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吉祥——中国古代祥瑞观念的兴起和门类

汉画像有许多人事画像,这些人事在汉画里都有特定的专用,有的是汉代所信奉的神灵,有的历史故事又带有一定的劝诫作用,有些放在墓门又有辟邪和驱鬼逐戾作用,还有些人造器物更是与人的生前往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汉代人的墓葬观里,这些画像刻在墓中,不言而喻,是肯定带有吉祥寓意的。吉祥人物大多与原始宗教的巫术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祖先被神化,成了降福子孙的神灵,祖先也就有了吉祥的寓意。

自伏羲氏族时期开始,一些英雄人物因为对人类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而在长期传颂中被神化,脱离了常人的局限而变得具有神秘感,具有神奇性,被后世尊为神。随着一代一代的神化,影响也在人们心中也来越扩大,最后成为被固定祭祀的神,一旦他们作为祭祀供奉的对象,他就具有了神性,在先民眼中,他们的魂灵一直存在,人们祭祀他以求庇佑和赐福给子孙,于是就产生了吉祥的意味。

战国、秦汉之际,三皇五帝被奉为神明,一些有德行的圣王被看做圣人。在频繁的造神运动中,越来越多地赋予了这些圣人以吉祥的内涵,成为吉祥人物。他们出生时天有吉兆。《论衡·奇怪篇》曰:"圣人之生,奇鸟吉物之为瑞应。"圣人的长相和身材都有异于常人。如"尧眉八彩","舜二瞳子","文王四乳"等。《论衡·骨相篇》曰:"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干,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斯十二圣者,皆在帝王之位。"圣人继王位时也有吉兆出现。《春秋元命苞》曰:"黄帝坐玄扈洛水上,与大司马容光等临观,凤皇衔图置帝前,帝再拜受图。"宋均注:"玄扈,石室名"又曰:"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皇负图授尧。图以赤为柙,长三尺,广八寸,黄玉捡,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五字。"又曰:"尧游河渚,赤龙负图以出,赤如绨状,龙没图在。"

西王母、东王公

西王母是汉代民间最受崇拜的吉祥人物之一。《宋书·祥瑞下》将西王母列为祥瑞:西王母舜时来献白环白琯。西王母又称金母、王母、西母、西姥等。战国时期,西王母的传说已经广为流传。《山海经》、《庄子》、《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文献均有记载。考古学者曾在殷墟的卜辞中发现有西母之名,但最早记录西王母的是《山海经》,书中五次出现西王母文字。《山海经·西山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喷,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会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一一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西经》:

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枉而东向立。一曰龟山。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早期的西王母是半人半兽、性别不明的神。在《山海经》中她豹尾虎齿而善喷,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到《海内北经》中已经略显人格化的面孔,在《穆天子传》中已成掌管

不死之药的雍容华贵的中年女性的形象。鲁迅说:

《穆天子传》今存,凡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征之事,后一卷记盛姬卒于途次以至反葬,盖即杂书之一篇。传亦言见西王母,而不叙诸异相,其状已颇近于人王。

《穆天子传》记载:

吉日曱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口号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囗乙丑,天子够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谱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百野。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鹤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鼓里鼓簧,中心翔翔。世民之子,唯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食山,乃纪名于食山之石,而树之槐。曰:西王母之山。

周穆王和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在汉代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了古人想象中的人与神的关系。1955 年,陕西绥德征集一块墓门楣画像石上刻有周穆王坐在三只仙鹤牵引的车上向左边西王母方向奔去。上刻榜题周穆王见西王母。1960 年山东嘉祥县城嘉祥村出土一方汉画像石以及嘉祥纸坊镇敬老院出土了一方汉画像石上也刻有周穆王和西王母相会的图像。关于西王母的形象演变,很多人都提出了阶段的分法。在图式上李淞认为,西王母的画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的情节式构图;第二阶段为东汉初期至东汉中期的偶像式构图。

汉画像石上西王母的形象,都是盘坐的女性,张道一先生总结出西王母的特点如下:

1) 宽衣大袖,头上戴胜。即称作方胜的一种首饰。

2) 有的肩生两翼,个别的还是人首蛇身。

3) 有的扶几打坐,或与东王公相并列。

4) 有的高居仙山,或与东王公遥遥相望。

5) 有的坐在龙虎座上。

6) 在她周围有三足乌、九尾狐、玉兔、蟾蜍和羽人等。

汉人认为宇宙是由阴阳二神构成的,西王母的故事到了汉代,人们觉得有了皇后必有皇帝,何以西王母独有母而无公,所以另造出一个东王公来。

将具有一元性质的女神转化为成二元性质的崇拜神画像,于是东汉中期以后,在各类画像中出现了东王公的形象。东王公又称东皇公、木公、东王父等。《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卷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名义考》曰:木,东方之气,有父道,故曰公。金,西方成气,有母道,故曰母。曰王公、王母者,尊之也。《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全国不同地区的东王公画像具有不同的特点。四川地区:东王公不像西王母那样坐在龙虎座上,而是坐在双龙座上。陕北地区:东王公常与西王母对称坐在悬圃之上。在各地汉画中,东王公有时呈鸟首人身,西王母为牛首人身。

1978 年,山东嘉祥宋山出土一方东王公画像,东王公肩立二鸟,左右有马头、鸟首和狗头的羽人执谒板跪侍。汉代的一些东王公身边的从属神——玉兔和蟾蜍也是从西王母画像中复制而来,《淮南子·精神训》: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机。刚柔相成,万物乃形。陕西绥德出土的一对墓门立柱汉画像石,其右门柱上格为牛首形象的西王母坐于仙山神树上,旁边有三青鸟、九尾狐、灵芝瑞草,再下为执篲门吏,一侧为云纹缠绕中的羽人和瑞兽。下格刻一马栓于树上。左门柱上格刻鸡首形象的东王公坐在神树之上,旁边也有三青鸟、九尾狐、灵芝瑞草等,再下为执笏门吏。东王公在东汉章帝、和帝之间出现后,主要的神职为东方主神。山东嘉祥武梁祠东西山墙的最高处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的形象,东王公、西王母两边均刻有仙人和祥禽瑞兽。罗振玉《古镜图录》卷中有多篇言及东王公的铭文。

如上有东王父、西王母。山(仙)人子前侍左右,辟邪喜怒毋央咎。汉代的铜镜中常刻有西王母、东王公画像。如图铜镜圆形、四乳、圆钮钮座,座外围以双方格,外缘饰云气纹。左图神虎、翔龙相对,东王公与神人(疑似西王母,但未刻铭文)相对;车马相对,西王母、东王公相对,皆刻有铭文。

纵观各地西王母和东王公图式,我们还是很能发现各地图式的一些明显差异。如山东地区:山东地区很少有独幅的西王母、东王公画像,山东地区的汉画大多都是多层的,绝大多数下西王母总是位于第一层的中心位置,这体现出汉代人对西王母的崇拜和重视程度。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沂南汉墓墓门东立柱画像,东王公就处在下方。这是因为该图的上部那位将伏羲女娲联袂在一起的神人是东皇太一,在神话世界里,他是位于天界中央——天极中心的的至尊神,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所以,即使是西王母的配偶神东王公,也要屈尊之下。

同样的,在西立柱的上部也有一熊头、鳞身、双臂带翼、张开大嘴的神兽一定也是一位地位高于东王公、西王母的大神,我们分析这位怪兽可能是与太一处于同一等级的三皇五帝中的某一位,据特征,很有可能是黄帝,这需要我们继续去研究和探索。这就引申出另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存在有比西王母地位还要高,权力还要大的神,为什么汉代人如此热烈信奉西王母,而不直接崇拜这些大神。其实道理很简单,神的世界与人间世界一样具有一个严格的等级秩序,民众不能僭级别而越级去求仙于至尊神。汉画像在民间兴盛,西王母具有非常具体而直接的职责,那就是掌管生死药,这也是汉人求仙的当前目的和目标,只有这个目标实现了,才会有资格和能力去信奉或追求更高级别的神。

伏羲女娲

伏羲和女娲的名字,都是战国时才开始出现于记载中的。伏羲是伏羲氏族社会时代祖先崇拜的代表人物,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祖先和人类始祖。伏羲又作伏牺、庖牺、伏羲、宓牺等,亦作牺皇、黄羲。传说他是其母华胥履大人迹而生。《史记·三皇本纪》载:

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诗含神雾》曰: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

《拾遗记·春黄庖牺》卷一曰:

神母游其上,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路史·后纪一》卷十注引《宝椟记》云:

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地(蛇)而孕,十二年生庖羲。

这都是关于伏羲出生的神话传说。关于伏羲的形象,古代传说多为伏羲人首蛇身。《列子·黄帝篇》曰:

庖牺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太平御览》曰:

伏羲人头蛇身。

《帝王世纪》曰:

伏羲风姓,蛇身人首。

《春秋合诚图》曰:

伏羲龙身,牛首,渠肩,达腋,山准,日角,奯目,珠衡,长九尺有一寸,望之广,视之专。

在古代的神话信仰中,蛇具有定期蜕皮的特征,以及冬眠春醒的习性,被认为具有再生的魔力,象征着生命永恒不息。在汉代画像石中,伏羲龙身的形象反映的比较多,山东的画像石中,不仅有人首蛇身的伏羲,而且还有手持规矩或云朵的伏羲、女娲交尾象,这是龙蛇图腾崇拜的真实写照。在嘉祥武梁祠西壁的画像中,右边第一个就是《伏羲女娲》图,题榜曰: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伏羲对人类的非常大,远古时期的各种主要生产技术和发明,几乎都与伏羲有关。传说他上通天文,下察地理。

《周易·系辞下》说伏羲制八卦: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尸子》曰:宓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随着猎物增多,开始驯服圈养动物,原始畜牧业开始萌生。《白虎通》曰:谓之伏羲者何?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言去言去,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伏羲也是嫁娶之礼的制造者。《文选·东都赋》说:"且夫建武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寔始,斯乃伏羲氏之所以基皇德也。"《帝王世纪》曰:"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之先,都陈。至于其工,霸而不已。制嫁娶之礼,未有文章。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从生活用品的发明、社会规范的制定,人类文明的诸多重要发明、创造似乎皆源于伏羲。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伏羲使得先民从单纯的为物种繁衍交配时代,向礼请、乐和、夫妻相敬的时代迈进。

女娲风姓,又称娲皇、女娲娘娘,史记中称女娲氏,自古以来,民间称女娲为人祖。在汉画中其图像所占比重相当大,多为高髻戴胜,人首蛇身,有双手举月,有执规,与伏羲成对偶神的形式出现,两神均有一尾,尾端一般为尖形,蛇尾常常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女娲的记载最早见于《楚辞》、《山海经》、《礼记》等文献。《楚辞·天问》中曰: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它的形象和伏羲差不多,到汉代末伏羲女娲成为稳定的人首蛇身的样貌。《帝王世纪》曰:

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

《山海经·大荒西经》曰: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

西汉末到东汉末是伏羲女娲在史乘上最煊赫的时期。女娲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补天、造人和充当媒神。是汉代信仰中地位显赫、神力巨大的大女神,是恢复宇宙间正常秩序的神圣英雄。最早将二者名字并列的古籍是《淮南子·览冥训》。曰: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舟,抱圆天。

汉代人相信人类是女娲抟黄土造出来的。《风俗通义》曰: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建立了婚姻制度,成为主管婚姻的高禖神和生育神。《绎史》卷三引《风俗通》:

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臵婚姻。

汉画像中的伏羲与女娲成对偶神的形式出现,源于阴阳五行学说在汉代的盛行。汉画中伏羲、女娲常分别手捧日月或规矩。日月和规矩分别象征阴阳和天地。伏羲执规画圆代表天,女娲执矩画方象征地。规矩也成为规划、设计、创造的象征。交尾则象征阴阳协和。汉代人把阴阳之说应用于一切社会和自然现象,热衷于以阴与阳的互动来解释宇宙自然。汉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

伏羲女娲在画面中的布局,除了两人蛇身交缠在一起外,多是对称式的安排。或连臂相亲,或拱手相对,总之都是以非常亲昵而又潇洒自在的动态出现在天空。四川地区石棺画像中多有伏羲女娲画像,如郫县石棺画像伏羲女娲下身蛇尾相缠,上身脸贴着脸,各伸出一手方分别托起日月,另一只胳膊相互搂住对方的脖颈,显得非常亲密恩爱。

神农炎帝

在山东武梁祠西壁画像的第二层刻有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画像。关于三皇五帝的说法,学术界现在多有争论,尚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武梁祠三皇五帝图的出现,为研究汉代人对于三皇五帝的认识有着关键的作用。伏羲与女娲作为人类社会的开创者位于画面的最右侧,右边第二位的是炎帝,之后是黄帝。五帝时代,五帝据五方,南方炎热,故称炎帝炎帝不仅是南方的始祖,也是农耕的始祖,故称神农。炎帝与神农本来是不同的两个神,自秦汉之际《世本》言炎帝神农氏开始,他们的神话就互相渗透,合而为一了。神话中的炎帝形象多为人身牛首,传说神农是其母女登感神龙而生。《帝王世纪》载:

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有乔氏之女,名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

《白虎通·号》: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孝经纬援神契卷下》曰:

神农长八尺有七寸,宏身而牛头,龙颜而大唇,怀成钤,戴玉理。

陶思炎先生认为炎帝的人身牛首,应是首佩牛饰,而角饰又是古代巫师习用的巫具。这种牛首的形象乃是象征着炎帝神农氏的巫师身份。

武梁祠中的神农头戴进贤冠,面向右方,俯首躬身执耒耜,左有榜题十五字,曰: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赈万民。中国人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视炎帝、黄帝为自己的始祖,具有十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自我凝聚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众多文献记述中,神农氏制耒耠鉏鎒,教民耕作;创六十四卦,定日月时序;遍尝百草,宣药疗疾;创制弧矢,以威天下。《淮南子·时则训》云:南方之极……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凤凰即朱雀,乃南方之神鸟,火德之象。炎帝氏族的后裔仍崇拜凤凰,称之为火凤凰。

山东沂南北寨村汉画像石墓中室南壁东段的一幅画像,刻树下两人相对而坐,似在讨论。左边一人刻有榜题:仓颉,右边有榜无字。曾昭燏先生根据《晋书·卫恒传》记载认为右边一人是同仓颉一起研究创造文字的沮涌。张道一先生观察到右边一人手中拿的是一颗分叉的植物,联系到构图与四川新津宝子山崖墓出土的《神农与仓颉》画像极其相似,判定此人是神农而不是沮涌。张道一解释之所以将神农与仓颉联系在一起,是对发明创造者的宣扬。一个是采百草用以治病,一个察鸟兽之文用以造字,是向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获取,具有代表性。

徐州铜山苗山汉墓出土一方汉画像石,画面上一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右手执耜,左手牵着一只丹雀,这个人就是神农炎帝,图下方画一牛肩生羽翼,在吃一棵草,这其实在象征神农氏在尝百草。神农遍尝百草,制耒耠鉏鎒,教民耕作。他是传说中的农业创始者和医药创始者。神农还发明了市场,教会人们用太阳作为标准,当太阳出现在头顶时,人们就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易·系辞下》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在汉代被视为吉祥人物还因为作琴之说。《说文》曰:琴,禁也,神农所作。

《世本·作篇》卷一:神农作琴。《白孔六贴·琴》卷六十二曰:神农氏消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合。炎帝把社会生活的秩序建立在劳动自养的基础上,以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为训辞,正因为神农造福人类使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因而成为神人,天地应以祥瑞。《礼含文嘉》曰:神农修德,作耒耜,地应以醴泉。神农就田作褥,天应以嘉禾。《宋书·符瑞上》曰:炎帝神农氏……有圣德,致大祸之瑞。嘉禾生,醴泉出。是对炎帝勤勉于民生,德治天下,出现一个和谐美满的社会,所以瑞应迭出,祥瑞纷至。

黄帝轩辕氏

黄帝是古代传说中最早统一中国的一个帝王,是华夏部的中原始祖。皇帝的出生也有吉兆出现,传说他的母亲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生黄帝于寿山。黄帝长于姬水,故姓姬;又居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

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

据说轩辕国是个仙境一样的好地方。《山海经·海外西经》云: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

《博物志·外国》卷二曰:

轩辕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渚沃之野。鸾自舞,民食凤卵,饮甘露。

黄帝也作皇帝古人认为是炎帝之后,尧、舜之前的圣人。《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释文:皇帝,本又作黄帝。黄帝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战国时已世之所高,莫若黄帝。两汉时黄帝之学的兴起,黄帝的传说日臻完整。随着五行学说的盛行,加上黄帝主要的活动范围在中央地带,中属土,土呈黄色,故被称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曰: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帝的称呼本身就是一个吉称。《风俗通义·五帝》: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德施四季,与地同功。故先黄以别之也。

汉画像中的黄帝有两种不同的形象。一种是各种文明制度的创制者,表现了帝王之尊。如山东嘉祥武梁祠的黄帝像,头戴冕旒,身着长袍。左边题榜曰: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制衣裳,立公宅。是一位集德行与才智为一身的吉祥神。左卷七十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是安定天下的贤君,是被视为圣王的黄帝:《淮南子·览冥训》言: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黄帝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其统治活动具有开创文明秩序的人文创世之意义。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管子·任法》: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田兆元在《神话与中国社会》中指出,重建王权的最高神——太一和确定民族的共祖——黄帝,为汉代神话的两件大事。

汉画像中另一种黄帝形象则是半人半兽的的形象,《孝经纬援神契卷下》曰:黄帝身逾九尺,附函挺朵,修髯华瘤,河目隆颡,日角龙颜。《春秋元命苞》曰:黄帝龙颜,得天庭阳,上法中宿,取象文昌,戴天履阴,乘教制刚。《山海经·海外西经》曰: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袁珂注曰:古天神多为人面蛇身,,如伏羲、女娲、共工、相柳等是矣;或龙身人头,如雷神、烛龙、鼓等,亦人面蛇身之同型也。此言轩辕国人人面蛇身,固是神子之态,推而言之,古传黄帝或亦当作此形貌也。黄帝又称有熊氏,所以,造型上带有某些动物的特点。江苏徐州铜山苗山出土的墓门前室门东画像石上,画面上方刻日中金鸟图像,旁有熊首人身并的神人,就是黄帝,他身躯魁梧,双脚如爪,背上生有两翼,呼风唤雨。他的身旁是一匹神马,据说就是传说中黄帝升仙时所骑的飞黄,也称乘黄、訾黄。乘马(飞黄)升天,《汉书·礼乐志》应勋注:訾黄一名乘黄,龙翼而马身,黄帝乘之而仙。在汉代肯定是有飞黄腾达的吉祥寓意。祥瑞之兽訾黄与日中金乌、芝草,更是绘出一幅关于黄帝升仙的神话故事。

结语:

天地的祥瑞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事上。人事即指古代神仙信仰、是指古代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人事还指人类的日常生活,所以祥瑞的人事既可以是神仙的出现,如西王母、东王公,也可以是英雄人物,如三皇五帝;有时还是一代名臣,如周公辅成王,也可以是文化英雄,或者是古代的圣人。人为了美好的未来,不仅仅要趋善求美,同时也要避凶除恶,所以祥瑞图式有时是以相反的形式表现的,如巫术仪式,傩舞驱邪,铺首衔环等。

总之,汉画像的祥瑞图式,代表了汉代人的真善美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经过当时艺人的明确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了。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的工匠有不同的艺术修养和技法,但是,其创作基本上是按照当时的流行观念进行的,说明艺术设计也是表现人类智慧的最主要的方式,它以直觉的表现性,成为艺术传达的最基本的形式。这种民族深层的设计理念,今天仍存活在民族艺术设计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经》记载的十大上古大神:刑天、帝俊、少昊、蚩尤、太昊、娲皇
郭鸿志丨论蚩尤是伏羲后代——华夏先民
中国神话传说大全之三皇五帝
古蜀文明背后的外星身影——破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另类密码
上古传说神话,有多少是你没有听过的1
河南南阳汉画馆 天象与神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