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立足校本,

立足校本,追求卓越

有效(高效)教学因素, 高效课堂,有效的课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课程建设

一、科学规范实施国家课程

1、制订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

1)新课程新在何处?

2)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条件分析:硬件?制度?教师(素质、情感)?

3)推进策略?扬长避短、阶段性重点突破

2、编制学校课程方案,规范执行国家高中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1)科目设置?

2)课时?

3、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1)制订方案,形成制度。

“课时、导师和评价” 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三个关键。

2)形成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 .

培训、分组、选题、研究、结题、答辩、评价。

3)严谨组织,严格管理

二、增强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味”

1、制订基于学校的、可操作的、可测评的课程标准实施与评价细则。

2、制订基于学校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建议(PCK)。

3、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家课程实施方案。

三、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创新开发校本课程

1、形成了较完善的校本课程申报、开发和评价制度。

我校已基本形成了以“申报—审议—选课—开课—评价—反思”为操作流程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

2、开发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

1)每学期的校本课程稳定在30门左右。

2)充分开发教师、学校、社区、地方课程资源。

3)课时与评价的保障。

四、加强校本课程的“课程味”

1、增强校本课程的课程内涵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2、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层次

基于教师能力的课程开发

基于学生需求的课程开发

基于培养目标的课程开发

五、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

1、德育活动课程建设

2、德育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六、寻求课程整合,构建课程系列,形成课程合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发展平台

“创新”课程系列,实验探究课+技术+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项目+机器人工作室等;

“人文”课程系列,语文、英语课+阅读课+红楼梦等名著解读+三十六计等;

“交流”课程系列,国家课程+倾听的艺术+对话技巧+演讲与口才+辩论的魅力;

“自主”课程系列,实验探究课+体育节活动设计+艺术节活动设计+学生社团活动组织等;

“运动”课程系列,体育课+田径+健美操+球类;

“艺术”课程系列,音乐课+美术课+声乐+器乐+舞蹈+剪纸+播音+合唱团等。

 七、构建学校课程评价体系

1、严肃学分认定。新课程实施伊始,我校就出台了《洋浦中学高中学生学分管理细则》。

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保留传统的纸笔测试的同时,积极推动评价方式走向多样化,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

3、严格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4、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八、 制订课程规划

1、三个基本原则:基于国家课程、基于学生发展、基于学校特色

2、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构建多个课程系列,创建洋浦中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3、基于升学的课程体系向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转变。

 教师是新课程的践行者,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关键因素。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诉求

1、国家课程的执行力, 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内容改变, 课时减少, 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教学方式的改变*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诉求

2、校本课程的开发力

3、研究性学习的辅导力

4、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组织力

7、新课程高考的未知数

8、学校评价

校本研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方式

校本研训存在的问题一:

校本研训面向全体教师,但积极参与的是少数,多数教师认为校本研训是必要的,但多数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动力不足。

校本研训动力不足的原因:

1、成就动机弱。

1)不想成名师(2)只想当教书匠(3)我是高级我怕谁

 2、对校本研训认识肤浅。

1)教研无用论(2)教研狭隘化

 3、难以监控每节课的教学质量。

 4、教师评价机制。

 5、压力与职业倦怠。课时多、工作量大、身心疲倦。

校本研训存在的问题二:实效性差

 1、调研发现:约1/3的教师认为“中小学开展的教研活动多是形式主义,没有实效”,约1/4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搞教学研究没有什么必要”。

2、教研成绩与教学成绩的不一致。

校本研训实效性差的原因

 1、急功近利的思想。

2、校本研训与课堂教学的脱节。

3、教研评价侧重于论文、课题等显性方面。

4、教研组管理的懈怠。

  校本研训需要解决教师发展中二个层面的问题: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教师信念转变方式:理念—信念—行动、理念—行动—信念。

校本研训

一、激发教师校本研训的动力

  实施以激发内需为主的校本研训推进策略

 行政管理与自主管理相结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目标激励, 激发    内需

 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需求导向,分层研训

教师发展的需求具有多元化,这决定了校本研训的多样性。一方面,不同时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各不相同,造成教师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大体相当的时空条件下,教师的素质或发展期望又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可供选择的研训。

1、合理分层,确定目标。

2、建立机制,分层研训。

青年教师研训:

1)师徒结对。青年教师的“备课—听课—上课”。

2)亮相课、过关课、转正课。

3)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

4)专题培训。

5)每周教育教学问题汇总。

三、网络教研—基于博客的听评课制度

200411月份,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在“成长博客”申请了博客号,动员老师们参与网络资源建设。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教师们展示网络教研,并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

其次,通过在博客上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如《校本课程开发研讨》,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

第三,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对初入博客的教师的文章及时加以点评,增强教师们的信心;

第四,建立学校博客群组,实施“基于博客的听评课反思制度”,要求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在每周一前将上一周的课堂教学和听、评课反思上传博客。

四、激活民间教研

博众教师协会

教师读书协会

五、聚焦课堂  研究课例

第一步:开放课堂

第二步:听课+研讨+反思

“追踪听评课”、“专题研讨课”、“邀请听评课”、“推门课”、“视频录像课”。

第三步:引领+行动

六、抓实常规教研。

1、实施“十个一工程”:一个教案或学案、一堂公开课、一份试卷、每半个学期一次考试、每月一篇听评课反思、一件多媒体课件、一本书、一份成长规划、一份总结。

2、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功能分工

备课组:通过“主备试讲”,提高教师教学执行力

教研组:学科教师团队建设、学科教学策略与模式、学科课程建设。

基于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

 

高效课堂的特征之一:教学目标明确、科学、具体。看教师的目标意识的强弱;看教学目标是否科学、明确、具体;看重点、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高效课堂的特征之二:学生的积极参与与深度参与。看表情,看学生的情绪参与;看学生交流,看学生的参与面;看学生回答问题和思维流量,分析学生的参与度。

高效课堂的特征之三:学生的学科思维意识与能力高。看教师在教学设计所体现出的学科思维意识;看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与情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看学生的学科思维意识与能力是否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

高效课堂的特征之四: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看情境问题的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基础知识;看教师是否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是否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看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分析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

一、如何处理新教材?

(一)原因

1、新课程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要求提高,但许多教师依赖教材。

2、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不够。

3、担心与忧虑。

4、预设与生成。

5、的确有些科目如数学、物理等内容增多、难度增大,但课时又减少,要在有限的36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困难较大。

(二)策略

1、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课标为本:研读课程标准,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深、广度。

学生中心: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变“教案”为“学案 ”。

 学科高度:开展“新、旧教材结构、内容与难度的比较”专题校本教研;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充实与整合。

语文备课组,在高一第一学段,必修一里四个专题中有26篇课文,如果每篇都详细讲解,要在36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的确困难。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各班均成立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教师对四个专题的篇目进行了大胆的充实与整合。(1)相对简单的课文,如《想北平》教师的讲解很少,一般是安排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课外阅读,找出问题,课堂上共同研讨,畅谈学习体会;(2)对“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有些篇目不讲,它们是《我心归去》、《乡土情结》等;(3)每一模块结束后,研究性学习小组要围绕某一专题开展研究,完成一项大作业;(4)增加一些课文的同步阅读材料,如学习毕淑敏《我的五样》时,增加了《心灵七游戏》的其它篇目,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毕淑敏的作品。

数学、地理:调整模块教学顺序。

基于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三)对策

1、模块教学设计。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模块关系、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对模块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3、改变备课方式

 方式:个人—集体—个人

过程:明确目标—整合内容—设计活动

二、基于学科必修模块的分层教学系统

针对“学生差异性与个性发展”的需求,我校构建了从基于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必修模块的分层教学系统.

分层教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是很突出。

1、加大了学科教师的管理难度。

2、提高了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

3、理论困惑。

三、 开放与效率

(一)现象。 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教师通过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合作中学,在学习中成长。这正是新课改所期望的。但出现了课堂的开放与活动效率的问题,如学习活动有活动没体验没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有小组没合作,课堂讨论有形式没内容,课堂交流有“问答”没“对话”,课堂探究的“泛化”与“神化”,变“自主”为“自流”等。课堂虽然热闹了,但效率却没了,学生“双基”差了。

 (二) 原因

1、师不懂生不会。

2、情境问题的形式化。

3、教师被“骗”。

(三)对策

1、组织专题学习。

2、调控教学进度(由慢到快)。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组织引领作用。

 四、差生边缘化

(一)现象

   形式多样的新课程课堂活动,着实让学生们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我们也发现,新课程的课堂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较多,参与教学活动的总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学生被边缘化似乎越来越严重。

 (二)原因

1、学生不会倾听。

2、教学活动设计不合理。

3、学生个性差异。

4、老师的厚此溥彼。

(三)对策

1、关注学生差异,实行学案导学。

2、培养学生“听”的技能。

3、师生同训。

4、学会等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学校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报告
新时期教研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校本教研活动形式、误区等
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活动记录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