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导读训练(一)-屠龙客-搜狐空间

文化经典《论语》导读训练

 

1、【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学有所成,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四十岁我已通达事理,不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我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到了七十岁,我就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绝不违背礼义,逾越规矩。”

【领悟】

就思想境界来讲,孔子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2、【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参考译文】

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就是用坏了也毫不怨恨。”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道:“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平辈的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怀念我。”

【领悟】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他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谦虚谨慎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孔子讲的是以仁复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难得了。

 

3、【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参考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是命中注定,富贵是由上天安排的。’君子只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所做的事情,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领悟】

君子只要严肃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与人为善,对人恭敬合乎礼法,就能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

 

4、【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参考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领悟】

这段文字讲的是“言”和“行”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

 

5、【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参考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领悟】  

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  

 

6、【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参考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领悟】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7、【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乡里的人都喜欢他,这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说他就是好人。”

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厌恶他,这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不能说他就是坏人。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思考: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好坏的标准是什么?这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何重要意义?

【领悟】

孔子认为,要衡量一个人好坏时,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为标准。简言之,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8、【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  知:聪明。 艺:多才多艺  文:文饰,修饰。

以:用。  何必:何,哪里;必,一定。要(yāo):同“约”,约定。 为:称作,算是。

【参考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

【领悟】

本文孔子对“完人”提出了两个标准:①理想中的完人是智、仁、勇、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 ②现实中的完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遵守诺言的人。 

 

9、【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参考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怎么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诸侯国做事,一定有名望;在卿大夫家做事,也一定有名望。”孔子说:“这叫闻,而不是达。所谓达,就是品质正直,遇事讲礼,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谦恭地对待他人。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做事必定会通达;在卿大夫家做事,也必定通达。至于闻,只是表面上追求仁德,而行为上却违背仁德,以仁人自居而不疑惑。这样的人,仅仅是在诸侯国做事骗取些虚名,或在卿大夫家做事骗取些虚名罢了。”

【领悟】

孔子认为所谓“闻”的人,其实是只会做一些表面文章,在装点门面上花工夫,既无好义行仁之心,又无质直谦虚之态,只会沽名钓誉,自以为是。“闻”是虚假的名声,并不是显达;而“达”则要求士大夫必须从内心深处具备仁、义、礼的德性,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

 

 

10、【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夏①曰:“贤贤②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参考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崇贤人而不重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可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未曾(读书)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领悟】

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100则精读
孔子经典名言名句妙语录
《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体悟之修身篇
一本《论语》就是一本养生奇书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