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电图st段压低的原因和预防冠心病

概述
心电图(ECG或者EK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

心电图可反映多项心脏的病态变化,反映心脏的结构改变,也可发现心律失常,还是筛查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

所谓心肌缺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冠心病,新近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冠心病患病人数已经高达1100万,未经合理治疗的患者,最终可能会进展为心肌梗死。在疾病的初期,冠心病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此时冠脉狭窄并不重,只有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才发病,主要出现胸骨后、心前区疼痛,此时做心电图,就会出现ST段压低。而该检查的意义则在提示我们:已经出现心肌缺血了。

当然,ST段压低的幅度不同,参考价值也不一样,一般而言,ST段压低达到0.1mV及以上,那么就可以诊断为心肌缺血,此时应合理治疗,因为再往后发展,可能就会进展为心肌梗死。冠心病的干预原则是改变生活方式 控制基础疾病 合理服药。

今天,我们主要谈谈血脂在冠心病中的干预,因为血脂遗产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从饮食,到血脂异常,均需要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才能将病情控制的可控范围。在饮食方面,冠心病患者应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低脂饮食重在降低甘油三酯,低胆固醇饮食重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者也被称为坏胆固醇。

然而,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往往同时存在,因此冠心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是综合性的,总体而言,需要减少动物油脂、动物肥肉、动物内脏、海鲜等食物的摄入,才能合理控制血脂,而与此同时还应低糖饮食,因为体内的物质转化是相互的,即便减少了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倘若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也会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而肥胖也会引起血脂异常,进一步增加冠脉损害。

在基础疾病的干预方面,冠心病患者不仅需要控制甘油三酯达标,还要降低坏胆固醇。坏胆固醇是引起冠脉病变的罪魁祸首,而甘油三酯也就间接引起动脉硬化,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因此冠心病患者存在血脂异常时,应早期给予药物干预,降低甘油三酯以贝特类药物为主,降低坏胆固醇以他汀类药物为主,相对来讲,冠心病患者更应注重坏胆固醇的控制,已经发生冠心病的患者,至少应将该指标控制在1.8mmol/L以下,而已经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则应将其控制在更低水平,至少应低于1.4mmol/L,才能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他汀如前所述,有降血脂的作用,同时可稳定斑块,降低破裂风险,抗血小板药物则可预防血栓形成。与此同时,还可联用通心络,它一方面可改善循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另一方面它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这一作用类似于他汀。

由于发生冠心病的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而通心络不仅可疏通冠脉,还可改善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情况,可进一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冠心病患者服用该产品可多方面获益。 
历史
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W.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由此开创了体表心电图记录的历史。1924年Einthoven获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今日的心电图机日臻完善。不仅记录清晰、抗干扰能力强、而且便携、并具有自动分析诊断功能。
心电图产生的原理
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称为极化状态。静息状态下,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没有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线。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大量阳离子短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这个过程称为除极。对整体心脏来说,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顺序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细胞除极完成后,细胞膜又排出大量阳离子,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称为复极。同样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称为复极波。由于复极过程相对缓慢,复极波较除极波低。心房的复极波低、且埋于心室的除极波中,体表心电图不易辨认。心室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整个心肌细胞全部复极后,再次恢复极化状态,各部位心肌细胞间没有电位差,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等电位线。
心电图导联
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应心脏的电活动。心脏电极的安放部位如下表。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1~V6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两两电极之间或电极与中央电势端之间组成一个个不同的导联,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两个电极之间组成了双极导联,一个导联为正极,一个导联为负极。双极肢体导联包括Ⅰ导联,Ⅱ导联和Ⅲ导联;电极和中央电势端之间构成了单极导联,此时探测电极为正极,中央电势端为负极。avR、avL、avF、V1、V2、V3、V4、V5、和V6导联均为单极导联。由于avR、avL、avF远离心脏,以中央电端为负极时记录的电位差太小,因此负极为除探查电极以外的其他两个肢体导联的电位之和的均值。由于这样记录增加了avR、avL、avF导联的电位,因此这些导联也被称为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心电图各波及波段的组成
1.P波
正常心脏的电激动从窦房结开始。由于窦房结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所以窦房结的激动首先传导到右心房,通过房间束传到左心房,形成心电图上的P波。P波代表了心房的激动,前半部代表右心房激动,后半部代表左心房的激动。P波时限为0.12秒,高度为0.25mv。当心房扩大,两房间传导出现异常时,P波可表现为高尖或双峰的P波。
2.PR间期
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肌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正常PR间期在0.12~0.20秒。当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出现阻滞,则表现为PR间期的延长或P波之后心室波消失 。
3.QRS波群
激动向下经希氏束、左右束枝同步激动左右心室形成QRS波群。QRS波群代表了心室的除极,激动时限小于0.11秒。当出现心脏左右束枝的传导阻滞、心室扩大或肥厚等情况时,QRS波群出现增宽、变形和时限延长。
4.J点
QRS波结束,ST段开始的交点。代表心室肌细胞全部除极完毕。
5.ST段
心室肌全部除极完成,复极尚未开始的一段时间。此时各部位的心室肌都处于除极状态,细胞之间并没有电位差。因此正常情况下ST段应处于等电位线上。当某部位的心肌出现缺血或坏死的表现,心室在除极完毕后仍存在电位差,此时表现为心电图上ST段发生偏移。
6.T波
之后的T波代表了心室的复极。在QRS波主波向上的导联,T波应与QRS主波方向相同。心电图上T波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心肌缺血时可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T波的高耸可见于高血钾、急性心肌梗死的超急期等。
7.U波
某些导联上T波之后可见U波,目前认为与心室的复极有关。
8.QT间期
代表了心室从除极到复极的时间。正常QT间期为0.44秒。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因此引入了矫正的QT间期(QTC)的概念。其中一种计算方法为QTc=QT/√RR。QT间期的延长往往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
心电图波段
相应心电活动的意义
P波
心房除极
PR间期
房室传导时间
QRS波群
心室除极
ST段
心室除极完成
T波
心室复极化
U波
可能复极化有关
QT间期
心室除极到完全复极的时间
心电向量轴
心电轴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目测法、作图法和查表法 。下表是应用目测法评估心电轴的方向。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由无数心肌细胞组成。心脏在除极与复极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不同方向电偶向量。把不同方向的电偶向量综合成一个向量,构成整个心脏的综合心电向量。心脏向量是一个立体的,有额面、矢状面和水平面的分向量。临床上常用的是心室除极过程中投影在额状面上的分向量的方向。帮助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
额面电轴采用六轴系统。坐标采用±180°的角度标志,以左侧为0°,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每个导联从中心点被分为正负两半,每个相邻导联间的夹角为30°。如果QRS波额面电轴落在0~ 90°为电轴正常;0~-30°为电轴轻度左偏;-30°~-90°为电轴明显左偏; 90°~ 180°为电轴右偏; 180°~ 270°电轴极度右偏。
心电轴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目测法、作图法和查表法 

应用范围包括: 
1.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
2.帮助诊断心律失常。
3.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4.诊断心脏扩大、肥厚。
5.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
6.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读 | 临床必备:心脏猝死预警心电图分析
心电图实例解图系列5-少见的1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致巨大倒置T波
解读心电图
要学会看心电图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
胸导联R波递增不良
早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