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式逻辑学漫谈第二讲:逻辑是语言的规则还是思维的规则?
在第一讲里,和各位简单勾勒了思维的谬误和健康思维的几条原则,今天和各位继续漫谈。今天的题目是 :逻辑是语言的规则还是思维的规则?

  各位群友老师可以带着这个疑问听我和大家聊聊逻辑的那点事儿。今天和大家聊四个问题:一是逻辑思维四大基本规律;二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是推理的三种形式;四是四种真理理论与论证的几个要点。

  逻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位置。


  一、逻辑思维四大基本规律

  1、语言、思维、逻辑

  (1)自然语言的逻辑有四种含义

  客观事物的规律;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思维的规律、规则;逻辑学(这门学科)。逻辑学漫谈,所指的逻辑是指思维的基本规律(规则)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的本质目前有各种解释,但有一点共识,思维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语言就是思维的物质形态。

  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语言,一种是人工语言。自然语言是人们在思维和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比如汉语,英语,日语等;人工语言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创制的表意符号系统,比如c++,java等。

  2、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则

  思维具有三种基本的形式:概念、判断(命题)、推理。(以后详述)。这三种基本形式具有共同的思维规则,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1)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保持同一。A=A,即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铆是铆。不能把不同的东西看成同一个东西,也不能把同一个东西看成不同的东西。同一律是元规律。逻辑追求是是确定性,即必须符合逻辑规则。同一律保证了思维的确定性。确定性能给人带来安全感。

  很多违反同一律的现象,可以轻易辨析。比如赵本山和范伟的一个小品。赵本山用“树上七(骑)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来忽悠范伟,利用的是同音不同字的技巧。


  对于这种明显违反同一律的现象,大家在会心一笑之余可以清晰的发现其中的逻辑错误,但有的错误就不那么容易辨析了。

  一个例子:“对发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要坚决打击,但不能因此就怀疑改革,要始终坚信发展就是硬道理,不要害怕犯错误,要在实践中去纠正错误。”

  这段充满辩证思维的论述就严重违反了同一律,在论述中把“违法行为”和“犯错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为,看成了同一行为,然后以“发展”这么莫名其妙的政治正确作为幌子, 来进行论证。这纯粹是一本正经的的胡说八道。


  在看一个例子:颜色是物体的属性吗?

  “因为我看到了花是红的,叶子是绿的,等等,所以,物体存在颜色”!真的是这样嘛?

  在这个例子中,这样的论证就违反了同一律。人的认识和被人所认识的物体是两个东西,不能说,人的认识是这样的,那么物体就一定是如人所认识的这样,最终是否是否一样,那是需要去证明的。物体有没有颜色和你认为物体有颜色是两码事儿。这个句子中,看到有颜色,直接推论物体有颜色,这个逻辑链条是断裂的。从逻辑学角度,颜色是怎么定义的呢? 颜色是存在于人这一侧,而不是物这一侧的属性。颜色是人脑活动的结果,或者严格的说颜色是存在于人与物的关系中的,因此,“物体存在颜色”这个论断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证明如下:假设外界的一切观测条件是不变的,一个正常人和一个色盲看同一个物体,产生的颜色是不同的,由于假设观测条件和观测不变,因此这种颜色差异是由人这一侧决定的(或产生的)。若观测条件是可变的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可能如此),此时是无法判断,颜色是属于物体一侧还是人一侧的,因此不能断定颜色属于物体一侧,只能推论为颜色产生与人与物的关系中。因此无论观测条件(人、物、环境)是什么样的,都无法推论颜色是物体一侧的属性。


  直觉和常识并不可靠,当直觉、常识与科学相冲突的时候,科学总是鼓励人们抛弃直觉和常识、去相信科学。因为科学依然是人们所能找到的认识事物的最好的工具。科学是基于逻辑学的,逻辑学作为现代社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论的基础地位,至今不能动摇。

  注意:逻辑仅仅是人的思维中存在的规律,客观事物本身不存在着什么同一律。

  例子三:实然血缘与应然价值的混同

  西周创建了一套以家庭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即宗法制度,将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混为一谈。汉代“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把天看成人的道德的来源,将人的道德行为与自然现象相对应,同时将国看作放大了的家。这种逻辑混乱的瞎类比至今仍残留在很多人的脑中。从1917到2017,国学残渣泛起、神棍叠出的乱象何时才能消停啊,哎。


  (2)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都是真的,必有一假的。A≠非A。通俗的讲,在同一确定的前提下,一个人的言行不能既表达一种肯定,尤否定这这种肯定,二者只能选择一个。

  违反矛盾论最典型的就是辩证法思维。

  人类在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去认识事物时发现,这些东西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也常常出错,如何排除这种错误,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辩证法式的,为了避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而使用存在着违反矛盾律的语言,把概念、判断和推理搞的没有确定性。在这一点上,滑向危险的不可知论的不是别的,就是辩证法本身。另一种是基于形式逻辑的分析理性采取的方案,这种方案承认人的认识可能有错,然后通过纠错机制来纠正,为了使错误可以被发现,就要求人的认识不能违反矛盾律,尤其是在语言的表达上。

  中华文化注重“相符相融、相反相成、过犹不及”的辩证理性,而形式逻辑代表的是一种分析理性。辩证理性借助于感性系统的情感、直觉以及语义在昏暗的概念世界横冲直撞,而分析理性则认为把那含混模糊的东西搞清楚才是最难和最有价值的。在中国,辩证法造成的思维混乱是非常严重,导致很多人长期认识不到分析理性的特点和重要性。根据我的心得,真正的辩证法用自然语言怎么描述我不知道,但是我认为辩证法和诡辩论是连体婴,而辩证法的后面是原始不堪的阴阳论和神秘主义。


  违反矛盾律的特殊情况:悖论。悖论是一类命题,由这一判断的真可以得出它是假的,或者由这个判断的假又可以得出他是真的。

  逻辑追求的是确定性,基于确定的前提,得出确定的结论。前提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判断标准,也必须在下结论之前是确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自身的标准就不确定)。矛盾律要求在同一前提下不能自我否定,这个前提也同样必须是确定的。如果前提本身不一样,没有理由就认为两个相反的结论违反矛盾律。在前提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去谈结论是否违反矛盾律本身就不符合矛盾律的要求。科学的发展就是基于这一路径,在前提确定的情况下,如果最终的结论违反了矛盾律,那么就应该反思前提本身的问题,通过纠正错误,推动认识的深入。

  (3)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为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A或者非A

  排中律针对的是两个互为矛盾的思想或观点。排钟要求不能都否定。排中律要求必选其一。

  逻辑追求的是确定性。任一思想都必须排除思维中的模糊性,保证思维的明确性。排中律就是拒绝思维上的摇摆不定,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必须旗帜鲜明,不可左右逢源。

  例子:“无所谓成不成功的试验”。这个句子违反排中律,试验在设计之初是由标准,不可能存在即成功又不成功的试验!“无所谓合不合法的辩护。”这也违反了排中律,因为辩护就两种情况,要么合法,要么不合法,无所谓把二者都否定了。“鬼,这个东西,说有的没有,说没有吧还有。”这个论断也是违反排中律的,因为鬼的存在就两个状态,要么有,要么没有,不可能存在有和没有都否定的情况。

  (4)充足因果律

  国内的教材对充足律不重视。充足律也叫充足理由律或因果律。它是指任何判断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充足根据,任何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没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原因。

  对于因果律,人们可能不是如自己想象的那样重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循环论证问题。要警惕循环论证。

  一个例子:某公司团的章程是这么规定的

  总纲:公司当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某条款:本公司员工永远是公民的普通一员。

  某条款:拟加入本公司的试用期员工必须宣誓“我志愿加入某公司…随时为公司利益牺牲一切。

  这个公司的这个章程就存在违反充足律的情况。

  公司章程明确规定当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此公司无权去牺牲公司员工的合法权利的。因此公司要求其成员可以牺牲一切的表述是缺乏正当性根据的。


  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概念的定义

  (1)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对象是存在于人脑意识中的对象,她可以被人的思维所思考,这个对象可以是客观世界对应的存在(世界1),也可能仅仅存在于主观意识世界中(世界2)。概念指的是思维属性,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概念属性。

  (2)本质属性使人能够在思维中,把一类对象与它类对象区别开来。

  (3)思维中的本质属性不一定就正确的反应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通俗的说,概念就是具有意义的词汇。


  2、概念和语词

  概念:存在于人脑的思维系统,是反应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语词:存在于人脑的语言系统,是语言中能独立使用的单位。

  概念要通过语词来表达。概念和语词的组合:有概念有语词;有概念无语词(例子1:儿童的认知系统,思维系统有妈妈的概念,但语言系统中发不出妈妈。例子2:大美无言);有语词无概念(呀、啊、象声词);注意不存在无概念无语词的情况!一个概念可以对应多个语词;多个概念对应一个语词(多意字)。


  3、概念最基本的逻辑特征:内涵与外延

  (1)《波尔·罗亚尔逻辑》(1662)最早提出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问题,但该书现在也没有中文版。

  (2)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叫“含义”

  (3)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

  例子:“人”内涵:能使用文字符号的动物。“人”外延:世界上所有的人

  (4)概念要明确是指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相同且外延相同,两个概念才是同一的。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其外延。内涵不同的概念,外延可能完全相同。比如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其内涵不同,但外延一样

  例子白马非马

  白马和马 内涵不同,外延也不同。非=“不等于”

  (5)概念间的关系是指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

  一共四种:全同;从属;交叉;全异

  重点:全异关系有两类,矛盾关系与反对关系(外延之和事都等于概念临近属概念的外延)


  4、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概念的内涵是确定概念外延的标准。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语词所指称的那些东西,外延属于第一世界的。概念的内涵是理性思维对第一世界所建模型的解释和标识,内涵是属于第三世界的元素,是公共的。

  定义就是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实际的认知过程中,只要找到内涵就可以了。因为外延可以根据内涵来推导和识别。也可以通过外延来总结归纳内涵,即抽象的方式来定义。在这种意义上,将定义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内涵性定义法,一种叫外延性定义法。

  (1)外延性定义法,非常容易理解,我猜测大家也经常用。顾名思义,外延性定义法就是用外延来定义概念。外延定义法克继续细分为两种,一种叫实指定义,一种是枚举定义。实指定义,比如什么是理性的人,宋胖答:我这样的就是。再比如:什么是美女。我可以指者老婆的头像说,这就是。枚举方式也比较好理解。比如什么是金砖国家?就是是中、印、俄、巴、南非等五个国家。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研究领域的合集。但外延定义法不适合进行概念的定义。因为定义一个概念就是为了让思维更清晰。但外延定义法无法让一个概念更加精确化。所以需要使用内涵定义法。


  (2)内涵性定义法:内涵定义法可以细分为两种属加种差定义法和操作定义法。先说属加种差定义法,属是比种更大范围的类。种差就是两个“种”之间的差异。比如人是理性的动物。属就是动物,种差就是理性的。以符合论的真理理论定义真理就是与事实相符的语句。语句就是属,与事实相符就是种差。属加种差定义法通过指出概念间的关系来定义一个概念,当定义项和被定义项,都是抽象的概念是,会给人一种通过引入模糊概念来界定一个不清楚的概念的尴尬。这时需要使用操作定义法,即使用更具体的,能够操作的程序来定义概念。科学中的概念定义方式大多属于此类。比如千克。就是放在巴黎的那个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比如一米就是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这套定义方式可以重复验证,即可证伪。操作性定义,使用具体的程序来定义抽象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使用同一套操作性定义能让每个人对概念的含义具有共同的认识,这几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这种定义的实践形态,就是自然科学的受控实验及其流程。


  5、一个思考题:原因和理由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

  理由是对主张支持的证据,是一种论证,原因是对已知事实的一种解释。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叫论证;给出事物产生的原因叫(因果)解释。区分的一个方法就是理由用于论证,原因用于解释。或者说理由是基于世界2对世界1相关问题的认知中,采用的思维方式;原因是基于世界3对世界1相关问题的认知采用的思维方式。原因的给出及因果解释需要检验和确证。理由的给出或者论证只要被对方接受或者能说服对方就可以。好的论证:理由真实;推理符合逻辑准则。好的解释:一致性(不能有矛盾)、简单性(奥卡姆剃刀)、可检验(证伪)、不循环(比如辩证法这种傻×式论证就是循环论证)


  三、推理的三种形式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保真推理。前提为真,结论必为真。注意:只有当我们确定一个演绎推理的前提为真时,才应该相信这个演绎推理的结论。其他都不是保真推理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是现代科学受控实验的理论基础。归纳推理需要与证伪原则相结合。一般而言,归纳推理的有效应与观察样本数成正比。归纳推理的使用必须依赖争取的样本抽取方法。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有部分相似性,类推其他相似性。人脑对于比喻这种类比推理有毒瘾般的依赖,应该时刻警惕。绝大部分中国人已经无药可救,因为中毒太深。

  正是由于人脑对于比喻或者隐喻的严重依赖,科学模型或者知识框架才显得无比重要,通识教育才显的至关重要。每个现代人,应该多少懂一点数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让这些学科的模型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此时隐喻和比喻的思维倾向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4、统计推理是必备技能,人脑不善长统计推理和计算概率。例如阿尔发狗的算法就是统计推理的模式。类比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大多数A属于B,C属于A,那么C属于B的可能性非常大。

  注意统计歧视问题。贝叶斯定律


  四、四种真理理论与论证的有效性

  1、四种真理理论

  (1)符合论

  真理是指符合事实的信念。这一定义把真理概念的讨论引申到了事实观念的分析。那什么有是科学事实呢?重复性的受控实验。

  (2)贯通论

  真理是指与已有信念有体系相贯通的信念。一个信念是真的,是因为它是一个贯通的信念系统的一部分(再次回到哥德尔的完备性与一致性定理,请参考漫谈第0讲)。

  (3)实用论

  真理就是人本原则下哪些令人满意的信念,真理就是能产生实际效果的信念。但是关于实用又是一个被无数世界2无法通约的概念。

  (4)收缩论

  “真”就是一个概念,而且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真顶多就是一个修辞学上的方法,就是起个强调的作用,说某个信念是真的,无法就是强调这种信念值得相信而已,这个真没有让信念增加什么新的重要内容。

  (5)语义真理论。(详见第三讲)

  2、论证的几个要点

  (1)世界2的差别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程度比想象的要大的多

  (2)心理学的技巧应该学一点,学会利用人的各种情绪来改变态度和信念。

  (3)演讲技巧坑比较多。要善用逻辑的基本规则予以鉴别,学点逻辑对于防忽悠是有用的。

  (4)要让论证有效,需要重新分析“为什么”。在归因上,“为什么”有四种因果结构:惯例、故事、准则、专业表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三一轮:逻辑知识复习
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二)
思维的三大基本规律?
说说“逻辑思维”
公孙龙的名实之辩,核心内容讲了什么?
【微训练】高考语文逻辑试题综合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