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脑室系​统解剖
脑室

脑质内部的室管系统。在大脑半球内有左、右侧脑室;在间脑内有第3脑室;小脑和延髓、脑桥之间为第4脑室;第3脑室和第4脑室由中脑导水管相连。脑室内含脉络丛,产生脑脊液充溢脑室并注入蛛网膜下腔滋养神经组织,作为一种缓冲介质保护脑组织免受震荡。如果脑室系统某部发生梗阻,则产生阻塞性脑积水。

侧脑室

侧脑室由额角、体部、颞角、枕角组成,额角和体部的内侧壁为透明隔。

胼胝体和额角密切相关,胼胝体的下方和膝部形成了脑侧室前角的顶部和侧壁,室间孔为前角的后界。

侧壁是尾状核头的中间区。沿侧脑室前角底及侧壁可见2~4条小静脉汇聚,并形成尾状核前静脉,在室间孔附近加入丘纹静脉。

侧脑室体部是从室间孔后至透明隔后缘,将穹隆和胼胝体连接起来。下壁是丘脑,顶部是胼胝体,侧壁是尾状核体部,中间内侧壁是透明隔。

侧脑室的下壁有脉络裂,脉络丛位于其中,在穹隆和丘脑之间,并位于透明隔的外下方。在此处穹隆呈带状,在此处穹隆呈带状,组织学上为两层结构,由室管膜和脉络膜组成,丘脑穹隆带的直径小于10mm,脉络丛从室间孔延伸至颞角,长度48~58mm,包绕丘脑的上、下后面,双侧脉络裂及脉络丛的下方是三脑室的顶部。

脉络丛在透明隔下方长度为20~30mm,在体部(穹隆和丘脑枕之间)11~15mm,在侧脑室的体部可见一些重要的血管,有隔后静脉、尾状核后静脉、丘脑纹状体静脉、脉络膜中、后动脉分支。隔后静脉由胼胝体体部的透明隔静脉(常为2~4条)汇集而成,在室间孔处加入丘纹静脉,隔后静脉长多为10~12mm。尾状核后静脉沿侧脑室壁走行在室间孔附近,汇入丘纹静脉。丘纹静脉可以作为内镜术野的重要标志,它沿着丘脑尾状核沟走行,多在24~26mm之间,经室间孔入第三脑室,到达前髓帆,汇入大脑前静脉。发自脉络丛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和后内侧动脉的分支多清楚可辨,两血管均来自于环池和脚间池。经额角进入侧脑室,常可见内侧方的半透明结构,即透明隔,透明隔是位于两侧脑室之间的双层半透明结构,范围从胼胝体膝部嘴部至穹隆,前后径长39~41mm,高12~14mm,高度在室间孔水平12~14mm,在前角水平8、5~10mm,侧脑室体部7~9mm,以室间孔为界将透明隔分为两部分,前部位于前角,面积390~400mm2,后部位于侧脑室体部面积510~530mm2。在透明隔上无动脉血管,有数量不等的隔静脉,在室间孔后缘有丘纹静脉,1~3条不等,平均长度16~35mm。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大部分位于两侧视丘之间,呈狭长间隙,前上方经室间孔与侧脑室沟通,后下方与中脑导水管相连。矢状面近似四边形,高2、5~3cm,前后径稍长。第三脑室中心稍上方,有一连接左右视丘的灰质块,称中间联合或中间块。第三脑室前下方有两个隐窝,稍上一隐窝伸入视交叉之上,称视隐窝;稍下方有一隐窝,伸入垂体蒂中,形如漏斗称漏斗隐窝。前壁下部为终板,上部为前连合、穹窿。穹窿与视丘之间为室间孔所在。顶为一层上皮构成的中间帆,有脉络膜丛伸入。后为松果体、后连合和中脑导水管。第三脑室底自前向后依次为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后穿质、大脑脚和中间被盖。侧壁为视丘和下视丘内面。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是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一个间隙,上接中脑导水管通第三脑室,下接脊髓中央管。底为菱形窝,室顶朝向小脑,形如帐篷。脑室向两侧扩展,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其末端开口形成外侧孔(Luscgha孔),通向蛛网膜下腔。

第四脑室借其顶上的三个孔与蛛网膜下腔相交通,外侧孔位于脑桥小脑角处,内侧为绳状体,外侧为小脑。靠近菱形窝下角处的孔为正中孔(Magendie孔),其下界为闩,脑室内的脑脊液向下经此三孔可直接通入蛛网膜下腔。

第四脑室底呈菱形,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呈三角形,尖向上,通向中脑导水管;中部宽,向外到达侧隐窝;下部亦呈三角形,尖向下,通封闭的中央管。中部表面有横行的纤维束称为髓纹,借此确定桥脑和延髓的分界。

髓纹以上靠外侧的浅凹为上凹,内侧的圆形隆起称为面丘,其深部有面神经绕过外展神经核。面丘以下连接内侧隆起,内侧隆起的外缘为界沟,它是三叉神经内侧的运动核和外侧感觉核的分界。

菱形窝最下端(第四脑室下角)形成三角形薄板称为闩,闩部的脑脊液动力学变化与颈髓空洞的形成关系密切。


脉络丛

呈皱折状突入室腔内,由富含血管的软膜和室管膜构成。室管膜形成一层脉络丛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由单层立方或柱状细胞组成。这些上皮细胞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胞质富含线粒体,胞核大而圆。脉络丛见于第三、四脑室顶及侧脑室的部分侧壁。

我对脑室系统解剖的理解

News Watch

  • 脑室系统的解剖大脑核心结构(间脑和基底神经节)结合起来学习可能更容易理解。

  • 清晰认识穹窿的走行和室间孔的构成对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理解非常关键。

  • 理解室管膜的转折——脉络带、穹窿带、伞带、丘脑带、终纹带,对构成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各壁的结构空间结构关系会有更深的理解。

  • 胼胝体与侧脑室的关系。

一、间脑其实就是各种“***丘脑”的总和。包括:

  • 前下方的下丘脑和底丘脑;

  • 后上方的背侧丘脑、上丘脑和后丘脑。

二、基底节:该术语用来指代已知参与运动控制的基底前脑核中脑区域

  • 结构角度包括: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

  • 功能角度包括:纹状体+屏状核+杏仁核+黑质+红核+底丘脑。


三、穹窿

1、穹窿的内部由投射纤维、连合纤维和联络纤维组成。

  • 穹窿中的投射纤维起自海马,投射到下丘脑的乳头体的神经元。

  • 穹窿连合纤维在胼胝体压部的下方与对侧穹窿交叉,终止于对侧海马。

  • 穹窿内的联络纤维连接海马与邻近的海马旁回和隔区。

2、穹窿的走行:是海马结构的主要传出纤维,是成对的束状结构,分别由颞叶内的海马开始,相继绕经丘脑的后方和后上面,在第三脑室上方逐渐靠拢,行至室间孔的前方则转折向下沉入两侧的丘脑下部,最后止于乳头体。

3、穹窿大体结构组成(从前向后):

  • 穹窿柱(隐部连于乳头体;游离部构成室间孔前壁)。

  • 穹窿体(两侧穹窿体之间有穹窿间连合)。

  • 穹窿脚

  • 穹窿伞(个人理解与海马伞为同一结构)

四、室间孔

  • 前壁:穹窿柱,再往前就是前连合。

  • 后壁:背侧丘脑前端。

  • 上壁:穹窿体。

  • 外侧壁:非常重要——内囊膝部。

五、脑室内室管膜的转折

  • 终纹带:侧脑室内围绕终纹的室管膜转折。(个人理解)

  • 脉络带:侧脑室内脉络膜边缘的室管膜转折。(个人理解)

  • 穹窿带:侧脑室内围绕穹隆(脚、体、柱)的室管膜转折。

  • 伞带:侧脑室内海马伞处的室管膜转折。

  • 丘脑带:第三脑室内丘脑与穹窿体之间的室管膜转折。

六、胼胝体与侧脑室的关系

  • 小钳(额钳):侧脑室额角的前下壁。

  • 胼胝体体部:侧脑室额角和体部的顶壁。

  • 胼胝体毯:侧脑室后角的外侧壁。

  • 大钳(枕钳):侧脑室后角的内侧壁。

六、后上方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

七、侧后方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

八、底面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

九、断层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

十、侧脑室和第三脑室与间脑和基底节的关系示意图:

参考书目

《inderbir singh’s textbook of humanneuroanatomy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tenth edition》

《Sobotta Atlas of Human Anatomy, Vol.3, 15th ed》

《fitzgerald's clinical neuroanatomy and neuroscience,7ed》

《neuroanatomy an atlas of structure,sections and system,eighth edition》

《gray’s clinical neuroanatomy: the anatomicbasis for clinical neuroscienc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脑的手术解剖图谱--Hung Tzu Wen, Albert L. Rhoton Jr,Ant?n...
美图联播 ▏史上最全三脑室解剖图谱
三脑室解剖
大脑解剖知识学习笔记
Ribas大脑构架解剖视频学习笔记
脑的应用解剖之五 脑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