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战的主要过程

一、西线战争为什么科学而无聊

1、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又被称作二战闪电战的前身,那么这个计划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最后打成了残酷而无聊的阵地战?

2、这得从德国作战计划的制定说起。俄法同盟后,德国腹背受敌。所以德国开始制定的计划是在西线采取守势,把主力部队摆在东线,跟俄国人作战。这个策略的根源在于政治,因为俾斯麦执政时期采取的是保守军事策略。

3、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皇帝威廉二世亲政,倾向于采取激进扩张的军事策略。1891年出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施里芬,就搞出了一个全新计划:先迅速打垮法国,再北上对付俄国。

4、施里芬计划实操后出现三大变数:首先,俄国率先进行全军动员,德国还没进入法国,俄国就踏入了东普鲁士;其次,德国进攻法国的兵力有30个军,这么多的部队,想迅速进入法国,必须拓宽作战半径,借道比利时,因此直接导致英国参战;第三,战线压向巴黎后,德军出现一个致命错误,本来要围剿法军的右翼精锐部队并没有形成拳头,而是呈扇形展开,结果两军在马恩河流域形成消耗战战场,且法军数量处于优势,从此德军失去速胜机会。

5、德军只好退守埃纳河一带,且挖了一条长达495英里的战壕。西线从此进入漫长的战壕战。因为有了战壕,且机枪和步枪的性能大大提高,所以进攻的代价就太高了。1916年德国发起的凡尔登会战,打了小一年,双方死伤超过20万,但战壕的位置仅移动了300米。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英法付出了60万上网的代价,所得仅是战线向前推进了7英里!从1917年6月起,法军在西线就没发起过任何进攻。士兵的厌战,除了进攻太不划算,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壕生活太艰苦单调,非常无聊。

6、指挥官对士兵的巨大伤亡表现得无动于衷,是一战各国将领的普遍倾向。一战被称为按照火车时刻表进行的战争。各方参谋都相信,只要我的数学比对方好,我的士兵伤亡就比对方少。虽然将军和参谋们这么相信科学,可科学却不怎么争气。火力空前提高的同时,通讯技术却跟不上,导致战机常常被延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科技黑暗一面:一战战场残酷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为啥输(下)
德国天才战略家冯·施利芬
笔记:“施利芬计划”的四功与四过
唯军事独尊,细说一战期间各方势力的战争计划
一战开始前各国作战计划大盘点,少数人的决定,影响最终胜负命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