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备伐吴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三国演义》里对于刘备伐吴的原因有交代吗?显然是有的,刘备称帝之后立刻就发布了一道诏命:“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意思就是说当年咱哥叁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但是二弟关羽被东吴孙权杀了,我要是不给我二弟报仇雪恨那就是违背誓言天理难容!
    那么作为正史的《三国志》对于刘备伐吴的原因也有交代吗?答案是肯定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这样描述的:“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意思就是刘备即位后对孙权袭击关羽夺取荆州感到无比愤怒,于是决定东征伐吴。这么看来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对于刘备伐吴的原因似乎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为关羽报仇!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刘备伐吴的真实目的一直引发争论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关羽之死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而刘备伐吴发生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期间差了约一年半,如果说刘备真是急于为关羽复仇似乎也用不着等那么久,于是很多人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刘备伐吴的真实目的实质是为了夺回荆州,所谓为关羽复仇只是托词!那么这种说法可靠吗?我认为是不可靠的,或者说不完全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接着往下讲:
    夺回荆州不是靠嘴巴说的,而是靠真本事真家底才能干的!那刘备当时有夺回荆州的硬件条件吗?《三国演义》里对于刘备伐吴时的兵力部署是这样描述的:“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看这阵势不要说夺回荆州了,灭吴都是妥妥的事,这也难怪刘备出兵的消息传到东吴后“百官尽皆失色,面面相觑”,孙权“写表称臣(于魏)”,但这毕竟是演义,所谓七十五万纯属虚构,看看《三国会要》记载蜀国当时的人口状况吧:“汉章武元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无论是演义还是其它史料记载的几乎都如出一辙,当然学术界对于蜀汉人口到底有多少是存有异议的,认为总人口数应该不会那么少,但无论如何真实的情况是不可能有七十多万大军的,那么当时的刘备到底带了多少军队呢?.《晋书·傅玄传》是这样描述的:“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意思就是说孙权派陆逊抵御刘备将其打的大败,消灭蜀军八万多人,刘备孤身一人逃走;而《魏书》曰∶“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大意就是说当时刘备率兵四万多人出秭归来势汹汹。虽然两者的记述相差甚远但我认为并不矛盾,孙权上书时接触的应该是刘备的前锋部队,四万多人的说法是可信的。随着刘备的后续军队和蛮兵的加入,刘备此次东征伐吴总兵力大约在8-9万人上下,撑死了不会超过10万!这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数据。
    再看东吴方面,面对刘备的来势汹汹东吴也针锋相对作出反应,《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有具体记载∶“黄武元年(222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也就是说孙权当时派出了五万多人的部队前去抵挡刘备,不光如此,在此之前,孙权于延康元年(220年)遣步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后来又移兵益阳,加上荆州是战略要地,必然会重兵把守,因此当时吴国在前线的总兵力人数应该和刘备是差不多的,甚至只多不少。那么说到这里事实就已经很清楚了,刘备当时的军力相对于东吴方面其实并未占据多大的优势,而且他自己又是进攻方,按照兵法所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在总兵力和敌人差不多的情况下充其量只能和敌人抗衡,当然打仗也不是光靠纸上谈兵就能行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比比皆是,但无论如何以当时刘备的军力想要夺回荆州难度是相当大的,更不要说灭吴了。刘备自己也是从战场上滚出来的,不说他是帅才吧最起码军事常识也是懂的,他自己很可能也清楚就他那点底子想要夺回荆州几乎是不大可能的。那么刘备伐吴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刘备的真实目的是想通过军事力量给东吴施加压力,以期迫使东吴屈服,划拨部分荆州给蜀,回到孙权袭取荆州前的状态!为什么这样讲?
    荆州对于刘备集团的重要性我想这就不必再赘述了,诸葛亮的隆中对已经把话讲的很明白了,因此刘备伐吴是势在必行的,但笔者之前也讲过刘备不具备夺取荆州的硬件条件,那他到底在想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看看吴蜀交战的情况:
221年6月,蜀汉军队开始集结,刘备率中军自成都出发;
221年7月,刘备前军击败吴巫山等地守军,占领巫山、秭归一线;
221年8月,孙权向曹丕称臣,被封吴王;
221年11月,孙权命陆逊为帅,率大军西进迎敌;
222年1月,陆逊部将宋建反击蜀军于秭归一带;刘备返回秭归前线;
222年2月,蜀军开始向东推进到夷陵一线,夷陵战役拉开帷幕。
    通过这张时间表,笔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从刘备大军占领秭归到吴军发动局部反击中间隔了整整半年,而且这半年间身为统帅的刘备居然还离开过前线,这里边就有疑问了,假如刘备真的是想急于攻取荆州那他为什么要耽搁半年的时间?他难道不知道“千里远征利在速战”的道理吗?拖得越久对他显然越不利,于是笔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那就是刘备利用这半年时间与东吴方面进行着秘密谈判!
这绝非空穴来风,有依据吗?有!
    夷陵之战结束之后,蜀汉方面派了邓芝出使东吴,《三国志》中孙权对于邓芝有这样一句评价:“丁友掞张,阴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意思就是说只有邓芝才做到了让吴蜀两国重归于好,之前的丁友、阴化二人并没有“和合二国”,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也就是说在邓芝出使吴国前蜀汉方面已经派过两位谈判代表与东吴方面接触,只不过最后谈判破裂双方只好重新开战。那么这也恰好能解释为什么从刘备占领秭归到东吴发动反击竟然隔了半年的时间!当然说到这里可能细心的朋友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你不是说刘备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吗?可当初为什么“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呢?我认为这很好解释,刘备毕竟是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既然摆出了一副要夺回荆州的架势,那对内对外都要有个表态,总不能刚一出兵就跑过去和人家笑眯眯的求和吧?战争毕竟是政治的延续,以战促和才是上策,只有首战打疼了对手,才能在接下来的谈判桌上为自己争取有利的条件!于是,我们回头再来看吴蜀之战的时间轴,从刘备出兵到快速占领秭归再到半年的停战期再到双方重新开战这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了!
    这里面不得不说一个人,谁呢?诸葛亮!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的态度挺耐人寻味,或许有人说诸葛亮不是明确反对刘备伐吴吗?那只是演义里的情节,事实上在《三国志》里诸葛亮的表态只有这么一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就是说法正如果还活着肯定能阻止刘备东征;但是如果让法正陪着刘备东征也不至于惨败。实际上我认为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应该是一种默认的态度,因为他在隆中对里头已经把话讲的再明白不过了,刘备想要一统天下必须同时取得荆州和汉中,从这两个地方发兵北伐才能成功。这个道理刘备都懂,诸葛亮岂能不懂?但他更清楚以当时自身的实力想要以武力夺回荆州已经变得很困难了,而且他也不希望吴蜀两国真的爆发一场全面战争,这样“联吴抗曹”将彻底成为泡影最终获利的只能是曹魏。所以我认为刘备伐吴的整盘计划应该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经过长时间的斟酌最终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即以军事手段给东吴方面施压,争取首战打疼他,然后再回到谈判桌上!事实上事情的一开始也正是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然而随后谈判陷入僵局,而且这里面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孙权居然向曹魏称臣了!我觉得这应该是出乎刘备意料的,也正是稳住了曹魏解决了后顾之忧孙权才敢在谈判桌上变得硬朗起来,才能做出一系列军事部署,除此之外刘备在这期间也离开过前线回到后方笔者猜测估计是回去和诸葛亮商谈怎么办要么就是自己身体出了些状况,总而言之最终刘备和诸葛亮的打算落空了,双方重新开战。
所以说刘备伐吴的真实目的绝不是为了攻取荆州,更不要说灭吴了,他只是想以军事手段达到让孙权妥协回到战前状态罢了!
    无论刘备带着何种心态东征伐吴,最终夷陵的一把大火终结了刘备的政治生涯与人生旅途,也彻底泯灭了蜀汉政权克复中原、中兴汉室的宏伟理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爷兵败麦城被杀,皇叔举国攻吴,报仇是假,立威是真!
当发现刘备的这一部署后,陆逊心中暗喜:这一仗赢定了
刘备竭尽全力攻打东吴 竟非为关羽报仇
夷陵之战为何还没开打刘备就输定了?
三国战役之夷陵之战
【读通鉴】33. 夷陵之战大结局:陆逊的“秘密武装”彻底把刘备军打废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