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几岁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干掉的?深度解析大礼议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因朱厚照无子嗣,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后根据《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以朱厚照的口吻拟定了遗照:

“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杨廷和派出了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去湖北迎接朱厚照即位。一个远在安陆州的藩王,一下子变成了大明帝国的天子。

一、朱厚熜遭遇下马威

可是,这个天子并不怎么好当,刚进城的时候,首辅就给了他当头棒喝。

礼部郎中余才根据杨廷和的意思,拟定了朱厚熜的进京流程: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即位。这份礼仪状由礼部员外郎杨应魁呈给朱厚熜。

当车驾来到京城郊外良乡的时候,朱厚熜打开礼仪状,说到,遗诏上说是让我即皇帝位,这个礼仪状又是什么意思?真是岂有此理!朱厚熜提出,我要走大明门。

杨廷和接到消息,选择了妥协,朱厚熜由大明门入宫,并且在当天就即位,宣布明年改元嘉靖。

在明朝,东安门是太子常走的一道门,文华殿是太子观政之所。杨廷和这样安排,其用意很明显,朱厚熜是以太子的身份前来即位。只不过,是谁的太子呢?

第一轮较量,可以看做是互相试探彼此的实力,朱厚熜完胜。接下来,就开始真刀真枪的对打了。

新帝即位,第一件事就是对死去的皇帝拟定谥号,嘉靖帝还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那就是对故去的生父兴献王称谓的问题。杨廷和指出,应该效法汉定陶王、宋濮王,为保持口风的统一,他对朝臣说以“此篇为据,异议者即奸谀当诛”。

汉成帝、宋英宗均无子嗣,定陶王和濮王成为指定继承人。因此,在宗法概念上,汉成帝、宋英宗就成为他们的“皇考”。

新晋进士张璁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帝入继大统,非为人后,与汉哀、宋英不类”。也就是说,朱厚熜继承的是大位,而不是“为人后”。

但是,这里哪有他说话的地儿?于是他找到老乡礼部侍郎王瓒,把这想法给他说了下,由王瓒在朝会上提出,这让杨廷和甚是愤怒,直接将王瓒打发到南京去了。

然后,尚书毛澄联合公卿台谏等官六十余人上书,“入继大统......以孝宗为考,兴献王及妃为皇叔父母。祭告上笺称侄......”

翻译过来就是,朱厚熜你要改口了,从今以后,明孝宗朱祐樘是你的皇考,兴献王及其王妃(即朱厚熜生身父母)为皇叔父母,所以你父亲的祭礼很好办,署名你写“侄”就行了。

说的直白点,杨廷和等人这是帮着明孝宗抢儿子,从今以后,你朱厚熜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了。

朱厚熜看到这折子,自然是不同意,说道:“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议!”

杨廷和、蒋冕、毛纪搬出了程颐的《濮议》,这是讲究礼仪的典范,皇上你应该效法这个,成为万世之榜样。从历史上看,舜也没有追尊他的父亲瞽瞍,刘秀也没有崇仁南顿君。

毛澄等人亦是附和道:武宗皇帝以神器授之陛下,有父道焉。兴献王对你虽有天恩,但是你不可“称孝庙”。

朝廷大小官员的各种规劝奏疏,雪花般飘了过来,朱厚熜始终留中不报。

显然,朱厚熜陷入焦灼状态,一个刚满十四岁的孩子,和这帮混迹官场多年的江湖相比,太嫩了!皇权在身又如何?历朝历代的权臣可不在少数。

就在朱厚熜彷徨无奈的时候,进士张璁杀了回来,这给困境中的朱厚熜带来了一抹亮光。

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张璁写了一道《大礼疏》,在这道奏疏中,他以严谨的逻辑批驳了杨廷和集团。

列举汉定陶王、宋濮王与朱厚熜的不同之处

汉成帝、宋英宗因无子嗣,指定他人为继承人这个没错,关键是,汉定陶王、宋濮王早就被养在宫中,天下人皆知他们就是“太子”。而朱厚熜和他们不一样的是,朱厚照驾崩后才宣读遗诏,且遗诏有云:

兴献王长子伦序当立。

也就是说,朱厚熜是按照太祖朱元璋规定的宗法顺序即位的,这也是和汉定陶王、宋濮王的本质区别。

朱厚熜是继统而不是入嗣

《礼》:长子不得为人后。

兴献王就这么一个活着的儿子,让朱厚熜自绝于父母,认朱祐樘为父,天下之人怎么看?

张璁考虑到有人以“大统不可绝”的说法,对此他也进行了驳斥。

何为大统?朱厚熜又是继承的谁的“大统”?明孝宗还是明武宗?按照杨廷和等人的逻辑,朱厚熜承接的应该是朱厚照的“大统”,那么应该叫朱厚照“皇考”了?但他们是堂兄弟呀。因此,统和嗣是不同的,不一定是父死子立。比如汉惠帝后的汉文帝就是弟继。

若是必须要认朱祐樘为“皇考”,那么古代的高伯祖、皇伯考又是怎么来的呢?显然,称朱佑樘为皇考是说不过去的。

朱厚熜看到这份奏疏,心中大喜,就转给内阁、朝臣等观看。

给事中史于光等人上奏,大意是,你朱厚熜虽然是兴献王独子,但你继承大统,就不该受“长子不得为人后”的拘束。

概括起来,就是你和我讲道理,讲不过我的时候,又劝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既然如此,为何还逼着朱厚熜认朱祐樘为“皇考”呢?

一句话,就是欺负人!

面对赖皮的人,谁也没辙,聪明如朱厚熜者,犯难了。

一个人的出现,再次打破了僵局,她就是朱厚熜的生母------蒋氏,她来京城了。

关于蒋氏进宫程序,礼部是这样拟的:

圣母至京,宜由东安门入

朱厚熜不同意,朝臣做出让步,同意由大明门左门进。嘉靖帝说,要从中门进,而且要拜谒太庙。

朝臣闻此又是一片哗然,都说哪有妇人拜谒太庙的?

张璁站了出来,皇后就可以参与九庙之礼,何来妇人不可入太庙的说法?

朝中吵得不亦说乎。

因接待礼仪未定,蒋氏停在通州不走了。对身边人哭诉道,到现在都好几个月了,连兴献王的称谓还没定下来!

消息传到宫中,朱厚熜火了,我母亲必须以太后之礼接待,你们要是不答应,这个皇帝我还就不当了,我要回安陆!

杨廷和实在没想到朱厚熜居然提出“辞职”,被迫做出让步,以慈寿太后的名义同意朱厚熜称呼兴献王为“兴献帝”,其母为“兴献后”。僵持局面被打破,滞留通州几个月的蒋氏终于以“太后”的身份入京。

此一局,朱厚熜在母亲的助攻下,算是略占上风。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场斗争,为了打赢它,朱厚熜不惜以“辞职”相逼,可谓是堵上了身家性命,一旦此战失败,必将处处受到杨廷和集团的掣肘,万幸的是,朱厚熜胜了。

此刻的朱厚熜早已不是之前战战兢兢的状态了,相反,他已经懂得借力打力,杨廷和集团虽有铜墙铁壁,但是张璁已经成功的撕开了一道口子。

杨廷和的“礼法”,已经成了搬起来的那块石头,最终砸了自己的脚。

三、嘉靖帝伺机反攻

渐入佳境的朱厚熜,接下来会怎么玩呢?他选择了主动出击。

朱厚熜令司礼监谕杨廷和:

邵太后、兴献帝、后亦各拟上尊号。

这里的邵太后,是明宪宗朱见深贵妃,朱厚熜祖母。

杨廷和选择了“以拖待变”的应对之策。他说:

不可。宜俟明年大婚礼成,庆宫闱,加之可也

在这期间,杨廷和令吏部调查张璁,在言官的弹劾之下,张璁终被打发到了南京。与此同时,杨廷和又将林俊拉入战团。

林俊,也是一位重量级对手。成化十四年进士,历任湖广、四川巡抚、工部、刑部尚书等职。可谓是四朝元老。

林俊说,秦汉之后,入继大统之人,那些尊崇生父的,都落了个贻笑后世的下场,陛下你是有德之君,怎么能效法那些人呢?

杨廷和在旁边补充道,光武帝得了天下后,他的父亲不过是立庙章陵而已。兴献王追尊为兴献帝,这已经是我朝前所未有之事,你倘若再加个“皇”字,这就是“忘所后而重本生,任私恩而弃大义”,这活儿没法干了!

吏部尚书乔宇也过来帮腔,“若加‘皇’字于本生之亲,则与正统溷而无别”。

还是老一套说辞!

嘉靖帝一锤定音,都别吵吵了,慈寿太后有懿旨:

今皇帝婚礼将行,其兴献帝宜加与皇号,母兴献皇太后。

太后都这样说了,你们还不执行吗?

杨廷和闻言,没辙了,就提出致仕请求,不过,没得到准许,毕竟,正常情况下要提三次才可以。

嘉靖帝下旨加“皇”,不过,都被驳了回来。

战局又陷入了胶着状态。

一个月后,一场意外来了。

嘉靖元年正月,郊祀祭天刚刚完成,清宁宫发生了火灾!

放到现在看,不过是一场平常的失火,但是在董仲舒提出“君权天授”后,君权受到了“神权”的限制,天降异象视为上天对天子的惩罚。比如,强悍如汉武帝者,也不得不发布《轮台诏》,以向上天请罪。

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上奏,兴献帝、兴献后加称“皇”,怕是祖宗神灵不高兴了。给事中邓继曾引入阴阳五行之说,五行火主礼,阴极变灾,这是废礼的征兆。

主事高尚贤、郑佐说道,火灾不发生在别宫,却发生于清宁宫,不发生于他日,却发生于郊祀之后,这不只是巧合那么简单吧。

嘉靖见此,心生恐惧,依了杨廷和的意见,称明孝宗为皇考,慈寿太后为圣母,本生父母兴献帝、兴献后不再加“皇”。

这一局,本来双方势均力敌,但是在“天象”的帮助下,杨廷和集团最终获胜。折腾了一年多,朱厚熜也只是给他父亲争取了一个“帝”字,总的说来,嘉靖处于落败的局面。

那么,嘉靖后来又是如何反败为胜的呢?

四、罢黜杨廷和,扩大范围

嘉靖二年,桂萼、张璁两人讨论了一番古礼后,写成一份奏疏,并将席书、方献夫的《议草》一同呈给了朱厚熜。

这四人认为,“守礼派”所坚持的宋濮王故事和本朝大为不同,他是宋仁宗钦定的“太子”,而朱厚熜其实是奉祖训继承大统,这里面,并没有明孝宗“为人后”的诏书,所以应该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

朱厚熜阅后,召集阁部,说此关系天理纲常,你们还是讨论下吧。

这次,杨廷和心灰意冷了,再次提出辞官请求,朱厚熜允了。

杨廷和的离开,让“守礼派”丧失了主心骨,晦暗中的嘉靖再次看到希望,他决定让更多的朝臣参与进来。

令嘉靖大吃一惊的是,只有张璁、霍韬、熊浃、桂萼四人站在他这边,其余二百五十余人递交了八十多道奏疏,皆是反对更改称呼。

嘉靖帝甚是尴尬,气的他破口大骂,你们这是结党营私、胡言乱政!下旨司礼监,扣他们工资!

没过多久,礼部尚书汪俊被罢黜,“守礼派”再失一员战将。

斗争进行到这一步,嘉靖帝收获的战果是: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母章圣皇太后。

不过,张璁对此并不满意,身在凤阳的他上了道奏疏,他认为,“本生”二字是礼部官员欲盖弥彰的手法。看似亲密,实则心怀鬼胎。这两个字应该去掉!

嘉靖帝便诏张璁、桂萼进京。

蒋冕怒火攻心之下,当着嘉靖帝的面放出话去,这二人如果进京,将立即扑杀!

显然,此时的“守礼派”已然处于守势了,张璁的论点确实直击对方要害。

嘉靖帝顺势发力,不但催促桂萼、张璁进京,又任命席书为礼部尚书。

蒋冕眼见着大势已去,不得以提了辞呈,嘉靖帝同意其致仕。攻守力量再次发生对比。

五、雷霆一击与垂死挣扎

嘉靖三年七月,桂萼、张璁将持续了三年的大礼议做了一个总结,他们认为:

关于立后之礼,三代之前并没有,祖训也是没有,孔子都批判过;

“守礼派”宣称汉宣帝、光武没有为其父立过皇考庙,是谬误,他们立过的;

关于汉定陶王的例子,“守礼派”一直奉其为圭臬,并拿出程朱理学来背书,事实上,朱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认为汉定陶王的做法是“坏礼”。

这简直就是一枚重磅炸弹,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嘉靖召见毛纪等礼部官员,斥责道:“此礼当速改。尔辈无君,欲使朕亦无父乎?”

于是,下旨将“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更定为“圣母章圣皇太后”。

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准备做殊死一搏,他说道: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伙同王元正、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等人,将刚刚散朝的众臣截留,然后率领群臣走到左顺门外长跪不起。

耗到中午,嘉靖帝终于失去耐心,下旨将领头的丰熙、余宽、黄待显、陶滋、相世芳等人下到诏狱。

杨慎、王元正等带头抱门恸哭,一时间哭声震天。

嘉靖帝怒不可遏,传旨司礼监,扣除四品以上官员俸禄,五品以下则廷杖,先后有十六名官员被打死。打完后,有134名被关进锦衣卫,涉事官员共计二百二十名。

持续三年的大礼仪,最终以嘉靖帝的强硬手段收场。兴献王尊号最终定为“皇考恭穆献皇帝”。为了这七个字,大明帝国生生干耗了三年!这其中,多名官员遭到贬、庶甚至死亡之结局。

结语

杨廷和集团的落败,很大原因是张璁等人抓住遗诏上面“嗣皇帝位”等处做文章。其实,当初在拟定这份遗诏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异议,或许是杨廷和刚愎自用,或许是他觉得朱厚熜不过是一乡野王孙,又是个毛孩子,收拾他不过是如来对付孙悟空而已,最终大意失荆州。

总的说来,持续长达三年的大礼议,看似刀光剑影,其实更像是君子之间的论道。朝臣虽然屡屡提出相左的意见,朱厚照亦是经常暴跳如雷,但大多数情况下也仅仅是生点闷气罢了。

举个例子,在朱厚熜即位前的近四十天,大明帝国的实际掌权者是杨廷和,在此期间,他将众多浑水摸鱼的官员裁撤,此举让朱厚熜赢得了好名声,但是那些失去利益者对杨廷和恨之入骨。朱厚熜为了保护他,挑选了一百名精壮士卒保护他,在他被罢官后这一待遇都没变。

整个大礼议之争,其实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和一帮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交锋的过程,朱厚熜相机而动,步步为营,最终通过瓦解、分化、廷杖等手段,拥有了自己的威权。通过这几年的朝堂辩论,朱厚熜建立起了自己的用人体系及规范,对朝臣操控熟稔于心。同时,这几年的纷争,亦是改变了明朝的格局以及历史演进,并且影响了明朝的祭祀系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礼议”之争有多荒谬?朱厚熜:如何证明我该管我爸叫爸?
嘉靖皇帝为维护名分打群臣屁股
嘉靖皇帝尊亲议礼
嘉靖皇帝应该认谁当爹?这个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影响了明代政局
历史故事——14岁的朱厚熜被选中登基
嘉靖皇帝,一个来自安陆的少年,为什么能执掌四十六年帝国江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