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傣族
这是 Google 对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6-04/14/content_254139.htm 的缓存。 这是该网页在 2021年5月11日 17:59:35 GMT 的快照。 当前页在此期间可能已经更改。 了解详情.
完整版本纯文字版本查看源代码
提示:要在此页面上快速找到您的搜索字词,请按 Ctrl+F 或者 ⌘-F(Mac),然后使用查找栏搜索。
網站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概況 |法律法規 |公文公報 |政務互動 |政府建設 |工作動態 |人事任免 |新聞發佈
當前位置: 首頁>> 中國概況>> 中國簡況
傣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14日 10時41分   來源:國家民委網站
【字體:大 中 小】
概況
傣族人口有115.9萬(2000年),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
傣族村寨多分佈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比較大的壩子有景洪、動籠、動遮、動罕、動海、芒市、隴川、幹崖、動卯、遮放等,平均海拔在500—1300米之間,地勢較低。這裡四季常青,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適於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盛産稻穀、甘蔗、樟腦、咖啡、劍麻、橡膠、紫膠、香茅草等。土壤多為紅壤土、棕壤土、黃壤土。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1℃左右。終年不下雪,僅有輕霜期30余天。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700毫米之間,多集中在5月至10月,全年無四季之分,只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
傣族居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西雙版納是亞洲大葉種茶的原生地,是馳譽中外的“普洱茶”的主要産地。芒果、椰子、菠蘿、香蕉等亞熱帶水果常年不斷。山區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出産柚木、紫檀、鐵力木等珍貴木材;還有蘿芙木、金雞納等名貴藥用植物。西雙版納州的森林覆蓋率為57.14%,德宏州森林覆蓋率為46.02%。礦産資源種類豐富,有20余種,銅、鐵、金、銀、鎳、鉛、錫、水銀等很早以來就被傣族人民發現、利用。德宏還盛産寶石、玉石、綠柱石和水晶等特種工業原料。在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和綿延起伏的山嶺河谷中,繁殖著野象、虎、豹、鹿、犀牛、金絲猴、孔雀、犀鳥等珍禽異獸。水邊林際,每值晨曦微現或夕陽斜照時,常見美麗的孔雀翩翩起舞,人們把這裡譽為“孔雀之鄉”。
傣族按分佈地區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繃、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遊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雅”,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繃”,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繃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雅為花腰傣。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漢晉時期稱為“滇越”、“撣”或“擅”、“僚”或“鳩僚”。唐宋文獻則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繡腳”、“繡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新中國成立後,根據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主要有德宏、西雙版納和金平三種方言。傣族有自己的拼音文字,但各地不盡相同,分傣那文(德宏)、傣泐文(西雙版納)、傣繃文(瑞麗、耿馬、瀾滄等地)和金平傣文、新平傣文5種。前4種文字以印度梵文為基礎,經過不同的發展演變過程,逐漸形成不同風格的文字。新平傣文則以注音字母為基礎。較為通用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現稱西雙版納傣文和德宏傣文。20世紀50年代,對西雙版納傣文和德宏傣文在原有文字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改進後的傣文稱為新傣文,原有的文字稱為老傣文。改進後的西雙版納傣文,在保留原來字母形式和表音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實際語音增刪了若干字母,改變了聲調符號,並對字母讀音、附加符號的使用和書寫規則作了規範。改進後的德宏傣文,克服了老傣文一字多音多義以及沒有配套聲調符號等缺點,更為規範、科學。
歷史沿革
傣族地區歷史悠久。迄今為止,傣族聚居區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出土了數百件遺物。西雙版納在景洪瀾滄江沿岸的臺地上,先後發現了曼蚌囡、曼允、曼景蘭、曼廳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清理出石斧、石錛、石刀、魚網墜等石器以及陶器、骨器和貝殼等遺物。德宏在瑞麗江畔的芒約和隴川芒膽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上,發現了夾沙紅陶、夾沙黑陶、印紋陶片、石斧等遺物,其中的肩石斧、石網墜和印紋陶是古越人文化的典型代表,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同類器物相似,具有明顯的百越文化特徵。隴川江流域的梁河動養、潞西五岔路也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瀾滄江中游的雲縣忙懷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雙肩石斧,器型和制法與福建建陽、台灣的同類器物相似。孟連娜允古城旁的南壘河岸,曾先後發現5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打制石器、手制陶器、動物化石等珍貴的歷史文物。
傣族和同一語族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著密切的歷史關係,同為古越人的後裔。先秦時稱為“百越”,漢晉時稱“滇越”、“撣”或“擅”。據傣文史籍記載,早在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就有關於傣族部落戰爭的記述。漢朝史書中提及的“滇越乘象國” ,即指今德宏和緬甸的部分地區。
傣族聚居區很早就同中央王朝和內地保持密切的聯絡。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發西南地區,建置益州郡,傣族地區是益州郡的西南邊疆。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 (公元69年),增設永昌郡,傣族地區屬永昌郡管轄。當時,傣族先民的首領曾多次派遣使者,帶著音樂師和魔術家來到東漢王朝的首都洛陽奉獻樂章,表演新穎的技藝,博得了東漢王朝的讚賞與歡迎,被賜予金印、紫綬,其首領還被封為“漢大都尉”,從而和東漢王朝建立起政治上的隸屬關係。蜀漢時屬庲降都督所轄南中七郡之永昌郡。兩晉南朝屬寧州永昌郡。
公元8—13世紀,傣族地區先後隸屬於雲南以彝族、白族為主體建立的南詔蒙氏政權和大理段氏政權。此時,傣族已經進入農業社會。9世紀的漢文史籍記載,傣族在農業生産中用牛和象耕田,大量種植水稻,並有了相當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用木綿織布,挖鹵礦煮鹽,用金屬製作武器,並用黃金和白銀捶成薄片套在齒上作為裝飾品,因而唐代以來對傣族有“金齒”、“銀齒”等稱呼。
隨著生産的發展,西雙版納傣族首領叭真(即帕雅真)統一各部,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以景龍(今景洪)為中心建立“動泐”地方政權,稱“景龍金殿國”“景龍”有上百萬的人口,還有大量的白象和馬匹。“景龍”以“天朝皇帝”為“共主”。叭真即位時,還受到南宋的封號,發給“虎頭金印”,“命為一方之主”。叭真子繼其父為“景龍”國主時,也受南宋賜封為“九江(瀾滄江)王”。“景龍”一直與內地保持著從屬關係。
元代,傣族地區隸屬於雲南行省。此時已開始在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在雲南南部傣族地區設置了車裏軍民總管府,管轄西雙版納等地;西部傣族地區設置金齒宣撫司,管轄德宏等地傣族。明代,又在元代的基礎上加以鞏固,在西部設麓川平緬宣慰司;在南部設車裏軍民宣慰司,並設較小土司區,全面推行土司制度。在廣大傣族地區任用世襲的土司、土官,大大加強了元、明王朝對傣族地區的統治。這一時期,漢、傣人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別是大量漢族人民遷居邊疆,內地先進的生産技術、文化科學在傣族地區廣為傳播,迅速促進了傣族社會經濟的發展。
元初的記載表明,當時德宏地區的傣族仍然使用奴隸從事勞動。元明之際各地傣族地區先後進入了封建領主制社會,社會生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鐵器的使用已相當普遍。農作物亦增加了新的品種,棉花已經普遍種植。手工業也有新的發展,出現了珍貴的“幹崖錦”、“絲幔帳”等優美的手工藝品。商業活躍,出現了車裏等較大的商業城鎮。1570年車裏宣慰使把轄區劃分為“十二版納”(傣語稱十二為“西雙”,“版納”意為千田,每千田為1個徵收封建負擔的行政單位),從此有了“西雙版納”這一名稱。
西部傣族曾以今德宏瑞麗江河谷為中心建立了動卯地方政權,即動卯果佔壁王國,11至15世紀一度稱雄於世。北宋時代(約公元11世紀),動卯與動生威、動興古、動興色聯合,建立了“動卯果佔壁”王國。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今德宏一帶設置土司制度,將傣人首領思漢法分封為麓川路軍民總管府總管,後又賜封麓川路平緬宣慰使等官銜。元至大三年(1310年),芳罕次子混依翰罕繼位,並以猛虎曾躍過頭頂而自號“思漢法”,建都姐蘭。元統六年(1340年),思可法繼位“動卯王”,曾建都于姐蘭和廣賀罕。他不斷征服周邊領土,建立了強大的“麓川王國”(傣語仍稱“動卯果佔壁”)。其轄地東至今泰國清邁,西至印度阿薩姆邦,南至曼德勒,北至瀾滄江的大部分地區。從明宣德(1426—1435年)開始,麓川王思任法不斷向四境擴張,雲南邊疆的穩定及明王朝的統治一度受到威脅。1441年至 1448 年之間,明朝派軍三徵麓川,果佔壁王國覆滅。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以麓川城為基礎築平麓城(今動卯城),大興屯田,並派將鎮守。思氏戰敗後退居孟養。直到萬曆三十二年(1604 年),緬甸軍隊大舉入侵,思轟在抵抗侵略戰爭中兵敗身死,其後裔放思祖逃入內地,寄食于幹崖,至此,長達近五百年曆史的動卯果佔壁王國勢力徹底結束 。
清代,基本上沿襲元明舊制,但在社會經濟較為先進的內地傣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委派流官進行直接統治。至民國時期,雲南邊遠的傣族地區還基本保持了元代以來的土司制度。有車裏宣慰使司,轄區相當於今天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設有宣慰使(傣語稱召片領)、都籠八大臣(召景哈、都籠告、都籠薩扒、都籠回廊滿空、都籠回廊蠻旺、都籠回廊莊往、都籠納花、都籠納筍)等官。司廊也稱“議事庭”,是最高行政機構,設議事庭長一人,即召景哈,下設昏貝、章罕。車裏宣慰司下的行政單位分動、火西、貫三級。此外各地還設有南甸宣撫使、幹崖宣撫使司、隴川宣撫使司、動卯安撫使司、芒市安撫使司、遮放副宣撫使司、盞達副宣撫使司、潞江安撫使司、耿馬宣撫使司、孟連宣撫使司。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在邊疆傣族地區成立縣和設治局,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加深了傣族人民的苦難。1949年前,德宏傣族已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受南甸(今梁河)、幹崖(今盈江)、盞達(今盈江)、隴川、動卯(今瑞麗)、遮放、芒市七個土司統治。
傣族地區地處邊疆,在帝國主義的入侵當中首當其衝。帝國主義不僅進行經濟侵略,大量掠奪資源、傾銷商品,而且還進行政治、軍事、文化侵略,派遣間諜、特務,借探險、考察、旅行、傳教等名義,深入我邊疆地區,蒐集情報,測繪地圖,拉攏民族上層,破壞民族關係,甚至進行赤裸裸的武裝入侵,使傣族人民進一步陷入苦難的深淵。為了捍衛祖國的神聖領土,傣族和漢、景頗、佤等族人民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英、法帝國主義的侵略展開了多次武裝鬥爭。這些鬥爭配合了全國人民反帝運動,有力地打擊了侵略者,挫敗了帝國主義妄圖侵略我邊疆地區進而侵吞雲南的陰謀。
抗日戰爭期間,傣族人民又與全國人民一道,並肩投入了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武裝鬥爭,為保衛祖國邊疆神聖領土作出了貢獻。1938年修築滇緬鐵路,耿馬土司罕富廷和孟定土司罕萬賢率領所轄的傣、佤等大小民族頭人親自指揮民工,參與修建鐵路的毛路。1942年5月3日起,日本侵略者7天之內便相繼侵佔了怒江以西的畹町、芒市、龍陵、騰衝約3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至此,雲南由抗日的大後方變成了抗日的前沿陣地。日軍佔領滇西後,各民族的抗日遊擊隊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其中有楊炳南為首的傣漢青年救國團、傣族土司刀京版領導的滇西邊區自衛軍、耿馬土司罕裕卿組建的耿滄支隊等。抗日戰爭中,滇緬公路是中國接受外援物資最重要的通道,被稱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動脈”,傣族人民多次參與對滇緬公路的搶修,保證了道路的通暢。1944年,滇西抗戰轉入大反攻,終於在1945年1月20日,將日寇逐出國門畹町,最終奪取了滇西抗戰的勝利。滇西抗戰被譽為“創全殲守敵之典範,開收複國土之先河”,為全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從邊疆到內地各傣族聚居區,所處歷史條件不盡相同,社會發展是不平衡的,社會組織結構與政治形態也互有差異。在景東、新平、元江等地區,傣族和漢族交錯雜居,吸收了漢族較先進的生産工具和技術,生産力發展較快,較早地進入了封建地主經濟。西雙版納、德宏等邊疆地區傣族社會的發展則相對緩慢,特別是西雙版納地區,到新中國成立前,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封建領主經濟。
西雙版納自元、明、清各封建王朝設置土司制度以來,被中央王朝冊封為“車裏宣慰使”的“召片領”(意為“廣大土地之主”),世代成為西雙版納的最高領主和統治者。在這裡,所有的土地、山林、水源等,都屬於召片領所有。召片領又分封其宗室、親信為一個區域內的統治者,稱為“召動”(意為“一片地方之主”),世襲領有境內的土地和人民。在封建領主大土地所有制下,土地的一部分為領主直接佔有,成為私莊和賜給家臣的薪俸田,另一部分為農奴的份地。份地為村寨集體佔有,領主利用歷史上殘存下來的農村公社分配土地的形式,通過村寨頭人把土地分配給農奴耕種。農奴領種份地必須承擔各種封建負擔,這種封建負擔是領主剝削農奴的主要手段。
新中國成立前,由召片領、召動、“波朗”(由召片領或召動派出,監督轄區內各級官員並強制農民承受封建負擔的官),以至村社當權頭人等各級領主構成領主集團,約佔總人口的7%。農村中除佔農民總戶數5.7%的由領主集團分化出來的“自由農民”——“召莊”以外,領主把廣大農奴劃分為“傣動”和“滾很召”兩個等級。傣動(意為“本地人”或“建寨最早的人”)約佔總戶數的55%,是最早的居民,其地位較其他等級農奴為高,佔有較多土地——“寨公田”。滾很召(意為“官家的人”或“主子家內的人”)約佔總戶數的39%,這是一個因各種社會原因喪失了土地和人身自由而隸屬於領主的農奴集體,社會地位最低,所受剝削也最重。農奴除負擔沉重的官租和無償耕種領主的私莊田和薪俸田外,傣動等級農奴還要負擔修路、架橋、興修水利等各種無償公役。滾很召等級農奴則被強迫承擔領主的各种家庭勞役,諸如養馬、養象、煮飯、抬轎、划船以至削大便棍、哭喪等,名目多至百餘種,分寨包乾,世代相承。
為了鎮壓廣大農奴的反抗,領主有一套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機構。在召片領之下有“議事庭”,是權力機構和議事機構,負責處理一切日常事務。各動有“議事庭”。動以下是“火西”,管理若干村社,其首領稱為“叭火西”。“火西”以下是村社,設有“叭”、“鲊”、“先”各級頭人。此外還擁有軍隊、法庭和監獄。
西雙版納以外的德宏、孟連、耿馬等邊疆傣族地區和西雙版納大體一致,基本上屬於封建領主經濟,但是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發生了新的變化,農民佔有的份地漸趨穩定,甚至可以世襲佔有,實物地租也普遍出現。在芒市、盈江等地,由於與漢族接觸較多,所受影響較大,地主經濟發展較快,富農經濟也發展起來了。地主、富農經濟的發展,促使了大土地所有制趨向解體,村社組織已經瓦解,其社會經濟形態比西雙版納前進了一步。
封建制度的壓迫和剝削,引起了傣族人們持續不斷的反抗。傣族人民以無比的憎恨詛咒著封建制度:“你是水,我們不喝;你是路,我們不走;你是太陽,我們不曬穀子;你是佛,我們不拜!”19世紀中葉,德宏軒崗壩的傣、景頗等人民在“布幸額門”的領導下,舉行了反抗芒市土司殘暴統治的聯合起義。鬥爭堅持了3年,最後被土司和清朝統治者鎮壓下去,但人民的反抗火焰並未熄滅。不久,在芒市一帶又爆發了以著名歌手“混依海罕”為首的各族聯合起義。他用歌聲揭露封建領主的罪行,激發農民的階級仇恨,號召大家起來反抗,四週農民聽到他的歌聲,紛紛參加起義隊伍,拒絕交納官租。起義失敗後,土司殺害了“混依海罕”。但傣族人民永遠懷念著這個英勇的歌手,把他奉為“歌神”。近百年來,傣族人民與封建土司、頭人的鬥爭屢見不鮮。
風俗習慣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藉權勢,隨意淩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未婚青年在節日裏或盛會場合“串不少”(找未婚女子談情説愛)很盛行。流行招贅上門的習俗。傣族舉行婚禮時,都要有隆重的“拴線”儀式,由老人用潔白的棉線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把兩人的靈魂拴在一起,並祝福新婚夫婦相敬如賓,白頭偕老。
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後。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條腿需兩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襬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稱為“花腰傣”、“大袖傣”等。如玉溪市新平的傣族婦女用長達丈余的特製花腰帶係筒裙,由此而得名“花腰傣”。她們的服裝以黑色、紅色基調為主,貼身的短褂長及上腰部,領口用細銀泡拼成上下交錯的菱形圖案,腰間裝飾長達五、六米的繡花腰帶,頭戴尖頂“雞樅”斗笠帽,帽沿上翹。“花腰傣”獨具魅力的頭飾、服飾,與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滇國青銅器上的人物十分相似,有著椎髻、短襟衣、筒裙等共同特徵,證明了兩者之間的一脈相承。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飯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裏,用水浸泡15分鐘後,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一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還有獨具特色的菠蘿紫米飯,其味清甜可口,並有補血潤肺之功效。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葉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青苔松即可進食。肉類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雞、燒雞,喜歡吃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産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蘿蔔、筍和豆類。
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裏,回家後入鍋焙幹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療作用。傣族地區盛産竹子,竹蟲也特別多,人們在竹林中尋覓到被竹蟲鑽蛀的竹子,順著往上一節剖開,竹蛹就在其中,多時一個竹節裏可得到一小碗。將取出的竹蟲蛹剁細,加上炒米粉和佐料,以生菜沾食,亦可用水稍煮一會,撈起用油煎食,還可與雞蛋一起炒吃,香脆可口。傣家人還食用螞蟻蛋,都是生長在樹上的大黃螞蟻所産。螞蟻蛋主要是涼拌,洗凈後放在沸水裏燙熟,然後加入蒜、鹽、醋等調料,再加上自己喜愛的蔬菜即可食用。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裏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乾,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糰或臘肉蘸食,味美無比。
傣族有食花習俗。經常採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鵑、黃飯花、甜菜花、芭蕉花、苦涼菜花、刺桐花、金雀花、雞蛋花、苦刺花、彎根花、盤藤花和一種傣語稱為“莫謝”的花等,大約30多種。
生、鮮、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點。傣族人認為,吃酸心爽眼亮,助消化,還可以消暑解熱;吃甜,能增加熱量,解除疲勞,預防肝炎;吃辣,可以開胃口,增食欲,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傷風感冒;吃生的,菜鮮味美,可口舒心。傣味中以酸為美味之冠,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最常食用的是酸筍,把新鮮竹筍切成絲,放入清水漂浸,之後撈進大缸用力壓緊、封口,放置半個月待變酸,傣族人隨便哪家都有百來斤酸筍,一天也離不開。傣味的調料很獨特,有撒苤、喃咪等。
酒為傣族人民所嗜愛,一般都是自家釀製,度數不高,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産,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檳榔的習慣也很普遍。嚼食檳榔要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幹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墻,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臺,可以晾物、納涼。德宏多數地區的傣族則住平房,剖竹為墻或以土坯為墻,覆以茅草,多為四合院。楚雄彝山裏的傣族竹樓,屋頂較為寬大且平緩,主要功能是通風防曬納涼,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樓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熱和潮氣,防止蟲豸侵害;梁柱裏外穿插連接,渾然一體,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憂;樓下只有幾根柱子,若遇江水氾濫,一般情況下可保竹樓無恙。在彝山傣族地區,家家都建有竹樓,且多為傣族百姓的主居。
傣家竹樓室內用籬笆將房屋分成兩半,內室較小,是臥室,禁止外人入內;外室較寬敞,靠裏部分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靠外部分設有火塘,是取暖、做飯的地方。火塘及架在它上面的鐵三腳架是神聖的,不能跨越不能踢,更不能隨便拆掉。樓室門外設有走廊.一側搭著下樓的木梯,一側搭有露天陽臺,陽臺上陳放著盛水的罈罈罐罐,四週設有圍欄,供家人洗漱、衝涼。竹樓屋頂呈人字形,屋面分上下兩層,過去多用茅草蒙蓋,隨著傣家人生活的改善,現在蓋頂的茅草已被瓦片所取代。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曆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曆10月中旬)。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唸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從關門節到開門節的3個月內,是“關門”的時間,為一年中宗教活動最頻繁的時期。禮佛,聽佛爺講經,7天一小賧。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燈),舉行“趕擺”。關門期間,男女青年可以談情説愛,但不能結婚,不能外出;待“開門”後方能結婚和外出。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曆4月中旬)。約在農曆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唸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西雙版納每年過潑水節的時候,傣族群眾都要在瀾滄江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賽,賽後就將龍船拆散放進佛寺的竹樓裏保管,待第二年潑水節到來之前,再把拆散的龍船拼裝起來,拼裝龍舟就稱之為“旱黑”。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曆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節日的花街熱鬧非凡,身著盛裝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長隊,款款走過花街,競粧比美,風情無限;小夥子們則瞪大眼睛尋找意中人。如果情投意合,兩人就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掀開青翠的芭蕉葉,只見噴香的糯米飯用鮮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黃一半鮮紅,以芭蕉葉相隔一層又一層盛滿豬脊肉、油炸幹黃鱔、腌鴨蛋等美食。兩人一起美滋滋地吃著,説著甜蜜的情話。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傣族文學主要是敘事詩。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長篇敘事詩。現在保留的傣族傳統長篇敘事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歌唱人類創世活動的如《布桑蓋與瓦桑蓋》、《坤撒》,頌揚祖先創業事跡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歷史事件的如《召網香召網朔》、《動卯與景欠戰爭史》,揭露統治階級貪婪殘暴的如《娥並與桑洛》、《召樹屯》、通過愛情主線揭示社會矛盾的如《朗鯨布》、《線秀》,還有新中國成立後表現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鬥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大約在19世紀初産生於德宏盈江的盞西和幹崖。較早的劇目有《公孫犁田》、《冒少對唱》、《十二馬》等。到20世紀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個傣戲劇團,於是傣戲迅速風靡各地。傣劇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語,唱腔以男腔、女腔為主,劇本多根據傣族民間故事改編,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間武術為主,也借用其他劇種表演的程式,形成自己的戲曲風格。在傣族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揮了表演者道具扇子或手帕的作用,同時借鑒京劇、滇劇和傣拳創造了傣戲的武打動作,臉譜的化裝則由原來的紅、黑、白三色發展為較為細緻的“勾臉”,以表現人物性格。另外還根據劇情和角色的性格改進了曲調形式,音樂集傣族地區豐富的民間曲調而成,伴奏從以象腳鼓、铓鑼、鈸為主發展到使用多種樂器,並採用了滇劇不少以鑼鼓經為主的伴奏手段。各地經常有劇團演出,每逢節慶日,村與村、壩與壩之間還舉行巡迴的交流演出。
傣族舞蹈種類繁多。西雙版納傣族稱舞蹈為“凡”。民間舞蹈有:凡婻諾、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諾以模倣禽類動作為主要特徵,包括孔雀舞、鷺鷥舞、斑鳩舞等。凡光罕是以鹿的模具作為道具而表演的獸類舞蹈,此外還有獅子舞、大象舞等。凡光為鼓舞,舞蹈者挎鼓或擊鼓而舞,自己為自己伴奏,僅限于男性表演,在民間流傳極廣。常見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腳鼓舞、大鼓舞等。哈凡為邊歌邊舞的集體性舞蹈,常見的有《依拉賀》和放高升舞,多在節日期間結群表演。凡整為武術舞,其中包括拳術舞、棒術舞、刀術舞等。表演時常敲擊鼓、铓、镲等打擊樂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節奏應與鼓點協調,具有娛樂和自身防衛等特點。除了以上幾種有統一名稱的舞蹈外,民間還有一些反映生産、生活和風俗習慣的舞蹈,常見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環舞、花棍舞、蠟條舞、荷花舞等,其特點以舞蹈動作表現傣族生活的某些側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佛教節日和迎接新年時,都要表演孔雀舞。
傣族民間樂器有嘎臘薩、玎、篳、多洛、象腳鼓、铓、排铓和傣镲等。傣族的特色樂器葫蘆絲是舌簧樂器,用循環換氣法能持續發出五度音程,音色優美、柔和、圓潤、婉轉。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樓裏,能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而吹出的顫音尤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全國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創作出《月光下的鳳尾竹》樂曲,使葫蘆絲音樂風靡大江南北。象腳鼓因鼓身形似象腳而得名,常與铓鑼、傣镲組合在一起,廣泛用於歌舞和傣戲伴奏。嘎臘薩是竹制、吊橋形的敲擊體鳴樂器。玎是彈撥弦鳴樂器,傣族青年戀愛時經常彈奏,有“愛情樂器”之譽。
武術,西雙版納傣語叫“芬整”,德宏一帶叫“戛拳”。過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歲,一般都要學會幾套武術動作,作為防身、禦敵、防野獸之用。騰衝縣的永樂寨,男女老幼人人習武,被譽為“傣族武術之鄉”。傣族武術廣泛吸收了我國漢族太極拳、長拳、形意拳和氣功的內容,又引進緬甸、泰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步伐多以四平馬步、弓步、跪步為基礎,步穩勢烈,節奏分明,多借勁含力,以巧取勝。傣族武術在西雙版納有四個流派:一是以拳術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為主的漢族傳來派,三是以長刀為主的緬甸傳來派,四是以短刀為主的泰國傳來派,總共有130多套武術。武術中以拳術最為豐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撲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傣族人還善於把各種動物的姿態糅合在武術之中,形成別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鷺鷥拳、猴拳等。
傣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首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係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設計一幅傣錦,需幾百乃至上千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要求極嚴。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堅牢耐用。它的圖案有珍禽異獸、奇花異卉和幾何圖案等。每一種圖案的色彩、紋樣都有特殊的含義,如紅綠顏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徵吉祥,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傣族是製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雙版納、普洱鎮遠等地是黑陶的主産地。由於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因而在炎熱的傣鄉,長時間用它蓄水不僅不會變質,而且能保持水的清涼感覺。還有一個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廟佛殿中的柱腳處通常會有一個落水小洞,根據滴水的情況占卜,若有不吉要請佛爺為其唸經解除。黑陶器的原料是傣鄉特有的一種黑土,經與一定的沙和沾土混合漚透後捶砸揉壓製成。黑陶器均以手工拉坯製作,坯拉好後用刀刮或刻畫出花紋,晾幹後燒制即成。黑陶器一般皆為素色,表面光滑,質地細膩。紅陶器具出品和用得最多的是罐,傣語稱為“莫丁”,一般較大,造型十分別致,用於盛水裝飯,在炎熱條件下能免除腐壞之虞,為所有傣族人家必備之器。紅陶製作材料為當地一種紅粘土,呈磚紅色,配以一定量的沙,拌透揉均,用木棒槌舂、打混合後,用自製的轉盤手工拉坯。坯拉好後用有花紋的木拍拍上簡單的花紋,放入棚下陰幹,陰幹後即行燒制。
耿馬縣孟定鎮芒團村的傣族還有手工造紙的技術。婦女是芒團手工造紙中的主要勞力和技術能手,作坊裏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由婦女完成的。造紙的原料是構皮。工序有浸泡、拌草木灰、蒸煮、洗滌、搗漿、抄紙、曬乾、砑光、揭紙等。
雲南傣族地區的剪紙,一般多用於刺繡樣稿以及裝飾門楣、燈彩、旗幡和供品等。題材多是幾何形紋和花草鳥獸。紋樣的特點多為滿地底紋,以托出中心主花,刀法粗壯有力,構圖豐滿完整,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傣族婦女的剪紙多以動、植物為題材。作品多為白象呈祥、孔雀開屏、虎嘯山林、金雞破曉、白鶴亮翅等,還有荷花、山茶、菊花等花卉為題材的剪紙。
傣文書法是以傣文字體為表觀內容,以最初時的火炭筆、白泥巴筆以及後來的“列佔”(鐵錐筆)、蕨筆、鋼筆和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傳統傣文書法有“多溫暖斐”、“多勤搭毖”、“多法頇”、“多洛谷”、“多麻環折”、“多南簾奪”等六種書體,傣語把它們統稱為“南讚賀折”,意即“六種技法”或“六大形式”。新中國成立後,新出現的書法藝術有“折篾形”、“貓閉眼形”、“方體形”、“疊壓形”、“雞爪形”、“卷首甩尾形”、“金藤繞圈形”、“金花吐絲形”等眾多流派、風格各異的優秀傣文書體。
傣族的醫學也很發達。傣醫理論認為,自然界存在風、土、水、火“四塔”,而人體同樣由風(氣)、水(血)、火、土“四塔”構成。四者平衡則身體健康,四者不平衡則生病。傣醫將疾病分為四大類,即熱病類、斑疹類、痹病類及毒病、血病類。傣醫還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將一年分為冷、熱、雨三季,選用不同的方藥治療不同季節的疾病。傣醫治療疾病,除採用內服、外用、內外合治三種療法外,還有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如睡藥、敷藥、蒸藥、薰藥、研磨藥、刺藥等。傣醫常用成方有萬應小藥丸、五寶藥散、大成金丹以及目疾咽痛方等。現存傣醫藥文獻有《嘎牙山哈雅》、《瑪弩薩羅》、《藥典》、《醫書》、《藥書及病理》等。
宗教方面,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屬於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內地傣族崇拜“龍神”、“龍樹”,有宗教職業者“波動”和“師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區,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證的是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傳入雲南後,公元8世紀左右進入發展時期,10至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最初經典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泰潤文書寫的佛經經緬甸傳入西雙版納,至傣文創制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臨滄、普洱兩地的上座部佛教,傳入時間比西雙版納、德宏地區更晚。根據耿馬縣的史料記載,佛教傳入耿馬縣的時間是公元1473年,是從緬甸撣邦傳入的。上座部佛教傳入景谷的時間大約是17世紀中期。
南傳上座部佛教在雲南地區形成很多教派,按其名稱可分為潤、擺莊、多列、左祗四派。西雙版納的大龍、景洪、罕等傣族地區流行的上座部佛教屬於潤派,潤派是林居派,居住在山林中。僧人們帶來了傣潤文佛經,以後又建立塔寺,制訂僧制。此後,潤派佛教又傳入德宏、臨滄地區。此外,德宏、臨滄地區還有多列、左抵兩個派別,這兩派原為林居,傳入傣族地區後,改為村居,往往在村落或寨邊。另有擺莊派,流行于德宏及保山地區的傣族中,這一派是從緬甸瓦城傳入的。
由於小乘佛教主張男子在一生中要過一段脫離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積善,成為受教化的新人,成年後有社會地位,所以過去農村中佛寺很多,送子弟入寺為僧很普遍。特別是在西雙版納,未成年的男子幾乎都要過一段僧侶生活,識字唸經,然後還俗回家,有的就終身為僧。傣族的齋僧賧佛活動極為頻繁,且很虔誠。由於村寨各戶有共同負擔寺院開支和僧侶生活的義務,加上其他宗教活動經費,約佔農戶農業收入的1/5,成為農民的沉重負擔。新中國成立後,解除了不合理的宗教負擔。
此外,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語稱“丟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後為謝恩,要集體殺牛或豬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動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食牛皮的風俗。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曆3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祐牲畜平安。
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初期,傣族地區普遍進行了民主建政、肅清匪特的工作,安定了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了生産,疏通了民族關係,初步改變了傣族地區的面貌。為廢除傣族社會的封建制度,黨和政府根據傣族地區的具體情況,領導傣族人民進行民主改革運動,同時在傣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至今共成立了2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即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53年1月24日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成立),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年6月16日成立)、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10月16日成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2日成立)、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1980年11月25日成立)、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12月7日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1985年12月25日成立)、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12月30日成立)。還成立了一批民族鄉,包括楚雄州永仁縣萬馬傣族鄉、永興傣族鄉,武定縣東坡傣族鄉;保山市隆陽區潞江傣族鄉、芒寬彝族傣族鄉,昌寧縣灣甸傣族鄉;紅河州紅河縣動龍傣族鄉;臨滄市雲縣糯灑彝族傣族鄉;普洱市翠雲區龍潭彝族傣族鄉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使廣大傣族人民的基本權利得到有效保障。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傣族地區的經濟得到又好又快發展,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迅速。如2005年,西雙版納全州生産總值為78.8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6%,增幅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德宏州實現總産值58.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超額完成了“十五”計劃54億元的目標。
農業生産發展迅速。新中國成立後,傣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大力開展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推廣先進生産技術,實行科學種田,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等等,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産的大發展。到2005年,西雙版納州糧食總産量是1949年的2.96倍多,比1977年增長了96%,全年實現現價農業總産值41.37億元。德宏州則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7.21億元,糧食總産量達40.27萬噸。以檸檬、麻竹、咖啡、澳洲堅果、滇皂莢為主的生物資源創新産業不斷發展壯大,開發面積達到30.95萬畝,初具規模。以麻栗壩水庫為代表的一批水源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江河治理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解決了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農業科學種田有很大進步。孟連縣2001年列入全省電腦農業推廣縣。至2003年,孟連縣開發了自己的陸稻種植系統,並對雲南省提供的水稻、玉米施肥系統二次開發,3年間共設樣板面積1200畝。主要在水稻、陸稻、玉米3種糧食作物上實施推廣面積22422畝,新增産量92.2萬公斤。建成了孟連縣的電腦農業網站,利用互聯網發佈縣的資源、農産品供應等信息,通過互聯網學習水稻、玉米、甘蔗種植等作物種植的技術、新方法,並教會群眾應用。至2005年,電腦農業項目已在全縣4個鄉(鎮)30個村組織實施,參加農戶達到了19000戶次70000多人次,共計完成推廣面積8.3萬畝。傣族群眾嘗到了科技種田的甜頭。
工業生産穩步發展。傣族地區過去僅有少量的紡織、釀酒、榨油、竹木製作等手工業。新中國成立後,各地先後建立了採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制紙、制鹽、食品加工、制茶、榨糖、制膠等廠礦企業。西雙版納的景德工廠、動海茶廠、普文糖廠、德宏的新華工廠、芒市機械廠、怒江壩的國營糖廠等,都是雲南省有名的企業單位。2005年,德宏州工業總産值完成26.94億元,實現增加值9.72億元。其中電力、水泥、鋁、硅等工業産值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商業得到繁榮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傣族地區的商業十分蕭條,商品極少,價格昂貴,奸商又從中牟取暴利。廣大傣族人民受盡了剝削。新中國成立後,傣族地區各州縣都建立了百貨、民族貿易、外貿、農具、食品、醫藥和飲食服務等公司。貿易方式由過去的易貨貿易、小額貿易為主轉變為一般貿易、轉口貿易、加工貿易、資本合作、技術合作國際匯兌區域會展等多元化、高水平的形式。1988年,德宏州瑞麗市開闢了姐告經濟試驗區。姐告開始成為中緬兩國貿易的“中轉站”和“集散地”。1991年正式批准成立了姐告邊境貿易經濟區。從2000年8月1日起,姐告開始實行“境內關外”準自由貿易區的特殊政策。抓住發展的新機遇後,2000年進出口總值達到15.2億元(不含邊民互市)。2005年,德宏州完成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3.90億美元。西雙版納州對外經濟貿易總額達21.94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東盟各國已成為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其中貿易額列前三位的是緬甸、老撾、泰國,又以泰國的貿易增長最快。繼東盟之後的主要貿易夥伴,還有美國、澳大利亞、南非等。
交通事業迅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傣族地區的交通非常閉塞,除中緬公路通往德宏地區外,全靠驛道和馬幫運輸。現在西雙版納全州全部通公路,36個鄉中有29個修通了公路,總通車里程為3670公里。西雙版納機場于1990年4月建成通航。昆明至西雙版納航線每天有6-10個航班,為國內航班密度最高的航線。西雙版納機場還先後開闢了至成都、廣州、重慶、天津的國內航線。1996年4月還開通了至曼谷的國際航線,為省內僅次於昆明的第二大航空口岸。德宏芒市機場始建於1937年,抗戰勝利後停用,至1990年4月10日修復通航。2005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30萬人,航班起降3044架次。先後有東航雲南公司、國航西南公司、南航貴陽公司、鄭州公司開闢了航線。
西雙版納毗鄰泰國,東、西、南三面與老撾、緬甸山水相連,國境線長966.3公里,瀾滄江—湄公河縱貫境內,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通往東南亞諸國的門戶和最便捷的水陸通道之一,比繞道華南沿海港口縮短路程1500至3000公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雙版納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瀾滄江景洪港、西雙版納口岸機場、磨憨等3個國家級口岸和打洛省級口岸,開通了中老緬泰四國商船瀾滄江—湄公河國際航運、景洪萬象國際客運班車,開通了景洪至泰國曼谷、老撾瑯勃拉邦的國際航線,至國內各地航線逐年增加。景洪港轄區的航運企業增至40家,客貨輪船增至100艘,運力達1.7萬多噸。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各地普遍建立了小學,改變了過去兒童以佛寺為學校、以和尚為教師、以佛經為課本的現象。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也相繼建立,更多的傣族孩子接受了教育。西雙版納和德宏都各自有了自己的高校。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由原西雙版納教育學院、西雙版納州民族師範學校、西雙版納廣播電視大學合併改建,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由德宏教育學院改建,都為傣族地區的基礎教育、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人民群眾的健康得到有效保障。新中國成立前,傣族人民聚居的邊疆地區,瘧疾、霍亂、傷寒、鼠疫等10多種烈性傳染病長期流行,尤以瘧疾為甚。廣大傣族人民缺醫少藥,生命毫無保障。領主、頭人還把一些敢於反抗剝削壓迫的貧苦農民誣為散佈疾病的“琵琶鬼”,進行殘酷迫害。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派出醫療隊、防疫隊,深入傣族地區開展衛生保健工作,建立各級醫療機構,培訓傣族醫務人員,免費治病、防病,很快撲滅了鼠疫,控制了艾滋病、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增強了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處理,有效地遏制了各類重大疫病危害蔓延,確保人民身體健康。婦幼保健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傣族傳統的醫藥得到了新的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提出要“拯救民族醫藥,繼承民族醫藥遺産”。1983年國家確定傣醫藥為中國四大民族醫藥之一。1984年4月國家衛生部肯定了傣醫的地位與作用,各級政府制訂了“八五”傣醫人才培養、機構設置、科研工作(基礎研究及開發性研究)規劃,把傣醫藥發展工作列入了議事日程,對搶救傣醫藥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977年成立了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調研辦公室,逐步對傣族醫學進行發掘整理。1979年4月24日正式成立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醫藥研究所,1983年景洪縣傣醫傣藥研究所成立。 1988年4月10日成立了西雙版納州傣醫醫院,形成了科研、臨床、教學三位一體的新格局。德宏、思茅也相繼成立了民族醫藥研究機構。為傣醫的拯救、繼承、研究工作創造環境條件。
傣醫人才培養方面,1986年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衛生學校首屆招收了一個傣醫班,學制三年,培養了43名傣醫中專醫士,初步緩解了傣醫後繼乏人的局面。因此,由原1977年成立調研辦公室之初設有3名傣醫藥工作人員,通過相繼調入、培養,至今科研所(院)已有職工115人,其中直接從事傣醫藥科研、臨床工作的33人,佔28.7%。除此之外,分佈在西雙版納州各地的民間傣醫藥人員(非編)有217人。
許多傣族醫藥學專家與漢族科技人員一道對傣醫藥進行了大量的發掘、研究整理工作,先後編譯了《西雙版納醫藥》《古傣醫驗方註釋》1集,《西雙版納藥志》1~4集(州內印刷3集)、景洪縣還正式翻譯出版了《檔哈雅》《西雙版納家庭衛生常識》《傣族藥物故事》《嘎牙山哈雅》等。在雲南省有關單位的努力下還編了《傣肌松》專輯。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編寫了《傣醫中專班臨床課試用教材》,1991年底研究所又研究整理完成了論述人體生理解剖、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的《四塔五蘊》一書,1991年初還專門編印了《傣族醫藥專輯》。
文化事業推陳出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德宏州傣劇團編排的大型傣劇《蘭嘎西賀》,幾年來已演出50多場,觀眾近20萬人,在緬甸等東盟國家演出也大受歡迎。2004年,由德宏州傣劇團創作、改編的大型傣劇《南西拉》,在“2004年雲南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新劇(節)目展演”一舉榮獲綜合金獎等10項大獎。時尚前沿公司自2003年先後出版翻譯了電影《孔雀公主》、電視連續劇《葫蘆信》共8集;第一次引進國外動畫巨片《貓和老鼠》並翻譯配音成為民族語;西雙版納第一張葫蘆絲音樂專集《美麗傣鄉》等多部劇集音像作品。
西雙版納和德宏州都辦了傣文報紙,用傣文翻譯出版了各類書籍。隨著時代的發展,1999年1月1日,《德宏團結報》的傣文版開始採用電腦激光照排印刷。2003年,傣文編譯室配置了電腦,進入了網絡時代。西雙版納報社則與華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傣文激光照排工程。2002年,首套新老傣文計算機組版系統研發成功,可處理13種新老傣文字體,還能處理漢、英文及國際音標,同時開發的全新輸入法——納鳥傣文輸入法尤為業界稱道。2003年1月1日,西雙版納報社使用這套系統組版的對開傣文報紙面世。2005年6月19日,由西雙版納報社副總編輯岩溫膽書寫的4款老傣文電腦字體,在西雙版納通過鑒定。新老傣文計算機組版系統可實現傣文報紙、公文、教科書及“貝葉經”的微機錄入編排印刷,推進東南亞貝葉文化圈的形成和貝葉文化的國際性研究。《中國貝葉經全集》第1卷已于2003年潑水節前夕(4月12日)正式發行。
廣播覆蓋面增大,電視從無到有。2005年西雙版納州全部開通了有線電視,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5.15%;廣播綜合覆蓋率達87.48%,。德宏州積極實施廣播電視“西新工程”和“興邊富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解決山區、半山區近15萬人收聽收看到2套廣播、4至29套數字電視節目工程。據統計,傣族的電視機擁有率最高,至2003年達到96.7%。
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據抽樣調查資料,2005年,西雙版納州農民人均純收入2172元,比上年增長8.0%。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874元,同比增長6.9%。德宏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5元,比上年增長3.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504元,比上年增長7.9%。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扶持力度的加大,傣族地區必定會煥發出和諧昌盛的嶄新面貌!
(責任編輯: 郭楨 )
【E-mail推薦
【糾錯】
Copyright©2013 ww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傣族歌曲 蒸蒸日上 西双版纳德宏傣语联唱
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
父子接力八十載 傣學研究成大觀
傣族民俗
风云芒市|这是一组珍贵的芒市老照片
傣泰掸老:从传统走向改良的瑞丽傣族服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