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文】高考语文命题启示类作文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2年全国高考的8道作文命题中,有3道是启示类作文:新高考Ⅰ卷的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全国甲卷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浙江卷的“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的经验”。今天,我们结合这几道命题,一起来聊聊启示类作文命题的特点,以及在备考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研磨真题 细致把脉

(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材料由“本手、妙手、俗手”这三个围棋术语的含义入手,思考其启示意义。我的建议一是由情境思考我们启示意义是什么,二是由思辨构思启示怎么来写。

情境的思考就是确定材料到底让我们谈论什么话题,也就是我们的审题立意的过程。首先是由材料中“本手、妙手、俗手”的叙述,展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想象,在学习生活、社会现实中关联其象征意义。比如,我们的学习过程……哪些做法是本手?哪些做法是妙手?哪些做法是俗手?

思辨的表达就是如何去阐述所得观点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议论文的论证过程。结合材料的内容,我们来确定论证过程的关键是在强调“本手”意义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本手、妙手、俗手”这三个术语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妙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把本手做到了位,才可能出现妙手。如果本末倒置,妄图不切实际地偷奸耍滑追求妙手,常会弄巧成拙,把事情搞砸,从而沦为俗手。

考生立足初学者的身份,先谈本手意义,深入论证其积极作用;再针对本手与妙手关系,辩证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本手和俗手”“妙手和俗手”的辩证关系。文章最后结合初学者的成长经历或社会现象,拓展其规律的现实意义。

同样的思路再来看全国甲卷的作文命题。

(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散思维 精准落实

22年的高考悄然落幕,可我们备考永远没有停止,在众多的专家学者、同仁高手的命题解读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的内容:“高考是指挥棒,高考作文更是教育的风向标”“立德树人一堂课,为国选材一把尺,教育改革一面旗”“响应双减政策、落实课标精神”……

无疑,我们高考作文命题都在努力的体现这些特点。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备考过程中,如何将思想与落实高效结合。

结合自己的在备考过程中的得失,分享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经历、社会见闻,积淀文化素养和生活智慧。

引导学生静心读书、观察生活,深刻、思考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勇于表达。 让学生广泛阅读和深刻思考相结合,选取所读、所观、所听的人事万物,加以思考感悟,并将其形成文字,以“课前一讲”“读书交流”“小家讲坛”等形式展示,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深层次学习,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解题的技巧性上、模式上。在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更积累了素材运用的优良素养。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如果没有生活感悟,缺少文化底蕴,是很难理解题旨的。如果没有对人情世故的了然于胸,天津卷的“烟火气”肯定也难以动笔。如果没有火热的生活作为积淀,考生不结合自身的发展来谈,就很容易沦为标语口号的假大空。更别说直接指向现实生活的北京卷的“学习今说”和“在线”生活实践越丰富、阅读积累越深厚、见闻越广博、感受越真切、思考越透彻,就更能够做到人情练达,写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让文章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我们的高考作文,不但需要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还需要学生将反思个人的生活实践,提高自己辨析事物内涵本质的素养,提升创新思维品质。这就不得不提到思辨力,所谓思辨能力,就是让考生深入、全面、多角度、立体透视问题。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为例。本手原本平淡无奇,但下好了,自然就能抵达妙手之境。一味偷奸耍滑追求妙手,看起来目标明确,实际上反倒可能弄巧成拙,沦为俗手。这就需要比较、权衡,深入思考。重视实证能力的考查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要求考生对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条分缕析,摆出具有说服力和证明力的铁证,有理有据地自圆其说。这样的实证能力,既是严谨治学的体现,也是科学表达的要求,远比观点本身更重要。

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来做,如培养学生求同求异的思维。无论什么人和事,都要能够触类旁通想出一连串相同或者相似的来。例如有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联系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然后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哪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

三、建立典型思路模板,灵活个性思维方式。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作文的难,不是我们几句话、几点方法就能解决的,针对作文的困难户,我认为还是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问题,建立典型的思路模板,可以说是套路或模式,但这个套路和模式,必须是在学生自己写作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形成的。并且这个修改和完善是小切口,绝不是大手术,更不能是先有个模板,让学生去填空得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指导:三元关系型作文思辨性写作
20221217教研反馈:关于作文复习的肤浅思考
2022年高考作文的教育启示
未来高考作文的五大趋势:爱国、信念、责任、创新、思辨(宋老师独家分析,赶紧收藏)
高考语文,考语文,又不只是语文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