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东:止于无事处,身心自安然

老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无事是外在的行为表现,由“诚于中,形于外”可知,所谓止于无事,就是止于诚而无欺,就是止于本然。

这就是“诚意”,“慎独”在内修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即“诚意”才能知止,换句话说,有了对“诚意”的自觉,才能有对“止于至善”的自觉。

因为这个止的标的,不是别的,而就是人的本然,或者说是人的天性与良知。这本来是个最浅显的道理,最容易实现的事情,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做不到。

 

无怪乎孔老夫子感叹道: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人不如鸟,是是因为鸟没有人那样的自欺,而是始终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着,因此能够止于其本然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止,说明人如何能够像鸟那样“于止,知其所止”,那样能够止于自己的本然。

 

对此《大学》的作者先是引用了一句诗经——《诗》云 :

穆穆文王,于(音乌)缉(音气)熙敬止!

然后又说: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两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面的这一句诗经,是在说“于止,知其所止”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说人为什么以及怎样才能“于止,知其所止”。

后面的这一串,是在说“于止,知其所止”的表现,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我们先说这句诗经,简单的说,“于缉熙敬止”的重点在“敬”不在“止”,因此“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用于此处,是借文王之穆穆,来申明“止”之本质其实就是“敬”,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敬畏。

 

因为,人其实一定比鸟聪明,因此并不是真的“于止”不“知其所止”,就像不是真不知道“恶恶臭”,“好好色”一样,只是对应当止于“恶恶臭”,“好好色”这件事缺乏敬畏,因此而不能慎其独于“恶恶臭”,“好好色”,而自欺罢了。

所以,文王所敬畏的是什么呢?就是大道的不易,本然的不可变而已。

后面的这一串,一言而蔽之,均为止于与大道之合,而非止于与人欲之合;均为止于本然,而非止于造作。也就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仁就是君的至善,就是君的本然;敬就是臣之至善,就是臣的本然;孝就是子之至善,就是子的本然;慈就是父之至善,就是父的本然;信就是交之至善,就是交的本然。

 

因此,止于此,至于本然,就是“止于至善”;不及于此而止,固然是不善,但过于此,也同样是不善。

举例来说,“为人父,止于慈”就是不在自然养成之外,在孩子的天性之外,进一步可求孩子一定要有所谓的种种成就,或者必须要顺从于自己的意愿等等。


所以,这一串的意思,基本上和孔子的那句著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个意思,“君君”就是说君要像个君的样子,也就是要止于君的样子,也就是“仁”,不能欠缺,也不能过分。

这就是自明,自新的效果所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通过自我反省与觉悟,而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其表现就是,重新找回了对万物,对生命的敬畏,其结果则是对自我的回归,和心灵的平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祖述槐轩》⑬——《传》之一章 l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释义:第四章 释止于至善
明德讲堂第七期之十一:如何守住自己的心
[]《卷上·薛侃录》大学工夫只是个明明德
《大学》原文及译文
御纂朱子全书卷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