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笔”“七墨”初探
无心则有心,有心本无心,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江南 付娜 - 古筝攻略


文化|大师|墨法|读书

“五笔”“七墨”初探
后湖布衣

二十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之一,他以“内美”的境界彰显着山水画的精髓所在,其画风“浑厚华滋”,为中国山水画一代宗师。在中国绘画史上,他独树一帜,晚年用墨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人称“黑宾虹”,他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这就是黄宾虹。


黄宾虹,原名质,字朴存,江南歙县藉,因其祖居潭渡村有滨虹亭,故后改名。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我很早就喜欢,处处见墨却又能墨中见笔,也是得益于他的画而明白“书画同源”之道。


近来有幸拜读先生所著《琴书都在翠微中——黄宾虹自述》,从他的“自述”中,我看到了一代宗师,一个已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仍在力求变革、苦心孤诣的“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

“代有不同”这是黄宾虹先生从历代笔法与墨法中得出的观点,他强调“变法”,认为“画无创造,世人何必要有画”,而在历代绘画中“有变法者生,无变法者淘汰”。对于师法造化的理解,他更是认为“画山水不师法造化,必致墨涩笔滞,如禾苗之无水,必致枯萎而不得成长。应不被造化所束缚,不照搬对象,必须有所创造”。


黄宾虹先生绘画的笔墨表现,除了对后人的影响之外,更是促进了对中国画语言的发展,“五笔”“七墨”就是先生对传承与发扬最为典型的例证。

幼年时期的黄宾虹在学画时,受老画师“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至为画匠也。”的影响,将其一生致力于求画法于书法,运书法于画法的研究与实践,强调“中国画法从书法中来”、“欲明画法,先究书法”。



所谓“五笔”,即平、圆、留、重、变是也。

一曰平:写字画画如何执笔运腕当属第一要义,虽有“把笔无定法”之说,但运笔的关键还在于腕力。古人有书法执笔多强调“平腕”者,如唐代书法家韩方明就提倡书写时要“平腕”,他说:“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执笔法有“五指”和“三指”,无论何种,其关键在于“指实掌虚”,至于“竖掌”,我以为只适宜寸字以下的书写,大字较难适用。对于“腕平”,主要是易于运腕,是有利于对笔力的传递,将“全身之力”送之。故“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黄宾虹先生在“五笔”中“一曰平”,他认为,在运笔时,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并用全身之力,运用于臂,用臂使指,用力平均。要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方可不使用笔柔弱,也不挑剔轻浮。

二曰圆:“圆”也意味着中锋用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如折钗股,不妄生圭角。在这一点上,黄宾虹先生将画笔勾勒看做如书法字之横直,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篆法起讫,圆而有力。

三曰留:“留”应是对“屋漏痕”的感悟而来,他强调用笔应不疾不徐,要有回顾,上下映带,不使其放诞犷野,全无含蓄。

四曰重:所谓“重”,这是对笔力的要求。笔力的产生是与手对毛笔的控制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历代笔法论,加上自己的书写实践得知,“腕平”和“指实”是运笔送力的核心。要如黄宾虹先生所说:“使笔力能扛鼎,不致风吹落叶,满纸草率。”

五曰变:对于“变”而言,其实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先生强调“变法”。在他看来,画笔勾勒应求生动,不应平直相似,状如算子,认为“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所画要自然变化且有呼应,毫不造作。

从“五笔”中可以看出,宾老对用笔的要求极为严格,更是讲求“笔落之势要锋有八面,由一笔起,积千万笔,仍是一笔”。就如同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道:“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一样。



墨法亦称“血法”,而用墨之法太浓易滞笔锋,过淡则易伤神彩,只有“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墨方可谓妙用。

“七墨”是黄宾虹先生对墨法变化的一个总结,在绘画中,因“七墨”之法各有妙用,所以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常常是“七墨齐用”,其“七墨”为:浓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破墨法、渍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七墨”法是黄宾虹先生将传统墨法的延伸,他的作画观点就是多种墨法齐用,如此,画面则可丰富多彩,并且能够得到特殊效果。比如他用泼墨会兼用焦墨,用上淡墨,同时又会施用宿墨,用他的话说,“七墨”互用,“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可谓之法备”。


黄宾虹先生的画中,特别是他晚年的画作,笔墨浑厚华滋,他在积墨、泼墨、破墨、宿墨等墨法的互用中,充分调和水法,让我们所看到的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画面所获得的氤氲的效果,有着一种自然生动、烟云变换、元气淋漓、气韵天成的幽美境界。

唐人多用浓墨,神气尤足。淡墨六七,加而成深。破墨之法,贵在雄奇磊落,凹深凸浅,为破墨之功。泼墨之法,董、巨、二米,多于远山浅屿。山水树石,古人多用渍墨,大混点、圆笔点、侧笔点、胡椒点,精笔法者,沧润可喜。焦墨之法,运以渴笔于浓墨、淡墨之间,看之枯燥,意极华滋,故古人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称。

我可能是因为懒的缘故,研墨或倒用瓶装墨汁,多不喜欢收拾,第二天适当调水再继续用,所以用笔的痕迹中经常可见有渣滓,对于宿墨,善用者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宿墨虽为隔宿之墨,但因其存放之后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也显最黑,用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要用好宿墨,就必须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

每每欣赏黄宾虹先生山水,我就会发现他每于画面浓墨之处以宿墨点之,一来能使黑墨更黑,黑中见亮;二来可以加强画面中的黑白对比让画面更加神彩焕发。



“作画不怕积墨千层,怕的是积墨不佳有黑气。只要得法,即使积染千百层,仍然墨气淋漓”。


黄宾虹先生对中国山水画笔墨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他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笔墨”之法在“五笔、七墨”中得到完善,本文也只是将先生的“五笔”与“七墨”之法做了初步的解读,从而去学习和领会先生在传统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深刻见解和经验,以利自己技艺的提高。

绘画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整体修养,而文化底蕴则代表着一个人艺术造诣的基础。在黄宾虹先生的画中,笔墨里透着灵动,独居精神。他的画里,我看到了继承与变法,看到了中国画与民族精神的密不可分。(写于庚子年小暑过后)


——————


读喜欢读的书    写喜欢写的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论黄宾虹七墨法研究的若干问题
黄宾虹书法“墨法”之道——七墨
黄宾虹“五笔七墨”山水画论
黄宾虹的“五笔七墨”
言有出处才是真意 原汁原味方得真谛 黄宾虹本尊详解五笔七墨
“骨法用笔”是指画家对笔、水、墨、纸的掌握、认识以及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