌。


  * 树立榜样
  当父母之间进行交流,或者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宝宝通过观察也就学到了这样的交流习惯。宝宝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模仿,家庭又是他学习的最主要场所,所以父母要特别注意避免给宝宝不良的影响,要用好的习惯感染和熏陶他。


  2 家庭游戏总动员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孩子不具备认真倾听的态度和耐心,他们不认真对待他人的谈话、讲述、请求和倾诉。这些与宝宝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习惯,与所受到的熏陶与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应该注意在生活和游戏中培养宝宝的耐心、爱心,认真倾听的习惯和平和的、能够感受自然的心态,并且给宝宝树立良好的榜样。


  游戏活动
  * 家庭小记者
  开办一个家庭电视台,让宝宝担任小记者去采访父母,问问父母今天工作中发生了什么趣事,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妈妈对爸爸有什么意见等等。宝宝只要提出问题,父母做出回答,宝宝作为一个听众认真的倾听。这样很容易吸引宝宝的兴趣。


  * 卡片猜画
  父母准备画有各种宝宝熟悉的事物的卡片,和宝宝一起玩猜纸牌的游戏。爸爸或妈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纸牌上画的是什么东西,但是不能直接说出所画的事物的名称,宝宝来猜猜看卡片上画的是什么。例如电冰箱,父母就说"它很冷,肚子里有好多好吃的东西,咱们家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给它,停电的时候,它就变热了…… "提示的线索逐渐的明显,宝宝根据父母提供的线索,思考图片上画的是什么东西。像牙刷、毛巾、椅子、房子、花朵所有宝宝熟悉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卡片的内容。
 
好孩子是"暗示"出来的
   一张张不负责任的乌鸦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轨迹,甚至使孩子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我坚信,坏孩子是骂出来的。在所有骂人的嘴当中,乌鸦嘴最毒,也最灵验。好话从它的嘴里很少能说出来,即使说出来也不见得能实现。但是,坏话从它的嘴里吐出来,往往都会变成现实。有多少坏话,就有多少恶果,立竿见影,百试不爽。乌鸦嘴歹毒的面目令人遇而生厌,望而生畏,善良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现实的残酷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可怕。许多可亲可敬而又可爱的人恰恰长着一张可怕的乌鸦嘴。有的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面前这样评论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太淘气,无法无天,谁也拿他没办法。"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无恶不作,横行霸道。
  有的老师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在班级讲台上对学生评头论足:"你好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答不出来,你长的是猪脑子,还是肩膀上扛着块砖头?"这样的话从老师嘴里说出来,既伤孩子自尊,又暗示孩子笨得可以。
  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孩子的影响不能算小。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心理暗示。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接受主体来说,暗示可分为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三气周瑜"是自暗示使周瑜葬送了性命。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蒋干盗书"则是接受了他暗示而遭致祸端。
  其实,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暗示。这些心理暗示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信心,有时又使人郁闷不安,苦恼万分。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恶劣影响很可怕。因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有这样一则故事,耐人寻味。小刚妈妈告诉心理医生说:"我生小刚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孩子吸了氧,还说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他今年9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我担心他有智力低下的问题。"小刚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
  结果测定,小刚智力水平完全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小刚妈妈这张乌鸦嘴长期对小刚进行了不良的心理暗示。而小刚妈妈又是接受了医生这张乌鸦嘴所说的"这孩子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的不良心理暗示。种种不良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造成了小刚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或老师。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
  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表扬用喇叭,批评打电话。知道了心理暗示的厉害,我们就要自觉运用良好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掌握心理暗示的多种形式,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为幸福成功的人。一幅画、一本书、一句格言、一首小诗、一个小品等,优秀文化的暗示力量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源泉,对人的成长影响也最久远;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暗示力量也是最有力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优秀的人共事,强化承担角色的责任,慎交朋友;在所有的暗示中,语言的暗示是最普遍、最常见、对孩子成长影响力是最大的。
  暗示无痕。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天底下的父母们、老师们,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三方面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教育孩子成长的一个根本着眼点。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呢?
  一、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带着问题去问父母的时候,父母不应该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孩子。例如,当孩子问"海里的鱼儿晚上睡在哪里"时,你不必直接回答,你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鱼儿在晚上的可能去处;当孩子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你不要简单地告知"会变成绿色",你可以说:"是啊,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以此来引导孩子去试验,去思考,让孩子自己去得出结论。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二、为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从兴趣转变成为习惯
  父母如果经常给孩子下达一些强制性的智力作业任务,那么孩子会感到总是在一种有压力的环境之中,他们便会将思考问题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久而久之,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就会消失殆尽。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可以不时地受到启迪,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
  三、带孩子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家长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领悟世界和人生的奥秘。比如,春天可带孩子去观察蝌蚪或者小草的生长情况;夏天带孩子去游泳、爬山;秋天和他们一起观察云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冬天又可引导他们去欣赏"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的壮观雪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还可以带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参加社会志愿者队伍,开展一些爱心援助捐助活动等等。
 
培养孩子自主性的十个方法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婴儿最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理智地逐渐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才能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有位老师曾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还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是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
    二、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和每个成年人一样,孩子也拥有自己的时间。如果时间的安排完全由成人包办,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也培养不出来了。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孩子有时是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是画画。当然,有时也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计划。
    三、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自己洗碗?不少家长拿不定主意,总是担心孩子不小心把碗摔碎。但是有一位家长却别出心裁,她特意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刷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个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成人的样子去刷碗了。
    四、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如何让他找到问题的答案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孩子对我们提出问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种做法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就不会想问题,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主要靠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而是让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就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便成为当前亟需探讨的难题。有经验的家长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品质。
    六、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然而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如果自己不善于抓住机遇,纵使你满腹经纶,它也会和你擦肩而过。生活中常常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问题是现在的成人总是替孩子去捕捉机遇,这样孩子就永远学不会走向成功。所以,家长的任务应该只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
    七、给孩子生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和成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矛盾,而这个解决矛盾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面对矛盾,而不是回避。
    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在编排板报时,在排练节目时,往往都会有一些争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些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重要的是,它对于明确是非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孩子和成人相处时,成人的那种权威地位,很难使平等争论的气氛出现,于是常常是以服从或尊敬的态度来对待需要探讨的问题。而在孩子们之间平等的争论当中,这些弊病不会产生,虽然孩子的争论有时会走一些弯路,但这最后的正确结论,终究是他们自己通过探索得出的,因而是真实的,也就必然十分宝贵。
    八、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培养孩子从小既要学会合作,又要学会竞争。但是怎样让孩子学会竞争呢?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有一个学生学习差,有个阶段在班上竟成了倒数第一名,但是他的家长悄悄地告诉他,要把失败作为成功之母,要敢于和别人竞争,首先是和比自己稍好一点的孩子比,只要努力,赶上他没问题,于是暗暗开始一场较量。由于他自觉努力,当然是首战告捷。在孩子进取胜利之后,家长再启发他寻找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新一轮的竞争。
    九、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
    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家长由于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但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
    有的家长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但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还要教育他如果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是很值得的。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少年宫报名,就先让孩子看看小组活动,本来,家长的意愿是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前看得出神。于是,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把舞蹈学好。
    十、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成人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而缺少引导的方法,孩子的创造性有时反而会变成一种破坏性。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做的,他孩子特别爱玩泥,开始家长觉得孩子没出息,只要发现他玩泥就严厉制止。可后来发现孩子偷偷玩泥,主要是捏泥人,而且捏得活灵活现……于是家长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捏,这叫泥塑,好好练,出点自己的新点子。"孩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初中毕业时,捏出了栩栩如生各有特色的《水浒传》中的108将,并以此成绩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给孩子创造一个条件,只是有利于发展他的自主性,在孩子做的过程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歇。

父母应重视幼儿自尊的培养
   "你很特别。"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再没有比这句话更重要的事了!当孩子问问题时,我们会用什么态度回答他?当孩子兴高采烈的告诉我们,他遇到"好玩、有趣"的事时,我们会用什么样的心情响应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敏感,他会从与成人的互动中知道"我在这个人的眼里价值多少?"更重要的是,孩子也会用我们看他的角度来看他自己。 

  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他就会用同样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正向的自我概念与自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对孩子来说,当我们用欣赏的角度看待孩子,就是最好的培育,当我们相信孩子的能力,提供孩子动手做的机会,就是鼓励孩子的好方法,当我们用正向的态度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他的心就会受到我们的鼓舞。   
  
  建立孩子的自尊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在幼儿研究中指出"低自尊的幼儿将焦点放在失败,而非成功上,问题而非挑战上,困难而非可能性上。"低自尊的幼儿认为世界是黑暗且令人沮丧的,到处充满了危险及胁迫。同时,在青少年研究中也发现"低自尊与儿童受虐、学业成就低、青少年怀孕、犯罪以及药物和酒精使用过量有关。"我们会想和什么人往来?有信心的还是没自信的?积极乐观的还是悲观消极的?这些评判标准与一个人的自尊有着莫大的关联。 
 
不要错过孩子美丽童年
   "妈妈,我最亲爱的妈妈。我最爱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爱我……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女儿又开始模仿《猫和老鼠》中那只把一心想吃它的猫当作自己妈妈的小鸭子。听女儿奶声奶气的模仿小鸭子倾诉心声的时候,我不禁笑着评论:"这只小鸭子真可爱!" "妈妈,你说那只小鸭子的妈妈干什么去了?她怎么不陪在小鸭子的身边呢?"女儿抬头看看我,若有所思地说,"对了,肯定是鸭妈妈太忙了,没时间带鸭宝宝,所以这只猫才把小鸭子给骗来了……"女儿的另类思考,令我心头一紧:她设身处地为小鸭子担心、鸣不平之后,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妈妈太忙,没有时间!

  这瞬间的惊悸,让我对身边的女儿充满了歉意,往事如湖畔丝丝杨柳轻轻触动我心灵的湖面……痴迷陶醉于自己的工作当中,我把精心挑选的育儿经典托付给婆婆,而自己留给女儿的时间却是很少很少。揽镜自照时,不满自己生完孩子后略显臃肿的身材,我感慨着"还是没生小孩好",却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害得她在一旁伤心痛哭,委曲地抗议:"你总是这么说,你一点也不爱我!"女儿的"妈妈,今天你能来接我吗"、"这周六带我去翻斗乐玩,行吗"等等的恳求,经常被我以"现在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为由而被无限期的拖延……

  于是,爷爷奶奶勇挑重任力争弥补忙忙碌碌的爸爸妈妈的缺席,恐龙、奥特曼、芭比娃娃成为女儿忠实的伙伴,形形色色的动画片将充斥她童年的记忆……此时此刻,我忽然意识到:吃着洋奶粉、嚼着营养含片、看着古今中外精美的启蒙读物、玩着高科技玩具长大的女儿,其实并不幸福。因为她的母亲不够称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能够陪在他们身边,与之一起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的名副其实的妈妈,应该既是他们好的玩伴、好的朋友,又是他们的好妈妈。

  记得在中央电视台采访名噪一时的哈佛女孩儿王可时,她告诉我:"在我和爸爸共同撰写的《成长1+1》的书里,我提出了一个家教话题,那就是--做儿女只有一次!做父母只有一次!你准备好了吗?父母应该友好、理解、温柔,是导师加朋友,也要哺育;希望孩子最好,但要了解孩子极限,鼓励孩子挑战自己。孩童时代只有一次,我们期待和父母共同经历这一美好时光。做个父母不困难,难的是抓住机会成为伟大的父母。你准备好了努力去做吗?"

  漫天柳絮,杨花似雪,路边的花店里开满了红的、白的、黄的康乃馨。这一切都提示我:又到母亲节了。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收到女儿在幼儿园里做好的小红花的时候,我一定向她保证"妈妈将尽其所能地陪你一起成长,不再错过你美丽的童年"。我想,我已经准备好努力去做了,从现在开始。
 
0-6岁是最重要的人生阶段
   对儿童最初几年生活的心理研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奇迹使所有理解儿童的人大为惊叹。成人的工作不是教,而是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帮助其心理的形成。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处处聪明地对待儿童,理解其最迫切的需要从而延长儿童这个具有吸收能力的时期那该多好呀!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人类不费丝毫气力便获得知识,如果人类能像变魔术一样地获得丰富的知识那又该多好呀!不管这真实与否,天地万物的一切都是魔术般的奇迹。
    儿童具有一种依靠自己而能够吸收的心理,这一发现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革命。我们现在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为什么o--6岁这一性格形成时期是最为重要的了。正是在这个时期儿童最需要一种明智的帮助,因此,我们不再把儿童视为一种娇弱的生物,而是赋予儿童一种巨大的创造能力,然而这种能力非常脆弱,需要爱和正确的保护。我们要帮助的是这些能力的形成,而不是儿童本身,更不是儿童的弱点。当我们懂得这些能力属于一种无意识心理,而其只有通过活动及其通过从世界上所获得的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有意识时,我们就会意识到幼儿的心理是不同于我们的,我们不能够通过文字教学来达到目的;也不能直接干涉儿童所经历的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形成人的能力的过程),那时教育的概念将赋予全新的意义。教育的任务就变成了为儿童的生活、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而不再是记忆词语或概念。
    这是为教育所铺设的一条新路,它旨在帮助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形成,旨在帮助和加强儿童的各种能力。 

不要用知识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测验,给我们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眼泪"、"肚脐眼"、"围棋"、"表"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
  仔细思考后,这个测验会不由地让人发问:难道想象力会随着年龄递减吗?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贫乏呢?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
  在教育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中国孩子的知识基础扎实,但想象力不足。那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事实上,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并非伟人、奇人或者外国孩子所特有,但为什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个别差异",也就是说想象力与其他能力一样,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差异。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人为的束缚"或者"人为的忽视"。
  年龄、学识并非扼杀想象力的凶手,那些伟人、奇人不但知识渊博,也同样想象力惊人,因为他们学习知识,却保留着对知识的质疑,相信一定有更多超越已有知识的空间,于是想象力因为知识而变得更加有力、有方向;而我们的孩子却可能被"知识"绑住了想象力,因为成人让他们过于相信知识,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想象瞬间,于是原本想象丰富的孩子变得不会去想象了,所谓"用进废退",想象力就是这样在"不用中退化"了。
  今天,如果父母还相信"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就请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间,并用智慧加以引导吧!
  1、允许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虽然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知识经验,但却可能更富有想象力,因为他们更少固定的"答案"与"思维模式"。想象力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是宽容的、放松的、自由的与多样的。因此,如果孩子对一个你早已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思考时,请允许他的"奇思妙想"。例如:
  妈妈正在做包子,5岁的小女儿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女儿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
  妈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你想想看"。
  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母亲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
  看了好一阵子,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
  妈妈听了先是楞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象真奇特。"
  爸爸听了这件事以后也非常高兴,拉过女儿给她讲女娲造人的传说……
  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会遭到成人的打击--"星星本来就有的,有什么好想的,快点背书吧!"、"你就会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师讲的却什么也不知道。"、"你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
  我们成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记忆的世界,最终,这些孩子也变得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不会突破与创造。所以,如果你认为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意你对孩子"奇思妙想"的反应。
  2、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周围有太多相对孩子而"博学"的成人,很多时候,只要孩子问,成人就会赶快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被孩子"看扁了",结果孩子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懒得去思考,更不要说去想象了。
  有个幼儿园中班上一节关于"云"的课,老师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认识云、了解云的形成。上课了,老师向小朋友们展现画着云的图,然后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小朋友说:"是波浪";
  老师说:"再看看。"
  又有小朋友说,"是烟。"
  老师继续鼓励:"再仔细看看,想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有小朋友说:"是云。"
  老师欣喜地夸赞:"对了,是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云'。"
  ……
  不去管老师最终是不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单就这一段"启发式"的问答,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对一个固定答案的追求。虽然老师在尝试用"启发"与"参与"的方式让孩子来学习,但实际上,孩子仍然在老师的控制下,在一个答案的控制下。老师对前面两个小朋友虽然没有做出直接的否定,但"再看看"的启发其实就是对孩子"波浪"或者"烟"回答的否定。年幼的孩子是很依赖别人对他的评价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只会说老师需要的答案了,或者如果不知道标准答案干脆就不说、不想了。
  而实际上,"波浪"、"烟"的回答错了吗?难道"云"不可以像"波浪"、"烟"吗?如果老师对前面两个小朋友表示肯定:"很好!还有吗?"可能会有更多的小朋友说出奇奇怪怪的"东西"来,而老师这个时候则可以得意地告诉大家:"你们说得都很棒,它好像是任何的东西,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本领这么大,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是那个。原来它是云,一片什么都像的云!"这样是不是也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最重要的是鼓励、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们将在彼此的想象激励下非常喜欢"云",而且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对云有更多的关注与想象。
  再举一例,看看维护孩子想象力的父母是怎么做:
  一个折纸游戏中,孩子学会折小兔子后,把小兔子贴在了纸上。这时妈妈问:"小兔子生活在哪里啊?"
  孩子就给小兔子画了一个漂亮的房子,还有绿草地、美丽的小花。接着妈妈又问:"你知道小兔子吃什么东西吗?"
  "它最喜欢吃萝卜,我得给它画些萝卜!"孩子高兴地继续做着。
  "你觉得小兔子还需要什么呢?"
  "还需要朋友、妈妈、爸爸、玩具……"
  孩子开始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东西。原本只贴了一只小兔的白纸,现在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绿色的草地、美丽的鲜花、可口的萝卜,还有在跑步的小乌龟,另一只穿着裙子的小兔,大大的蘑菇,飞翔的小鸟,高高的太阳,弯弯的小溪,别提有多热闹了。
  这不正是训练孩子想象力的好办法吗?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聪明",尽可能保证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这样才能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更自主、更活跃。
  3、向孩子提出"想象"的问题
  "1+1=?""'树'的英文怎么读?""你们班里哪个小朋友最听话?""今天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看,这有几个苹果?"……生活中充满了问题,我们成人也向孩子提出了无数的问题。可很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提着"封闭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答案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只会给出一种回答。孩子不过是重复知识的工具,问题也不过是我们检验孩子学习的手段,哪里允许孩子去想象呢?试想如果孩子说:"1+1=3",你会不会非常生气或者失望呢?
  而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问题,恰恰是那些"开放式"的问题,是允许孩子自由发挥的问题,比如:
  爸爸陪孩子在看有关飞机的图书时,这样问孩子:"你能想象未来的飞机是什么样的吗?如果让你造一架飞机,你会怎么造呢?会造出怎样的飞机呢?"
  孩子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定然会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
  父母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问题,不但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关键是,当孩子对"开放式"的问题作出回答的时候,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地去打断或者"更正"。
  4、让孩子做一些"收尾"工作
  年幼的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有限,比如讲故事、画画等,父母可以让孩子看着自己先做一部分,然后留"尾巴"让孩子来做。比如:讲一些有启发性的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想象下面的故事情节,使孩子有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当孩子讲了一部分后,父母可以再接着讲,讲到关键的时候,再让孩子讲。如讲《雪孩子》的故事,在孩子理解了故事内容后,可再提一些扩展性的问题。如:"雪孩子遇到火后为什么会不见了?它去哪里了?"幼儿会从中明白一些科学道理(雪遇热融化,变成水,在阳光照射下,水又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中,形成云。)
  再比如,父母先画一个小猪的头,然后让孩子画耳朵、嘴巴等,父母再画身体,再让孩子加东西,这样不仅鼓励了孩子想象,更让孩子有参与的"成就感"。
  以上这些只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几个方法,父母们可以充分开动"想象力"来发现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总之,孩子的想象力无处不在,父母只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种方式开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一直都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应该怎么激励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呢?这里给出一些建议:
  1、有问不必答,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的乐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2、赞美孩子的创造性举动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的创造力,比如,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
  3、日常生活的问题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每当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而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比如小猫把球掉到了河里,很着急,你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球取上来,办法想得越多越好。问问孩子水可以做什么用?(洗头、洗衣服、洗水果等属洗涤类的用途,还有饮用、灭火、饲养、发电、做掺和剂、冷却等变通性用途。)
  4、多给些只有开头的故事
  故事: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头一看,树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小松鼠你爸爸会闭着眼睛跳下来,你会吗?"小松鼠说:"我当然会啦。"说着,它闭上眼睛往下一跳。狐狸连忙跑过去,一把抓住小松鼠,刚要往嘴里送,这时……后来,聪明的小松鼠没有让狐狸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么办法吗?
  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妨多给些只有开头的故事来让孩子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5、利用音乐、绘画启发孩子的思考。
  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为歌曲配上动作,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
  为歌曲写新词。首先要注意让孩子把基本曲调掌握,启发他思考添新词。
  让孩子画意愿画,使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给孩子规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对知识经验的回忆来加工与绘画。比如,要求孩子画小猫,孩子可能画小猫钓鱼,小猫捉老鼠,小猫的一家,小孩抱着小猫,咖菲猫,还可能画《宠物小精灵》里的喵喵和猫老大等。
  6、在游戏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游戏,特别是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孩子的创造思维。用积木搭各种建筑物时,孩子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无拘无束地进行建构,在玩商店、邮局、医院、餐厅、幼儿园等游戏中孩子可以在人物和活动情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任意进行创造性想象。
 
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之计划原则
   家庭教育需要有计划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从是否有计划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无计划,随意性进行教育。孩子考试不好,教育一通;孩子打架了,教育一通;或者是家长忽然心血来潮,想给孩子"上上教育课",于是把孩子叫到跟前,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讲得孩子晕头转向。
第二种是有计划,但缺乏科学性,是家长主观的计划。不久前,一位专家和一位年轻妈妈聊天,问起她教育孩子的打算,她说:"学音乐能开发智力,我让孩子学电子琴,她不爱学,我又给她买了琵琶,学了几次,她又烦了,这回我给她买了提琴,现在每周学两次。"专家问这位家长,在孩子学文化科学知识方面有什么计划吗?她回答:"我们同事都说,光靠学校上课不行,必须得花钱在外边'报班'。现在孩子上着'英语班'和'数学班',准备再给她报个'作文班'。"我问她各种班什么时候上课。她说:"双休日,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多学点东西。"这位家长跟许多家长的想法一样,认为只要给孩子安排了学习,对孩子就有好处,而且舍得投资。正因为家长主观地安排孩子的各项学习活动,许多小学生比大学生上的课还多,孩子疲于奔命,脑子里的东西像吃得过饱撑着了似的,根本消化不了。有的家长也东一趟西一趟地跟着忙。这样的教育计划带有很大盲目性,效果肯定不佳。
第三种是讲科学的教育计划,特点是从实际出发,注意全面发展,安排有张有弛,重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怎样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呢?
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
孩子的年龄特点。小学低年级孩子自理能力不强,家长应帮他们具体安排,保证有充分的玩儿的时间,一次学习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主要要求学要专心,玩儿要开心。一般不在外面报什么班。如确有某种兴趣爱好,可以参加学习,次数不宜过多。小学中年级开始,要指导孩子自己订计划,让他留有余地,目标不宜太高,时间不宜太满。家长督促检查,及时评价。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适当增加。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家长应给他们更多的主动权。
孩子的个性特点。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平不同,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家长应认真分析自家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措施。比如孩子观察力不强,可以在一个阶段侧重培养观察力;如果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及别的孩子,就应在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上下些功夫;如果孩子胆子太小,就应采取措施培养孩子的胆 … …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能够较快地扬长补短,促进孩子进步。
学校和班级的教育安排。家长可通过家长会或单独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校、班级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突出重点教育,而且应及时跟教师交流情况,形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会使我们的家庭教育计划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制订教育计划的方法步骤
1父母共同分析孩子情况,结合学校、班级要求确定一个时期的教育重点和具体措施。
2和孩子一起讨论教育计划,得到孩子的认同,孩子有合理的修改意见,应该采纳。
3制订检查措施。家庭教育计划和孩子的学习计划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家庭教育计划是家长的任务。家长应有对自己的检查措施,这本身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
4把计划写出来,放在明显的地方,也可以贴在墙上。
5把教育计划告诉老师,请老师配合。
制订家庭教育计划的基本要求是:符合实际,简明具体,重点突出,有可行性。家庭教育计划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执行情况进行调整。
有的家长可能会想,这也太麻烦了,难以做到。其实,家长把盲目花费的时间拿出一部分就能把教育计划的事情做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顶尖幼儿园园长意外泄露了7个育儿冷知识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些套路妈妈们快收藏起来
宝宝三岁前该不该上幼儿园?
孩子遇事就说这几句话,说明情商低的可怕,家长听到要纠正
浅谈家庭教育的基本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