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我发展的心理学:推动思维的进化

心智模式: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心智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积极的思维往往会通过激发有效的行动,来验证它自身的正确性。如果你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发有效的行动,那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
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如果一个人跟母亲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有避风港,行军的队伍知道后面有充足的粮草支持,这个人自然就会对世界感到好奇,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反之,如果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陷入防御性心智模式。他不愿意探索世界,不愿意面对必要的难题。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
我们在行动上,要改变世界,在思维上,要让世界改变我们,而且这种改变是深刻而复杂的,这就是自我发展之道。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怎么看待能力,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防御性心智模型有三种典型表现: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僵固型思维看待事物的方式是静态的。比如夸孩子聪明实际上暗示了这样的观点:人的能力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一个人聪明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观点,而且被夸聪明,他们就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这会使他们把注意力从挑战任务本身,转移到对自我的关注上来。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的特点。
相反,表扬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并不是相对固定的,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既然人的能力并不固定,那些孩子就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能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一个有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会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自己能力不够,这很妨碍我们的学习和进步。而一个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欢迎挑战,因为他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学习技能,就是要学着把自己放下。把批评当作技能的反馈,而不是对自己的评价。
人总是兜兜转转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好像搞清楚这个就能获得成长,所以我们很在意自己聪不聪明。我们原本是想通过解答问题来发展自我,但因为没有和世界的真实互动,自我发展反而停滞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应该思维:本质在于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有时候,越是认识到有些路走不通,人们越会找别的路。越是接受现实,人们越能利用现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虑、抑郁和愤怒中跟现实怄气。区分愿望和现实,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走出应该思维的关键。这些忧郁和愤恨最初源于你对这个世界过于乐观的想象,后来又变成你对世界感到悲观的理由。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应该思维对自我的“暴政”,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己。
拖延症的身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压迫的自我,一个是无奈的自我,前者在逼后者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无奈的自我没有发言权,只能偶尔通过拖延表达一下不满和反抗。但是,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设想,本身就是偏见。
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是创造活动产生的副产品,这时候你会把所有注意力放到做事上,只想把事情做成。而应该自我的追求会打乱人的自发和自主性,让一件原本自然发生的事情,变成一件被应该规则限制的事情,从而带来巨大的焦虑。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既然别人觉得应该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这样。很多的烦恼背后,都是应该思维导致的非黑即白。
人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人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妄图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要想找回真实的感觉不容易,我们要有勇气诚实地面对自己,让自己从他人的影响中独立出来。
绝对化思维: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症的根源。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绝对化思维,它跟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关。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擅长总结规律,提高生存率,但是容易把所受的伤害抽象化,扩大防御范围。绝对化思维,就是对伤害的抽象化。
如果你陷入了悲观和抑郁当中,很可能已经对自己经历的挫折做了绝对化的加工——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
永久化就是在时间维度上让我们觉得某件事一直在发生,一旦把一件事情永久化,人就看不到变化的希望,自然就会悲观沮丧。普遍化,就是把个例推及到整体,比如天下乌鸦一般黑、男人都是不靠谱的、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人格化,就是觉得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发生的。这些扩大了的防御范围,让我们陷入不必要的焦虑中。如果生活是一条河,绝对化思维让生活变成了无源之水。
僵固型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完美自我的形象。应该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已有的规则。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产生的伤害。防御型心智模式让我们停止自我探索。
创造性思维: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与防御型心智模式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模式,这里介绍三种方法: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思考行动的控制二分法,以及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
一条河要流动起来需要三个条件:河流源头和终点的落差产生的张力(目标与现实)、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方法)和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持续的张力)。如果没有目标,就不会引发行动;如果没有方法,行为就会变得盲目无效;如果没有跟现实的接触,思维就会变成头脑中僵固的规则,不会有什么发展。
《最小阻力之路》一书的作者指出,产生张力的思维结构有两种:创造的思维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只有创造的思维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创造思维有一项明确的想创造出来的作品或者目标,而解决问题思维只是想解决遇到问题带来的焦虑,只要努力一有成效,问题的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这就是不可持续的张力。
创造思维把人生看做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一部分是想完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只有想完成的作品还不够,还要能够面对现实。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提供什么,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想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创业的人都是先有梦想,再去找钱实现梦想的。有了钱才去创业,那就不叫创业了。”
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变为行动
人是会自我欺骗的。
当你为了自己的碌碌无为感到内疚时,自然就会下决心改变。而下了决心或者做了计划之后,你的自我感觉就好了很多。当然,只是感觉而已。大脑分不清什么是计划和决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动。有时候我们下了决心、做了计划,大脑就误以为我们已经做过了,行动的张力就削减了。
“上帝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这句祈祷词体现的就是控制的两分法: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前半句专注精进,后半句顺其自然。大部分人的烦恼在于妄图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却不对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行使控制权。
控制的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第二步是把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人在分配注意力的时候,会自然分配到那些认为是重要的事情上,但是事情不会因为它很重要,就能被我们所控制,而如果区分不了哪些地方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就会渐渐失去行动的能力。僵固型思维就是把注意力放到了我们不能控制的聪明上,而没有放在我们能够控制的努力上。
近的思维:如何走出焦虑
上面所讲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产生张力,控制的两分法可以让张力变成行动力,还有第三个步骤,持续产生张力的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接触。
现实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你是否愿意走进看它,能否敞开心扉感受它。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与之对应的是远的思维、是指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与现实的情境无关。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都是浮的,有很多念头产生,这些念头把我们带离了此时此地。为了让心安顿下来,你就需要有一个焦点。如果你在这个焦点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变得专注。一专注,你就在这件事情里面了。而用远的思维去想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其实没在事情里面,正因为这些思维比较远,所以很难带来改变。
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就是在新的思维方式下重新学习编程)。有三条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近的思维方式。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信息一旦被评估性的语言封装起来,就有了确定的模样。这个确定的模样会代替本来发生的事。不刻意评价事物,只是认真去“看”舞台上发生的事。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反映了你的思维方式。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你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我们不需要某种承诺才能够有所行动。
近的思维就是发展一种能够容纳变化的语言,失去一些确定性,获得更多的可能性。
思维弹性: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咨询是关于对话的艺术。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情其实你并不知道。倾听和思维发展的规律非常像,思维的进化,也是知道有很多事情其实你并不知道。佛教禅宗里面有一种说法,第一重境界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叫“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叫“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的思维也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重新回归到简单的过程。
偏见是一种思维的休息,认识到我们能够了解的永远只是局部的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太快确定自己知道的东西是什么,确定是改变的大敌人,有弹性的思维,会从不确定的部分里寻找改变的空间。
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一种叫同化,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剪裁,使之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当你同化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事情自己都已经知道了。思维对新事物倾向于很快给出一个答案,让它完结和闭合,这样世界就会变得已知和可控。这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这就是同化。
与同化相对应的另一种适应方式,叫做顺应。就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顺应很痛苦,我们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但也正因如此,思维才会发展得快,我们才会不断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无论是知识演进、技能学习,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倾听和对话都是如此
你一直都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固守原有的东西,不断重复自己,这样是安全的,可是很无聊。另一种是承认自己所知的是局部知识,对自己的无知保持敏感,给自己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逼着你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会经历很多痛苦,但是你会一直进化,会变得更有趣、更深刻。
从认知的角度看,对新东西的开放和封闭分别代表顺应和同化的认知倾向。从关系的角度看,这可能代表着我们对其他人的态度,究竟是爱、关心和认同,还是冷漠、戒备和拒绝。后面我们会一起看到,在关系中思维是如何进化的。
总结
这一节,我们探讨了行为背后的心智模型,是僵固型思维,还是创造型思维,并讲了创造型思维的三种方法,以及思维进化的同化和顺应方式。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好的了解自己,让自己从行动到思维,再从思维到行动,都能收放自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动思维的进化
《海鸥乔纳森》:实现梦想究竟需要什么?
读书计划分享室第五期——《了不起的我》变化的当下,我们如何做自我调整
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三种方法
心智模式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