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样的原生家庭,注定无法让孩子拥有“欢喜”的人生

幸运的人,用原生家庭的温暖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一生都用来治愈原生家庭的伤痛。

1、都是为了你好

这个暑假,一部都市家庭情感剧《小欢喜》正在热播。

该剧聚焦于三个备战高考的家庭,他们不仅面临着高考的升学压力,更要挑战亲子关系中的各种教育难题。

剧情一开始,把镜头对准了方圆一家。即将升入高三的方一凡丝毫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便招来童文洁一阵咆哮:

“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你没错,是我错了,我就不应该生你。”“我都是为你好。”“跟你爸一个德行!” “你脑子里天天在想什么,你对得起我吗?”

很多网友纷纷感叹:我以为穿越了呢!看到童文洁,就仿佛看到我亲妈。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款妈”!我妈也是这样说我,简直一模一样!

童文洁的这段话似乎是天下妈妈的心声和口头禅,只要孩子不听话,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就会搬出这样一段话来进行评判和说教,以此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失望。

再看看另一组家庭:宋倩为了一心陪读高三的女儿英子,索性辞掉公办教师的工作;为了给英子打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给书房装上隔音墙;并且在书房打造一面玻璃窗,随时监视英子;担心孩子身体缺营养,炖粥煲汤变着花样做;英子每一次考试成绩与排名都谙熟于心,大数据分析学习成绩变化;亲自钻研考试试题,期中考前还要给女儿出卷子练手;严防死堵前夫看望女儿,怕打扰英子学习……

她对女儿的要求简单粗暴:700分以上,清华北大任选其一。

可是,在妈妈无微不至的高压关心下,英子被推得越来越远。她对妈妈又烦又怕,在妈妈的严格要求下,慢慢失去了自我。于是她开始整晚整晚地失眠,精神恍惚,甚至跳河自杀。

“都是为了你好”,这是一句最毒的情话。

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控制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必须这么做。”

“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所以你必须要听我的。”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一生气,英子就立马去认错,甚至可以说是在迎合,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妈妈的情绪和感受,不停地试探和讨好。

2、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昨天在公园看到让人心疼的一幕。

一位妈妈对荡秋千的儿子说:你已经玩了半个小时了,赶紧回家。你再玩的话,我就不要你了。

大约3岁的孩子依然沉浸在玩耍的喜悦中,丝毫没有跟妈妈回家的意思。

妈妈看到孩子没有任何反应,愤怒地对他说:再说一次,再不回家,我就不要你了。

说完起身就走,孩子看到妈妈不见了,用力喊:妈妈,我不玩了。追不上妈妈的孩子,边哭边跑。

看到这一幕,真是心疼这个孩子,真想去抱抱他。

3、控制型的教养方式

有人说,不管遇到什么育儿难题,只要你转身离开,并说不要他了,孩子就会立即听话。

很多父母表示赞同,用这种方式可以成功地控制威胁孩子,真是屡试不爽。

可是,对孩子来说,没有一种伤害能比得上“爸妈不要你了”。也许这对父母来说是一句玩笑话,可是孩子是会当真的。

儿童心理学家曾说:逼迫孩子听话,对孩子的伤害不亚于语言暴力,它会对孩子造成比语言暴力更为严重的心理影响。

我们总以为,只要告诉孩子”不要你了”,孩子就会乖乖听话。可是一次次逼迫孩子听话的背后,消耗的是孩子对我们情感上的信任和爱。

心理学上,这种教养方式被称为控制型的教养方式(control parenting),一方面强调严格控制和孩子无条件服从;同时,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但话里隐含的意思却是“你必须听我的”,完全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另一方面,控制的核心常被“爱”和“在乎'的外表所蒙蔽。有的父母经常会说:“我是因为太爱你,才管你这么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干吗呢?”久而久之,孩子则会内化这种认知,将关爱和控制等同起来。

那些长期被父母逼迫听话的孩子,往往会发展成“讨好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

这些孩子往往性格胆怯,说话和做事总是唯唯诺诺,过于谨慎,没有自己的想法,不自信,甚至有点自卑,缺少魄力和胆量,这样的生命缺少独立性,根本无法绽放自我。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在重复着这些话:

“你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把你送给别人家。”

“我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你现在不听一定会后悔的。”

“我这样辛苦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

“家里的活你不用干,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觉得如果不听父母的话,就是不孝顺,就会产生内疚感,为了不内疚,就要做个乖孩子,好好听家长的话。

父母通过使孩子产生内疚感而控制了孩子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内疚感控制。

内疚感控制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经常性地去做取悦或报答父母的事情,而不是原本他想要做的事情。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孩子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个体,允许孩子按照他的节奏慢慢成长,不评判不打扰,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他一定会活出真实独立的人生。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言: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教育的本质,

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温暖的原生家庭,都能拥有一个欢喜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欢喜》大结局揭露扎心真相:每个孩子的归宿,都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决定一生?这部纪录片又上热搜
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否影响着你?
有问题的原生家庭都有这些问题
凡是把孩子放第一位,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我爱你”演变为“我控制你”,这不是爱,而是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