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解三国21治世能臣:曹操是如何年少机智和棒杀蹇硕叔的?

从本章21开始到40章,终于到三国主流的魏晋了。又要开始重新布局每章的专题了,之前的20章主要是东汉群雄的事迹总结分析,可选的素材比较少,争议也少,感觉下来四易徐州那章费时较多,本想着写刘氏宗亲,后面发现还是归类到后面的蜀汉较好。

三个月过去了,回过头看,每次写一章专题的时候,都感觉有点吃力,不过还是坚持下来了,需要给自己一点信心和安慰鼓励。也确实感觉写作不易,天马行空到不难,难的是历史要求的尽量准确可信外,还得有逻辑性和故事精彩性,特别是启发性。

魏晋事迹较多,可选择的素材也较多,感觉更费时和精力了。现在也只能基本布局好近几章的结构,慢慢来吧,后面在校准修改。基本是按照时间事件发展顺序来,然后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发散性的解读,先从曹操的基本概况说起吧。

魏武帝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bo州)。宦官曹腾之孙,太尉曹嵩之子。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东郡太守、兖州牧、司隶校尉、司空、丞相、魏公、魏王。每个官职都代表着他之前的事迹,大家可以好好回忆下。猴年马月发生何事。

一 曹操少年 ~ 机智聪明

还记得曹操有哪些可说的少年事件吗?这些事件能说明和反应什么问题?性格和能力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如何能学会见微知著?你又能想起自己和亲友的哪些少年轶事?

1 阿瞒骗叔(重新自我四字命名事件)

从小被说是问题少年。三国志说: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叔实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要好好管教。曹操知道后,想出了一个鬼点子,来对付多管闲事的叔叔。

有一天,曹操远远见叔叔来了,立即作口歪嘴斜状。叔问其故,则答以突然中风。于是报告给了其父。等曹嵩把曹操叫来一看,什么事都没有。曹操便趁机说,我哪里有什么中风!只因为叔叔不喜欢我,才乱说我的坏话。从此曹嵩不在相信其弟所言。

为何曹嵩会这么轻易相信孩子的骗局呢?道理很简单:假设孩子给你做鬼脸,到底是可爱还是可恨,不取决于鬼脸什么样,而取决于孩子是你家的还是别人家的。因为,看待和自己有感情的人,是最容易产生盲点和误区的。

亲朋好友等亲近之人的好处在于,基本解决了信任危机,所以有了那么多,不用特别说明的人情世故。如借钱、白红事等的互帮互助。同时更多无言的爱,也带来了很多解释不清莫名的恨。感触和伤害最深的往往都是,来自身边人。毕竟矛盾对立统一的。

但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需要及时的矫正,如果不矫正就容易形成不良习惯,长大后很难改变。所谓的养不教父之过,绝不紧紧是父亲,更是整个家长或监督人的责任。不管是人性善还是恶,为人处事都需要教化和引导,必须得有社会底线和原则。

装中风这件事看出曹操的机警诡诈、足智多谋和随机应变。他叔的本意是为了曹操好,希望他做个谦谦君子的士人,也就是现代意义上说的别人家孩子。但曹操的人生理想和世俗家人设定的规划是不一样的。他更多追求的是自我和自由。

现代人何尝不是这样?不管是生活工作、恋爱婚姻,也总是在世俗标准和个性自由间,需要来回取舍和平衡。生活是该入世多些还是出世?工作是该稳定多还是激进?婚姻是该门当户对还是个性喜好?没有统一的答案,关键还是看条件和偏好来选择。如果硬要有个标准,我只能说尽量做个,让自己后悔少的和伤害他人也少的选择。

2 曹袁抢亲

曹操和袁绍等狐朋狗友,常常聚在一起胡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道:有次,有家人结婚,他们两去看热闹,居然动念要偷新娘的想法。于是躲进人家园子里,等天黑了。来个调虎离山说有贼,人们纷纷从屋里跑出来,他们就趁乱进洞房抢走了新娘。匆忙间,袁绍掉进了带刺的灌木丛中,动弹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道,贼在这里!袁绍一听吓出冷汗,情急之下就蹦了出来,回身就跑,脱离了危险。

曹操从小就算计着袁绍,一直到官渡之战,袁绍也没逃出曹操的手心。在这里,使用了一个心理学策略~应激反应。研究发现,人在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会激增,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力量会比平时大很多,而劳累程度和疼痛感会小很多。所以出现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地震时妇女能举起重物、救出孩子等事件。

袁绍求救时,曹操没有按照常规上前帮忙,而是出人意料的大喊抓贼,这种反常规的逆向思维。一般有逆向思维的人,敢于突破和创新,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成功。

不愧是两公子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都是不守规矩、调皮捣蛋之人。但这里就显出了,曹操的奸诈狡猾和诡计多端。所以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当时很多人没把他放眼里,甚至鄙视他。但还是有几个人,看好他。

3 名士点评

从小到成年的各种事迹,部分名士对曹操有了大概映像。正如我们现代的冷读或热读一样,一个人的评价,多数来自于他的言行举止(德)和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才)。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听言行,这个礼就很厉害了,至少给了一种判断标准。

太尉乔玄说他是: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孙盛的异同杂语说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许劭被逼的没办法说了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易中天有两个理解,感觉很有道理。一是客观条件方面,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二是主观偏好方面,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那么,曹操究竟想当能臣还是奸雄呢?我觉得在前期是能臣的,后期因为野心膨胀,不自觉的就到奸雄了。人性就是这样,很多事情拿起容易放下难。比如秦始皇后期的大兴土木,汉武帝后期的穷兵黩武。

人要做大事,必须要获得广泛的认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借势借力。第一个借了乔玄的点评有了美誉度,第二借了许劭的点评有了知名度。这就是权威效应,人们在不具备专门知识的领域,特别相信专家权威,只要是权威的意见,往往会无条件认同。为何会认同呢?因为多数人不爱思考而没有判断的标准、也怕麻烦费时费力。

权威的评价反过来又对不良少年,曹操的人生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评价标签现象的本质是一种很强的心理暗示,好标签会引导出好的表现。正如说一个好学生一样,乖巧懂事学习好,在这种心理暗示和公众肯定下,容易去自我的完善和验证。

二 曹操青年 ~ 能臣之路

有了知名度后被举孝廉,得到推荐步入仕途,开启了事业之路。他是如何为人处世、施展才华的呢?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抉择?

起初在皇宫担任郎官侍卫,作为后备干部不久后,被司马防推荐为洛阳北部尉。后来曹操当魏王,款待司马防时打趣道:你看孤王今天还可以去当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吗?司马防说,当年老夫推荐的时候,大王当洛阳北部尉正合适呀!于是曹操大笑,想起了当年。真的是没有去过上海不知道钱少,没有去过北京不知道官小。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虽然说是京城官小,但权力不小,也想做点实事造福百姓。

1 棒杀蹇叔 ~ 杀鸡儆猴

先开始了外在的改变。装修了陈旧寒酸的衙署,又造五色大棒,每扇大门旁边挂好写上: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没多久,果然来了个找死的。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侄子的权势,不把曹操的禁令放在眼里,公然违禁夜行。

后来了内在的改变~执行法制。按照一般的官场处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想到曹操来真的,外面多少求情都没用,直接按照律法把蹇叔给砍了。这一个杀一儆百,从此治安大为好转,曹操也名震朝野。真的是凡事太尽,誓必缘尽,缘尽则缘灭。

管理学有个规律叫补偿效应 ~ 弱势补偿,缺什么补什么。权威不够的,上任后需要有些威慑力的事情,比如严肃拍桌子下狠手等。权威足够的上任后,需要有一些下沉的亲民行为,比如称兄道弟喝酒聊天等。成功的人都是阴阳合体,确实很有道理的。

治世用礼乐,乱世用重典。新领导上任,树立形象的技巧就得,亲下得人,罚上立威。曹操走的就是这个路线。五色棒杀人事件后,第二天上了洛阳晚报的头条,轰动了整个京城。百姓叫好,官员肃立,曹嵩堪忧,学士们看到了曹操的英雄气概。。。

出名是要付出代价的。面对这种初生牛犊不知深浅的曹操,蹇硕一方面觉得理亏,一方面忌惮曹操背后势力,巧妙的来了个明升暗降,给他提升到了县令职位,打发到顿丘去了。曹操在顿丘令任上表现不俗。可惜不久后,受堂妹夫宋奇的牵连而被罢官。

后来,又北召回朝廷当议郎,还担任过济南相等职务,其间一次被免、两次辞官、三次被征召议郎。调研就调研吧,冷板凳就冷板凳。然而曹操上书朝廷,力陈时弊,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深感报国无门而不再建言献策,回到老家闭门读书。几年后曹操再次出山,时局更加动荡。189年灵帝驾崩,不久后董卓乱政。

2 行刺董卓

董卓进京后,开始做了一些表面好事,废除党锢,提拔士人。后面野心膨胀,废帝一招惹来骂名后,乱杀官员和百姓又引来了灾祸。期间被行刺,最后被王允连环计消灭。虽然曹操行刺失败,但也为他带来了忠臣大义的美名。刺杀董卓步骤如下:

第一步:借刀

荆轲刺秦的典故启发曹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着王允假借寿宴之机,一扫宴中痛苦颓废之气,表现出英雄的慷慨大义和决心,从而密室借七星宝刀。

第二步:行刺

董卓躺下休息,在镜中看到曹操拔刀,忙问:孟德何为?曹操急中生智说: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刚好吕布牵马而来,借机试马而去。行刺秒变献刀,看来早就有后手。

第三步:逃走

吕布揣测曹操有刺杀之意,李儒献上确认之计:再叫曹操来,来了就是献刀,不来就是行刺。发现曹操已逃,果断被通缉,后又发生了误杀吕伯奢事件。

董卓对曹操不错,为何还要行刺呢?

其一,人生理想不同。曹操这时候的理想是当能臣,不想当他的下属。

其二,政治立场不同。董卓代表的是西凉武夫的利益,而曹操是京城士族利益。

其三,正统观念影响。君主专制下,曹操作为臣子很难认可,废帝的做法。

3 误杀吕家

演义中说,被陈宫救后,逃到世交吕伯奢家。误以为家臣要杀他,而将他们全部杀害,途中遇到买酒归来的吕伯奢,借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理念,顺带把他也杀了。该理念反映曹操多疑和阴恨的性格,也反映出准备不充分、缺乏必要的沟通前提。

陈宫为何弃官追随并离开曹操?

曹操有做大事的鸿鹄之志、杀董的大义,让陈宫觉得跟着他很有前途,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陈宫看到曹操杀害无辜,本想杀他的,后来想到自己是为了国家而追随他的,杀之不义,所以离开了他。

我在想,如果我们处在曹操和陈宫的当时境况会如何选择。当时的曹操已经是惊弓之鸟,当然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杀人,但估计也会疑神疑鬼,看到误杀后,估计我们多数人也会像陈宫那样,离开这个强悍而无仁慈之心的老板。

曹操的三大人生污点?

A 杀害吕伯奢全家。这是明知故犯,虽然情有可原,但于理不合。

B 杀众多名士。虽然有维护政权权威之意,但还是有些感情用事。

C 屠城徐州。虽然打仗有杀鸡儆猴,震慑后期的开城投降之效。但牵涉太多无辜。

本章取名治世能臣,来源于许劭对曹操的评价,也是对他前半生政治斗争的总结,时期是建安元年迎接献帝东归之前。曹操后期为何评价这么低,在以君为本的封建社会,他是如何从英雄到奸雄的转变的,且看下回分解。知解三国22乱世奸雄:曹操如何起家?揭秘迎接献帝的艰难过程

本章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易中天品三国 3 三国演义

4 曹操的启示 – 赵玉平 5 纵横三国论英雄

——写于2019/4/27 ~ 16-21点

——第一次校订于7月24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与易中天说曹操
关于曹操的作文
看三国,品曹操
小说欣赏:《三国演义》
乱世奸雄曹操和他身后三国「曹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