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伯利亚的冬天怎么过?吃住行还能忍受,上厕所才最辛苦

“西伯利亚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

对于这块人烟稀少的土地,中国人的印象除了席卷而来的冷空气,就是隔三岔五的寒流,所以才用“大约在冬季”来调侃。

但是,人们对西伯利亚土著如何过冬却知之甚少,以至于很多人将西伯利亚与东三省划等号,认为冬天的区别不会很大。

先说说西伯利亚为什么这么冷!

如果把北极比喻成蓄满寒流的漏斗,那西伯利亚就是漏斗下方的出水口,寒流通过出口源源不断的肆意流淌。

用专业的气象词汇解释,西伯利亚纬度和气压双高,导致冬季日照只有3.5个小时(接近北极圈),是北极高压带冷空气的绝佳“泄洪口”,寒流大量流入导致“夏短冬长”,年均气温低于零度的时间在六个月以上,地处亚纳盆地的萨哈共和国是西伯利亚冬季最长的地区,每年冬季长达九个月。

大名鼎鼎的奥伊米亚康,也就是号称“全球最冷居住区”的“西伯利亚寒极村”,就在萨哈共和国(又名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离首府雅库茨克大约950公里(冬季需绕路,约1500公里)。

奥伊米亚康土著的冬季生活,毫无疑问是西伯利亚最有特色的,也是放眼全球都仅此一例的存在。

奥伊米亚康之名来自土著语“不冻泉”,因近有口常年不歇的温泉而得名,地处亚纳盆地因迪吉尔卡河边,海拔约700米,是北极冷空气最早抵达的地方,再加上南北两座山谷形同风筒,使奥伊米亚康常年大风呼啸,寒流停滞时间更长,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还要低3-5℃。

二战期间,苏联为方便从美国租借飞机,在奥伊米亚康建了一座中转简易机场,驾驶飞机的美军飞行员落地后惊呼“简直是地狱般的寒冷,奥伊米亚康的寒极之称至此传遍全球。

有据可考的第一批居民是萨满人,以驯鹿和狩猎为生,随后融入了通古斯人、俄罗斯人、萨哈人等民族,巅峰期人口约1500人,2021年最新数据为472人。

人口减少的原因,通常被归咎为历史最低温的那一年,据说一夜之间毫无征兆地从-22℃直接降温到-71.2℃,直到中午才发现有十多位老人在睡梦中冻死,此后陆续有村民迁离此地,人口一度减少到不足百人,直至苏联修建的科雷马公路(传说中的白骨之路)途经此地,人口才逐渐恢复并保持在四五百人之间。

中国最早入冬的地方是漠河,2023年9月6日宣布入冬,而奥伊米亚康早在8月初就已经开始烧柴取暖了,此时平均最高气温只有9.1℃,最低可达-13℃,此后以每月-10℃的水平持续降温到12月,1月份平均低温为-49.3℃,到5月才恢复到零上。

这还不是最恶劣的,11月到3月期间还有不少于20次超级暴雪(24小时积雪1米才算超级暴雪)和70多天7级以上强风,期间还经常有一晚上降温三十度的异常气温。

长达九个月的冬季,意味着可供耕作的时间更短,而过冬需要储备的物资也会更多,所以本地居民只能种植成熟期更短的农作物,黄瓜、土豆和胡萝卜最常见,偶尔也会种些小南瓜和洋葱等等,全部存入地窖以便过冬食用。

在封路之前,村民们还得大量采购新鲜蔬菜和水果,切块冻在袋中保存在雪地里,不适合冷冻的可以离地挂起来,比如洋葱和苹果等等。

除此之外还得储备足够的生活物资,例如豆谷和米面粮油,以及药品、奶粉、调味料等等(奶粉在紧急时刻给牲畜补充营养)。

一定要准备这么多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年都有两个月封路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奥伊米亚康,连救援直升机都很难飞过来,除了未雨绸缪,别无他法。

还有一个全年都不间断的劳力活,就是不停的砍树劈柴,这里可没有天然气,买点煤要开车到500公里外的矿区,运费比煤还贵,所以多数时候都靠烧柴做饭。

得益于俄联邦对偏远土著的特殊政策,奥伊米亚康村民可以无限制砍树(不得牟利),所以木柴不用花钱,等过冬柴火储备差不多了,还得整修一次房屋以免被暴雪压垮。

在河面结冰前,村里专用的抽水车不停地转运河水,村民收到水后冻成冰块堆起来,在河冰厚度足以支撑运水车采水之前,村民们的饮用水都得靠这些冰块。

之所以大费周折,是因为村里的水管会被超低气温直接冻裂,就算做好防冻措施,管内停止的水流也会在十几分钟内快速结冻,此时再想解冻就很难了。

要知道,奥伊米亚康进入10月份后,夜里的温度就很少在-40℃以上,11月基本都低于-50℃,如白天温度低于-42℃或7级以上大风,学校等公共服务也会全面暂停,此时的奥伊米亚康居民就如同冬眠一样,连续十天不出门的比比皆是。

只有养殖驯鹿的牧民迫不得已才会每隔几天出门一次,因为驯鹿不能长期食用干草,必须摄入新鲜苔藓维持营养。从一开始的出门就有苔藓,到必须走出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才有足够的苔藓。

这些驯鹿是奥伊米亚康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百八十头,没空或不便放牧的居民会将自家驯鹿委托给邻居饲养,出售时按比例分成。

还有一种职业驯鹿人,他们养殖的驯鹿通常在千头以上,越是入冬越要远离村子才能找到驯鹿足够的食物。

这些驯鹿人以雅库特人为主,部分是萨满人,也只有这两个民族还保持着传统游牧生活习惯,走到哪儿帐篷就搭到哪儿,除了走不动的老人,老婆孩子都得跟着在风雪中一路颠沛流离,一直到开春融雪才回到村里。

上个世纪80年代,西伯利亚雅库特马逐渐在欧洲赛马圈里声名鹊起,以超强的耐力和抗寒能力闻名,已连续多年出现售价高达数十万美元的冠军赛马。

苏联解体后,奥伊米亚康居民也开始了驯养雅库特马,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冠军赛马,但总体售价也高于普通赛马,照片中就是一名驯马师给雅库特马除冰,在雪中久站的马儿,背部和脸部常常被冻成一块块的冰碴。

随着“寒极村”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游客将奥伊米亚康视为冒险地,专门挑冬天来挑战,旅游业也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少收入,例如“不冻泉”边就有一顶帐篷,专门为下水泡温泉的游客提供服务。

如今的奥伊米亚康依然很穷,但相对于上个世纪却好了很多,村民们的生活品质也高了不少,日常饮食种类不算多(腌菜很多),胜在有机纯天然。

奥伊米亚康当年可是被苏联专家称为“西伯利亚最长寿村庄”,据说当时的耄耋老人比例比莫斯科高出十多倍,人均寿命达到93岁,长寿的主要原因就是优质的空气水源和无污染的纯天然食材。

在冬季期间,奥伊米亚康的俄式汽车是可以正常行驶的,可一旦在野外抛锚、熄火或来不及加油,汽车就很难再次启动,也有很大概率直接报废,所以大多数村民以雪橇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去远的地方或运送重物要用耐力更强的驯鹿,近的就用哈士奇,基本可以保障交通需求。

虽然这里的奶牛要穿肚兜,香蕉能当锤子用,泡面夹起10秒上冻,村民并没有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在没有风雪的时候,青壮年也会出门打鱼,在河面上随便挖个孔,缺氧的河鱼就会自动过来扎堆,吃鱼是毫不费力。

与还能忍受的吃住行比起来,最辛苦的就是上厕所。

由于太冷的缘故,大部分村民是没办法在家里上厕所的,只能在户外的简易厕所解决,为了不让野生动物顺着气味摸进里面,每隔几天就得清理一次。

非要问什么感觉的话,我只能说:每次上厕所之前都得鼓足勇气,每次上厕所后都得揉几分钟屁股,被冻到失去触觉的滋味,你们自己体会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世界最寒冷的村落,上厕所直接被冰冻,老人能活到120岁
世界上最冷的村庄:零下71度,上厕所会被冻住,活过100岁很正常
看世界丨励志啊,地球上最冷地方的人咋过日子哒?
世界“最冷”的村庄,最低温度零下71度,上厕所都要拿根棍子?
世界最冷村庄:最低温
全球最寒冷的村子,眼睫毛能结冰上厕所被冻结,村民能活120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