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自己知道适合做什么?

是否手头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你感到厌倦,眼下的工作是千篇一律、一眼看得到未来,还是暗无天日、无法预知明天的出路?选择那么多,成功的励志故事那么多,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呢?

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似乎是所有初入职场的同学都会面临的困惑。越早解决困惑,找到契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就越容易保证自己的职场加速度。

兴趣和擅长不是同一个维度

曾经,我也有过不少的幻想:喜欢读书写字,希望着有一天能够让写文成为自己的主业。但是,如你所见,我的路径还是毕业就做了码农、转行做了产品经理,在扛业务指标、增长压力的过程一路前行。

尽管仍旧在持续读书、不时码字,但而立之年后的我终于愈发的想清楚:兴趣 和 擅长并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事情,让职场的归职场、兴趣的归兴趣,生活和工作才可能可以更好的平衡。

兴趣,只关乎我喜欢,却并不一定意味着我能够将其做的具有市场竞争力。就好像很多人喜欢打篮球,但是未见得真的有机会成为职业选手、去挑战CBA甚至NBA。任何领域都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如果我们不能把喜欢的事情做到足够专业,那么这件事情就注定是只是我们闲暇时间用于自娱自乐的,很难靠它来实现财务收入。

擅长,关乎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如果说兴趣可以停留在诗与远方的话,那么擅长就需要考虑”眼前的苟且“。不论是销售向还是研究向、或者是工程向、事务向的工作,我们能否将这份工作的产出做到TOP 10%,让自己始终在开放的就业市场上保持不错的竞争力?如果答案是否,那么显然当下的选择是可以调整的。

我入行的时候,在百度做搜索架构工程师,同期有三五相处的很好的朋友。但三四年的研发工作之后,仅仅在同梯次的小圈子里,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自己做研发,一定做不过A君,最多做到T7-T8就到头了;如果做管理,个人偏内向的性子,大概率做不过B君;自己对于产品逻辑和业务判断的感觉更好一些,产品的工作也许能够带来更大的可能性,这也促成了个人从策略产品角度入手完成转行的过程。

如果恰巧,你的兴趣也是你擅长的,那么就会进入下一阶段的考量:你是否愿意持续、高频的做感兴趣的事情,并且能够接受折衷与妥协?

曾经和起点的白金大神有过一面之缘,我抛出了自己八卦的问题:从事自己感兴趣有擅长的事情,体会如何?但是他给出的回答却让我深思:

”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有种玩乐和工作合二为一的感觉;

过了最初的兴奋期,比较痛苦,尤其当没有想法又不得不写的时候,整个人感觉都在被透支,兴趣被磨损,闲下来的时候完全不想碰键盘。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三年之后,才重新找到了平衡,网文写作成了一种职业,也会刻意的去迎合市场、调整方式,而自己也会抽空写写散文小品、更纯粹的文字“

无独有偶,我们通常会认为旅游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但是当旅游本身成为一份工作,如Lonely Planet的签约作者,他们的旅行记录就不只是打卡网红景点、探索美食食肆这么轻松惬意了,而是会变得规划更加严谨、行程更加密集、在规定时间内产出一系列可供其他人参考的内容。

兴趣是内向的,擅长是外向的。那么当我们将一个内向的、取悦自己的事情转向一个外向的,取悦他人的过程中,再认知与再平衡,看起来是免不了的过程。预判到这个过程的存在,直面磨合的痛苦,才能够达到最后的效果。

理想中的工作,当然是感兴趣且擅长的。

但如果不能尽善尽美又确实需要工作收入,那么就退而求其次,用擅长的事情来解决眼前的苟且,让我们能够在忙里偷闲时吟着诗歌、游历远方。

确定自己擅长的职业

首先,建议使用一下MTBI测试,基于此来确定自己更底层的性格特征和可能适合的领域。

MBTI测试是国际最为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它将人格分为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两个方向,共计八个方向如下。

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交互(Energy):外向(E)和内向(I)

我们如何进行感知(Perception):感觉(S)和直觉(N)

我们如何做出决定与判断(Judgement):思考(T)和情感(F)

我们如何行为与生活(LifeStyle):判断(J)和知觉(P)

参考测试结果,基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去选择相应的职位的确会让我们做事情不拧巴、更顺遂。以我个人的结果而言,是INTJ(所谓的专家型性格):喜欢独处、用直觉思考,以理性和逻辑进行决策等,测试得出的结论和个人的特点的确有不少相像。基于这一测试结果可能适合的学术领域有:应用数学、理论物理、天文学、生命科学、建筑工程、心理学、哲学、法律学、计算机专业等,也确实命中了我部分感兴趣的学科和从事的行业。

当然,MTBI测试的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并不是绝对的答案。我们在”本我“之外,也有一个自知自觉后对外表现的”人设的我“。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特点,知晓了性格上的弱点后,就可以针对性的多做一些功课:比如,说话前多考虑下别人的感受,正确与否并不唯一重要;又如,刻意的多花一些时间去社交,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宅在房间里等等。通过刻意的修正,使得自己不让别人感到不舒服,能够更好的处理和自己、和外部的关系。用”人设的我“来更好的应对职场带来的挑战。

如果说MTBI测试是我们投身一个岗位前的先验条件,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体验,来得到真实的后验判断,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这个岗位,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是:你是否会为这份工作全力以赴,是否会享受工作中的挑战?

前段时间关于996的争辩一度刷屏。我无意为996辩护,但想想自己确实是996的常态:早晨9点开工、晚上8点多下班,回家哄完孩子10点多接着处理遗留的事物;周末在孩子上早教的时候,在屋外码码字、写写周报什么的。虽然工作差不多996,但从工作中收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这个过程不至于成为一种负担,而更像是一种挑战。当产品上线的时候,当大版本改进发布的时候,当数据指标符合的时候,那种充盈的成就感让人愉悦。

当一份工作让你感觉到负担而不愿面对的时候,这份工作很可能已经不适合你了。虽然说“要么忍、要么滚”,但在经济因素可承受的范围内,还是选择让自己开心、愿意应对挑战的工作更为重要。

只有愿意挑战,才会激流勇进,才可能真正做到”擅长“二字。

看得到接得住,变化才是不变

一个人的工作生涯有多久?

如果以六十五岁退休为节点的话,则大多数人至少要工作三十多年。三十年,足够我们经历多个周期的起落:在种种周期的起落过程中,会有不同行业的诞生、兴旺与衰退。

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父辈的三十年:经历了计划经济与改革开放、经历了下岗与下海,很多曾经炙手可热的岗位,如今可能早已消失。再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经历过的互联网三十年:从PC互联网的繁荣到泡沫,再到移动互联的繁荣、到如今趋于成熟稳定。

为了更好的适应职业变化,我们就需要让自己看得到,接得住。

看得到,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更早的看到行业变化的趋势,只有加入那些有大浪潮的行业,才能够水涨船高。

接得住,需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始终学习的状态,不默守陈规、不抱残守缺,拥抱新的趋势。

媒体行业过去的三十年,是不断变迁的三十年:内从报刊杂志时代到门户时代经历了第一次变革;而从门户时代又到自媒体时代或是移动时代,又遭遇了第二次变革。当我们耳闻一份又一份的报纸、一本又一本的杂志停刊的时候,不免唏嘘媒体从业者的命运。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有如一条CEO徐沪生老师这样的人,一次次的踏上了时代的浪潮:他本是《外滩画报》总编辑,经历了纸媒的辉煌时代;14年脱离体制成立一条,抓住时代的红利快速成为了短视频头部自媒体;15年上线电商,又成功从单纯的媒体变成电商+自媒体;18年涉足新零售,涉水线下生活方式门店。一次又一次的变化,看得见的所谓的”华丽转型升级“,看不见的是拥抱变化的勇气与决绝。

不要习惯安逸,做一只被温水煮死的青蛙;更不要只局限当下的领域与行业,成了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既然时间是无可回避的力量;那么拥抱变化,才是真正不变的东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职场 | 怎样保持一直工作'美滋滋'
[职场测试]你是否该跳槽了?
摆脱职场焦虑,你需要知道的3件事
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感,怎么办?
怎么向领导有效靠拢?看老油条是怎么做的吧!
职场基本修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