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利心”与“同情心”:亚当·斯密的“大一统”社会理论

亚当·斯密,既是经济学之父,也是欧洲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他写《国富论》,说市场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解竞争行为,以此创造了市场经济学说;他写《道德情操论》,说人心中有一个“无私的旁观者”来监督我们的道德选择,以此建立了道德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

亚当·斯密

然而,《国富论》的基础是“自利心”,而《道德情操论》的基础是“同情心”,二者看上去充满矛盾,不像是同一个作者写出的作品。然而,《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表面上的思想冲突,却蕴含着巨大的学术野心,亚当·斯密想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理论。

《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观点

不管从哪个标准来看,《国富论》都是近200年来对宏观经济学发展影响极深的一本书,这本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以及资源分配方式的观点,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经济学家。实事求是地说,亚当·斯密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技巧或许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国富论》就像是一个经济思想的蓄水池,它之前所有对经济体系如何运作的想法,都流进了这个池子,而它之后所有的经济学观点,也都从这个池子流出。

《国富论》

举例来说,20世纪的著名经济学理论,如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的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 theory),或者是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的管制理论(theory of regulation),都可以从《国富论》中找到对应之处。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最重要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自利心(self-interest),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证在竞争市场的前提之下,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会让整个社会的福利达到最大。

学者严复翻译《国富论》为《原富》

这个伟大的洞见,让后世尊称他为经济学之父。当然,自利心后来被发展成了“经济人”假设,不仅在经济学领域,还在管理学、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大放光彩。不过,自利心的立论基础是人类会想尽办法让自己获利最多,这个观点就跟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产生了冲突。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提出了一个著名问题:“为什么一个自私的人,在本性上还是会坚持某些节操……并认定旁人的快乐对他而言是重要的?”亚当·斯密自己解释说:“同情心(sympathy),意即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就是这节操的一种。”同情心让我们产生了利他的冲动。

托马斯·霍布斯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虽然天性有缺陷,但社会却也没有堕落到像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说的“自然战争”的地步,即“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敌人”。那么,社会是以什么方式稳定运行的呢?亚当·斯密表示,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社会契约,而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一个“无私的旁观者(impartial spectator)”。自利的人类所做出的决定,必然会被无私的旁观者加以监督,它会时刻提醒“慷慨的合宜与不公不义的丑恶”。无私的旁观者为所有人设下了一个简单的道德标准:如果你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人,那你将永远受它憎恨,这条标准也被称为道德良知的谴责。

从《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内容入手,我们会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亚当·斯密作为自利心的发明者?怎么又提倡道德情操?

亚当·斯密问题

同时宣扬“自利心”与“同情心”,亚当·斯密的“双面性”曾长期让后世学者相当困惑:作为写出《道德情操论》里那个有同情心,能以无私旁观者角度思考的学者,怎么可能和《国富论》中将自利当作市场基础的作家是同一个人?

自利心

亚当·斯密的两本书对人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为何他的两本书却建立在如此不同的假设上?此即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熊彼得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Das Adam Smith Problem)”。亚当·斯密本人生前对这件事倒是没有任何表示。他在《国富论》中从未提及《道德情操论》,虽然后者是他在36岁就出版的名著,他从未公开讨论过两本书之间的关联,也因此留给后世学者许多发挥与争论的空间。

《国富论》和看不见的手

举例来说,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就批评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只狭隘地聚焦在单纯的交换上,并未讨论生产与分配的问题。另一位著名学者哈耶克,则从二分法的角度解释了亚当·斯密的初衷,他认为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是因为斯密采取了一个历史的角度来写作。在《道德情操论》中所提及的同情心和无私旁观者,在一个相互熟识的小社会中,道德与利他就足以成为维系秩序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诸如伦敦、纽约这样全是陌生人的大都会中,只靠利他是无法生存的,因此人们行为的动机就会转变成利己。哈耶克认为,这表示亚当·斯密了解美德的极限——在几乎都是陌生人的市场体系中与人互动时,无私的旁观者也会无奈同意将自利作为首要考量条件。

对亚当·斯密问题的解释

不管经济学家们如何看待亚当·斯密问题,不少人都认为两本书充满完全对立的观点,这是一个无法辩驳的事实。其实,亚当·斯密的初衷并非“设计”这么一个令人疑惑的困境,他是想建立一个宏大的社会思想体系,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亚当·斯密的想法,逐步看清两本书看似矛盾背后的“和谐”。

亚当·斯密雕塑

首先,亚当·斯密对看似无人计划的人际复杂互动,最后却会产生井然有序的结果,即哈耶克所谓的“自发性的秩序”这种现象十分感兴趣。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尝试解释了这个现象,当他谈到社会的道德标准是如何决定时,回答道:“是由所有人决定的。”每一次的互动,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也都对道德标准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不仅发生在商品与劳务的交易上,也发生在道德标准的形成上。也就是说,关于商品交易和道德的产生,亚当·斯密都认为是“看不见的手”在背后操作。

其实,不管是《道德情操论》或《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从个人行为动机的假设开始,去理解人们商品交易或道德互动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推论整个社会最后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分析是否能让社会更加美好。换句话说,亚当·斯密在这两本书中,讨论的都是人类实际的行为,而非理想中的行为。只是《国富论》聚焦在市场交易的商品,《道德情操论》讨论的是人们的道德互动。他的目的是将商品交易和道德互动背后的逻辑统一起来。然而,这种跨越学科领域的分析可靠吗?

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

1976年,当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出版后,我们发现,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社会也是一条合情合理的方法后,亚当·斯密当年的目标就实现了,商品交易和道德互动背后的逻辑可以统一。也就是说,“亚当·斯密的题”已经解决了。

亚当·斯密理论的意义

当然,一直以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亚当·斯密的思想本就是“铁板一块”,不论是在分析方法或是对人类行为动机的看法上,《国富论》都是《道德情操论》很自然的逻辑延伸。经济史学家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曾说过:“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没读过《道德情操论》,那些读过的人则会发现该书与《国富论》仅仅‘表面上’是不一致的。”布劳格在搜集了大量亚当·斯密的资料后表示,斯密在完成《国富论》后,回头继续修订《道德情操论》,他应该是在构思一个更完整的社会科学架构,只是他没有时间完成。他当年在《国富论》中对《道德情操论》三缄其口,是出于学者的严谨——在得出可信的结论前,他不会妄下断语。

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

如果通读亚当·斯密的两本著作,以无私的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经济体系的运行,我们会发现,整个社会看似无规划的自利竞争,不但给所有人带来福祉,也同时产生道德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就如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问:“这个世界辛苦奔忙,追求财富诠释与卓越,所为何来?”然后在《国富论》中提供了答案:“对所有财富荣誉的追求,都有助于百姓的福祉,这就是正当的理由。”

亚当·斯密通过《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抽象出了人类行为中的“自利心”和“同情心”,并希望将这两种心理活动背后的逻辑连接起来,以此建立起“大一统”的社会理论。他的学术冒险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尝试。

参考资料:

《国富论》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利维坦》托马斯·霍布斯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加里·贝克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国富论》《道德情感论》与亚当·斯密
精彩解读∣姚洋:亚当·斯密和“那只看不见的手”
越是焦虑,越要回归理性
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作者:[英] 亚当·斯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