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悲情诗人黄景仁:20岁写下“百无一用是书生”,35岁病死他乡

【每日读诗】黄景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清代最穷困的诗人却写下最唯美的情诗,媲美李商隐,如今少有人知。悲情诗人黄景仁:20岁写下“百无一用是书生”,35岁病死他乡。

[原文]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清 黄景仁《绮怀·其十五》)

[注解]

绮怀:“绮”本意为“有 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就是一种美丽的情怀。

银汉红墙:“银汉”,银河。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鹊桥相会,就是以银河为背景的,因而,银河又有“有情人难得相聚”的遗憾。“红墙”,红色的墙,通常特指紫禁城的宫墙。宫墙于普通人而言,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是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古人常常以“银汉红墙”入诗,取其阻隔不得相聚之意。如,唐李商隐《代应》:“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明陈子龙《灵济宫》诗:“绛树蓬莱近,红墙银汉中。”

似此:像这样的。

星辰:“星辰”是一个汉语字词,一词多义,其可作为宇宙中星星的总称,亦指代岁月。唐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唐孟郊《感怀》之三:“中夜登高楼,忆我旧星辰。”

风露:晚风与朝露,犹风寒。唐王昌龄《东溪翫月》诗:“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

中宵:中夜,半夜。中宵一词,历来都受诗人们的青睐。如,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唐陆贽《贞元九年大赦制》:“中宵屡兴,终食累叹。”清龚自珍《忏心》诗:“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復中宵。”

“缠绵思尽”二句:思,丝;心,芯。语皆双关。如,唐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三五月:指农历十五夜的月亮,多特指中秋月。南朝梁王僧孺《月夜咏城 南康新有所纳》诗:“二八人如花,三五月如镜。”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唐段成式《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分明三五月,传照百千灯。”

[译文]

遥想当年,我们常常坐在花下吹箫弄月,但是,曾经的美好过往,早已隔着银河高墙,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虽然眼前景已非昨夜景,但是,为了你,我仍痴痴地在寒风中整夜伫立。

缠绵的情思如同抽过丝的残茧令人触目惊心,内心的相思就像那剥过皮的芭蕉易碎易逝。

回想起你十五岁那年的中秋之夜,单靠我手中的这杯酒,竟已无法消除内心的忧愁。

[辨析]

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后裔。黄景仁的祖上算是书香门第,曾祖父曾为修职佐郎,祖父黄大乐以岁贡生身份任高淳县学训导,其父黄之掞为县学生(秀才)。乾隆十四年正月初四日(1749年2月20日),黄景仁出生于祖父任职的高淳学署。

黄景仁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四岁时,父亲就因病而逝,由于家中叔辈很少,由祖母吕老孺人监督他读书。六岁时,随祖父从高淳回到祖籍常州,五年后,祖父去世。又一年,祖母吕老孺人亦仙逝。又三年,其哥哥黄庚龄也病逝了,从此,与老母相依为命。

哥哥去世的那年,十五岁的黄景仁参加童子试,结果名列第一,颇受常州府知府潘恂、武进县知县王祖肃的欣赏。但是,此后由于他耽于写诗,且为人狂放,不事权贵,所以,在科考路上一直不顺,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成绩为二等,被赐予二匹缎,始任武英殿书签官。

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

黄景仁一生创作的诗词有两千多首,留传下的只有一千余首。黄仲则一生充满悲哀和困顿,他个性倔强,常常发出不平的感慨。所作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情调比较感伤低沉的作品, 写得沉郁苍凉,但语调清新,感情真挚动人,则最能体现其诗文成就。他还有一些爱情诗,写得更是缠绵悱恻。

比如他的组诗《绮怀》(十六首),就是清朝诗坛传诵最广的爱情诗。这组《绮怀》不仅是黄景仁不朽的名作,也是文学批评一个绝好的范例。它对李商隐《无题》艺术表现的因袭与改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古典诗歌互文性的经典文本。在《绮怀》这组诗中,《绮怀·其十五》又最为著名,其中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就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黄景仁的仕途不顺,情场也很失意。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却是个没能开花结果的故事。世事心痛者,唯有情难成眷属,正因如此,他的诗中常常会有表妹的身影。

《绮怀·其十五》就是某个中秋之夜,黄景仁对美好往事的回想,因而全诗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她所描述的,是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

黄景仁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幼年丧父,仕途坎坷,中年穷困,晚年凄惨。黄景仁就任武英殿书签官后,曾将母亲及家人接到北京,但是,靠着他好微薄的薪俸,加之又不善钻营,是很难养活家人的。所以,两年后,他又不得不将家人送回常州老家。

送走家人四年后(乾隆四十八年),黄景仁为债主所逼,连自己在北京也呆不下去了,当年三年带病离开北京,跋涉太行山,到达解州时病发。四月二十五日(1783年5月25日),年仅三十女岁的黄景仁,在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府邸中去世,幸得好友洪亮吉跑来为他安葬。

黄景仁生前还留下了一首《杂感》诗,发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浩叹: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杂感》是诗人二十岁时的作品,黄景仁喜欢在自己的诗中写愁苦的语言,朋友都劝他“愁苦的诗歌不是好的预言”,就连他的恩师邵齐焘也不忍看弟子镂心苦吟,增病劳形,屡加劝诫,诗人深感师恩,却不能放弃不平则鸣的诗艺追求,回顾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通过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体悟,诗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一种宇宙哲学的高度,是对全人类困顿处境的心理描绘。“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该诗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没想到却一语成谶。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景仁自嘲写下千古名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黄景仁:若无苦痛作茧,何来佳句化蝶
黄景仁《綺怀之十五》赏析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1)
最绝望的眼泪——评黄景仁《绮怀之十五》
清代才子留下一首绝美情诗,道出多少人的心声,读完让人感慨万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