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材料)关于“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黄典林·新浪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近来人工智能(AI)续写经典小说,情节曲折却又颇有创意,在一些文化社区和视频网站引发热议。一时间,人类作家能否保住饭碗再次成为讨论话题。

这种担忧并非文学创作领域所独有。在新闻业中,新闻算法程序或所谓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早已实现广泛应用。这些程序除了能撰写和发布新闻资讯外,还能基于用户的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后续新闻主题进行智能化筛选和推送,让新闻信息分发更加准确有效。自动新闻写作软件“叙事科学”(Narrative Science)的开发者甚至认为,未来此类人工智能软件还将逐渐转移到“新闻产业链的上端”——解释性新闻。同样,在剧本写作、电影剪辑、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超越纯粹重复劳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所有这一切,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成为文化生产的主角?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而这绝不只是量的差别,更是质的差别。人工智能获得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成为和人平起平坐的意识主体,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这样的场景基本上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的虚构剧情中。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生产出来的诗歌或新闻等文本产品,与人类生产出来的类似作品具有同等的创造性或文化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甚至随着技术的进步,它可以对情绪、情感以及态度等相对复杂和模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定位,但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它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对“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进行解释,从而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

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即便在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具备分析情绪或软性事实,并识别不规则或异常数据信息的能力,依然无法理解人类表达中的细微之处,也无法形成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而正是这些无法被量化的意义内涵,影响到人类进行文化创作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也凸显了人类文化实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摘编自黄典林《AI续写名著成爆款,我们该为此忧虑吗》,有删改)

材料二:

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续写故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写不了的,如蒲松龄的故事《狼》被AI赋予了不一样的现实意义,改变了画风。故事中的屠户最终还是被狼吃掉,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围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看完故事有网友认为,这篇续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原作多了几分悬疑感。

其实,这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现“创作能力”。前几年一度流行的“AI写诗”,便曾赚足舆论的目光。

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经典作品一定是做到连贯性的情感呈现。当文学阅读已经变成文化消费,在文化消费普及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因为作为经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

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这就好比服装加工流水线上的操作员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而手工创作工匠却不会被机器超越一样。

(选自新浪网《新闻评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和人脑之间的差别是无法逾越的,这不只是量的差别,而且是质的差别。

B.在以人类独特的创造性为存在基础的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

C.网络“写手”会有可能被AI写作取代,因为网络“写手”创作不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

D.人工智能写作会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前提是文学阅读变成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得以普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但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及语言生成技术来创作。

B.主持人侯贞以手工创作工匠来比喻AI写作,从而论证人工智能无法超越和取代人类。

C.人类的独特意识是那些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AI无法拥有的。

D.人工智能始终不会产生“自我”概念,因而无法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

3.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网络写手直接复制AI创作机器人生成的作品,并发表在网络小说网站上售卖。

B.AI可以在几秒内完成文章续写,并提供多个版本,在不同风格之间任意切换。

C.AI在对网文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学习,完成文句的联想组合。

D.微软机器人小冰创作了大量诗歌,由人挑选出其中139首诗汇编出版为诗集。

4.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5.根据材料阐述的观点,结合蒲松龄的原作,分析AI续写的故事《狼》的局限性。4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1.A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意味着人工智能终将取代人类”错误,材料指出“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

C.“因为网络“写手”创作不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错误,从原文“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无法推出选项观点。

D.“人工智能写作会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错误,从原文“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但是不能超越人类”来看,选项表述太过绝对。

2.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比喻”有误,运用的是类比论证。“论证人工智能无法超越和取代人类”有误,主要是论证AI写作无法像人类一样创作出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人工智能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替代人类作家。

A.论证“人工智能写作有可能成为文化商品或文化产品”,没有指出其局限性。

B.说明“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特定的结构化信息进行识别”,没有指出其局限性。

C.说明人工智能可以完成符号学习,没有指出其局限性。

D.人工智能只能“由人”挑选出来,说明虽然“可以通过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生成技术完成诗歌创作或小说续写”,但人工智能无法“赋予自身的存在一种意义和价值”,有自身的局限性,可以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4.(4分)①材料一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性、思维特点以及不能形成独立意识的角度来阐述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

②材料二通过举典型事例及一些专家对AI续写所发表的见解,得出人工智能在“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方面不能和人类相比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不少方面确实比人类要高效得多,但若仅据此就得出人类必将被其取代的结论,显然为时过早,无论人工智能多么接近人脑,其内在的局限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始终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但这并不意味着机器的'思考’过程就等同于人类的思维过程”“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可知,材料一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内在局限性、思维特点以及不能形成独立意识的角度来阐述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

根据“AI续写最近火了。AI续写的故事情节让网友们直呼匪夷所思、脑洞大开……”“AI写作能够代替人类创作吗?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鹏有自己的看法……”“主持人侯贞认为,未来AI写作大有可能会取代网络'写手’,但真正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必然还是出自人类之手”可知,材料二通过举典型事例及一些专家对AI续写所发表的见解,得出人工智能在“有思想、有情感共鸣的文学创作”方面不能和人类相比的结论。    

5.(4分)①不能深度挖掘人性,让人性在不同情节中进行变化。原作在情节变化中揭示复杂人性,如忍让与贪婪,胆怯与勇敢,狡诈与智慧等;续作缺少这种挖掘。

②缺乏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原作肯定人们对抗邪恶势力的勇气与智慧,而续作中人类抗争软弱消极,模糊了善恶的道德判断,消解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③无法构造复杂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蒲松龄原作体现了人在与狼周旋时的行为心理和社会意义,而续作一味强调暴力攻击,体现不出人的主体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真正的经典需要深度挖掘人性,并在不同的情节中展示其细微变化”可知,AI续写的故事《狼》不能深度挖掘人性,让人性在不同情节中进行变化。原作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揭示复杂人性。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可是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揭示了屠夫的忍让与狼的贪婪,还如胆怯与勇敢,狡诈与智慧等;续作在人性刻画上则空洞苍白,缺少社会性。

根据“人工智能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身并不会产生相应的复杂情绪和情感反应……而人类意识的独特之处则在于,人类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为何,而且对自身行为的意义进行阐释,将其与复杂的情感和社会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无穷的意义阐释的可能性,并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对此前的意义体系进行修正,从而产生特定的观念谱系和文化史。而这些都是只能对信息的符号形式特征进行学习和分析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程序无法做到的”可知,AI续写的故事《狼》不能将复杂情感和社会语境结合,缺乏价值判断和道德使命感。原作肯定人们对抗邪恶势力的勇气与智慧,而续作“屠户最终还是被狼吃掉,而这两只狼到处兴风作浪,官府出动了三百官兵国剿,却被狼击败,全军覆没。直到后来猎人在森林里发现,这两只狼已经寿终正寝,人们才彻底放下心来”,模糊了善恶的道德判断,消解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无法突破符号操控的层次,也就无法出现具有心灵和主体观念的机器。它无法像人类那样具有自我意识,从而可以制造出复杂的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可知,AI续写的故事《狼》无法构造复杂概念、价值和意义体系。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狼》形象地揭露狼凶狠狡诈的特性,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而续作一味强调暴力攻击,炮制惊悚情节,体现不出人的主体意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工智能[1376]AI时代,工作岗位会被取代吗?解密人工智能对未来职场的影响
谢 凡:AI时代的教育回归
傲梦知识:人工智能时代,孩子未来必备的5种能力!
当AI开始艺术创作,我们应该担心吗?
对话傅盛、郝景芳:脑机结合的超级人类会如何颠覆认知?
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与挑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