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墨问禅 | 张弘佛教人物画

笔   墨   问   禅

——张弘佛教人物画的意味

李琰

当今,人物画的演变可谓波澜不惊,从文化锁定的题材范围不断扩充到对人生境界的领悟,其最高探索意义的语言演变脉络,在传统基奠上逐渐图示解析化。人物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价值远大于形象本身传递的人文信息,人们对于视觉语言和视觉形式的关注,固然是艺术本体的自省,但也脱离不了大时代文化语境的背景,题材和语言变化的背后都蕴涵着文化的深意和人格的解构。人格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独善其身的一种精神操守,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人人物画的形成与发展都是知识精英坚守品行独立性的道德文化态度。因此人格载体是掩蔽在人物画审美价值背后的一种文化意识,这是“文化人物”或“精神人物”的表现主题。

佛海寻源——印度菩提迦耶之一    46x46cm    2011年    纸本水墨

佛旅禅思之一    46x46cm    2015年    纸本水墨

南华禅静之三    69x69cm    2016年    纸本水墨

佛旅禅思之四    46x46cm    2015年    纸本水墨

张弘教授正是以特有的文化人格理想,借中国人物画“托物言志”的命题表达人生感悟的境界,从而给人物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对于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具有性格。这是因为它的坚决而直率的观察,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意义。”在张弘教授的笔下,其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独特的性格,连气氛意境都性格鲜明。画面中那带有的个性表现和深沉超脱的精神境界,决定了他作品的情调、趣味、意境和品格,构成了其作品中内在的精神美-----一种静穆、一种静寂的禅意美。作品中醇厚静穆之趣,渗透着一种不期而至的自然韵律和神情趣味,以应会大宇宙的生成开合,造化万物的刚柔互补,选练之后的圆融和谐。他擅长营造空寂、幽邃、静谧的意境,把禅趣融入画意,物象化为冥思,含蓄蕴藉,余味无穷。赏其画作《佛教人物系列》,水墨交融,笔墨沉稳,从意境到形式都呈现出静穆恒久的气息。以“静美高于动美”的审美旨趣,而“守静笃以寄怀”,反映出画家的美学理想。观其画作,画风严谨而潇洒自然,皆随笔晕墨韵而成,冷静不失酣畅。构图取势沉稳,重在塑韵。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轻重疏密,配合得意。并把各种不同的绘画因素,按照构成规律经营在一起,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构成生动的和声,来传达自我的情愫,创造出含蕴丰厚的禅意画境。《佛海寻源——印度菩提迦耶写生系列》,是以一种平和的心净和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以及他内心想象为作品出发点,在此基础上用艺术的方式,进行形式的归纳,笔墨的提炼以及境界的营造。力求在作品中体现一种视觉上的原创性,这是一种艺术立场与态度。同时这批写生作品也以隐喻、象征性的手法传达了主题。蕴含着画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体现了画家对生命的敏感体味和深刻理解。这种涵深境界的感触和描绘,也得力于画家对中国文化中“洞幽察微”的美学传统的彻悟。

一念清净之不染    24.8X15.8cm    2016年    绢本水墨

一念清净之致虚    24.8X15.8cm    2016年    绢本水墨

一念清净之秉烛    24.8X15.8cm   2016年    绢本水墨 

一念清净之梵呗    24.8X15.8cm    2016年    绢本水墨

作为东方审美文化组成部分的人物画,其艺术形态发展得以成熟,正是远观历史,锤炼传统,而今才能有化古为新,把传统写意人物画推进到时代的新高度。观张弘之画作,可从中体悟到画家在静观默察中“妙悟”自然,以求“心源”与“造化”的涵融与同一,主体与客体的“神遇而迹化”的哲理思辨和美学追求。他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穆的,意境是旷邈幽深的。从而体现了自然最深最厚的结构,含蕴出东方哲学的审美精神。同时,为了延伸这一精神内涵,张弘找到了一种与精神意境相契合的色彩表现方式。众所周知,在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上,除因道家思想所产生的水墨画以外,更多的是儒家中庸观念的影响,追求一种雅致温文平和的色彩品格。但在当代画坛,一些画家为迎合大众审美情趣及经济市场,追求表象上的色彩,忽视了人物画作为中国画题材的文化内涵。然而,张弘教授摒弃了色彩处理上一般画家们易于媚俗的习性,以儒家温文典雅的灰色系色彩为基调,用极富神采的笔韵,从视觉构成与文化内涵入手,来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予以定格,使得他的作品雅致平和,充斥着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充实与锻造绘画技艺的过程中,不随流风,以自身的清慧,建立一个清俊淡雅、清明焕发的艺术境界。其佛教系列的每一幅作品,也正是这样表现出了清逸的禅思和幽深的诗境。笔为墨使,墨为笔用,笔墨游心。张弘在运用自如地施展着笔墨的华才,挖掘着笔墨的彰显力。我们仔细品读张弘笔下的人物,不得不再一次提到“没骨”的技法,他的“没骨”似乎不像他的师辈们那样,为了表现造型缺失了笔墨的意趣,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加强调用笔的表现力,同时也自然的巧借西画中色彩的微妙变化以及灰色调的处理。这些元素本是客观存在,但通过画家意识的想像及笔墨的充分发挥,从立意的抽象到刻画的具象, 都在积极地表现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感受,荡涤着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喧嚣、燥动、俗浊,将我们带入既单纯又朴实的生命禅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但能读出隐喻着的人生的苍桑,而且还能读出生命的厚重和对生命的敬畏,画面上充斥着感性直观的生命感及生活观,仿若在笔墨问禅,用笔墨在追溯生命圣境。

佛海寻源之十    69.5×69cm    2016年    纸本水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艺术●康书增:一个桃花源中人
新展 | 踵事增华:丘挺艺术展
60幅名画告诉你,宋代绘画为何无法被超越?
中国现代人物画珍藏精选
中國傳世名畫——人物卷(六)【45P】
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三 - ╫ぢ頖縌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