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辙巧解兄长诗/陆琴华
2017-02-10 03:01:35|
来源:大公网|

  宋神宗元丰七年,即一〇八四年三月,被贬谪在黄州的苏轼突然接到朝廷调他到汝州任职的命令,于是携妻挈子,风雨兼程赶往京城─开封准备谢恩。那个时候的苏轼已经有自己的打算,很想找个“老年退隐之地”,安度余生,就在赶往京城的过程中给皇帝上书,表达自己的这一想法。到达扬州时,皇帝允许他常州定居的消息传来,苏轼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就在一个寺庙的墙壁上一口气写了三首诗。其中第三首是这样写的:“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苏轼来到京城了,在太皇太后的佑护下,他于元丰八年十二月中旬还是在朝中任职了,不得不放弃他的“老年退隐之地”的想法,他的那三首诗也就被苏轼扔到了脑勺后。到了京城的苏轼,又开始成为他的政敌眼中钉肉中刺,政敌开始不安分起来,一个个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寻找一切机会,创造一切条件,挖地三尺罗织罪名来攻击他和陷害他。哲宗元佑六年,即一〇九一年,苏轼五年前在扬州一寺院墙壁上题的那三首诗传到了政敌的手里,政敌大做文章,捕风捉影,上纲上线,一下子成了陷害苏轼又一新的证据。以第三首诗为例,诗中的“闻好语”政敌认为那是苏轼对先皇神宗的大不敬,是对先皇神宗驾崩的幸灾乐祸。据史料记载,宋神宗是在元丰七年,即一〇八四年三月五日去世的,苏轼这三首诗则写于这一年的五月一日。尽管苏轼三首诗说的是自己的欢乐,也就是说他在寻找安居之地徒然无功之后,欣闻以退休林泉以度日的事。可是那仍然属于国丧期间啊。也就是说苏轼这三首诗,尤其是第三首成了他的政敌弹劾他最严重的理由。这可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个时候,也就是宋哲宗元佑元年(一〇八六年)苏轼的弟弟苏辙也由外地任职回到京城,先是出任御史中丞,第二年出任尚书右丞。眼看兄长又要落入政敌的虎口,苏辙心急如焚,真如热锅上的蚂蚁,想为兄长所想,急为兄长所急,毅然决然地来到太皇太后那儿为兄长苏轼做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在寺院墙壁上的那三首诗在政敌的眼里就是对先皇“大不敬”的罪证,苏轼在政敌的眼里也就成了“忘恩负义于先王的臣子”。苏辙呢?则是这样认为的:“这一年三月,兄长在南京,一定听到了先皇驾崩的消息,心情跟其他人一样万分沉痛,如丧考妣,绝不会在五十六天之后才在扬州听见。”苏辙进一步解释,“‘好语’指的是兄长下山时,听到农人谈到英明的幼主登基,十分欢喜。”聚蚊成雷,秋雨沉舟。太皇太后点头称是,苏轼才躲过这一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足情深——读苏轼(兄弟篇)
苏轼:和你一起怼天怼地,是我最长情的陪伴
苏轼的这首「绝命诗」,其中的兄弟之情感天动地
苏辙|我把皇帝骂到怀疑人生 后来却位极人臣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唐宋八大家中苏辙真的不如苏轼?实际苏辙文若汪洋,丝毫不弱他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