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记“酒缸”--老骥伏枥

*老北京杂谈兼“回首往事”

赵记“酒缸”

“赵记酒缸”,是老北京典型的被称作“酒缸”的酒馆儿。出我家昔日所住的胡同东口儿,向右拐弯儿,约走20米左右,就是一个小十字路口儿,如今这十字路口儿及其周围建筑,早已融入现在的北京站大街前的十字路口。“赵记酒缸”就位于当年这十字路口儿的西南角儿,也是路口儿南边那条南北走向街道西侧的第一家。这一间门脸儿的“酒缸”的临街门窗都是黑色硬木做的,门窗雕刻着花纹图案,堪称古色古香。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的长方形“木匾”,上书“赵记”两个棕黄色大字。这临街的铺面儿房,房檐儿宽大,使得“酒缸”门前有一块面积很大的长方形地面儿,由于上面有房檐儿遮着,所以夏季逢下雨时,这“酒缸”门前可供十几个人避雨。房檐儿上一根儿约1丈长的直立的竹竿儿上,上面悬挂着一面正方形的黑布,那就是老北京人所称的“幌子”。这“赵记酒缸”的那2尺见方的黑色幌子中央是一个白色的圆形面儿,上面用红笔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以用来招揽客人。由于位于十字路口儿,周围又都是低矮的平房,所以这高高飘着的黑布上那个“酒”字格外显眼。

“赵记酒缸”室内有5张桌子,其中左边两个就是“酒缸加木盖儿”,即埋在地下半截的两口大酒缸,缸上分别放着两个圆形木板,这两块朱红色木板作为桌面儿,可坐8——9人饮酒;右边有三张长方形桌面儿的木桌,每张可坐4人饮酒。在当时,这“赵记酒缸”就算是较大的酒馆儿了。特别是从街上就可以看见的那两口大缸,人们就知道这家儿酒馆儿完全符合北京城“酒缸”的标准。

走进“赵记酒缸”那两扇敞开的木制店门,迎面是宽条儿形的木头玻璃柜台,台面儿左端放着三四个黑色酒坛子,上面用红布包着的木塞儿盖着,酒坛旁边的一个小木头架子上放着容量大小不同的“酒提子”,即一种盛酒的竹木制品,相当于“水舀子”。酒提子分1两、2两、4两等几种容量的容器。我曾经看见有介绍“酒缸”的文章中,说酒提子有半斤(5两)、1斤容量的,对此我有异议,因为当时还未实行10两1斤的容制,也没看见有1斤容量的酒提子。如有客人买1两酒,掌柜的或伙计就用最小容量的酒提子舀酒,要是买3两酒呢,则用2两、1两容量的两个酒提子各舀一“提”。掌柜的在盛酒时,决不会让客人吃亏。

要说那“酒缸”柜台(两层)里摆放的酒菜儿,真是又丰富,价格又便宜。我父母从来不到“酒缸”买酒招待客人,但是偶尔会买几个下酒菜儿,因为那下酒菜儿做得就是地道。我和这“赵记酒缸”掌柜的二小子经常在一起玩儿,上小学又在同一所学校,他又总是拉着我一起走,顺便去他家看看。所以倒也经常光顾这“赵记酒缸”。在铺子里的柜台后面墙的左边,有一个挂着布帘儿的门,那是通往这铺子后面那小院儿的门儿,小院儿里的几间住房,除了“操作间”,就是掌柜的一家的住房,这“酒缸”的伙计也是掌柜的亲侄子,可谓“家族企业”。

由于经常进出这“赵记酒缸”,所以得以观看那柜台里的酒菜儿。至于随着四季变化,这酒菜儿如何变化,我从来没有关注和观察过,小孩子吗,也不懂,但是仅那每天常备的酒菜儿,就在我眼里显得琳琅满目、目不暇接。那一个个白瓷盘儿里分别装有猪头肉、开花豆儿、煮花生米、豆腐丝儿、炸咯吱盒儿、肉皮冻儿、煮毛豆、拍黄瓜、酱牛肉、酱猪口条、熏鸡蛋、咸鸭蛋,等等。我去“酒缸”玩儿时,有时候那掌柜的给我抓一把开花豆儿让我吃,但是我从来没吃过,因为我牢记我母亲的嘱咐,即“不随便吃人家的东西”。

我喜欢看客人喝酒聊天儿的情景,他们的谈话我似懂非懂,但是有些我听得明白,其中不少话还是老北京人常挂在嘴边儿的至理名言,如什么“交友满天下,知心有几人”、“人呀,就得厚道,只有老老实实、厚厚道道的人才可交”、“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棒打出孝子,娇养忤逆儿”、“眼里没父母,在外别交朋友”,等等。

我们胡同里的邻居也经常去买酒,在“赵记酒缸”遇见我认识的邻居大爷、叔叔,我总要叫一声。他们看见我这么懂礼貌,都很喜欢我,有的大爷会拿起一片儿猪头肉非让我吃,我当然也不吃。

既然是“赵记酒缸”,那掌柜的自然姓赵啦。这赵掌柜的50岁左右,中等身材微胖,头发有些灰白,说话总是笑眯眯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儿,而且善于顺情说好话儿,人称“和气的掌柜”。赵掌柜虽然是开酒馆儿的,但是肚子里可有学问。听他和客人聊天儿时,客人们谈到什么,他都知道;客人谈话引起他的兴趣而插话时,那话说得总是恰到好处。赵掌柜的还是个调和矛盾的高手儿,遇见有客人喝高了,彼此说着说着就要吵起来时,赵掌柜过去说上几句,这哥儿俩立刻“一团云雾散”了。所以这“赵记酒缸”倒也没有看见客人撒酒疯儿或争吵现象。柜台前不忙时,赵掌柜会回到里院儿屋子里和我聊几句。他会背诵《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等古书,也似乎熟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与我这个小孩子聊天儿时,有一次他从自己的姓“赵”字讲起,给我们讲“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千里送京娘”等故事和传说,有时候我们听得稀里糊涂的,但却很爱听,觉得赵掌柜讲这些和“说书人”一样。因为他的二儿子是我同学,所以我称呼他“赵伯伯”。当时,我所住胡同里有些人管赵伯伯叫“老西儿”,我不知道什么意思,问我父母,才知道赵伯伯一家是山西人,但是我听他家人说话大多没有外地口音,只是赵伯母说话有时能听出点儿外地口音。

这“赵记酒缸”里有白干儿酒、高粱烧酒等。附近居民有喜欢喝两口儿的,经常拿个酒瓶子来买几两酒,外带几个下酒菜儿。在这里喝酒的客人赶上午饭或晚饭时间,干脆就在这里就餐,或自己到“酒缸”对面儿那家烧饼铺买几个烧饼夹猪头肉或酱牛肉吃;或请赵掌柜的到附近饭馆“叫”几个菜,赵掌柜总是有求必应,这也拉住不少“回头客”。

记得我小时候,已经经历了不少“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等。那时候,每逢“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北京市都要举行大规模群众游行庆祝活动。每逢这样的日子,就会有人在“赵记酒缸”房檐下的侧面墙壁和南墙上贴几条彩色长条儿纸,上面写着标语口号;这“赵记酒缸”连同其所在街道的店铺店门上方,都会插上一杆国旗;逢游行队伍经过时,这酒馆也会停业半天或一天。在开展政治运动期间,有些客人也在这铺子里谈论几句对所开展“运动”的看法等。遇到这类谈话,赵掌柜的就会笑眯眯地走过去插话,故意把话题往其他方面引,这大概还是遵循过去流传的“莫谈国事”的规矩吧。当然,社会性质已经变了,已经到了新中国时代了,但是客人酒后难免嘴没“把门儿”的,万一胡说八道,这赵掌柜就有点担当不起了!

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我是个青年人,要是在“赵记酒缸”蹲点儿体验生活,说不定积累的资料能写一部像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那样的剧本。当然,我是不会写剧本的,只是说那素材丰富。如果我稍稍介绍几句充满京味儿的客人谈话,听多了您也就知道什么是“老北京人”啦。如这位正在喝酒,一个熟人走进“酒缸”,一看见这位喝酒,立刻会打招呼说:“哟,二哥,您喝着那?”那位喝酒的必然回答:“喝着,喝着,怎么兄弟也喝二两?”当对方回答也来喝酒时,这位正在喝酒的就会说:“得勒,兄弟!您还花钱干吗,这有现成儿的,我正好打多了,来吧,哥儿俩一块儿喝两盅儿吧!”说着,这位就招呼掌柜的再拿个酒杯和一双筷子,于是那位也就不推辞了,二人坐下喝酒聊天儿了。这充分反映老北京人之间那朴实、和谐的关系,也凸显那句老话儿——烟酒不分家!

记得是我上小学二年级那年,赵掌柜的“赵记酒缸”关闭了。很快,他和全家不知搬到什么地方去了。当地人们在谈起“赵记酒缸”时,留恋之情总是溢于言表。就是我现在遇见老邻居谈到“赵记酒缸”时,也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志 | 大酒缸:曾是北京爷们儿最爱的去处,现在的三里屯根本没法比!
旧时,大酒缸--彦子
酒与曲艺——曲韵沁芳
家庭自酿黄酒
漫话老北京 | 夏日里老北京人爱喝什么酒?
夏日迎来啤酒盛宴,老北京人都爱喝什么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