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的时代

01 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内容生产者外链代发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信息源头的多元化使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已经来不及去思考信息真实与否了。

其实不只是这样,就连在朋友圈这种波及范围不太大的信息渠道中,我们也同样能看到每个人的朋友圈下所发布的动态,真真切切代表了这个人向外展示的人设。只不过这种人设半真半假,让人无法分辨。

之前还有人提出过招聘方该如何了解候选人,比如先加个微信,看看对方朋友圈都发些什么内容。

如果都是吃吃喝喝,那说明这员工业余生活很丰富,但对加班也多少会有所抗拒。

如果一个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喜怒哀乐晒出来给大家看,那么这多半是个职场新人。

有些人会完全把自己的私生活暴露在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平台,也有些人只是转发一些经过自己筛选、过滤过的信息。

但总的来说,人人都有可能制造或参与话题。

02 真假难辨

其实每个人都有些希望展现给大家看的东西,在有意无意的通过各种平台去刻意呈现。

所以似乎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精彩,但是大部分人却没有任何“值得看”的内容。

片面或瞬间引发的行为被当做动态发布出来的,多半只是类似新闻事件一样的低频生活状态,也就是说不常发生才会觉得新鲜拿出来晒一晒。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人与人还不够熟络之前,大家总是可以以礼相待的,熟悉程度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的对方的本质就不同。

比如一个员工刚刚被领导教训过,心情极差,可是此时有朋友为他推荐工作,他心想“这朋友圈里还有背后骂领导的内容呢,可不能让下家看到”,于是他默默删掉了发牢骚的那条状态。

当人们即将要和他人建立联系时,一定会选择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多半这个印象都不是最真实的。

越熟悉,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越多,但是要看对方发布的大多数内容,而不是只看一条、两条状态。

03 从不熟悉到好像有点熟悉了

越不熟悉的人相处起来越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能够通过参与各种不同的标签化社群或社交活动,快速与一些和自己有共同标签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一是由于社交平台的筛选社群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使人们随处可以挖掘到一些能够与自己在某些方面产生共性的人群;

二是熟人相处得越久,个性、差异化的东西暴露得越多,问题也就越多,那么什么人相处起来最舒服呢?不太熟悉、但又有点共性的陌生人。

04 不要因为急于表达而去站队

可面对自媒体这种人人可以发表观点、表明立场的场景,通常很少有中立的声音站出来。我们回想一下,一直以来能够引发关注和争议的话题,多半都是两军对垒的状态。

这类通过文章、视频或是其他形式发布出来的,且观点较为主观的内容,能够吸引的人大多数都是非黑即白的人群。

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这种漩涡式的汇入,使得个性鲜明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两拨势力可以针对一个话题讨论几天之久。

却没人站出来问一句,发布内容的人是否就是为了引起这样的争议呢?能产生话题的话题必是通过某种主观导向来吸引人们的关注的。

确实人人都是有表达欲望的,一旦碰到能满足自己表达欲望的话题,还是会参与一下的。

当然有些文章的观点的确是很值得讨论,但同样也有很多文章的观点是建立在毫无意义的基础上的。

比如关于某位明星的婚姻状况如何如何。这种话题的发起如果是带有批判或指向性的,那么大可不必理会。它除了占用我们的时间之外一点用也没有。

别人的生活本来就与我们不相干,并且能被新闻爆出来的事件也有很多都是片面的状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探讨一件与我们关系不太大的事情,这本身就是对自己时间的不尊重。

05 网络平台社交功能的普及性

对于一些只有评论、点赞功能的图文或视频内容,不要因为如今言论自由而做出什么回应,不要因为可以不用负责而做出回应。

总有些舆论风波是众人在不经意、不自知的状况下促成的。

在网络环境中筛选出能够使我们进步的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只是愿意主动这么做的人很少。

这不仅关乎于发布动态的人是如何制造话题的,同样也关乎于接收信息的人是如何参与的。

这种只停留在陌生人层面的、无需建立二次联系的人在参与某些话题互动的时候,总有些人少了一点严谨,多了一点随性。

只是这种由个体发起、人人都能参与的话题所影响的环境并不都是无关紧要的,有些强关联的社群社交功能也在不断地带动用户粘性,不同的是,这种用户粘性是会使用户之间建立二次或多次联系的。

06 社群所能带给我们的乐趣

很多年前我们交朋友的渠道很简单,喜新厌旧的事情不太容易发生;然而今天我们总是有各种机会能结交一些与我们有着共同话题、兴趣及职业的小伙伴。

从前对于我们常常聚在一起的玩伴通常都是因为在多年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相互陪伴,这份情谊才得以延续的。

可是当我们发现我们能通过交友平台交到和自己一样爱读书、内向、喜欢写作的网友之后,会发现大家三观很容易达成一致。由于大家在兴趣爱好上也惊人的相似,就有了更多意愿去结识这类话题好友。

也就是说当我们想探讨写作和读书的话题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去找这些有着共性的群体,因为这种交流方式既不必多说废话,又不必担心对方不懂你在聊什么。

07 小结:

互联网相关的言论、话题、图文、视频等能够发起互动及建立联系的网络环境已经不再新鲜,怎样的网络环境,都能成就一些人,也都有可能伤害一些人。

但不论人们以怎样的形式参与互动,只要产生互动或关联,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在创造环境。

谨言慎行总是好的,筛选或读取信息时,可以做路人,也可以做个参与者。

信息的获取很重要,你选择与怎样的信息和怎样的内容生产者互动也很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快赚社群:月入3W的社交电商玩法!人人都可复制执行!学会一半也能轻松月入过万!
社群一词的由来?为什么这么流行?解密什么才是真正的社群?
视频号有没有搞头?普通人怎么玩转视频号?答案都在这里!
亿邦动力网
做社群前必看的六个思考,学会就能运营好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赠送比打折更有效 “只送不卖”享物说成品牌营销新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