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囊读书会丨周次清冠心病的治疗经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属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文献中所记述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卒心痛”等,非常类似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如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经脉篇》曰:“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这些描述与心绞痛相吻合。《灵枢·厥病篇》中还记载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是非常相似的。张仲景进一步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

一、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中医对于冠心病的研究基本始于60年代,当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遵循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所言:“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随着研究的不断开展,到70年代,则开始认识到“心血瘀阻”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然而导致心血瘀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寒邪侵袭
寒邪侵袭人体,凝滞血脉,心血瘀阻则胸痹而痛。从临床来看,寒邪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只是一种诱发因素,其本质在于机体的阳气虚弱。由于素体阳气虚弱,则容易感受外在寒邪的侵袭,诱发或加重病情,寒邪是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
(二)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最易导致气血的运行障碍,从而造成心气郁结、心血瘀阻而胸痹心痛。心主血脉而藏神,所以当心情舒畅时,则气血和调,营血通畅。若七情影响心时,其中喜则伤心,过喜可使心气耗散而不藏,其余怒、忧、思、恐等皆令心气郁结,心气郁结则气血不行。若七情影响于肝,肝在志为怒,若情志抑郁或愤郁恼怒,致使肝脏气机郁滞,疏泄功能失常,不能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而致气滞血瘀;若七情影响于脾,或肝气乘脾或木不疏土,则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塞脉络,痹阻心气心血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三)饮食失节
中医认为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可以造成脾胃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心痛。中医认为胃与心的部位相近“胃络通心”,因此,很多脾胃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心脏,而心痛亦可影响到脾胃。所以,有时胃脘痛与心痛很难区别。中医在治疗这类心痛时,还强调不要马上进食,必须等心痛完全控制后,方可少少进食,否则会立即诱发“心痛”。因为饱餐又常常是诱发心绞痛的重要原因。饱餐后胃肠道血流量增加,心输出量也随之相应增多,心肌耗氧量从而增加,而且饱餐后会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因此,冠心病患者往往在饱餐后(特别是晚餐)心前区闷胀不舒,或诱发心绞痛,尤其是当食用高脂肪食品或烈性酒后,更容易诱发心绞痛。据调查,高脂肪饮食的地区,冠心病发病率较高,高脂肪饮食相当于祖国医学所说的“膏粱厚味”,过食膏粱厚味之品,容易助湿生痰,阻塞血脉,而致胸痹心痛。另一方面,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也会影响肥甘酒浆之类的运化,也会造成“太阴痞塞”所致的心痛。
(四)年老体衰
冠心病是老年心血管系统的主要疾病,临床多发于40岁以后及女性绝经以后,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升高,这说明冠心病的发生与年老体衰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衰老取决于人体肾气的盛衰。《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可见肾气虚衰的年龄与冠心病的发病年龄是一致的。
肾为五脏之本,阴阳之根,心肾相交,心本乎肾。在病理情况下,肾脏阴阳的虚衰和失调,往往会造成心脏阴阳的虚衰和失调。肾精亏虚不能化生气血,气血不足,运行失常,心失所养从而发生“心痛”。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则血运失常,或运化失职、痰浊内生。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多致肝阳上亢、肝气郁滞而气滞血瘀。上述诸种因素如气滞、血瘀、痰浊、寒凝阻滞心脉,皆可发生胸痹、心痛。
以上诸种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阴阳气血及经络的功能失调,从而产生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病理因素,痹阻心脉,从而发生“不通则痛”的胸痹、心痛。如果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实邪痹阻,进一步导致机体阳气不煦、阴血不濡,经络损伤,心失所养,则病变由实致虚、虚实夹杂,除可发生“不荣则痛”的胸痹、心痛外,还可出现阳气虚衰或阴血不足的证候,甚至出现“亡阳”或“亡阴”的危证或猝然死亡。就标本而言,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以上各种致病因素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的病理变化,贯穿在冠心病的全过程,这是病之本。气属阳,血属阴,正常情况下气血阴阳保持相对平衡,“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反之,则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可见气血失和是导致诸多疾病的因素,对冠心病来讲,更显的尤为重要。正如现代名医秦伯未所说,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气血不利,不通则痛”。可谓一语中的。由阴阳失调、气血失和所致的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病理产物为病之标。

二、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
(一)辨证抓规律
每种疾病都有其一定的发生发展规律,只有抓住这一规律,才能执简驭繁,驾驭病情。冠心病的辨证规律是什么呢?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先生总结出“气虚血瘀”为冠心病的证治规律,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使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他主持的“益气活血治疗冠心病的研究”,用益气活血之“冠心灵”(由黄芪、葛根、丹参、山楂等组成)治疗冠心病病,结果表明:益气活血之“冠心灵”不但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还对心血管、血液等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证实了“益气活血”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论治分虚实
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虚实两方面。一是气滞、血瘀、痰阻、寒凝之实证;二是阳气虚弱和阴血不足为主的虚证。如虚实转化,或由实致虚,或由虚致实,则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一般情况下,心绞痛多表现为邪气较盛、正气未衰的实证,即使有正气不足的表现,也多与邪实的存在有关,以邪实为主。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扶正为次,“以通为补”,使邪去而正自安;心肌梗塞多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即使有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邪实的表现,也多是由虚而致实,且已不堪攻伐,以正虚为主。治疗当以扶正为要,“以补为通”,使正足而邪自去。总之,对本病的治疗虽然有其证治规律所在,但亦不能执一法而应万变,必须根据病情的标本虚实和轻重缓急而遣方用药,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三)辨证结合辨病
先生在辨证论治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紧密结合起来,使辨证与辨病在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基础上达到统一,兼收了中西医各自的特长,从而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精华所在,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开展,在医疗实践中,除直接被医生或患者查知的症状和体征外,还有不少病理变化是只有通过辅助检查才能查知的,所以会出现“无症可辨”的情况。但无症状无体征,并不等于没有病理变化,如隐匿性冠心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发现心肌缺血,这时如果单纯进行辨证治疗,就有一定的困难,必须与辨病结合起来,才能给以正确的治疗。还有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有的心绞痛患者表现为胃脘疼痛,有的还可能表现为牙痛、肩痛等,此时如仅依靠临床症状,往往会被其迷惑,抓不住疾病的本质,从而造成误诊和误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结合辨病,根据心电图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才能明确诊断,使病人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因此,临床当中辨证结合辨病,是先生一贯的指导思想。

三、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一)辨全身证候
冠心病患者的全身证候,一方面是机体阴阳气血失调的表现,一方面又是局部病变在整体的反映。辨析全身证候,对正确地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冠心病的全身证候,一般来说主要有阳气虚衰、阴血不足以及气阴两虚三个方面。阳气虚衰者常表现为疲乏无力,汗出短气,精神疲惫,声怯懒言,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脉象虚弱或沉迟;阴血不足者常表现为眩晕心悸,心烦失眠,唇舌干燥,舌红少苔,脉象虚数无力等;气阴两虚者常表现为疲乏无力,心悸气短,烦躁失眠,口渴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另外,由于阴阳互根、气血同源,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阴病损阳、阳病损阴,从而形成阴阳两虚或气血双亏的病证。
(二)辨局部症状
冠心病除着眼于整体辨证外,其局部症状有时会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影响整体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局部症状的辨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冠心病最主要的局部症状为心前区疼痛。其发生的原因,不外本虚与标实。本虚是由于阳气温运无力或阴血濡养不足而导致的“不荣则痛”。这种疼痛多势缓而较轻,且伴有与气血阴阳虚衰相应的全身证候。标实是脏腑经络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邪实痹阻所导致的“不通则痛”。这种疼痛的特点多急骤而剧烈,并且因邪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征。如寒凝血滞的疼痛伴有喜热畏寒、脉象沉迟弦紧;气滞血瘀的疼痛多为胸胁满闷胀痛,或疼痛彻背,或放射肩臂,脉象沉或弦;痰浊郁阻的疼痛多为板痛、窒痛,伴胸脘痞闷,舌苔滑腻,脉象濡缓或弦滑;以血瘀为主的疼痛多痛如刀割锥刺,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沉涩。
(三)分型论治
冠心病临床主要分为气滞、痰阻、寒凝、血瘀和气阳虚、气阴虚六种类型,分述如下。
1.气滞
主症多因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而致肝气郁结或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者,症见性情急躁或精神抑郁,胸胁胀痛或攻冲作痛,每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舌质淡或红,苔薄白,脉沉弦;脾胃气滞者,症见胸闷胸痛,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少纳呆,嗳气吞酸,大便失调,舌淡苔白腻,脉沉弦。变证若肝气郁结日久则化火,除肝郁症状外,还可出现胸中烦热或烧灼感,伴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火邪伤阴,则见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而干,脉弦细而数;由于“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而致血瘀者,兼见唇舌青紫或舌有瘀点、瘀班,脉沉涩。兼证肝气犯胃者,症见胸胁胀满,脘痞腹胀,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肝脾不和者,症见胸胁胀痛,食少纳呆,肠鸣腹泻,舌淡苔白腻等。
治法以调畅气机为主。
常用药物疏肝气宜用柴胡、香附、枳壳;调中气宜用木香、厚朴、沉香。代表方剂主要有苏合香丸(《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拔、龙脑、乳香、苏合香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芍药、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枳壳煮散(《济生本事方》枳壳、川芎、桔梗、细辛、防风、葛根、甘草);木香调气散(《和剂局方》木香、砂仁、白豆蔻、檀香、丁香、藿香、甘草)。方剂运用如心绞痛发作频繁,疼痛较剧,或有恶心呕吐、手足逆冷、眩晕、昏厥等症者,多为气滞血瘀、寒热互结、湿浊内虚六种类型,分述如下。
1.气滞
主症
多因精神刺激、情志失调而致肝气郁结或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者,症见性情急躁或精神抑郁,胸胁胀痛或攻冲作痛,每因精神刺激诱发或加重,舌质淡或红,苔薄白,脉沉弦;脾胃气滞者,症见胸闷胸痛,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少纳呆,嗳气吞酸,大便失调,舌淡苔白腻,脉沉弦。
变证
若肝气郁结日久则化火,除肝郁症状外,还可出现胸中烦热或烧灼感,伴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火邪伤阴,则见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而干,脉弦细而数;由于“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而致血瘀者,兼见唇舌青紫或舌有瘀点、瘀班,脉沉涩。
兼证
肝气犯胃者,症见胸胁胀满,脘痞腹胀,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等;肝脾不和者,症见胸胁胀痛,食少纳呆,肠鸣腹泻,舌淡苔白腻等。
治法
以调畅气机为主。
常用药物
疏肝气宜用柴胡、香附、枳壳;调中气宜用木香、厚朴、沉香。
代表方剂主要有苏合香丸(《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拔、龙脑、乳香、苏合香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芍药、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枳壳煮散(《济生本事方》枳壳、川芎、桔梗、细辛、防风、葛根、甘草);木香调气散(《和剂局方》木香、砂仁、白豆蔻、檀香、丁香、藿香、甘草)。
方剂运用
如心绞痛发作频繁,疼痛较剧,或有恶心呕吐、手足逆冷、眩晕、昏厥等症者,多为气滞血瘀、寒热互结、湿浊内闭所致,宜用苏合香丸。但该方药多辛香、温散,易耗气伤阴,故不可久服。尤其对气阴亏虚患者,更应慎用。症状较轻者,可用越鞠丸。
肝气郁滞者,宜用柴胡疏肝散或枳壳煮散。兼血瘀者,加元胡、郁金;气郁化火者,加栀子、黄芩;火邪伤阴者,加生地、百合、麦冬;肝气犯胃者,加半夏、陈皮、代赭石,或用旋覆花代赭石汤加减;肝脾不和者,加白术、茯苓、陈皮,或用逍遥散加减。
脾胃气滞者,宜用木香调气散或沉香散(《和剂局方》香附、沉香、砂仁、甘草)。脾胃气滞、运化失司往往造成痰湿内生,所以理中气要注意必须兼以化痰。如见痰气互结者,加半夏、陈皮、栝楼。
临床还有一些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人,自觉症状很重,往往有比较严重的胸痛或心绞痛,病人自以为患“冠心病”,可心电图及其他客观检查均无异常,便到处检查、到处治病,或服用大量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但不见效果。这种情况,常常是疏肝理气止痛的适应证,先生习用柴胡疏肝散合枳壳煮散加减治疗,一般服用6~10余剂,疼痛消失,病人恢复正常。这样的病例屡见不鲜。
2.痰阻
主症多因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脾胃失调、胸阳不宣而发病。多见于肥胖患者,症见胸闷胸痛时缓时急,每遇阴雨天发作或加重,常伴有头目不清、肢体倦怠、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舌淡红苔白或腻,脉沉细或濡缓或弦滑。
变证若脾阳虚则痰从寒化,症见胸腹冷痛、喜热畏寒、面色㿠白、大便稀,舌质淡,苔薄白或白厚、松浮剥脱;胃阳盛则痰从热化,症见胸脘灼热、泛恶欲吐、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兼证心脾同病则见心悸、脘痞腹胀、食少便稀,舌质青紫或有瘀班,舌苔白腻;脾肾阳虚则见五更泄泻、动则气喘、水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
以化痰泄浊为主。
常用药物
栝楼、半夏、茯苓、前胡、菖蒲、薤白、白芥子。除化痰泄浊外,栝楼还能宽胸理气、泻热通便,半夏降逆止呕,茯苓健脾利湿,前胡宣肺降气,菖蒲化浊开窍,薤白温散通阳;白芥子利气通络。
代表方剂
主要有栝楼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栝楼、薤白、半夏、白酒);温胆汤(《千金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生姜、大枣)。
方剂运用若症见胸闷、胸痛彻背、喘息咳唾,舌苔白腻,脉沉弦者,宜用栝楼薤白半夏汤;若胸闷、胸痛、心悸、眩晕、虚烦失眠者,宜用温胆汤。若兼气虚者,加党参、白术,或用六君子汤;脾阳虚痰从寒化者,加干姜、桂枝,或用苓桂术甘汤;胃阳盛痰从热化者,加黄连、黄芩;心脾同病兼见血瘀者,加丹参、赤芍、郁金;肝脾同病,症见头痛眩晕者,加天麻、钩藤,或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肾同病,水肿、喘息者,加泽泻、车前子;五更泄泻者,合四神丸。
病案举例张某,男,60岁。1992年5月12日就诊。患者胸闷憋气、胸痛、心悸2年余,体胖、头晕、失眠、胃脘痞闷,大便偏稀,每日2次,舌质红苔薄白微腻,脉结代。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频发室性早搏。心率80次/min,律不整,早搏6次/min左右。中医诊断:胸痹;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证属痰浊郁阻、心神不宁,治以化痰泄浊、养心安神,方选温胆汤加减。半夏12g,茯苓15g,枳实6g,甘草6g,黄连6g,党参30g,葛根30g,炒枣仁40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6剂,诸症均有所减轻。两天前因劳累又感胸闷憋气、胃脘痞闷撑胀,舌脉同前。上方加前胡15g、砂仁6g,服药后感觉良好,以此方加减化裁,共服药42剂,至7月18日,病人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心律规整无早搏。心电图明显改善,属正常范围。
本例患者辨证属痰浊郁阻、心神不宁,以温胆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党参、茯苓健脾化痰,枳实理气化痰,黄连清热化痰,炒枣仁养心安神,葛根升脾胃之清气,甘草和中。先生认为痰浊是冠心病的一种标证,只出现于冠心病患者的某一阶段,不是冠心病的根本。所以采用化痰泄浊方药治疗此类病人,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如确需较长时间服用,在处方用药上要注意适当配合理气活血通络之品。如本方有枳实理气、葛根升清,二者皆具有良好的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本方黄连的用意有两点,一是用来清热化痰,二是黄连具有很好的治疗早搏的作用,故该病人服药后不但自觉症状消失,且早搏也很快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通常情况下治疗该类病人都应用栝楼,因该病人大便稀,而栝楼有泻热通便之功,故弃而不用。
3.寒凝
主症多因饮食生冷或外感寒邪而诱发。症见胸痛暴发且疼痛较剧,因阳气被寒邪所困,故发作时每见全身或局部喜热畏寒、手足逆冷、面色晦滞,舌青苔白而滑,脉象沉紧或沉弦。变证寒邪最易伤阳,阳气虚则形寒肢冷、胸中冷痛、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治法温经散寒止痛。
常用药物良姜、荜拨、川椒、吴茱萸、干姜、附子、桂枝、细辛。其中干姜、附子还可补阳,桂枝、细辛有通络之效,附子、细辛且具止痛之功。
代表方剂主要有二姜丸(《卫生宝鉴》良姜、干姜);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和附姜归桂汤(《医门法律》附子、干姜、当归、桂枝)。方剂运用一般情况下多用二姜丸;阳气受困或素体阳虚,寒证较为明显者,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寒凝血滞者,用附姜归桂汤。
病案举例
崔某,男,54岁,1993年3月13日就诊。患者于2年前发生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经治疗后好转。平时感胸痛胸闷,痛引后背,晨起或遇风寒则疼痛加重,伴失眠多梦,乏力,心慌,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滑,脉沉弦紧。心电图示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70次/min,律整,血压18.7/12kPa(140/90mmHg)。中医诊断:胸痹;西医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间壁心梗。辨证为寒凝血滞,治以温阳散寒、活血止痛,方选附姜归桂汤加味。炮附子10g,干姜5g,当归10g,桂枝6g,白芍20g,细辛3g,甘草6g,川芎6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服6剂,效果良好,胸闷胸痛明显减轻,仍感乏力,心慌,睡眠欠佳,上方加黄芪30g、炒枣仁30g,继服6剂,胸痛消失,气力增加,睡眠好转,惟感胸闷活动后加重,后改用益气活血加宽胸理气之品继续巩固疗效。
本患者由于平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在寒邪的侵袭,故每遇风寒则胸痛加重;寒邪凝滞,血因寒滞,故每兼血瘀之象。治疗则用附姜归桂汤温阳散寒、活血止痛,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加川芎、细辛温散活血止痛。方药恰中病机,故收效迅速。待阳复寒去,故改用益气活血而善后。
对冠心病来讲,寒邪往往只是一种诱发因素,其本质是机体的阳气虚,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温补阳气,有外寒侵袭时则加用散寒之品。
4.血瘀
主症
多为气滞、痰阻、寒凝等病证发展变化的结果。病程一般较长,所谓“久病入血”。症见胸痛如刀割锥刺,疼痛部位固定不移,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多在午后、夜间发作或加剧,伴有胸闷憋气,心前区紧压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沉涩或结代。
兼证
心血瘀阻多因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最为常见的原因为气虚帅血无力,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而致心血瘀阻,即气虚血瘀之证。临床除血瘀见症外,还兼有疲乏无力,气短自汗,活动后疼痛发作或加剧,脉象沉涩无力。此外,心血瘀阻与气滞、痰阻、寒凝密切相关,故往往兼有气滞、痰阻或寒凝等不同的病理变化,心血瘀阻单独存在的时候较少。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常用药物
瘀血较轻者,宜用丹参、川芎、赤芍;瘀血较重者,宜用桃仁、红花、莪术、大黄;疼痛较重者,则用元胡、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活血化瘀止痛药物。
代表方剂
常用方为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生姜、大枣)和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药、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还有手拈散(《奇效良方》元胡、五灵脂、草果、没药)、拈痛丸(《奇效良方》五灵脂、莪术、木香、当归)、胜金散(《景岳全书〉桂枝、五灵脂、元胡、当归)、黄芪桃红饮(《医林改错〉黄芪、桃仁、红花)、益心健脑汤(自拟方黄芪、葛根、桑寄生、丹参、川芎、生山楂)。
方剂运用一般血瘀可用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血瘀气滞者宜用手拈散或拈痛丸,血瘀兼寒者用胜金散,气虚不能行血者用自拟益心健脑汤或黄芪桃红饮。
病案举例
例1,李某,男,62岁,1992年4月11日就诊。患者胸痛3年余,情绪波动或每到夜间胸痛发作,疼痛较剧,持续数分钟,含硝酸甘油后缓解。胸痛发作时伴有心前区压迫感,时有头晕、心悸,大便偏干,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血压18.7/12kPa(140/90mmHg),心率80次/min,律整,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第四心音。中医诊断:胸痹;西医诊断:心绞痛,冠心病。证属心血瘀阻,治以活血化瘀止痛,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15g,枳实6g,赤芍15g,当归10g,川芎6g,桔梗6g,牛膝12g,桃仁10g,红花6g,元胡10g,五灵脂10g,细辛3g,生地12g。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服12剂,胸痛明显减轻,大便正常,有疲劳感。前方去生地、桃仁、元胡,加黄芪18g,又服12剂,胸痛基本消失,复查心电图有明显改善。
例2,王某,女,56岁,1992年3月10日就诊。患冠心病8年、高血压病6年,平时感胸闷、胸痛、憋气,活动后加重。1周前因劳累而致病情加重,伴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睡眠多梦,时有眩晕,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心率86次/min,律整,心尖区Ⅲ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第二心音亢进,第四心音,血压20/13.1kPa(150/98mmHg),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胸痹;西医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方选益心健脑汤加味。黄芪30g,葛根30g,桑寄生30g,丹参30g,川芎6g,生山楂18g,细辛3g,前胡15g,炒枣仁30g。水煎服,每日1剂。以上方加减共服用18剂,3月31日复诊,症状消失,惟有活动后感胸闷,血压18/12kPa(135/90-mmHg),心电图恢复正常。
冠心病患者单纯属心血瘀阻者少,属气虚血瘀者多。气虚血瘀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为活动后胸闷胸痛发作或加剧,病情与劳累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伴有疲乏无力、气短懒言等气虚之症。先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用自拟“益心健脑汤”治疗气虚血瘀之冠心病,或用于气虚血瘀之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均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故命之为“益心健脑汤”。本方以益气活血为宗旨,方中黄芪补心肺之气,葛根升脾胃之气,桑寄生益肾气;丹参活心血,川芎行肝血,生山楂消中积。诸药配伍,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使气旺血活,心脉得通脑以得养,从而达到益心健脑之功能。据现代药理研究,以上诸药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降血脂、降血压以及抗心律失常等功能。本方的加减应用,主要根据患者病症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如出现畏寒肢冷等阳虚之症,则加桂枝6g、炮附子10g;出现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则加麦冬12g、生首乌30g;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症状明显者,加党参30g、五味子6g;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元胡10g、细辛3g、香附12g;胸闷憋气较重者,加栝楼30g、前胡12g;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30g、夜交藤30g;胃脘不舒、疼痛痞闷者,去丹参。
5.气阳虚
主症
气虚与阳虚,皆属阳气之不足。临床表现有乏力、气短、精神疲惫、自汗、懒言等症。但气虚无寒象,而阳虚则有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脉沉迟等寒象。如气阳虚衰至极,则症见汗多、肢厥、神昏、脉象微细欲绝等阳气虚脱之象。
兼证
气阳虚不能温运血脉,可兼见心胸疼痛、唇舌青紫、脉象沉涩等。气阳不足不能运化精微和水湿,便会痰浊内生、闭阻胸阳,胸阳不展可见胸闷脘痞;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恶心呕吐,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滑。如阳虚不能制水而水湿泛滥、上凌心肺,则见心悸不宁、咳喘不得卧、小便不利、下肢水肿等。
治法
益气温阳。
常用药物
补气以人参、黄芪、甘草、黄精为主药;温阳用附子、干姜、肉桂,必要时可配熟地、当归、五味子以纳阳,龙骨、牡蛎以固脱。
代表方剂
主要有保元汤(《景岳全书》人参、黄芪、甘草、肉桂);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
方剂运用
气虚者以保元汤为主方,阳虚者以四逆加人参汤为主方。如兼血瘀者,加丹参、川芎、赤芍;如素体阴虚或阳虚损阴者,加熟地、当归、五味子,或用六味回阳饮(《景岳全书》当归、熟地、人参、炙甘草、制附子、炮干姜);兼痰浊中阻者,加栝楼、半夏、薤白;水气凌心犯肺者,加葶苈子、茯苓、车前子;阳气虚脱者,急用功专力宏之独参汤或参附汤、参附龙牡汤以回阳固脱。
病案举例:高某,男,49岁,因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高血压病、大动脉炎于1979年8月8日入院治疗。患者胸痛频发,眩晕头痛,左上肢有明显的凉、麻、痛感,舌质青暗有瘀斑,舌苔白滑,右脉弦紧,左手无脉。主动脉瓣区、心尖部均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腹部闻及血管杂音。血压右上肢24/9.3kPa(180/70-mmHg),左上肢血压测不到。胸透及摄片示主动脉延伸、增宽、钙化,左心室呈靴型。心电图检查示左心室肥大、偶发室性早搏、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中医诊断:胸痹,眩晕,脉痹;西医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冠心病,高血压病,大动脉炎。辨证为阳虚寒凝血滞,治以温阳散寒、活血通脉,方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炮附子10g,当归15g,赤芍12g,桂枝6g,细辛3g,吴茱萸6g,黄芪30g,葛根30g,丹参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18剂后,胸痛、头痛、肢凉等症明显减轻,仍以上方加熟地30g,服24剂,胸痛已很少发作,左上肢由苍白变红润,发凉和疼痛的感觉消失,仅时有发麻,能按到脉搏。以上方加减化裁继服12剂,诸症基本消失,心电图示陈旧性心肌梗塞。出院带药继续予以温补。本病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大动脉炎,并多次发生心肌梗塞,病证较多,病情复杂,但通过综合分析及整体辨证,其基本病机为阳气虚弱、寒邪内侵、血脉不通,故用温阳散寒、活血通脉的治疗方法,服药50余剂,诸症大减,疗效是非常满意的。
6.气阴虚
主症除气虚症状外,还伴有五心烦热、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阴虚之症。如气虚不能摄阴、阴亏不能纳阳,可见多汗、喘促、身热、烦躁、脉象虚数无力等气阴欲脱之象。
兼证
阴虚血滞则见胸闷、胸痛、口干漱水不欲咽,舌质绛紫无苔;阴虚热郁则见发热、盗汗、面红目赤、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脉数。
治法
益气养阴。
常用药物常用补气药同前。常用养阴药物,心肺阴虚用麦冬、百合、柏子仁、五味子;肝肾阴虚则用生地、玄参、何首乌、枸杞子。
代表方剂
主要有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麦冬、五味子)和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麦冬、生地)。方剂运用心肺气阴不足者用生脉散;肝肾阴虚者宜用增液汤。兼血瘀者加丹参、赤芍、丹皮,兼热郁者加黄连、黄柏、莲子心,阴虚阳亢者加钩藤、生石决明,阴虚阳脱者用回阳返本汤(《伤寒六书》附子、干姜、炙甘草、人参、麦冬、五味子、腊茶)。
病案举例刘某,女,51岁,教师。1993年11月25日就诊。胸闷憋气、时有胸痛10余天,活动后症状加重,伴有心慌、气短、乏力,左侧头部发木,口干失眠,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数。心率96次/min,律整,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偶发室性早搏。中医诊断:胸痹;西医诊断:冠心病。辨证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安神,方选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党参30g,麦冬30g,五味子6g,生地30g,玄参30g,甘草6g,炒枣仁30g,柏子仁20g,丹参20g。水煎服,每日1剂。以该方出入服用24剂,胸闷憋气明显减轻,胸痛消失,气力增加,大便正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心电图示正常范围。
本例患者辨证属气阴两虚,既有心肺阴虚,又有肝肾阴虚,故生脉散与增液汤合用。兼血瘀胸痛,加入丹参活血通脉止痛;兼心慌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生脉散是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有效方剂,方中人参一般用党参代替,有条件者用人参或西洋参效果更佳。冠心病患者凡具有乏力、气短、脉象细数者,先生一般用生脉散加味治疗。该方亦常用来治疗心肌炎及心肌炎后遗症、快速性心律失常、风心病等其他心血管疾患,用之恰当,效如桴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严世芸证治经验一
【中医优才学术经验】冠心病防治当益气活血化痰
冠心病中医辨证规律评析
辩证辨病心得:冠心病 | 百草居(绿衣/终身讲师)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摘录〖袁家玑〈冠心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