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姥姥的口述历史:80年前的东北农村人是怎样生活的?

日伪时期的东北,曾一度有过畸形的繁荣,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大都市,但农村地区,依然是千百年来不变的老样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守、贫瘠、匮乏。姥姥所在的赵家庄离哈尔滨不过60多公里,却是两个世界。

姥姥是家中第一个孩子,她出生的时候(1936年),太姥爷22岁,太姥姥20岁,在当时的农村,这个年龄已经算晚婚了。太姥姥和太姥爷一共生育了10个子女,其中2个孩子不到百日夭折,活下来4子4女。在姥姥之后,家中每隔两年便有一个孩子降生,深受多子之苦。但太姥姥和太姥爷没有抛弃任何一个孩子,历尽艰辛将孩子们养大。

姥姥长到八九岁,到了上学的年龄,那时农村虽然落后,但毕竟不是大清朝了,生活能过得去的人家也会送孩子上学。姥姥看到同龄的玩伴陆陆续续去了学堂非常羡慕,很想去上学,但太姥姥死活不让去,理由是家里人口越来越多,需要有人帮她做家务,姥姥也抗争过,尤其是在看到家里妹妹们都上学之后,可无论如何抗争,太姥姥就是不让去,理由始终是那个理由,要帮忙做家务。姥姥天性聪颖,过目不忘,是所有兄弟姐妹中天赋最高的,但偏偏就她没有机会读书,没能上学成为她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晚年她每每和家人谈起,仍觉意难平。

如果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太姥姥和太姥爷不是好父母,太姥姥脾气非常暴躁,从来不曾柔声细语的和孩子说话,孩子稍有错误动辄打骂,太姥爷老实木讷,根本不会和儿女沟通,但对于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的太姥姥和太姥爷来说,他们实在顾不得这些,家里每隔两年就会降生一个孩子,多一张吃饭的嘴,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做父母的心里就只剩下一个想法,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吃上饭,活下去,一家人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吃饭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进行。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真义,只有姥姥那一代人才会懂得吧。

为了吃饭,太姥爷每天早出晚归在庄稼地里忙活,整地,播种,施肥,除草……,在没有机械,没有化肥和农药的年代,地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太姥姥则带着年幼的姥姥在家里做饭做家务。那时没有精米细面,主食以粗粮为主,如土豆,玉米面,高粱米,粗面,姥姥家就用这几种食材做成食物,就着咸菜吃。

姥姥家是中农,就那么一点地,要维持越来越庞大的家族人口的生计,还要赡养姥姥的爷爷奶奶,太姥姥只能精打细算。

家中最好的主食,用玉米面和粗面粉蒸的馒头和窝头,要给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男人吃,女人和孩子一般时候吃不着。家里养了几只鸡,偶尔下几个鸡蛋,那是特别珍贵的食材,做成鸡蛋羹,只有老人和出生不久的孩子才能享用。

姥姥和太姥姥吃得最多的食物就是土豆,大碴粥(一种玉米粒熬成的粥),高粱米饭,和腌制得特别咸的咸菜,为什么要腌特得别咸呢?为了让大家少吃点,能省一口是一口。

除了按照劳动贡献分配食物,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餐桌上的食材也随着四季的轮转而改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吃的也比较丰富和充足,土豆,蔬菜,玉米面,小米,高粱米,窝头,大人孩子都能吃饱。秋天也要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足准备,尤其是在东北,应对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准备工作更是重要。那时没有冰箱,但生活经验丰富的太姥姥还是有很多办法把食材留到冬天:土豆,白菜和萝卜,放在院子的地窖里面,把地窖的入口封好,保存一冬天没问题;豆角,角瓜,窝瓜切成条条晾晒成干菜,茄子切成块儿晾成茄子干,留着冬天吃;萝卜,芥菜和芥菜缨子,卜留克(学名芜菁甘蓝)洗干净放在坛子里,放大把大把的盐,再把坛子口密封好,冬天和春天吃的咸菜就做好了;10月树叶掉落的时候开始腌酸菜,腌上一个多月,冬天来临就可以炖酸菜吃了。

冬天生存条件最恶劣,吃得也最好。姥姥家养了一头猪和几只鸡,腊月一到就开始杀鸡宰猪,东北冬天的室外是天然大冰箱,猪肉分成小块放到院子里藏好,每次做菜放一点点,一头猪能吃小半年。猪肥肉熬出荤油,家里一年做菜的用油就有啦。剃完猪肉剩下的骨头也不能扔,炖酸菜时放里,酸菜吃完了再把骨头捞出来留着,下次炖酸菜时再放,这骨头要熬到什么时候呢?熬到没有肉和骨髓了不能扔,连软骨都熬掉了也不行,要熬到那骨头上面都没有油亮的光泽了,乌秃秃的连狗都不愿意多看一眼的时候,才会扔掉。我曾问姥姥为什么不多养几头猪呢?姥姥说养不起啊,人吃的粮食都不够哪有给猪吃的,只能给猪吃野菜,养一头已经很难了。

过年是姥姥和弟弟妹妹们一年最高兴的时刻,太姥姥会包好吃的酸菜猪肉馅的饺子,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有鸡有肉有排骨,还会买点瓜子,花生,糖块儿和冻梨,这些东西现在看来都太普通,但那时可是孩子们一年才能吃上一回的,冻梨更是孩子们冬天唯一能吃到的水果。

过了冬天,春天就难捱了,没有新鲜菜也没有肉,离收获得季节还远着呢,只能靠储存的粮食,蔬菜和干菜,咸菜充饥,春天太姥姥会带着姥姥去挖野菜,把野菜和玉米面和在一起烙饼吃。野菜玉米面饼和高粱米饭是一家人春天的主粮。春天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大酱。做酱的准备工作从腊月就开始了,先用大锅烀黄豆,把烀熟的黄豆做成长方向的块状,称为酱块子,用纸包好,放到柜子顶上,等黄豆慢慢发酵,到了农历4月份取下酱块,开始制作大酱,那时东北农村的妇女都会做大酱,太姥姥也不例外,她还把这个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们。

夏天随着园子里的蔬菜渐渐长出来,餐桌上的食物也丰富起来。姥姥家的小园子,种有西红柿,茄子,萝卜,白菜,豆角,角瓜等各类北方常见的蔬菜。姥姥家附近没有河,一家人很难吃到鱼肉等水产。夏天常常有人推着小车来村子里卖鱼,她家买不起鱼,可姥姥想吃鱼呀,她就悄悄跟在卖鱼的人后面,等待偶尔幸运女神光顾,让某条鱼从车子里蹦出来,她就趁着卖鱼的人不注意偷偷捡回去吃。

为了节省粮食,一年四季,姥姥家每天都只吃两餐,不止姥姥家,村里的农民大都这样。

哪怕是这样精细的算计,随着家里人口越来越多,粮食也总不够吃,姥姥七岁的时候,有段时间家里实在没粮了,太姥姥只好带着姥姥去村里地主家要饭,村里的小地主家底也不丰厚,吃不起精米白面,只能说比农民稍微好那么一点,家里粮食够吃,但那地主人还不坏,每次太姥姥带着姥姥去,地主家里当天吃什么就给点什么,一般都是给一碗玉米面或小米粥。

再后来,太姥姥又想到了一个节约粮食的办法,那就是从她自己嘴里节约。每次吃饭的时候她都少吃一些,实在饿得不行了,她就去大路上捡马粪,马粪里面有些未消化的粮食可以吃,她把马粪里面的粮食挑出来,等孩子们睡着了偷偷弄熟了吃。

身为家中的长女,姥姥特别懂事,看母亲为了孩子如此牺牲自己,她也少吃,从不和弟弟妹妹们抢食物,太姥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经常在做饭时留下一点饭菜,等其他孩子不在时偷偷拿给姥姥吃。

说完了吃,再说穿。姥姥虽然是家中第一个孩子,但也没有新衣服穿,她穿的都是大人们的旧衣。太姥姥把大人穿旧的衣服重新裁剪拼接,改成姥姥能穿的衣服,姥姥穿完了给二妹穿,二妹穿完三妹穿,穿坏了缝缝补补接着穿。

作为中农家庭,姥姥家住的是旧时农村最常见的土房,房顶铺的是茅草,房子呈长方形,典型的东北农村套娃式户型,套娃式户型怎么讲?就是一个房间连着另一个房间,要穿过外面的房间才能进去里面那个。

姥姥家有三个房间,姥姥爷爷奶奶一间,姥姥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一间,姥姥和几个年长的姐妹一间房,每个房间都特别小,只有几平米,房间里没有床,都是东北农村特有的土炕,姥姥家穷,炕上没有铺褥子,只铺了一个炕席,睡觉时感觉特别硬,早上起来后背都被硌出深深的印痕,姥姥和几个姐妹共用一床旧被子,被子不大也不厚,为了保暖她们只能挤在一起睡,翻个身都困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没有暖气,冬季取暖全靠烧土炕带来的热量。烧炕时要用秸秆和柴火,这些东西在灶台里燃烧后产生的草木灰会随着火苗进入炕洞,积累多了堵塞炕洞和烟道,就会导致土炕冒烟,这时就要把炕扒开,拿一个长柄的小铲子伸到炕洞里面掏灰,堵的严重时能掏好几桶。

姥姥家每年都会在冬天来之前掏一次炕洞,但掏完没多久就又堵了,一烧炕就冒烟。掏炕洞是个大工程,需要家人一起协作,一年只能掏几次,即使冒烟也不能再掏。所以童年的姥姥在冬天总是过得很艰难,不烧炕冻得脑壳疼,一烧炕又被烟呛得难受。现在的北方农村,基本上家家都有暖气,在炕上铺一层厚厚的褥子,睡在上面暖呼呼的很舒服,但在80年前的东北,睡炕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姥姥童年最恐惧的事情就是夜里上厕所,那时农村厕所都在屋外,就是用几块破旧木板搭建的简易厕所,晚上太姥姥会在门厅放一个尿桶,方便家人起夜。姥姥的房间在最里面,去到门厅要穿过好几个房间,农村的夜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姥姥家里就一个煤油灯,轻易舍不得点灯,她只能摸索着穿过几个房间走到门厅,虽然来回只有短短的几十步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却走的特别艰难,看不见路,又害怕黑,还不敢弄出动静,把太姥姥吵醒就要被骂。

姥姥那一代人的童年生活非常匮乏,缺衣少食不说,更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为了哄孩子们开心,姥姥的爷爷经常给孙子孙女们讲故事,说谜语,听爷爷讲故事成了孩子们一天最快乐的时光。有一次,爷爷故做玄虚的说,1000捆谷草,垛500个大垛,每垛垛几捆?你们谁猜对了我有奖励,调皮的爷爷还特别强调一定要垛成大垛,这一个大字可彻底把孩子们困住了,一垛要有多少捆才算大呢?孩子们苦思冥想,最后还是没猜出来。这件事姥姥给我讲过很多次,每次讲起来她都很开心,还感慨的说,你看那时的孩子多傻呀!听爷爷讲故事,猜谜语,是姥姥暗淡的童年里为数不多的亮色。

除了生活条件差以外,姥姥的童年,大抵是平静的,因为不用上学,没有学业的压力,她每天睡到自然醒,起床后吃完一顿简陋的早饭,就帮太姥姥干活,做家务,做女红,姥姥从太姥姥那里学了一身缝纫刺绣的好手艺。

后记


艰苦的童年生活对姥姥一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更塑造了她独特的个性:节俭,淡然。

姥姥一生节俭,哪怕她晚年时社会生活普遍已经非常富足了,她依然保持着极端节俭的生活习惯,衣服破了补了又补,家里人都看不下去,她就是不扔,东西坏了也总是舍不得扔。

但姥姥节俭却不吝啬,她对家人和朋友都非常慷慨。妈妈小的时候,姥姥给她很多零花钱,妈妈每天都买一根纯奶做的大冰棍吃,把同学都羡慕得不得了。姥姥年纪大了以后都不关心自己卡里有多少钱,对吃穿也没要求,家人做什么她就吃什么,穿的只要保暖就行,好像对金钱,贵贱这些东西都没有概念。

我以前一直以为节俭是她的生活习惯,但现在才明白,她并不是习惯于节俭,而是秉持着一种传统的价值观:珍惜物命,敬畏自然。在她看来,每一件衣物,每一个器件,每一种食物都是珍贵的,这里面饱含着自然慷慨的馈赠和人类辛勤的劳动。因为敬畏自然,尊重劳动,所以她节俭;因为一辈子经历了社会的沧桑巨变,看了太多世事无常,所以她对金钱和物质淡然。

姥姥没上过一天学,没听过一句圣人的道理,但她的所作所为,却恰恰契合了圣人之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秋杂俎:亲情琐忆
一、苦乐童年
「年度小说推荐」陈寿昌|老伴·闺女
张学军(石家庄) || 感念永恒的春晖(上)
小宝宝能抬头啦
妈妈的土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