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腰背病鉴别
背痛
背痛,是指背部因某种原因引起疼痛的一种自觉疾状。本症在《素问.阴阳别论》将之归属于"风厥",《金匮要略》归于"胸痹"。胸痹痛虽也有背痛症状,但以胞痛为主,另节论述。

【常见证候】
风寒侵袭背痛:背痛板滞,牵连颈项,项背强痛,肩胛不舒,或肩背重滞兼有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细而累。
气血凝滞背痛:睡后背部酸痛,时觉麻木,起床活动后痛减,舌青苔白,脉沉细或细涩。

【鉴别分析】
风寒侵袭背痛
多为素体虚弱,风寒乘袭太阳经,寒主凝滞,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背部板滞,颈项强痛、肩胛不舒。
临床辨证要点为:风寒侵袭背痛,背痛板滞,兼有恶寒,脉浮紧,若肩背痛不可回颤者,此为手太阳经受邪,如背痛项强,腰似折,颈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
其治疗以袪风散寒为主,常选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气血凝滞背痛
多发于老年人或久病体弱人,气虚血少,气无力推血行,血流不畅,气滞血凝,经络失养,则背部酸痛,《临证指南医案.诸痛》说:"久病必入络,气血不行",'络虚则痛"。
临床特点为,睡后背部酸痛,入夜痛甚,活动后减轻,其脉沉涩或沉细。
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佐以活络,宜用蠲痹汤,配服小活络丹,或配按摩治疗。

背痛一症,有内外两因,虚实迫异。如《医学入门.问证》曾简要记述肩背疼痛:"暴痛为外感,久痛为虚损夹郁。"临床治疗,选用适宜的引经药,如防风、羌活,疗效会更好。

《杂病广要.肩背痛》引《医学六要》:"背痛,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捶而痛快者属虚,除湿化痰兼补脾肾。醉饱后多痛欲捶,是脾不运而湿热作楚也,须节饮。瘦人多是血少阴虚,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养血清火,四物,酒芩,连,丹皮。背痛须加羌活、防风引经,肥人少佐附子。"



背冷
背冷,指背部自觉冷凉感而言。本症《伤寒论》称"背恶寒"。《金匮要略》名"背寒冷"。《河间六书.强痛恶寒》篇称"背怯冷"。

【常见证候】
外感风寒背冷:背恶寒,发热、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
阳虚阴盛背冷:背冷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逆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而滑润,脉沉迟。
痰饮内伏背冷:背恶寒,冷如冰,咳嗽或喘,痰多稀薄色自,头目眩晕,不欲饮水或喜热饮而不多,腹胀纳少,全身倦怠乏力,或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沉滑。

【鉴别分析】
外感风寒背冷与阳虚阴盛背冷:皆因寒致病,其不同点,一为表证,一为里证,一为外寒,一为内寒。

外感风寒背冷,多因外感初期,风寒侵袭肌表,寒邪外束,则见背恶寒,发热,头痛等症。
阳虚阴盛背冷,多因素体虚弱,阳气衰微,寒从内生,故见背冷,肢厥,脉沉迟等阴寒之象。

临床辨证要点:
风寒侵袭背冷,背恶寒,必兼有表证,如发热,头身痛,脉浮等。
阳虚寒盛背冷、背冷喜暖,得热痛减,必见有阳虚阴盛之证。如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滑腻,脉沉迟等。

治疗,风寒侵袭背冷,以解表祛风散寒为主,宜用九味羌活汤加减。
阳虚寒盛背冷,宜温经助阳袪寒化湿为法,常选用附子汤。

痰饮内伏背冷与阳虚寒盛背冷:二者皆因阳虚,均为里证。一是痰饮为患,一为寒邪致病。
痰饮内伏背冷,多发于久病体弱,年老气衰之人。脾肾阳气不足,脾阳一虚,健运失司,而水湿停留,凝棸成饮,痰饮留积之处,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心之俞在背,饮留而阳气不达,则见背心一片冷痛。

其临床特点为背恶寒冷如冰。《金匮要略》曰:"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必兼有脾肾阳虚症状。
治疗以健脾除湿法,可用茯苓饮。

背冷一症,表证里证均可出现,以其部位而言,五脏六腑之俞穴皆在背,而脏腑之气血都注入俞穴,背又为诸阳经所在,故不论经络脏腑皆与背相通,其背冷多兴外感风寒和脏腑阳气衰征有关,治疗要审病求因,辨证分析,方能收到好的疗效。

《丹溪心法.痰》:"背心一片常为冰冷,...皆痰饮所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背热
背热是指背部感觉发热的一种症状。《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肩背热。」后世有称胸背热、项背热者。《医学入门》则称背热。临床上单现背热者颇为少见,此症常与身热、胸热并存,本条只讨论以背热为主之证。

【常见证候】
肺火背热:背部发热,午后加重,喉干咳嗽,咳吐黄痰,胸背胀痛,大便秘结,面赤舌红,苔黄,脉数。
阴虚背热:背有热感,晚间热增,腰背酸痛,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鉴别分析】
肺火背热
肺居上焦,背为肺之分野,肺火炽盛,则背部发热,热邪郁于肺中,气机不利则胸背胀痛;肺失肃降则为咳嗽,热灼肺津则喉干痰黄。午后阳气盛,热势愈甚其症亦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伤津则大便秘结。面赤舌红、苔黄脉数,皆热盛之象。其特点为背热而咳,胸背胀痛。治宜清降肺火,方用家秘泻白散。

阴虚背热与肺火背热
二者虽皆有热象,但前者为虚,后者为实。
阴虚背热以阴虚为主,肾虚则腰背酸痛,手足心热,夜眠盗汗,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

鉴别要点:肺火背热因热邪犯肺,故胸背胀痛,背热兼咳;阴虚背热多因肾阴不足,常兼腰背酸痛,手足心热。

背热之症,临床少见。古代医书鲜有记载。单发背热者,往往见于老年阴虚之患者,入夜发病,白昼可缓。发病时并不喜凉,却以温水洗欲而稍舒。

《杂病证治准绳.发热》:「肺居胸背,肺热则当胸背亦热。」
《赤水玄珠.火热门》:「肩背热及足小趾外腋胫踝后皆热,足太阳。」
《医学入门》:「背热属肺,肺居上焦,故热于背。」(转引自《东医实鉴.外形篇》)



腰脊痛
腰,上连背膂,下接尻尾,中为脊柱,其两侧平脐部位即是腰部,为一身持以转动开合之枢纽。若某种原因引起腰脊部疼痛,称为腰脊痛。因腰脊相邻,其疼痛部位或以正中脊部为重,或在脊柱两侧腰部为什,故一般称腰脊痛,或统称为腰痛。所以《内经》有时称为"腰脊痛"(《脉解篇》),有时又称为"腰痛"(《刺腰痛论》)。

因腰痛牵掣相邻部位而发生的疼痛,临床常见的有:若腰痛掣及背膂则称为腰背痛;若掣及尻尾则称为腰尻痛,或腰骶痛;若掣及下肢则称为腰腿痛。

《内经》中,根据腰脊痛的疼痛部位,腰痛为甚的称为"折腰",脊痛为主要症状者称为"折脊",而腰与脊疼痛均此较严重者则称"脊痛腰似折"。又根据腰痛的症状表现,分为"腰痛不可俯仰","腰痛不可以转摇","腰痛,不可以顾","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腰脊强"等等。根据腰痛所牵掣的部位,又可分为"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头项痛,腰脊强","腰痛,引项脊尻背","腰痛,痛引脊内廉","腰痛,痛引肩","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儿儿然","腰痛引少腹","腰背痛而胫酸"等等。

《诸病源候论》等多将腰痛按病程分为"卒腰痛"(急性腰痛)和"久腰痛"(慢性腰痛)。《三因方》则按腰痛病因分为外感腰痛,内伤腰痛以及因跌仆内扭所致的腰痛。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腰痛症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例如破伤风病的腰脊强痛,淋证腰痛,妇女经行腰痛,产后腰痛,因筋骨损伤所致的腰痛,《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所造成的腰痛等等,这些都应当在相应的疾病中加以讨论,本条所述是以腰痛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又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腰痛。

【常见证候】
太阳风寒腰痛:
病人素无腰痛,因外感风寒,发病急骤,腰脊强痛而有拘急感,并伴有头痛、项强、肩背痛,甚或尻、腘、踹部、周身关节均痛。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湿痹腰痛
腰痛,且多伴有尻尾及下肢疼痛,疼痛时轻时重,得暖则舒,遇寒冷或阴雨天气以及秋冬季节则加重,起病或急或缓,一般腰部转侧活动功能正常,或稍受限制。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且常伴有僵硬"发板"的感觉。若因感受寒邪较甚,则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疼痛程度也较重,甚至不能俯仰转动,脉沉而有力;若因湿邪较重,其疼痛多不甚,有沉重酸楚感觉,遇阴雨冷湿天气则加重,其脉缓;若因感受风邪,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其疼痛也时轻时重。风寒湿痹痛经久不愈,往往伴有腰骶或下肢麻木,甚至下肢肌肉萎缩。
劳损肾虚腰痛
腰痛绵绵不休,休息后可暂时轻减,稍遇劳累则疼痛加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短气、身重、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膝软、足跟痛、梦遗、滑精、阳萎,或妇人月经不调等症状。肾阳虚者则畏冷,肢凉、喜暖、舌质淡白或胖嫩、脉沉细。肾阴虚者,则有低热、五心烦热、面部烘热、盗汗、尿赤、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闪挫瘀血腰痛: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疼痛剧烈。根据闪挫部位,或脊痛,或腰痛,或腰腿疼痛,影响腰部活动,不能俯仰转侧,勤则痛甚。若因闪扭所伤,外无肿迹可察,若因挫伤,则局部可有瘀血肿痛。

【鉴别分析】
太阳风寒腰痛
为风寒表证之腰痛,由于感受风寒之邪,寒邪外束肌表,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脉及督脉所致。轻者腰脊强痛,项背强几几;重者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腘如结、踹如裂,即项背腰尻腘腨皆痛。《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除头痛、项强、腰痛、骨节疼痛、身体疼痛之外,必兼有发热、恶寒、脉浮紧诸证表现,治当辛温解表,可用麻黄汤、九味羌活汤等方加减。

太阳风寒腰痛与风寒湿痹腰痛
太阳风寒腰痛因风寒之邪袭居太阳经所致,故起病急,除腰脊强痛外,尚兼项背或腘腨疼痛,甚或周身骨节疼痛,必有发热、恶寒、脉浮紧等表现。若治疗不当,肌表风寒之邪末去,经久可转为风寒腰脊痹痛。
风寒湿痹腰痛因风寒湿邪客袭腰部,久滞太阳经脉,致使经脉气血滞涩不通,而发为痹痛。若感受风邪为主,则疼痛较轻,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可服羌活汤。

然风邪常与寒邪、湿邪相伴随,故临床常见风寒痹痛或风湿痹痛。
若感受寒邪为主,则腰痛症状亦重,且疼痛部位固定不移,遇暖可暂时减轻,遇寒冷则加剧,其脉沉弦或紧,治宜温经散寒,可用姜附汤加减。
若感受湿邪为主,则腰痛沉重酸楚,其脉沉缓,即《金匮要略》所谓"肾着"证。风寒湿痹腰痛久病兼虚,气血不足,则需益肾、双补气血,扶正祛邪,可用独活寄生汤。

腰痹疼痛往往是风寒湿邪共同致病的结果,致使经脉气血滞涩,不通则痛。即《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太阳风寒腰痛如《素问.热论》所云:"伤寒一日,巨(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者鉴别的要点在于
太阳风寒腰痛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起病急,必有发热、恶寒表证;
风寒湿痹腰痛是因感受夙寒湿邪,起病较缓,且不具有风寒表证。

劳损肾虚腰痛:
腰为肾之外候,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肾气一虚,腰必疼痛。《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即指肾虚腰痛而言。肾虚亦即肾之精气不足,或困年老肾气衰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藏衰,形体皆极")乃是人体生理机能衰退的正常现象,故老年人常因肾气不足而腰痛。若非因年龄的增大过早表现出肾气不足而导致腰痛,则多因劳损所造成。

所谓劳损肾虚腰痛,一是指身体长期体力负担过重,或较长时间勉强从事力所不能及的劳动,尤其是从事腰部长时间固定于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立、弯腰)的劳动,而损伤肾气,造成肾虚腰痛。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指因为起居失节,房劳过度所致的劳损肾虚腰痛。《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真即真气,亦即肾气),张景岳所说的"欲不可以纵,纵则精竭",均指房劳损伤肾之精气,腰痛是其主要表现。
肾气又有肾阴、肾阳之分。
肾阳虚腰痛,则必表现为寒象(畏寒、肢凉、喜暖、便溏甚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或频数、舌淡白、脉沉细),即所谓阳虚则寒。这种寒证并非寒邪有余,而是因为肾阳不足所造成的,故当温补肾阳。
肾阴虚腰痛,则必表现有虚热征象(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尿赤、口干、舌红、脉细数),即所谓阴虚则热,这种热证亦非阳热有余,乃肾阴不足所致,治常滋补肾阴。

肾气不足或老人肾气虚损腰痛,可用斑龙丸。
肾阳虚腰痛,《金匮要略》所谓"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圆主之",也可用右归丸。
肾阴虚腰痛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闪挫瘀血腰痛:
因闪挫而致,起病突然而有明显的外伤史。若因闪扭所致者,则称为闪腰腰痛,如《素问.刺腰痛论》所谓:"举重伤腰,…恶血归之"。腰部无明显肿胀,但当体位变动或深呼吸、咳嗽、喷嚏时而感到剧烈刺痛,是因闪扭后经脉气滞不通所致,治疗应以行气止痛为主,可用立效散。

若因跌扑或钝器打击所致的挫伤腰痛,受损伤部位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肿胀,或肤色青紫,局部压痛明显,功能活动障碍,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方用桃红四物加减,亦可用趁痛散。

腰痛一症,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证。因感受风寒湿邪或因损伤所致腰痛,经久末愈多兼肾虚;反之,若肾气不足也易感受风寒湿邪,或易受闪扭损伤。腰痛"悠悠戚戚,屡发不已,"是肾虚腰痛的主要表现。《景岳全书》说:"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腰痛以肾阳虚损者居多。阳气一虚则风寒湿邪乘虚客于经脉,气血必为之阻带故久病腰痛也常兼气血瘀滞,所以温补肾阳、行气活血为治疗腰痛一症之大法。《沈氏尊生书》云:"诸般腰痛,其源皆属肾虚,若有外邪,须除其邪,如无,一于补肾而已。"

《景岳全书.腰痛》载:"丹溪云诸腰痛…不可峻用寒凉,得寒则闭遏而痛甚,此言皆未当也。…余尝治一董翁者,年逾六旬,资禀素壮,因好饮火酒,以致湿热聚于太阳,忽病腰痛不可忍,至求自尽,其什可知。余为诊之,则六脉洪滑之甚,且小水不通而膀胱胀急。遂以大分清饮倍加黄柏龙胆草,一剂而小水顿通,小水通而腰痛如失。若用丹溪之言,鲜不误矣。"
《沈氏尊生书》列有补肾汤"加减之法,如有风加制草乌、天麻;如有寒倍杜仲,加桂枝、炮附子;如有湿加苍术、白术、桃仁;如有热去羌活,加破故纸、黑豆;如有痰减知柏一半,加制南星、制半夏、茯苓;如有食倍故纸,加神曲、麦芽、枳实;如有气减知、柏一半,加白蔻仁、白檀香、乌药、青皮;如有瘀血去知、柏,倍元胡,归身换归尾,加肉桂、柴胡、桃仁,甚者加五灵脂;如跌仆内挫,去知,柏,倍元胡、归身,加羌活、独活、乳香、没药、桃仁,或加肉桂、赤芍。"



腰酸
腰部酸楚不适,绵绵不已,且伴有腰部轻度疼痛,又称腰酸痛。但以酸楚不适感为主,故称腰酸。张路玉曰:"腰痛尚有寒湿伤损之异,腰酸悉属房劳肾虚"(《张氏医通》卷五)。腰酸与腰痛二者既有密切联檕,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若因一时劳累,偶感腰部酸楚不适,则非疾病症状。

【常见证候】
肾虚腰酸:轻者腰部酸楚不适,绵绵不已,遇劳累则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后可稍有缓解;重者尚伴有酸困而痛,腰膝无力,肢酸膝冷,足跟疼痛等;甚者脱发,牙齿松动,阳萎,遗精,舌质淡,脉沉细。
劳损腰酸:腰酸常固定于腰部某一部位,腰部酸楚症状因劳累而加重,卧床休息后腰酸并不能明显缓解,晨起症状较重,轻度活动之后即感觉减轻;除腰酸症状之外,亦可伴有轻度腰痛,但全身无其他异常表现。

【鉴别分析】
肾虚腰酸与劳损腰酸
主要区别
肾虚腰酸必兼有肾气不足的症状表现,其原因或因年老肾气不足,或因房劳过度致使肾气斫伤。
劳损腰酸则不兼有肾虚表现,其原因则是因劳动时腰部长期固定于同一姿势,腰部肌肉长时间负抯过重所致。
肾虚腰酸卧床休息后即可暂时减轻,而劳损腰酸则于轻度活动后症状减轻。
肾虚腰酸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其病情轻者,疼痛较轻病情重者疼痛亦重。

肾虚腰酸与肾虚腰痛二者之间关系密切,肾虚腰酸可为肾虚腰痛的初始阶段,肾虚腰痛是肾虚腰酸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景岳全书.杂证谟》谓:"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二者均是由于肾气不足所致。腰酸是肾气不足的主要表现之一,除此之外尚有肢软、脱发、牙齿松动、二尺脉弱等症状。
治宜温养补肾,方用青娥丸、二至丸、七宝美髯丹等。若兼有肾阳虚(畏寒、水肿种、面色白、五更泄泻、尿清长、短气、阳萎、舌淡胖润、脉沉迟)或肾阴虚(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口干、头晕耳鸣、盗汗、遗精、尿赤、脉细数)者,其治疗可参阅腰脊条的肾虚腰痛。

劳损腰酸轻者除去病因,适当进行导引、按摩、针灸及太极拳等运动即可获愈,经久不愈且症状较重者,多兼有肾气不足,治同肾虚腰酸。

《张氏医通》卷五:"腰痛尚有寒湿伤损之异,腰酸悉属房劳肾虚,惟有峻补,男子用青娥丸或八味丸加补骨脂、杜仲,有热去附子加五味…大便不实加肉果、补骨脂,山药粉糊代蜜"。



腰膝无力
腰膝无力即腰膝软弱无力,轻者称腰软、膝软,因二症往往同时发生,故又称为腰膝无力,重者称腰膝痿弱。腰软无力常伴有膝软无力,但膝软无力可单独发生。膝软无力是由于各种外力损伤,伤及膝关节内的软骨,或膝关节劳损所致,故膝部软弱无力为典型症状表现之一,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均与腰膝无力不同。

腰膝无力尤其是腰软无力,经常与腰酸症状同时发生,则称腰膝酸软或腰酸膝软。《内经》中《海论》、《决气》等篇所谓:"胫酸";《五癃津液别》等篇所谓:"腰背痛而胫酸",《金匮要略》所谓:"酸削",实则均指腰膝酸软无力(或兼腰痛)而言。所不同的是"腰酸属房劳肾虚'(《张氏医通》),而腰膝无力除劳损肾虚外,寒湿、湿热等因亦可导致。


【常见证候】
肝肾虚腰膝无力:腰膝部无力或兼有腰酸、腰痛、膝冷,悠悠戚戚,绵绵不已,休息后略见轻减,稍遇劳累则加重。手足清冷,畏寒,喜暖,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频数,大便溏或腹泻,脱发,牙齿松动;甚者遗精,阳萎。自觉困倦神疲,短气,劳动后更甚;舌质淡,脉沉细。
寒湿腰膝无力:腰膝软弱无力,兼有腰凉膝冷,或腰膝酸困沉重疼痛。遇阴雨冷湿则加重,得温暖即可减轻。舌象正常或苔白,脉沉细或缓。
湿热腰膝无力:腰膝部无力,下肢痿弱,不耐久行久立。或兼膝足红肿作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或腻,脉弦或数。

【鉴别分析】
肝肾虚腰膝无力:
腰膝软弱无力是肾虚的主要表现之一。《内经》:"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气不足则腰软无力、腰酸、腰痛,过劳则加重。肝肾同源,肾气虚则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出现膝软无力,甚者"肝气衰,筋不能动",足痿弱不能行。
慢性劳损之症,多因负重远行,或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所致。
临床所见多因房室失于节制,耗伤肾精肝血而造成。或因久病、大病之后,元气未复,致使肾精肝血不足,筋骨失其濡养,而导致腰膝无力。
临床常见以肾阳不足的表现者居多,故可见肢凉,腰寒膝冷,耳聋,耳鸣,小便清长,大便泄泻,甚至遗精,阳萎,舌淡,脉沉细等肾阳不足的证侯。

治当养肝血,补肾气。又因下焦肝肾不足,常可使湿邪(或寒湿、或湿热)袭居腰膝,故补肝肾方中应予配以温化寒湿、或清化湿热的药物,方用续断丸或滋阴补肾丸加减。亦可常服梁公酒。

寒湿腰膝无力与湿热腰膝无力
二证感受湿邪的病因相同,但疾病的寒热性质完全不同,前者为寒证,而后者为热证。

寒湿腰膝无力是寒湿之邪客于腰膝,以湿邪为重,属于痹证中湿痹的范围。《内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阴湿寒邪多浸及身体下部之腰膝。寒湿之邪困着,阻遏阳气,可出现腰膝无力,酸楚疼痛的症状,脉沉细或缓。并多兼有腰部沉重,膝关节酸楚不适,腰膝发凉,得暖则轻减,遇阴雨冷湿则加重等症。此证初期多为实证,治当除湿通痹,方用除湿蠲痹汤加减。久病常兼肝肾两亏,气血不足,治宜益肝肾,补气血,强腰膝,祛寒湿,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无论新久虚实,可服用五积交加酒。
湿热腰膝无力多由湿热邪气流注下焦所致。常见于痿证及脚气诸病之症。临床表现多为湿热证候,除腰膝痿弱无力外,若兼膝足红肿,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数等症则为实证;若兼发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则为虚证。实证用二妙丸、苍术散或拈痛汤加减,虚证用虎潜丸加减。

肝肾虚损不足的腰膝无力因于劳倦房室不节等所致多属虚证;寒湿腰膝无力因湿客下焦所致,多筋实证;湿热腰膝无力因湿热流注下焦所致,或为实证,或为虚证,然以虚实夹杂并见者居多。

《脉因证治》:"腰软,因肾肝伏热,治宜黄柏、防己"。"解亦证,少气不欲言,寒不寒,热不热,壮不壮,停不停,乃精气虚而肾邪实矣,治以泽、茯疏肾实,地黄、牛膝、麦冬补精气。"
《杂病源流犀烛.解亦证》:"解亦,肝肾虚病也。…洵由肝肾二经之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弱而无力以束,…肾虚则骨萎枯,而不能自强…宜袢仙既济丹"(黄柏、山药、牛膝、人参、杜仲、巴戟、五味、枸杞、茯苓、茴香、苁容、山萸、远志、菖蒲、熟地、知母、生地、菟丝子、麦冬、黑山栀、甘菊、陈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注意!腰痛阳痿不等于肾虚
【刘少甲说】补肾3大误区,让你越补越虚
《轻松学经方3》第25讲 虎背熊腰方——肾气丸8
腰酸背痛不一定是肾虚
腰酸背痛是肾虚了?每天荡腿5分钟,强腰壮肾,提升肾功能
男人出现腰痛是肾虚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