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孩子最有用的4种心理学效应,你知道几个?

很多家长为了教育好孩子而煞费苦心,但在家庭教育中,仍然避免不了出现问题。其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孩子心理发展规律,顺应孩子的心理成长轨迹。

如果家长们可以多学习一些心理知识,则能帮助家长趋利避害,让家庭教育事半功倍,亲子关系更加温馨。下面就总结几个心理学效应,希望家长可以避免这些家庭教育误区。

一. 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让人感动,于是准备慷慨捐款;过了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是没有讲完,已经厌烦的马克·吐温决定1分钱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1分未捐,还从募捐的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启示:家长反复的批评、唠叨、催促会引发孩子逆反行为。

在家庭生活中,有的父母习惯对孩子不断唠叨,有的父母甚至会因为孩子某一个错误,揪住不放,再三批评孩子,以为只有反复强调,孩子才能长记性。

但其实反复地批评、不断地唠叨、过度的催促,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不耐烦和反感,进而放弃自我反思。

当孩子被“逼急”后,还可能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面对孩子重复犯错的问题,家长切不可简单重复地批评,而是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为何没有效果,更新自己的引导方式,换一种角度和说法。家长若能减少说教和唠叨,多倾听孩子的话语和想法,就可以避免“超限效应”。

二. 手表定律

有只叫猛可的猴子在森林里捡到一只手表,并学会了看表掌握时间,于是森林里所有的猴子都来向猛可询问时间。

渐渐地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划,猛可建立了很大威望,并当上了猴王。

不久,猛可又在森林里捡到了第二和第三块手表。问题是,这三块手表显示的时间都不一样。拥有三块手表的猛可反而再也无法准确回答出当前的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变得一塌糊涂,猛可的威望大降,最终失去了猴王的地位。

手表定律:指拥有两块以上时间显示不同的手表,并不能准确判断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而失去对判断的信心。

启示:“双重规则”和“双重标准”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统一观点。

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该做到充分沟通、协调一致,尤其是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上更要统一。

如果一位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爸爸总是表现出反对和轻视的态度,对孩子说“别听你妈说的,她不懂”,孩子就会对妈妈的教导不以为然,进而轻视规则。

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说过“夫妻执政,子无适从”,其意思是,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存在不同的看法,又各自坚持自己的规则和观点,孩子反而不知道该听谁的,将无所适从,内心陷入极大的矛盾中。

除此以外,有些家长在家庭中还会创立“双重标准”,即家长对自己的要求规范,和对孩子的要求规范不一样。

比如有些家长要求孩子不能挑食,但是家长自己本身却有挑食的毛病,那么会让孩子感觉不平等、不被尊重,而导致孩子产生轻视规则、违反规则等对抗行为。

三. 踢猫效应

一位董事长超速驾驶被警察开了罚单还耽误了时间;这位愤怒的董事长回到办公室后,气急败坏地对销售经理横挑不是竖挑错。

而销售经理无缘无故被人挑剔,也积攒了一肚子气,于是回到座位后又找下属销售员的茬儿。

销售员被上司批评后心情烦恼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妻子大发雷霆,抱怨妻子的缺点。

而妻子和丈夫发生不愉快的争吵之后依旧恼火,看见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玩耍,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莫名其妙地被母亲臭骂之后,也很窝火,便把身边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猫受到惊吓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卡车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过的董事长撞伤了。

踢猫效应:人的坏情绪是会由高到低传染的,当人有负面情绪时,潜意识驱使他选择向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造成恶性循环。

启示:家长一定要懂得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避免向孩子宣泄情绪而对孩子造成伤害。

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琐碎的家务事,常常把巨大压力加之于父母身上,父母免不了就会出现生气、愤怒、郁闷等负面情绪。

往往在家庭生活中,大人越是不顺心,心情越不好,似乎孩子就越是会犯错,惹得大人生气,结果父母在情绪中粗暴教育孩子,闹得鸡飞狗跳。

其实更多情况下,是家长们不经意间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而孩子在“被教育”时其实是变成了父母的“出气筒”,遭受着本不应该是他承受的负面能量。

对于大多数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选择顺从父母,面对父母过分甚至是没有由来的责怪和训斥,孩子们只能“低头认错”。但是孩子内心则可能心生恨意,这种隐恨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家长潜意识拿孩子做“出气筒”,也会使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多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孩子处于青春期时,孩子的情绪波动会更为明显,如果处理不当,家长的行为可能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让孩子产生过激行为。

其实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有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不会管理情绪,而让情绪影响甚至控制了生活。父母作为成年人,则更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学习科学调节情绪方法,避免因为情绪不好而迁怒无辜的孩子。

同时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也将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如果父母善于调节情绪,那么孩子也能形成沉稳积极的性格;但如果父母经常在家暴怒发脾气,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更极端,更容易情绪失控。

四. 德西效应

美国有几个孩子连续数天,都在一位老人家门前的空地上嬉闹玩耍,大声吵闹。老人实在难以忍受,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出门找到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并奖励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拿到钱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于是他们向老人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来空地上为老人玩耍了!

德西效应:进行一项活动,如果持续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人们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启示:家长不能过度依赖物质奖励的方法,激发孩子学习成长的内在动力。

很多父母感叹,孩子不愿意学习,写作业还需要靠父母催促才肯进行。好像孩子并不是为了自己学习,而是为了父母在学习。

除此以外,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叫孩子帮忙做点什么事情,孩子也是不情不愿,或者和父母讲条件。

有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考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台手机”这样的话。

正是父母的这类做法,让孩子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生了转变,虽然物质的奖励和诱惑能在一段时间起到促进孩子努力学习的效果,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不恰当的奖励机制,会让孩子放大对物质的欲望,而忽视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的成就感,最终降低孩子对学习知识本身的兴趣。

也有的父母通过威胁恐吓的方式逼迫孩子学习,或者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频繁指责、打击批评孩子,让孩子一想到学习,就联系到责骂、惩罚、痛苦、担忧等负面体验,这些孩子也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好感,自然也没有了学习动力。

家长既要避免过度用物质奖励孩子,也要避免用物质去填补孩子的情感需要。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增加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正面体验,多用肯定、鼓励等精神奖励,让孩子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自信心,这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内部动力。

而物质的奖励可以选择对学习有帮助、或激励寓意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用品等。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们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此时家长们如果再继续用强压、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反而不会有任何效果。

家长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育儿理念,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如果父母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运用恰当,用更科学的方式去面对、指导孩子的成长,才能够起到更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个心理学故事告诉我们:给孩子立规矩,没有惩罚,就没有进步
转发:第六章 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28)(29)(30)(31)(32)
手表定律:双重标准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出现怎样的叛逆心理
家长必看的十则儿童教育心理学:登门槛效应
家长给孩子讲“道理”没效果,不妨试试:“边门效应”
青少年的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