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狗年谈“犬”说“狗”,高邮文明网

狗年春节来临,狗自然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在我国十二生肖中,狗排名第十一位。 在华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犬文化”,其内涵丰富且复杂,值得玩味探究。

“犬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养狗的历史非常久远。几万年之前,一群食不果腹的灰狼接受了人类善意的施舍,从此便留在了这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族群之中,与人类一同狩猎,并且肩负起了保护整个部落的使命。而这群灰狼的后代,逐渐演化成了狗。 
中国人养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已发现多个不同写法的“犬”字,而“狗”字最早则出现在西周早期长子狗鼎上的铭文中。
从“犬”到“狗”,古人甚至还形成了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犬文化”。

“犬”和“狗”有区别吗

现代考古已发现,从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或墓葬里出土的家犬遗骨,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至8000年左右。在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卜辞中,就发现了多个“犬”字。 
    但现代很常用的“狗”字,在甲骨卜辞中则没有发现。是不是有“犬”字就不需要“狗”了?或者说,既然有“犬”字为什么还要有“狗”字?这其实是现代人才会提出的问题,因为现代的“犬”与“狗”在意思上已无区别,犬狗不分,清朝学者郝懿行称之为“狗犬通名”,但在早期却是不能替代的。《墨子·经下》称:“狗,犬也,而杀狗非杀犬也。”这种与“白马非马”论一样的“杀狗非杀犬”论,存在的缘由就是犬狗有别。
    从考古发现来看,“狗”字出现于西周早期。西周早期长子狗鼎上便有“狗”字,写作可以看出“犭”+“犬”的左右结构,篆书的写法即源于此。“狗”字最早并没有现代的意思宽泛,有一种解释“狗”是幼犬的特指,这与小马写成“驹”是一个道理。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畜》中则释为:“未成豪,狗。”东晋郭璞就此作注:“狗子未生毛者。”意思是,还没长毛的犬才称为狗。而早期的“犬”字多指猎犬。

“犬”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在所有动物中,狗对人类的忠诚度是最高的,与人类的互动关系也最多。清段玉裁《玉篇·犬部》称:“狗,家畜,以吠守。”除了看家护院、田猎放牧、陪老看幼外,古人最早还曾用狗来值守监狱,“狱”字造型便是两条狗在吠叫(言)的样子。 
但现代与狗有关的说法却有不少是含有贬义的。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收集的含“狗”词条计17条,仅有“狗獾”“狗熊”是不带色彩的,其他诸如“狗吃屎”“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等15条都是贬义词。 
    其实,在中国古代,狗的地位很高,不仅享受极高的尊荣,连宗庙祭祀时都少不了狗。有一种“羹献”用的就是狗,而且是要肥狗,此即《说文解字》中所谓:“犬肥者以献之。”“献”字就是这么来的,献的本义即是“宗庙犬”。 
    先秦周王家专设“犬人”一职。犬人负责周王家与狗相关的一切“狗事务”,重点是养好祭祀用的狗。而且,民间也视狗为祭祀祥物。据晋崔豹《古今注》,汉魏时有阴历十二月初八以黄狗祭祀灶神的习俗。黄狗也因此成为狗中贵族,民间有“一黄二黑三花四白”之说。这个故事传开后,用狗祭灶成为风俗,至宋朝时仍兴,清朝皇家尚有这一风俗。

“狗的传人”历史渊源

如同“龙”一样,“犬”也曾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在中国家喻户晓、生育万物的西王母就有“狗基因”:“其状如人,尾虎齿而善啸。”这里的尾就是狗尾巴。在早期,犬与龙也常被相提并论,《墨子·非攻下》便有“龙生于庙,犬哭乎市”的说法。 
   “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无处不在,这从用“犬”创造的众多汉字中就能看出来。比如,《说文解字》中“犬”部共收录83个字,加上部3个字,计86个字。到南北朝时,含“犬”的字更是大增,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里便收入了265个字。这些字反映的内容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古代“犬祖神话”中还有一种“狗的传人”的说法,即“女配槃瓠”的传说。中华“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帝喾,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在征伐犬戎部中立了大功的狗盘瓠(pán hù),生了12个孩子,6男6女……这就是苗、畲、瑶、黎、侗、壮、佤等少数民族始祖诞生的传说。至今,以狗为图腾的畲族仍传唱着《狗皇歌》。瑶族则有“盘王节”,要跳“盘王舞”,所谓“盘王”就是“狗王(皇)槃瓠”。“犬祖神话”由来已久,《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槃瓠死后,(12个兄妹)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这里说的“自相夫妻”,就是人类早期的婚姻形态“兄妹婚”。 
    与“龙的传人”一样,“狗的传人”在中国历史上同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元前771年,以狗为图腾的犬戎人就曾给中国历史带来一个重要拐点。《史记·周本纪》记载:“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至此,西周灭亡,继位太子周平王眼看在西部无法待了,“乃东徙于洛邑”,此即“平王东迁”。在这一过程中,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国出现,成为一方诸侯国,世代为周王养马的秦人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所以史家说“无犬便无秦,无秦无中国”。 
    “犬戎败幽王”事件被称为是“龙的传人”败给了“狗的传人”!事实上,“狗的传人”与“龙的传人”在长期交流、融合中,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才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生肖“犬”缘何配地支“戌”

在十二生肖文化中,“犬”与“戌”的关系十分紧密。宋人朱弁《曲洧旧闻》的记载颇能说明问题:宋徽宗赵佶当皇帝的崇宁初年,资政殿学士范致虚曾上书要求禁民间杀狗,原来赵佶是属狗的,这年是狗年。范致虚的理由是:“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范致虚所言说出了犬戌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生肖配地支”。 
    生肖与地支配对成因的说法,最早见于王充《论衡·物势》,是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原理来分配的,分配时考虑了二者之间的可匹配性。具体到“戌犬”是这样说的:“戌,土也,其禽犬也。”意为“戌”的属性是“土”,其相应的动物是狗。这一种解释在盛行“五行说”的西汉是主流观点,但无神论者王充对此持否定态度。 
    民间则从动物习性与时辰的关系给予解释。天干与地支的发明是古人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古人找出了12种动物代表相应的时辰,这便是十二生肖来源的说法之一。 
    戌时正是太阳落山后的黄昏时分,相当于现代24时制中的19时至21时,北宋欧阳修曾作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这个时辰,天已黑,饭已食,白天劳碌了一天的古人开始闩门休息。此时什么动物最活跃且对人类最重要?狗也。狗在黄昏后便开始“上岗值班”:卧在门前,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古人称“吠守”,元刘因《十二辰诗》更形象地称其为“柴门狗吠报邻翁。”如此这般,“戌”与“犬”便结合配成了一对,“戌犬”成了固定的组合,宋朝儒学家朱熹即持这种观点。 
    总之,狗对于人类来说是最忠诚的 ,所以“狗不嫌家贫”之类的谚语在民间流传,狗也长期被视为是“忠臣”的象征。进入新时代,人们可以学点狗的忠诚品质,忠诚于事业、忠诚于社会、忠诚于做人的底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犬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倪方六
古代历史地理小百科
古代“犬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恇 说文解字
常用字范式之一零一
#分享漢字的智慧#之“犬”字。《说文解字》犬: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凡犬之屬皆从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