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例社交恐怖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对一例社交恐怖症个案,咨询员在上级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主要采用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对该求助者进行心理咨询。结果:来访者认知偏差得到修正,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意义:对社交恐怖症患者,采用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进行干预,效果较理想。

  一、一般资料

  王某,女性,19岁,1987年出生,汉族,未婚,籍贯广东汕头,在校大一学生。父母健在,家有一兄一姐。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述:近四个月来,焦虑,恐怖,害怕与人交往,担心别人发现自己这个毛病,心里难受,时有哭泣,偶有失眠。

  个人陈述: 高二转学以前,我的学习生活很正常,成绩一向良好,老师、同学也很喜欢自己。社交广泛,人际交往活跃,男生女生之间交往很多,尤其与男生之间称兄道弟,像个哥们似的。跟男生在一起玩,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父母担心与他们交往会影响我的学习,又怕我早恋什么的,就将我和姐姐一起转入另一所中学就读。转学以后,我就变得有点胆小了,周围同学都不认识,也没有主动去和他们交往,渐渐地,就变得少说话了,除非别人答讪,否则我不会主动讲话。那时,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尽管如此,我的学习成绩却下降了。因为人际关系不好,心里不开心,学习时注意力也不那么集中,学习效率很低,高考才勉强考上一所大专学校。上大学后,本想著外界环境不同了,自己也可以重新开始了。刚开学那会儿,同寝室成员之间,彼此都会主动交流,感觉挺好的,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上,也不是那么被动的。但是,随著新鲜感的逐渐消失,以及大学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我慢慢感觉在人际交往上,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加被动,甚至到了封闭自我、害怕与他人交际的地步了。上课之余,就一个人闷在宿舍,想与别人说说话,但话到嘴边,就喉咙发紧,心跳加速,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出一个字来。每一次挣扎过后,注意到自己的反常,就痛苦难当,也不敢告诉家人,怕被他们责骂、耻笑。就这样一直忍住,感到自己要崩溃。上个周末,到姐姐那儿去玩,觉得姐姐可以说心里话,才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一股脑儿倒出来。向姐姐倾诉之后,感觉轻松不少。姐姐建议我去看心理医生,想到自己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所以前来找老师寻求帮助。

  三、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出生时顺产,身体健康,自幼与爸妈一起生活,感觉童年生活很快乐。与姐姐年龄相差只有一岁,故姐妹俩关系较亲密,与哥哥感情一般。家教较严,与父母沟通少。

  四、观察及搜集到的资料

  他人反映情况:由于来访者是独自求诊,没有亲人朋友提供的信息。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当事人衣著整洁,言谈举止小心翼翼,面带愁容。

  精神状态:感知觉正常,情绪能自控,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分析能力,未发现行为异常。

  躯体方面:没有重大生理疾病,四个月来偶有由哭泣而致失眠现象,没有服用任何药物,月经正常。

  社会功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回避人际交往,显示社会功能受损。

  在上级咨询师认可下,经来访者同意,对来访者进行了心理测量。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23分,显著高于平均分9.1分;交往焦虑量表60分,显著高于平均分39分;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结果: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显示轻度焦虑。SCL-90测量结果:总分:175 ,总均分:1.94,九个因子得分分别为:躯体化:0.5, 强迫症状:1.6, 人际关系敏感:3.11, 抑郁:2.23,焦虑:2.8,敌对:1.33,恐怖:3.0,偏执:1.5,精神病性:1.7 。王某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上得分明显偏高,焦虑、抑郁次之。

  五、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临床所收集资料,该来访者智力、自知力正常,求治愿望强烈,态度诚恳,无躯体疾病,恐惧的对象仅限于社交场合,无泛化迹象,举止正常,症状时间在4个月内。心理问题的关键点:社交恐怖。

  再结合临床症状评估:属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不长,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是一致的,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

  (二)初步印象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社交恐怖症

  诊断依据:

  (1)根据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来访者体验的恐怖情绪,是由社交场合激发的;恐怖情绪间断或不间断持续4个月,无法自行摆脱;人际交往少,学习效率下降,社会功能受损;来访者知情意统一,思维合乎逻辑,无明显人格障碍。

  (2)根据以上依据可诊断为:社交恐怖症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求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该来访者虽然也存在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但皆因社交情景所激发,且程度不严重,无自杀倾向,也没有绝望、消极悲观、自我评价低、精力减退等症状,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怖症和焦虑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焦虑症的焦虑常没有明确的对象,持续存在。该求助者虽然也表现出焦虑,但焦虑是由社交情境引起,有明确对象,呈景遇性和发作性,情境消失,焦虑情绪减轻。

  4、与正常人的恐惧相鉴别:正常人对某些场合(如黑暗的环境、第一次登台演讲)也会有恐惧,但恐惧发生的频率不高,恐惧强度也不甚强烈,不会出现回避行为,社会功能不受影响。而该来访者社交恐惧发生的频率高,恐惧情绪体验强烈,出现回避行为,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可以认为不属于正常人的恐惧。

  六、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2、社会原因:①与父母沟通少;②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面对社交场合的恐惧,缺乏他人正确的指导。③转学及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没有得到积极关注和及时疏导。

  3、心理原因:①情绪方面的原因:受焦虑、恐怖等情绪的困扰不能自行解决;②缺乏有效的人际交往应对技巧,面对社交场合,不知所措;③与人交往中,存在认知错误;④个性特征:内向、胆小

  七、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具体目标:

  1.缓解来访者焦虑、紧张、恐怖等不良情绪。

  2.改善睡眠状况。

  3.调整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修正不合理信念。

  4.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5.建立一个稳定的人际交往圈。

  最终目标: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修正不合理信念,突破自我,建立起稳定而和谐的人际交往圈。

  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综合来访者的一般背景资料,主诉,临床观察,心理测验结果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与来访者商定咨询目标。

  (二)确立咨询方法和咨询原理。

  咨询方法:采用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舒缓和平复来访者的焦虑、紧张和恐怖情绪,树立走出情绪困扰处境的信心,改善睡眠质量。采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切断来访者对社交场合与焦虑恐怖反应之间的条件性联系,从而对抗回避行为。此外,采用认知疗法纠正人际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

  咨询原理:人本主义理论、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

  (三)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让来访者阅读本咨询中心张贴的“来访者与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义务说明”,让来访者了解相关事项。

  (四)咨询时间、次数和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2次;每次50分钟;

  收费标准:免费

  咨询次数:初定12次

  附加说明:如在实施咨询过程中发现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而该问题影响具体目标的实现的,可修改咨询目标。

  八、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的划分:

  1.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咨询阶段

  3.巩固、提高与结束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2006年11月2日)

  任务:建立咨询关系,了解基本情况,运用支持疗法(1),舒缓来访者焦虑、紧张和恐怖的情绪,树立走出情绪困扰处境的信心,改善睡眠质量。

  方法:倾听技术、共情技术、放松训练(2)

  过程:询问基本情况,建立咨询关系。通过平等、真诚的交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来访者的信任,从而较全面、真实地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在咨询过程中,运用倾听技术,对来访者的情绪状态表示理解;运用共情技术,对来访者的遭遇表示共情;通过进行放松训练,使来访者的焦虑和恐怖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临床表现:来访者由于得到了一个倾诉、宣泄的机会,情绪似乎得到平伏。咨询师运用开放式提问获得了来访者的背景资料,运用封闭式提问确定了来访者的主要问题(社交恐怖症)。

  布置家庭作业:

  1、继续练习放松技术,让全身肌群放松,体会放松后,轻松愉快的感觉。2、将引发自己焦虑、恐怖的社交情境列出清单,为建立社交恐怖等级表做准备。

  2.第二次咨询(2006年11月6日)

  任务:进一步加深和优化咨询关系,建立社交恐怖等级表(3),运用系统脱敏疗法(4),实施脱敏。

  方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疗法

  过程:就上次的家庭作业情况进行会谈。

  咨询会谈摘要:

  咨询师:“这几天过得怎样,上次的家庭作业完成了吗?”

  来访者:“还是老样子,作业我已经带来了。”

  咨询师:(查看作业上列举的七种社交情境)看得出来,你很用心地做了这次的家庭作业。

  来访者:“是啊,我实在受不了了,只想快点好起来。”

  咨询师:(关注来访者,点头。)“你这么配合老师,改变的愿望又很强烈,我想,一定会好起来的。现在,根据你的家庭作业,我们要做一个恐怖等级表。我问你答,好吗?”

  来访者:“好的。”

  咨询师:“让你感到或可能感到最为焦虑、恐怖的情境是什么?”

  来访者:“呃……可能是上周开班会,辅导员叫我上台发言那次,我当时怕得要死。”

  咨询师:“怕得要死,如果把最恐怖定为100分,一点也不恐怖定为0分,你觉得那次有多恐怖呢?”

  来访者:“我非常恐慌,应该是100分吧。”

  咨询师:(记录恐怖情境和相应的恐怖分数)

  按照类似的方法,确定了来访者的恐怖等级表

  情境                                恐怖程度SUDS

  1、自己一个人在宿舍看书,周围没人             0

  2、在校道上,碰到同班同学                     20

  3、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有人派传单给我           40

  4、去学生服务中心充饭卡,想请教对方问题       60

  5、坐在课室里,突然旁边坐一位异性同我搭讪     80

  6、开班会时,辅导员叫我上台发言               100

  这次面谈,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具体化,建立了一张清晰明了的社交恐怖等级表,为下一步实施系统脱敏做好了准备。

  布置家庭作业:继续进行放松训练

  3.第三次咨询(2006年11月9日)

  任务: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怖反应之间的条件性联系;运用认知疗法(5),修正非理性信念。

  方法:系统脱敏疗法、认知疗法

  过程:先让来访者运用想象放松技术,达到身心的松弛状态,然后,从等级层次最低的一个恐怖事件开始,由治疗者做口头描述,来访者想象该情境。当来访者心跳加剧,变得紧张、恐怖时,指导其进行放松训练,直到恐怖感消失。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来访者对此事件不再感到恐怖为止。(恐怖分数降至10左右即可)

  本次会谈完成了最低和次低两个事件的脱敏训练。

  针对王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非理性信念,运用提问方式评价来访者的自动思维,达到修正其错误观念的目的。

  咨询会谈摘要:

  咨询师:“在校道上,碰到同班同学,你感觉怎么样,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来访者:“有点紧张,心里在想‘要不要跟她打招呼。’”

  咨询师:“然后呢?”

  来访者:“然后彼此没打招呼,就走过去了。”

  咨询师:“那么你当时心里怎么想呢?”

  来访者:“我应该同她打招呼,我应该有礼貌。”

  咨询师:“你应该同她打招呼,你应该有礼貌,你还记得我跟你介绍认知疗法时说到的自动思维吗?自动思维有时候正确,有时候可能是错误的,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你的这个自动思维‘我应该同她打招呼,我应该有礼貌’是否正确。你应该同她打招呼,应该有礼貌,是不是说,不同对方打招呼,就是不礼貌呢?”

  来访者:“我是这么认为的。”

  咨询师:“那对方并没有同你打招呼,那她就是没礼貌了?”

  来访者:“哦……。”

  咨询师:“人际之间打招呼,是你单方面的事,你不先打招呼,就只说明你不礼貌?”

  来访者:“……。”

  咨询师:“即使我患有社交恐怖的毛病,我害怕与人交际,但我还是必须同对方打招呼,否则我就是不礼貌?”

  来访者:“……。”

  这里,咨询师通过提问方式评价来访者的自动思维,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绝对化”倾向,以及这种绝对化思维倾向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从而引导来访者对所发生的事情作出合理的不同解释。

  布置家庭作业:

  1、继续进行放松训练

  2、练习所学到的提问自动思维技术,将合理的不同解释写在治疗笔记上。

  4.第四次咨询(2006年11月13日)

  任务:同第三次咨询

  方法:同第三次咨询

  过程:同第三次咨询。本次会谈完成了第三个情境的脱敏训练。

  针对王某在该情境中存在的非理性信念,继续运用认知治疗技术中的提问自动思维技术,来修正其错误观念。

  咨询会谈摘要:

  咨询师:“去食堂吃饭,有人派传单给你,面对这一情境,你心里想什么?”

  来访者:“他会跟我说话,我将不知所措。”

  咨询师:“不知所措,使你想到了什么?”

  来访者:“我连跟别人说话都不敢,我真无能。”

  咨询师:“你不敢同别人说话,说明你无能,是吗?”

  来访者:“是啊,这么平常的事情都不敢做,我还能做什么。”

  咨询师:“很好,现在老师问你,你是不是患有社交恐怖的毛病?”

  来访者:“恩。”

  咨询师:“假如现在有这么一个人,得了口腔溃疡,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吃东西,你会说:‘瞧,你连吃东西都不行,你真无能’!”

  来访者:“这……。”

  咨询师:“对照你的情况,因为你现在患有社交恐怖的毛病,就像口腔溃疡患者不能正常饮食一样,你也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人际交往,这有什么区别吗?”

  来访者:“这么说来,好象真的不能说明自己无能。”

  咨询师:“你觉得恰当的反应应该是怎样的呢?”

  来访者:“可能是说,我现在得了社交恐怖症,在人际交往方面,我当然不可能像别人那样,但也不能因此认为自己无能……。”

  咨询师:“很好。”

  在这里,王某存在典型的思维错误就是贴标签,由于对人际交往的恐惧,而给自己贴上无能的大标签,是完全错误的。咨询师通过列举相似的例子,得出相反的结论,引导来访者学会理性思考。

  布置家庭作业:同第三次咨询

  5.第五次咨询(2006年11月20日)

  任务:同第三次咨询

  方法:同第三次咨询

  过程:同第三次咨询。本次会谈完成了第四个情境的脱敏训练。

  针对王某在该情境中存在的非理性信念,继续运用认知治疗技术中的提问自动思维技术,来修正其错误观念。

  针对“去学生服务中心充饭卡,想请教对方问题”的社交场合感到恐怖,咨询师再次运用理性情绪疗法与来访者进行探讨。

  咨询会谈摘要:

  咨询师:“你想请教怎样充饭卡,但对方问你自己能否操作时,你却说可以,是吗?”

  来访者:“是的,我不敢把我真正的想法说出来。”

  咨询师:“你怕什么呢?”

  来访者:“怕她看出我很紧张,觉得我像傻瓜一样。”

  咨询师:“说话紧张,就一定意味著像个傻瓜?每个说话紧张、脸红的人,都像傻瓜罗。你身边也有说话紧张的人,你觉得他/她像傻瓜吗?”

  来访者:“她知道我有疑问又不敢提,觉得我像傻瓜。”

  咨询师:“她很厉害啊,你脑子里想什么,即使不说出来,她都知道,她是神仙、上帝啊?”

  来访者:(不好意思,抿嘴笑了。)

  在这里,王某存在的思维错误是过度概括化和读心术。过度概括化表现在:根据某一方面的不足,而得出一个彻底负性的结论,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当她面对社交情境紧张、焦虑时,她就以此评价自己整个人像个傻瓜,其结果是更加自卑自责,加剧紧张、焦虑的情绪体验。读心术则表现在:确信自己懂得对方的心思,知道对方对自己的表现会怎么想。读心术这种错误思维,容易使人变得敏感、多疑,从而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

  布置家庭作业:同第三次咨询

  6.第六次咨询(2006年11月23日)

  任务:同第三次咨询

  方法:同第三次咨询

  过程:同第三次咨询。本次会谈完成了第五个情境的脱敏训练。

  针对王某在该情境(坐在课室里,突然旁边坐一位异性同我搭讪)中存在的非理性信念,继续运用认知治疗技术中的提问自动思维技术,来修正其错误观念。

  布置家庭作业:同第三次咨询

  7.第七次咨询(2006年11月27日)

  任务:同第三次咨询

  方法:同第三次咨询

  过程:同第三次咨询。本次会谈完成了第六个情境的脱敏训练。

  针对王某在该情境(开班会时,辅导员叫我上台发言)中存在的非理性信念,继续运用认知治疗技术中的提问自动思维技术,来修正其错误观念。

  布置家庭作业:同第三次咨询

  8.第八次咨询(2006年12月4日)

  任务:运用暴露治疗技术,引导来访者在实际情境中,学习人际交往技巧,舒缓紧张、焦虑和恐怖情绪。

  方法:暴露治疗技术

  过程:选择第一次暴露的情境是王某恐怖评分在50分以上的,以后暴露情境选择的原则是只要病人能够承受,最好选择处在恐怖等级表上评分越高的情境。

  本次暴露的情境是:王某去商场买电话卡,并向对方提出几个问题。咨询师跟随其后,进行观察和鼓励。王某的表现比较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焦虑不是很明显。在暴露治疗之后,咨询师及时点评、鼓励和表扬。王某较轻松地达成了她的目标,并且对于自己的表现也挺满意。

  布置家庭作业:靠近班上一位异性同学,并同他谈话。

  9.第九次咨询(2006年12月7日)

  任务:同第八次咨询

  方法:同第八次咨询

  过程:在检查家庭作业的时候,王某显得焦虑、情绪低落。她说她前天靠近邻座的一位男生谈话,但对方没有什么兴趣和自己交流,应付了几句话而已。王某说她先前觉得自己应该克服社交恐怖了,但是现在她觉得自己没有比刚开始治疗的时候好多少,好象什么都没有改变。咨询师没有同王某讨论她与别人的交流是否像她所描述的那样不好,而是一边共情她这种沮丧的感受,一边柔和地挑战她得出的结论中存在的思维错误。

  咨询师承认,在与人交往中,最后的结果未必与我们期望的结果相一致,这会令我们很失望,很难受。然后,咨询师指出:虽然王某没有达到她所希望的结果,但在此过程中,她采取了行动——靠近并同一个异性谈了几句,这在治疗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咨询师并提醒王某回忆她现在能做而治疗以前不能够做的事情。在这次认知调整后,王某情绪放松了一些。

  布置家庭作业: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参与同别人的交谈,并且至少和一位异性同学主动进行一次谈话。

  10.第十次咨询(2006年12月11日)

  任务:同第八次咨询

  方法:同第八次咨询

  过程:咨询一开始,王某就主动报告说她参加了一个圣诞嘉年华的晚会,并和一位高年级的师兄说了很长时间的话。她开始用积极的语言来描述这次体验。咨询师祝贺她取得的成功,并引导她比较、总结了这次成功的体验与上周失败的体验有何差异及其在认知上的不同反应。

  布置家庭作业:继续主动和别人进行谈话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11.第十一次咨询(2006年12月14日)

  任务:总结性咨询,学会将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生活实际。

  方法:回顾总结

  过程:咨询师与来访者回顾整个治疗过程,咨询师鼓励来访者整理和阅读所有的家庭作业和治疗笔记,以便她将来参考、学习。

  咨询结束前心理测验结果: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10分;交往焦虑量表42分;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结果:粗分:36分;标准分:45分; SCL-90测量结果:总分:128 ,总均分:1.42,九个因子得分分别为:躯体化:0.5, 强迫症状:1.4, 人际关系敏感:1.77, 抑郁:1.62,焦虑:1.9,敌对:1.17,恐怖:1.71,偏执:1.33,精神病性:1.3 。

  数据显示:来访者社交回避、交往焦虑基本回复正常水平,焦虑水平回复正常。症状自评各因子显示为阴性。

  布置家庭作业:整理所有的家庭作业和治疗笔记,时常阅读和参考。

  12.第十二次咨询(2006年12月18日)

  任务:复查疗效。

  方法:反馈

  过程:请来访者描述自己这一个多月来的人际关系状况,尤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思维方式、身体的放松状况等。

  来访者自述:经过近两个月的心理调整,觉得自己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情绪平稳,学习效率提高了,对社交情境也有了理性认识,认为即使表现出紧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更重要的,在暴露治疗中体验到的焦虑感明显降低,并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朋友圈。

  来访者与咨询师双方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会谈。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1)症状方面:逐渐消除了对社交情境的恐惧感,改善了焦虑、恐怖等不良情绪,睡眠质量提高。

  (2)社会功能方面:学习效率回复正常水平,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

  (3)心理成长方面:学会了身体放松技术,掌握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对社交情境建立了理性认识。与他人、朋友能相处和谐,人际关系明显改善,建立了自己稳定的交际圈。

  2.姐姐的评价:妹妹个性变得开朗一些了,话语也明显增多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精神状态良好,终于让我们放心了。

  3.咨询师的评价:在咨询结束的二个月后,对该来访者进行回访,观察发现她心情开朗,精神状态很好。

  从总体来看,咨询效果是明显的。来访者的情绪状态、认知水平、交际技巧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高,能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从具体目标到终极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说,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十、咨询师对本次咨询案例的总结

  咨询师在本个案的咨询过程中,重视每次会谈后的反馈,这不仅加深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满意度,也给了来访者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同时避免咨询师产生一些误解。

  不足之处:

  1、该个案是本人接触的第一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个案,由于经验有限,对治疗方法,技术术语的运用,不够娴熟。

  2、来访者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可能与其幼年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关,由于涉及分析来访者的童年经历以及精神分析技术的运用,所以本人未敢与来访者作深入探究。

  3、虽然经过治疗,来访者的症状减轻,并且达到了许多以前无法达到的目标,但要使生活更加完美的话,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4、治疗师能迅速抓住来访者的问题,得益于来访者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治疗效果的取得,也与她强烈的求诊动机分不开。所以说,治疗目标的达成,是来访者个人努力的结果。

  经过本次咨询,我深切感受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自己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还很多。包括心理治疗理论修养的提高,心理治疗技术的熟练使用,心理治疗实践经验的累积。同时也鞭策自己以更严谨求实、积极进取的态度,去充实提高自己,以便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注释:

  (1)支持疗法指运用倾听、共情、情感表达等技术,对来访者的处境表示支持和同感,以利于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2)放松训练:通过放松身体肌肉,帮助来访者振作精神,回复体力,消除疲劳,镇定情绪,从而增强个体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

  (3)社交恐怖等级表:找出社交恐怖事件,根据恐怖程度的大小,由小到大排列成一个等级。

  (4)系统脱敏疗法:利用交互抑制的原理,用人体的肌肉放松状态去诘抗焦虑或恐怖情绪。

  (5)认知疗法指引导来访者正确评价非理性的想法和行为,产生认知改变,从而达成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8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33~239

  (3)Judith S、 Beck 博士著、翟书涛等译、认知疗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1~207

  (4)Pavid H、Barlow主编、刘兴华等译、心理障碍临床手册(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14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知行为主义疗法解析
中学生情绪焦虑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朱丽杰老师的网校Office 最专业的教师、学生、家长交...
剩女的烦恼: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神经症类心理问题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识别和处置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运用系统脱敏及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案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