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劝学(节选)》的教学价值

 

——基于论说文阅读和写作指导的思考  


《劝学》无标点本共1619字。《劝学》标点本原文共1964字;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的《劝学(节选)》选用原文的第一、二、四、七段,共354字(无标点仅291字)。

长期以来,《劝学(节选)》的教学,关注点多放在论题(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等)、论点、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喻证法)上。这种拘泥于“议论三要素”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论说文阅读或写作意识的形成、能力的培养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和价值。

在强调“培养语文素养”的今天,如果对《劝学(节选)》理解停留在“学习不能停止”……的层面,对高一年段学生似乎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指导、引领价值和作用。传统的对《劝学(节选)》的内容的解读,不足以设定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从论说文阅读、写作指导的角度看,《劝学(节选)》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值得深挖的教学价值。

一、从阅读的角度出发,要厘清《劝学(节选)》中二组六个重要概念

(一)《劝学(节选)》中的“君子”    

“君子”这个词语,在《劝学(节选)》中出现三次。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第一个“君子”,课文注释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第二、三个“君子”,课文没有注释。后两个“君子”和第一个“君子”是同一个概念吗?不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亦。

第二个“君子”,依据语境应该理解为“智未必明而行或有过的人”。因为这“君子”需要“博学”,而后才能“知明而行无过”。这里的“君子博学”应该包含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仍然要'博学’”这样的意思。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三个“君子”依据语境应该理解为“天性与常人无异但善于借助外部条件提高学习效率、且因善于借助外物而能成大事('致千里’'绝江河’)的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在《劝学(节选)》中出现三次的“君子”,是一词三概念。这三个概念的内涵递增,外延递减——由“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到“因认识到自己智未必明而行或有过而必须继续'博学’的那些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再到“因智未必明而行或有过而必须继续'博学’的、天性与常人无异但善于借助外部条件提高学习效率、且因善于借助外物而能成大事('致千里’'绝江河’)的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同一词语是三个内涵递增,外延递减的同种的属概念。这很好地与《劝学(节选)》的一个重要观点——“学习可以改善人”——暗合。这三个概念,也使其开头的义脉得以粗壮和深扎。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要认识到自己“智未必明而行或有过”,这是“君子”的“自知”;有此“自知”更当“博学”;“博学”比“思”更重要;学习要“善假于物”且要实现“致千里”“绝江河”的目标。    

(二)《劝学(节选)》中的“学”

“学”这个词语,在《劝学(节选)》正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出现在“不可以已”中。这句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讲的。这里的“学”是一种行为,其主体是包括说话人“君子”在内的所有人;“学”这种行为的内涵应该是当时通行意义上的“学习”。

第二次出现在“君子博而日参省乎己”中。这个“学”,表面上看,是就学习的范围、对象而言;但联系主体“君子”的内涵,会发现这里的“学”和第一处的“学”有差异——作为一种行为,这里的“学”,把“反省自己”排除在外;或者说在荀子的认知里,“学习”是不包括“认识自己的”。

第三次是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这里,“思”“学”对举,把认知维度上的“思”与“学”这种行为进行比较。这里的“学”偏指一种获得技能、经验、知识等的行为,侧重于“习”且看轻了甚至否定了“思”(这也是一种学习行为)在“学”中的价值作用。

三个“学”也不是“同一个概念”。参照今天的学习观,隐含在这三个概念里的一些观点让今天的人难以接受,或者说这三个概念有损于文章的说理。但是,在荀子自己的“学习观”体系或者在当时的“学习理论”构架的某一组成部分中,“思不如学”的观点在荀子或某部分人中,一定被认为是“真理”。

二、从写作的角度出发,要指导学生认识清楚三个问题

(一)标题“劝学”与《劝学(节选)》内容是否有不对应的问题?

“劝学”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双音节“短语”,这个标题的核心信息应该是“劝”。就常理而言,文本的内容主要应“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但是《劝学(节选)》只阐释了有关“学”的问题。标题“劝学”与《劝学(节选)》内容有不对应的矛盾。

认清这个问题,或许能让学生学会一种避免“文不对题”作文病的方法。    

(二)论述逻辑的推演、论述思维的掘进有方法吗?

这篇课文三个“君子”的关系如图:

扣住论题中的某一核心概念,采用增加这一概念内涵,缩小外延的方法,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深刻,论证层次递进且清晰。

(三)《劝学(节选)》中出现“吾”的两个句子先后顺序是否弄错了?

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用“吾”在文中以第一人称现身说法,这是今天还在沿用的一种说理方式。如果论述的层次不能或没有深入,这两句话的顺序是“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种顺序,可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来类比“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学”。这样类比,仅可突出“学”比“思”重要。但是,荀子的本义不仅在此,他在后文还要论述更深一层意思——学习能使人“跂而望”但比不上“登高之博见”,即学习中要“善假于物”以“致千里”绝江河”。

这两句的顺序没有弄错。这样安排顺序是为了引出后文的“善假于物”并强调之。

注释:

  统计依据是王先谦(清)《荀子集解》

 徐中玉  金启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107-119

③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2019年8月第1版)p84没有在课文标题“劝学”的后面标注出“(节选)”;只是在“注释”指出“有删节”。而在同一本教材的P88又出现了“反对党八股(节选)”的课文标题。    

 也有学者把这个“君子”解释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的力量一日一经典-《论语》之“博学而无所成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荀子《劝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
《劝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