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词,号称孤篇压南宋,读后热血沸腾

辛弃疾词,王国维喜欢“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喜欢的,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一出生就被祖父推到了历史的大风大浪面前。辛家世代做着宋朝的官,祖父辛赞却成了金国的“虏官”。颇受争议的身份,给辛弃疾日后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单是看辛弃疾的名字,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气息扑面而来。

祖父给他取名“弃疾”,实际上是替他设置了人生——学西汉霍去病,做一个英雄。

祖父给予的“英雄”这颗种子植入辛弃疾的心底,张开根须,从他的骨血中延伸舒展。

就此,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循着“英雄”成长,从未偏离过。

公元1161年,辛弃疾聚众三千人马,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为掌书记。第二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辛弃疾此仇不可忘,不杀张安国不足以平心愤,他带领五十骑兵,生擒张安国,这次小战决定辛弃疾成败的信心。他率领义军渡淮南归于大宋。

没想到的是,这成为他亲征的开始。

归宋后,起初任江阴一带官府选派的京官,掌诸案文移事务。

这时辛弃疾是人生中最顺利通达的时候,到宋孝宗时,官府命他任南京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的通判。

运粮是军队重要差事,他时刻不会忘记报效祖国,当时南归已经七年,小小通判不是他复国抗金的事业,他为国家前途担忧。

建康曾为六朝古都,在辛弃疾看来却徒有空名,他难过的是,朝廷为什么不利用建康城有利的地形抗击金兵,而一味享乐。他登上建康亭,写下直抒胸臆的诗句: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悉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辛弃疾心存远大志向,一个异乡人独自闯江南,却被人排挤。

原因很简单,北方人性格直率粗犷,在他乡没有亲朋好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圈,仅凭一腔热血,他又如何立足。

建康城与济南府大不相同,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当辛弃疾豪放地迈进建康壮丽巍峨的宫殿,他在南京的生涯画了一个句号。

之后,辛弃疾又被朝廷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史、安抚史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这显然与辛弃疾抗金复国的理想与雄心大志大相径庭,然匹夫之勇如之奈何,满腔热血只换得“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念奴娇》)的尴尬境地。

深感岁月流逝、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内心越发压抑、痛苦。

1181年冬天,四十二岁的辛弃疾,终因桀骜不驯、豪迈倔强的性格难以融人畏缩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而受投降派弹劾、免职,隐居江西上饶带湖。后因带湖之宅毁于火灾,举家迁居铅山瓢泉(1196)。

1206年九月十日,辛弃疾满载遗憾与无尽的乡愁,在远离故土的瓢泉居所大呼“杀贼”数声而去,享年68岁,将一生的悲愤与报国之情留在了身后六百余篇不朽词作之中。

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豪气干云,号称孤篇压南宋,也堪称是历史上杀气最重的一首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词人喝酒之后,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观看。在睡梦中仿佛又回到当年抗金的战场,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想起了战斗的号角。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炙烤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

在秋天的战场上,简约着准备战斗的部队。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的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为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啊,已成了白发人!

这首词以当年起义抗金的战斗生活为基础,描绘出整军校阅,沙场驰突的战斗画面,气势雄浑,情辞慷慨。前九句写得何等雄伟、壮阔、美好!读来热血沸腾。但结尾“可怜白发生”一句,却将美好希望击得粉碎,毁灭无疑。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辛稼秆,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当是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辛弃疾在南京
辛弃疾充满杀气的两首词,少时不知其意,如今再读泪流满面
醉里挑灯看剑——史上最具杀气的文人辛弃疾是如何炼成的?
辛弃疾词《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
宋代词人列传之辛弃疾 zt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