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末清初若刘铤率领的是三万川军,努尔哈赤可能早被擒杀!
              “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的明末浑河之战
      
  时间:西元1621年
      
  地点:浑河
      
  兵力:明军四川秦良玉部兵数千及浙兵(火器部队)明军共万人
  后金右翼固山兵数万人
     
  战况:
      
  西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
      
  自起兵攻明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努尔哈赤,趁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去职,巡抚袁应泰举措失当的机会,于是年三月直逼沈阳,随即在十三日挥兵猛攻。
  (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称此役“虏骑十万”当有夸大)
      
  就在沈阳战况垂危之际,城外浑河之畔一支由明末著名女将秦良玉派来的数千忠州兵跃跃欲试。
      
  《明史》载秦良玉部历经沙场,战无不胜,“驭下严峻”,所部号称白杆兵,“素为远近所惮”。
  时秦良玉派遣其兄秦邦屏统带此劲旅赴辽,与明军总兵童仲癸、陈策两部共计约万人屯于沈阳城南三十里处。后金大军专注攻沈,袁应泰惊慌失措,竟然忘记调动这支劲兵援救。
      
  沈阳经激战于发起攻城的当日即告失陷,顿时激起明军血性,诸将都愤然求战,偏将周敦吉请战最急,于是总兵童仲癸令他先与秦邦屏带土司兵渡过沈阳浑河,这支川兵皆强悍能战,装备明朝时川东特有的利剑大刀和锋利的长柄竹矛,身披铁甲外又再套一层厚棉,刀、箭不入。军容壮整,意气昂然。
      
  努尔哈赤骤逢异敌,急令右翼四旗兵出击。想趁上岸明军结营未就一举歼灭,却没料到被迎头痛击。
      
  八旗骁骑冲锋锋锐,但数冲未果,这些川东兵虽人数少于八旗,却都殊不畏死,组织严明,使用的又是上带长刃下配有铁环的奇怪兵器,殊异平时明军,使八旗军极不习惯,打头的精锐红巴甲喇军经恶战被击败,当即退却下来,八旗军上下震惊!
      
  骑兵不敌,努尔哈赤急以“后军往助”(《清太祖实录》卷 7),川兵也不畏生死寸土不。据《全边略记》和《山中闻见录》的记载,土司兵连续击退八旗强劲的步骑猛攻,挟着攻占沈阳之胜利余威的八旗劲旅,竟在四川步兵抗击下“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后继骑兵也被打得“纷纷坠马”。
      
  但身经百战,并经受过严酷训练的八旗军也是相当顽强,“却而复前,如是者三”双方激战多时,尽管土司兵们非常饥饿,而八旗虽以众击寡,却仍然难分胜负。
      
  连后来清人史料也记载道:“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见《满文老档》上,第117页)“川兵营甚坚”(清人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
  “诸将奋勇迎 击,败白标兵(即白旗),又败黄标兵(即黄旗),击斩落马者二三千 人”
  (皆见:清人 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
      
  就在双方势均力敌的关键时刻,已投降后金的原明朝抚顺降将李永芳利用沈阳城中的大墩台以千金急招明军败兵当炮手,居高临下猛轰正在骁勇血战的川兵,“李永芳得中国炮手,亲释其缚,人赏千金,即用以攻川兵,无不立碎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再调援兵后续攻上,并以铁骑从两翼围杀,可怜川军终于在五倍于已的八旗兵又配有火炮的明降军射杀下失败,白杆兵统帅秦邦屏和明将周敦吉、吴文杰、备雷安民以下数千人殉于阵前。剩下的残部只得重新过河与童促癸的明军汇合。
      
  就在北岸血战之际,南岸以童仲癸、陈策率领的浙江兵三千人也在离浑河五里处布列战车铳炮,扎营响应。
      
  努尔哈赤深感川兵之劲厉,再三告诫刚刚惨胜的八旗兵“勿轻敌”,并故意强调“仲癸所将皆川兵”以警醒部下。(录自《三朝辽事实录》)
  八旗军渡河强攻,迅速把明军包围数重。浙江兵与北岸撤下来的川兵一道奋起迎战。
      
  八旗兵以精锐骑兵猛冲,明军则以火器迎击,致后金惨遭重大杀伤,坠马者多达三千余众。而八旗军也毫不畏缩,继续强攻,明军终于弹药打光,两军短兵相接,总兵陈策恶战殒身,川浙兵少不敌众,只得奋力杀出重围。
  此时,奉集堡总兵李秉诚、虎皮驿总兵朱万良等三万人进至白塔铺,童总兵急派人求援,明军却在前锋击溃雅松率领的二百八旗侦骑后就不再进兵。使右翼皇太极及岳托的主力得以一边围攻川浙兵一边趁机扑来。
      
  朱万良部明军稍经交手即行溃退,沿途被皇太极一路追杀,伤亡三千多人。朱本人后来也身死于辽旧之役。
      
  此时苦苦鏖战多时的八旗军与川浙兵仍然打得胜负难分,统帅童仲癸再派使者向袁应泰叩首求援。
      
      
  袁已经吓破了胆,竟以后金强大派兵也扭转不了战局为由拒不答应。
      
  双方血战到天色将晚,八旗援兵又赶到战场!童仲癸见已方援兵迟迟不至,遂与部众将士都抱成仁之心,决死回马杀向数倍于已的后金军,最终除极少官兵幸免回辽阳外,童仲癸与副将戚金、将领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等大小将校共120多人全部义无反顾、悲壮殉国。
      
  浑河南北大战,令轻取沈阳的后金军意外遭逢劲敌,连续多次恶战,多次失利,险像环生,倍极艰苦。
      
  后来的清人魏源也感慨其为:"是役,明以万余人当我数万众,虽力屈而覆,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而明人倍感自豪,《明熹宗录》称之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
      
  尤其是秦梁玉所派川东土司兵面对数倍强敌的壮烈表现,极其令人敬仰。后来的兵部尚书张鹤鸣曾经评说此战:"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实石柱、酉阳二土司功”。其他明军也大多都英勇刚烈,为人所不齿的贪生怕死者少之又少。
      
  这场惊天动地之战,也引起当时朝鲜人的极大观注,时任满浦佥使的郑忠信向李朝报告中说“虏中言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战之壮莫如黑山(即浑河)《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后来也赞道“虏之死伤亦相当,虏至今胆寒”。
      
  而根据后金自己的史书,八旗所部确实受到极其沉重的打击,伤亡惨重。
      
  尤其是红甲喇军、白旗军、连努尔哈赤最精锐的黄旗军都曾在坚强的川军面前败下阵来
      
  八旗军多名将领甚至在激战中被明军活捉。
      
  为了稳定军心士气,祷念在此役众多的阵亡者,努尔哈赤还在十六日专门举行了祭奠亡灵的大会。
      
  八旗战亡将领见于史料的有: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颜、雅木布里、实尔泰、郎格、杜木布、大哈木布禄、旺格等共九人
  根据《满文老档》之太祖卷19里的记录,努尔哈赤对浑河北岸八旗步兵败于川东土司兵之事极为愤恨,进行追查,革去了参将拜音达里、游击伊郎阿之职。
      
  主要罪状是与川兵相遇时“不战而败走”,批评雅松“率吾常胜之军,望风而走,以失锐气”
  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浑河之战,是萨尔浒战后明军最有声色的一场野战。
  明军以少抗多,以步抗骑,而有的八旗部队竟被惨烈所慑不战而败逃,即使在整个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
  以上那支是明末秦良玉率领进京勤王的3000川军,试想一下,如果战场上出现的不是3000川军,而是三万川军,战争的结果或许是另一个样子。
    
  明朝名将刘铤,南征北战多年缕立战功,刘铤在四川任职时,手下有几万川兵,十分骁勇,长期在川西北和云贵作战,每战必胜,成绩辉煌。
  刘铤尽管屡立战功,但这与他那群忠勇善战的川军部下是离不开关系的,大家发觉没有,刘铤每当对战争没有把握时,总会再三要求朝庭把他的川军调给他。在湖南、广西作战时如此,在明朝援朝抗倭战争时也是如此,当时明军在朝鲜进展不顺,调了五千刘铤的老部下——川军给他,刘铤在抗倭战场上获得辉煌战果。
    
  努尔哈赤兴起于辽东,明朝庭叫刘铤去参加萨尔浒战役。刘铤当时多次请求调川兵三万北上辽东,而朝挺一直没有同意。
    
  刘挺又向朝庭提出“地形未谙”,应推后进军的日期,同时也对朝庭给他的这支由各地兵马组成的联合军的战力提出了疑问。
  “若得两三万川军,俺可以独挡奴酋。”——刘铤
    
  刘铤的一再请求均被杨镐置之不理,他最后只能象其他总兵一样,率领一支由各地临时调集的军队匆匆上阵。
    
  由于杨镐指军失误分兵作战,刘铤所率的那一路军被清军主力伏击,寡不敌众,当刘铤还在奋勇来回冲杀时,他的部下已经有不少投降的投降,逃亡的逃亡了,溃不成军,刘铤英勇战死了。
    
  可惜,若刘铤率领的是三万或者更多当年的川军部下,萨尔浒战役将或许将是另外一个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军不能野战是怎么来的?看看明末川浙军血战浑河!
川浙军团的浑河血战:戚家军血脉最后一战,努尔哈赤遭到最大损失
老家绥中(116 ):明末辽东悲歌5
浑河之战:明军抗清的最佳表现
浑河之战,戚家军的最后一战,向汉家的铁血军团致敬
浑河血战,报国就在今日:大明军人的热血瞬间,戚家军的最后绝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