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君子的基本修养——《论语》读书笔记(一)

一、缘起

学生时代不喜欢论语,觉得只言片语,语焉不详,所表达的价值观前后又不相一致,论语有什么好学的呢?而且历代都有人批判,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论语》呢?特别是孔子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人,现在的社会环境,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论语的价值还有吗?

直到最近,我又开始读《论语》,起因是我在读稻盛和夫的《思维方式》,里面说了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反复研读四书五经,坚守“克己”的信念,就是克服自己的贪念、自己的思想弱点来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然后给自己的管理增加了确实的精神力量的经历。稻盛和夫是日本精密陶瓷巨头京瓷的创始人,也曾在日本航空破产重组之际接管了不良资产,一年时间,把日本航空拉了回来,创造了史上最好的业绩。

我想,既然一个日本人都能活学活用《论语》达到人生的高境界,那么作为孔子故乡的中国,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不丢弃这个宝藏为好?如果作为考试目的,论语不一定有多大的分数上的贡献。但是论语里面的大部分理念,都构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圈的精神内核,不是区区一张高考卷子能够概括的。我建议《论语》要反复读,不断地放进日常生活里面去验证,这样才会产生它应有的价值和生命力。

于是,我开始写《论语》的读书笔记,以飨读者:


二:主要思想:

第一章,《学而》,从人物身份及发言次数来统计,本章有16节,分别由孔子(8)、有子(3)、曾子(2)、子夏(1)、子禽(1)、子贡(1)说出,其中弟子提问,孔子回答的不直接计算在内。

这一张的核心思想,我概括为:君子的基本修养:

  • 好学、好行

  • 孝悌

  • 忠信

  • 自我及社会认知

我们来看一看主题是如何展开的:


三、孔子的主张: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主要是指学(诗)文(识字),典章制度。

  • 学了知识,要时时(频率)、按时(时节,季节)、定时(早中晚)习之(复习、练习、达到习得的境界),所以会高兴(不亦说乎,心情、情绪、快乐)。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是因为端正了学习态度,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成绩,有一定的名声和影响力了,所以有追随者,就是现在所谓的知己、粉丝,追随者。朋,是同类,有相同价值观的人。友,就是有交情的非亲属关系。

不亦乐乎。为什么不用不亦说乎?乐,按我的理解是已经成为了内心的深层动机,潜意识,形成条件反射的快乐,相当于人生的追求。(安贫乐道是也)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两个层面。第一是人家不认识你,不了解你的为人,因而对你无视、误会。第二是,你没有声望,没有影响力。人家不了解你的为人误会你了,你也不生气。你没有声望,没有达到所谓的“成功”,也能安贫乐道,坚守原则,也不会产生嫉妒、怨恨情绪。这就很体现个人修为。这不就是君子的表现吗?

第一节,开宗明义。讲明了君子的必备修为:

  • 要勤学,勤练习,求有所得,以此为乐。

  • 学求有得,求同存异。以人格魅力吸引人,与价值观相近的人交往。

  • 开放的心胸。别人误会,不生气。未闻达,也不怨恨。有端正的人生态度。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巧,与拙相对。精巧,精心修饰,处心积虑,绕弯子,拍马屁的,吹牛皮的,华而不实的话。巧言:指一个人说话不真诚,投其所好,阿谀奉承。

  • 令色:美好的脸色。嬉皮笑脸,笑里藏刀,阳奉阴违,皮笑肉不笑的都可以称之为“令色”。

  • 孔夫子说这句话,明显是指为官的人而言的,起码是对外人而言。

  • 孔夫子将关系分为几层:孝(对父母)、悌(对兄长,也对非血缘关系的长辈)、忠(对上司、君主)、信(对朋友)、义(对社会)。

  • 夫子说过:色难。就是说对父母保持好脸色很难。也就是说夫子不是什么人都要用好脸色的,起码对父母必须好脸色。

  • 所以,起码这个令色。至少是对外的对象,不倡导保持好脸色,或者不易保持好脸色为主要宗旨。

  • 巧言令色的人,并没有多少仁义。不符合仁政的信念。

  • 反过来说,仁义的人,不以语言的形式为核心。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政治理念:如何治理大国(大组织)?有五个因素:敬事、信、节用、爱人、以时。

  • 敬事。敬,恭敬,严肃,郑重,庄重,不轻浮。事者,国事、家事、政事、民事。事事须敬。以事情为重,不以自己为重,所以敬。对事情的发起、流程、执行、都需要经过严肃的讨论、严密的论证,调查,不是拍大脑决定一件事。不敬者,难以善终。

  • (有)信。既然敬事,慎始。那么决定了的事情,就要落实到位,言而有信。有契约精神。不然无法立威,无法树立声望。这是民意基础。

  • 节用。从技术上说,就是时时想到,政府收入取之于民,而且是有限的资源,那么就要珍惜,每一笔支出都要谨慎。要有节制,不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节制无限的欲望及消费。

  • 爱人。体恤民众,常怀仁爱之心。人文关怀,重民权。

  • 使民以时。爱人的体现。不逆时而使民,该生产的时候不休息,该休息的时候不生产。尊重经济及历史规律。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年轻人(弟子,学生)的基本修养:

  • 入(在家)则孝(对父母)

  • 出(对外)则悌(对兄长,长辈尊敬)

  • 谨而信。说话,表达意见要谨慎(宁可保守一些),因为说了就要负责任,要有效果(信,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 泛爱众,而亲仁。不要搞孤芳自赏,要有民众基础,常怀仁义之心。仁者爱人,有善心,同情心。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实践为核心,有余力采取学文(识字、知识、典章制度,主要是学习理论)。孔夫子是主张先实践再学习理论。


 1.9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学习态度:重,持重,郑重,严肃,重视。不重,则不威。威,可畏服。要让人家感觉到威严,服气,首先自己要重视,持重,不轻浮,只有端正了学习态度,学的东西才能稳固,不会水过鸭背。

  • 行事原则:以忠、信为主。忠者,心中有原则,不事二主,从一而终。信者,对人言而有信,硕大做到,有契约精神。这是一个职业态度和个人信誉问题。

  • 交友原则:无友不如己者。一是见贤思齐,二是不交损友。如果自己的修为已经很高了,是不是没有朋友?不是,首先要三省吾身,进步没有止境。二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就不会没有朋友。

  • 对于反省:有过,必然是时时反省才能发现。或者是人家提醒的,或者是经一事长一智,或者是自己反省的。只要发现了,就要接受,不要害怕改过。放下面子,放宽思维。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论孝道:主要体现是能否遵从“父”的为人之道(做人原则、价值观、产业、事业)。父在,看子女是否有志向、抱负、决心。懒散混日子者不孝也。父不在,看子女的行为是否与父在时相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守丧期)都能坚守原则气节的,可以说是有孝道。

  • 但是,没有说明父亲的道是否正确的问题。也没有说明何为“无改”,完全不更改,还是大原则不改?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认为,这是说从政世家的,三年不改变父辈的政策。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的素养与追求:

  • 崇高追求:不在于饱食,也不在于安居的物质追求。

  • 敏于事。敏者,疾也。做事要快。一是反应要快,二是效率要高。

  • 慎于言,说话要谨慎,没有证据,没有把握的事情谨慎说。宁可保守些,也不满足自己的发表欲。行动派而不是理论派。说话要讲究根据。

  • 就有道而正焉,要见贤思齐,要接近符合道义道理的人,按道义办事,以此正身、正意。还是需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经常反省正道是什么。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自我认知:实现自我价值的检验标准不是出名,而是是否了解别人。

  • 发达不是目标,知人才是。所谓服务宗旨,也是这样的意思。

  • 不要害怕自己的品牌不出名,就怕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在哪里。

  • 要放下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转向为他人服务的宗旨。一如肯尼迪所说:Ask not 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country.

以上是孔子说的观点,占全篇的50%。另外50%由弟子说明。那么他的弟子都说了什么?


四、孔门弟子说

1。有子:有若(前508年或前518年—?),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说字子若),世称“有子”,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

能称为“子”的都不简单。在第一章有三次发言,可见其重要性。

有子在《学而》的主要内容是:

  • 君子的行为规范

  • 法度的使用

  • 价值观的。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君子之本,仁之本。从学生的角度解释什么是仁,仁的内容。仁之本者,孝悌。孔子已经在1.6说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的做人原则。这一点是和老师一脉相承的。有子加以补充仁的意义。

  • 君子是一种完美人格的体现,主要表现是仁,仁的根本在于孝悌。如何和有血缘关系的人相处,如何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相处。

  • 君子的终极原则是:务本,生道。务任意之本,合天地之道。这是内在表现。外在表现是孝悌,具体表现(政治上)不好犯上作乱,遵纪守法。不犯上,就要和上司相处得好,即使意见不同也不触犯,那么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这一点和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表现一致)。不作乱,就是不为非作歹,不搞对立不搞矛盾。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关于法度:礼的用途、用处、用法、应用,核心在于和。不在形式,在内容。不和者,用礼没用。和,就是双方满意,协调。事无大小均以尊先王之道(贤政)为参考,但是不一定要事事执行,要变通。但是仅仅为了“和”的目的而去调和,不依照法度(礼)节之,就是节(分节、分情况,分阶段去处理)制,不能全用,不能不用,要合适,也无法走得通。

  • 检验标准:有子显然是有从政经验的,知道理论实用的关键在于心里要有理论和路线,但是使用的时候要抓住核心,以“用”为主,以“和”为检验标准,也不能单纯为了“和”而“和”的形式主义。要讲求历史传承,和现实变通,但也不能变得太厉害,要用礼节规范。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这是对于孔子“学生守则”的第三条:“谨而信”的延伸与扩展。当信用近乎道义,采用高评级的信用,那么你说的话就可以“牙齿当金使”了。一如国际信用评级。

  • 恭近于礼,恭是“孝悌”的外在表现,恭敬虔诚,近乎法度,那么就不会再有轻浮而带来的风险(耻辱)。

  • 因不失其亲(仁),就是为人的准则不失于仁义,那么就可以为人师表、榜样,作为传承和效仿的对象,这就是权威、威信,或影响力。此所谓:君子不重不威也。

2。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1],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2-3]。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4]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曾子作为《论语》的编撰者之一,在弟子出现的次序上仅次于有子。可见他得孔子之真传甚多。

那么曾子主要的贡献是什么?君子修炼方法,以及教化的作用。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修行路线:曾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提出一种切实可行,而有规律,有层次的道德修炼方法。与孔子强调的“学而时习”、“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学文”等具体的方向与规范之外,提出了自己修道的创建,就是自我反思:自省,继而成为日后儒家的主要修为方法。

  • 量变与质变:三省吾身,既可以是一种约数的概括。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有可能是指很多,也可能是指时间上的早中晚三省。

  • 对标检验:学习有没有效果,必须自我反思,回顾,对比,拿出明确清晰的标准来对标,才能能看得出进步还是退步。主要集中在:职业精神(对前辈、上司的忠)、人际关系(同辈的诚信)和自我习得(所学所得)三方面。这基本上反映了孔子“主忠信”、“学而时习”的主要思想,并且从一种思想教诲,落实到自己的一种行为习惯。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传统意义上说,这句话是将如何教化人民的。相当于有一个隐含的问题:如何让民德厚?(用今天的话说,如何培养合格的公民)。

  • 西周重视礼,各种祭祀、仪式十分隆重,一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科学认识还不足,无法揭示各种自然现象。为了不让民众陷于对超自然现象的恐慌,周代注重对祖先的崇拜,因为从血缘上说,周代超过一半诸侯都是姬姓(《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 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其余的有殷商后裔(宋国)、各戎。

  • 因此,采取一个共同的祖先崇拜,对于凝聚民心和国力都是最务实的。所谓盖棺定论,人在死后,争议才算是尘埃落地。这就是为什么曾子说:慎终追远。要谨慎、严肃对待一个人的丧事,相当于对这个人的肯定。只有肯定的历史,才能有肯定的将来。只有定期拜祭追忆祖先,才能唤起后代的共同记忆,达到一个凝聚人心的精神作用,与宗教的作用类似。

3。子夏。

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夏),南阳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

性格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人,曾为莒父宰。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孔门丧乱,前往魏国西河郡教学育人,收李悝、吴起为弟子,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具有独创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子夏的出场顺序也非常靠前,可见其地位。在学而这一章,还是围绕君子之学的核心表现: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贤贤易色:这句话因为简短,不太好解释。有人说要亲近贤能,可以改变好色之心。(中华书局文白对照版)。但是读不通。

  • 《学而》的核心主题是君子的基本修养,特别是围绕什么是“学”的内容展开。

  • 从字面上看,贤贤易色,就是以“贤者为贤”,表示尊敬,重视人才。易色,字面意思应该是改变“脸色”。因为上文“巧言令色”和后面章节的“色难”的色都表示脸色。

  • 也就是说,易色,要么是贤贤的结果(尊重贤者导致脸色改变),要么表示条件(尊重贤者需要改变脸色),但绝对不是“改变对女色的态度”。因为一个人对贤者的态度,和一个人对容貌态度的改观,似乎相关程度不大。

另一种讲得通的解释是,尊重人才,必须重视他的实质(贤的本质),要改变只看表面(色,脸色,外表)的习惯,因为下文提出了贤者的几个重要特征:

  • 事父母,竭其力:也就是“入则孝”的具体表现,要竭尽全力侍奉父母。

  • 事君,能致其身:“主忠信”的具体表现:要身体力行,全身心付出。也就是当今所谓的“职业精神”。

  •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主忠信”、“谨而信”的具体表现:与同辈、朋友交往,要真诚,讲信用。

即使没有受过教育(学历、文化),也算是达标了。(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从这一句所在的章节,上下文来看。第二种解释比较符合。

4。子贡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子贡在《学而》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回答子禽关于孔子“闻政”的方法。第二次是和孔子讨论“财富观”。可见,他和孔子的关系比较亲密。首先子贡对孔子的为人了解得十分全面,而且讨论的话题也比较务实而深入,既有形而下的“财富观”,也有比较形而上的人生观和学习方法论。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子禽向子贡请教关于老师孔子的闻政方法,可见子禽对政事感兴趣,甚至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说:孔老师这么关心一个国家的时事政治,是怎么得到“情报”的呢?是自己求人、问人得到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

  • 子贡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对老师做了一番评价:夫子温(温和,与暴相对)良(品格好,与恶相对)恭(态度恭敬,与傲相对)俭(朴素,与奢相对)让(谦让,与争相对)。老师温良恭俭让,不暴躁、不恶、不傲、不奢、不争(简直一个暖男)。用这样的方式去搜集信息,效果肯定异于常人(好得多)。

  • 这一段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君子是好学好问,关心国家大事的(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而获得对一邦政事的情况,要注意“情报收集方法”,以侧面了解为主,态度谦和,不会让人家感到不舒服,要让别人心悦诚服,全盘托出。这才是情报收集的最高境界。

1.18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这一段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保持良好的财富和处世观,并提出了自己的行为规范: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穷,但不会奉承巴结,出卖色相博上位;有钱的时候,态度不骄,觉得高人一等)。历史上记载,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

  • 子贡好贤,注重实质(贤贤易色)。对于财富也是这样,所以采取务实的态度。家境不好,不会因此去巴结乞讨,家境好的也不会骄傲自满。用现代的话说,就算是屌丝也要有骨气,就算是土豪,也不能蛮横。

  • 孔子听了,先是表示肯定(可也),这还行,不错。老师的教育就是这么春风化雨,明明是想说子贡才刚刚及格,偏偏要先赞扬一番。话锋一转,说道: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子贡你的标准还要提高一些,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但获得内心的快乐,富足,不会因财富少所限。不谄,有一种划清界限不相往来的“小妒忌”。有钱了,态度不骄傲当然好,但是如果能保持“礼节”,从行动上按照规范表现出来,用实际行动去表现,不是更好吗?

  • 贫困时,不自暴自弃,悠然自得,能发现困境的积极一面(并不是说安于现状的,逸),显达时,不会骄横无礼,还是按照规范行事,不做出格之事,不把自己当回事。

  • 子贡然后用了《诗经》的一句诗来概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就好像只做一件精良的器物,切磋琢磨,改变其原有的形态还不够,还要不断地改良、精修,才能做出一件精品。

  • 孔子赞赏子贡的悟性,说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已经可以举一反三,知道如何根据已有的信息总结出规律,预测未来了。由此可见,孔子也是十分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要从已有的只是种加以总结归纳出规律,来指导生活。

总结:

  • 《学而》作为论语开篇,揭示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我概括为君子的基本修养。

  • 基本修养中,“好学”为主线,其表现为:孝悌、忠信、敏言尚行、慎行、爱众亲仁、敬事,这是对内的自我修养

  • 具体的修为方法通过:务本(孝悌)、自省(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行、贤贤(贤贤易色、无友不如己者)

  • 君子的追求:温良恭俭让、谨言持重、知人、知己、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贫乐道、富而有礼,的君子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而》草稿
安德义论语解读
《论语》选读之孔子思想梳理
煌煌大义为君陈---《论语大义浅说》荐读
亲子共读论语|学问从人生经验上来,在做人做事中去体会
2013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部分总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