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汉王朝对北部边疆的开拓

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及其向四周边疆的开拓,为我国后来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战国末年,北方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一匈奴族。匈奴的发祥地在今内蒙古河套及阴山地区,其最高首领头曼单于的政治统领中心在头曼城(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秦朝初年,头曼率领的骑兵不时南下入侵边境,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乃使大将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伊盟一带),迫使匈奴向北退却七百余里,贾谊《新书》卷一《过秦论》记载:从此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骑兵)不敢弯弓以报怨”。

为了巩固北部的边防,始皇除了“筑塞于河上”(即于黄河河套一带建筑鄣塞、堠城)及从内陆移民三万家至河北(今河套鸟加河之北)、榆中(今河套东北岸)以充实边境外,三十三年又把原先燕、赵、秦三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东西扩展,筑成“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北至河套,傍阴山,东至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朝阳市),延袤万余里,并使蒙恬将兵坐镇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县东南)以为守卫。后来(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蒙恬死,翌年而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秦王朝瓦解,戌卒逃散,北方空虚。于是匈奴乘机复渡河南(河套以南),与中原旧时的障塞分界。

秦朝的疆域,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所载:

“东至于海,西至临洮,南至桂林郡(在今广西南宁市以南),北傍阴山至辽东郡”。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经常派兵南下入侵边郡,杀死官吏,劫夺财产,践踏庄稼,俘掠人口充当奴隶,致使边境不得安宁。而汉朝则因政权刚刚建立,国力空虚,力不足以抗拒匈奴,只得采取“和亲”政策,以公主及财物送给匈奴统治者为代价,以换取暂时和平。及至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之后,这时汉朝经过五六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大为充实,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匈奴。因此汉武帝改变“和亲”政策,实行防御性的战争以反击匈奴奴隶主的入侵。经过元朔二年(前127年)的河南之战(亦称漠南之战)、元狩二年(前121年)的河西之战及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战的三大战役,匈奴俱大败,从此“幕南无王庭”。匈奴势力退出了很多地区,而汉朝的北部边疆亦随着大为扩展。

首先是重新占领和巩固对“河南地”(今河套南伊盟带)的统治。

汉朝军事和行政权力北面伸张至高阙(在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北)、鸡禄塞(在今磴口县西北)、光禄塞(在今包头市北)、受降城(在今巴盟鸟拉特中后联合旗东)。并在“河南地”筑朔方城,建立朔方郡(郡治朔方,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南黄河南岸),复修缮秦时蒙恬所筑的障塞,从内陆募民十万口徙居朔方,充实边境。“河南地”水草丰盛,宜于畜牧,且地近汉都长安,战略地位重要,故必须加强防御力量,以防止匈奴的反扑。

其次是开发河西地区。

河西即今甘肃、青海二省黄河以西,亦即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其地形势重要,其北居延泽(今内蒙古极西的居延海),为匈奴骑兵由漠北南下的要冲。河西走廊一带,原先为乌孙族及月氏族所居,后来月氏被匈奴打跑,乌孙随后也西迁,匈奴遂占有其地,由浑邪王部及休屠王部驻牧,故朔方西北、西南两面及陇西西北面均处于匈奴侵扰势力的包围之中。

为了确保朔方和陇西的安全,及阻止匈奴侵扰势力的南下,河西一带势在必争。河西之战得胜后,匈奴浑邪王等二部俱归附于汉,匈奴势力完全退出河西,汉朝乃于河西走廊先后建立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通称河西四郡)以统治河西,并在令居(今甘肃永登县西北)通渠灌水,设置田官,调发吏卒五六万人在那里屯田积谷,供应当地周围驻军的粮食,同时也是对新占领的边疆的开发。

此外还在陇西建立一个金城郡(郡治允吾,今兰州市西北),作为控制进出河西走廊的军事政治重镇之一。从此金城河(黄河上游今兰州以西一段)西,西傍南山(即祁连山)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全无匈奴的踪迹,汉朝的边疆也就扩展到上述各地。

第三,漠北地区。

匈奴的政治统治中心原先在漠南,后来被汉武帝发兵打败之后,匈奴在漠南无法立足,遂把政治统治中心转移到漠北。但汉军穷追至漠北,大将军卫青所率军队度过大沙漠,直迫匈奴至赵信城(山约在今蒙古国杭爱山南面)。另一大将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塞与匈奴左贤王接战,左贤王败走,去病追至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举行了一个积土、祭地的“封禅”之礼,然后登临瀚海(在今内蒙古锡盟苏尼特左旗一带)而还。

汉军虽远征匈奴,但取胜后即南撤,漠北地区仍由匈奴控制。直至公元前57年(汉宣帝五风元年)匈奴最高统治集团出现内讧,五单于争立,互相混战,死者以万数,牲畜损耗十之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匈奴社会发生严重危机,政权分崩离析,部族生存也受到了威胁。

五单于在混战中,或被杀,或败降,最后胜利属于头曼单于的第八代孙呼韩邪单于。当他回归单于庭(约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附近),正拟着手恢复混战后的残破局面时,不意他的兄弟又自称为郅支单于,举兵把他从单于庭赶走。于是他不得不率众南逃,投奔汉朝,请求保护,并于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亲自入汉都长安朝见汉帝,接受汉朝对他的册封,承认他的匈奴政权为汉朝藩属。在汉朝的保护下,他在光禄塞(今包头市北)一带居住了八年之久。后来郅支在漠北无法立足,西迁至中亚,他才于公元前43年(元帝元光元年)率众返回漠北的单于庭。

他和他的后裔与汉朝保持长期的藩属关系及和平友好的关系,直至王莽执政时期,这种关系才发生变化。故从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起,漠北地区即成为西汉王朝的藩属地区。

第四,西域正式列入汉朝(中国)版图。

西域,作为个地理概念,从狭义说,为指汉代玉门、阳关(故址约在今甘肃敦煌市附近)以西至葱岭以东一带,约略相当于今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个地区,在汉初以前,中原人对它知之甚少,直至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之后,才对这个地区有所了解。西域的地形,大体可以天山为界,划分为两个部分。

天山以南是个被大山环绕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只有东北方面留下了一个缺口,成为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廓进出西域的唯一通道。

天山以北直至西伯利亚南部边缘,都是大山大谷,东北部与蒙古高原接壤,有阿尔泰山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在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有一块很大的平原,这就是今天的准噶尔平原及其周围地区。在天山南北这块大土地上,住着许多不同种族、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各族人民。

天山以南的各族人民大多定居,有城廓庐舍,从事田耕,《汉书》卷九六《西域传》称他们为:

“城廓诸国”。

天山以北则是“行国”,即游牧民族。西域在西汉时有三十六国,至东汉时分化为五十五国。这些所谓“国”,实即或大或小的互不统属的政权。

西域从公元前174年(汉文帝六年)开始,即被以冒顿单于为首的匈奴侵入并加以占领,随后把它交给西边日逐王统治。日逐王设置一个“僮仆都尉”(即奴隶总管)去管理西域。

僮仆都尉的任务,一是镇压和治理西域各族人民;二是征收西域各族人民的赋税。而其治所则在焉耆(今新疆焉耆县)、危须(今焉耆县东北)、尉犁(今新疆库尔勒市东北)三地之间。这三地在西域居中,便于统治西域全境。这个僮仆都尉一直存在到公元前60年(汉宜帝神爵二年)日逐王先贤掸归附汉朝为止,为时长达114年。

汉武帝为了配合在军事上反击匈奴,故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目的在于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打跑的月氏,以便共同夹攻匈奴。其时月氏已迁至大夏之地(今阿富汗北部),生活安定,不愿东返复仇。故张骞没有达到目的而还。张骞在出使途中,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浑邪王部捕获,扣留了十年,后来逃出,横穿大沙漠,越过葱岭,终于辗转到达了月氏。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捕获、扣留了一年,始逃回汉都长安,时在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在武帝元狩二年,至元鼎二年归汉(前121-115年)。这次出使的目的在于联络驻牧于今伊犁河上游一带的乌孙共同夹攻匈奴,并招抚中亚诸国。但乌孙也不愿东返河西走廊,故这次出使也没有达到目的。但后来乌孙及其它中亚有些国家都派遣使者至汉廷朝贡,乌孙并与汉朝联姻。从此中原始得与西域和中亚交通。故中原之通西域,张骞实有“凿空”之功。

匈奴统治者在几次大战役中被汉武帝击败之后,虽已完全退出河西走廊,但仍控制着蒙古高原西北及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并支配着塔里木盆地东北部的部落国家。因而匈奴的骑兵仍经常从天山缺口南入楼兰(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境)、姑师(故址在今新疆奇台县东北)一带,遮击汉朝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因此汉朝不得不派兵进击楼兰、姑师,与匈奴争夺天山东麓天然缺口的通道。结果楼兰、姑师战败,匈奴势力被逐出天山缺口,汉朝巩固了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统治。

为了确保与匈奴争夺西域领导权的胜利,武帝还把秦代的长城从令居(今甘肃永登县西北)向西延伸至酒泉(今甘肃酒泉市),再从酒泉向北延伸至居延泽(今内蒙古极西之居延海),并于敦煌(今甘肃敦煌市)西北筑玉门关,作为汉朝极西的大门。此外还把长城从酒泉往西延伸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并沿着长城修筑碉堡,驻兵屯守,亭障相望,烽燧相连,把军事力量一直推进到塔里木盆地的东端和腹部。

太初四年(前101年),武帝还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渠犁(今库尔勒市西)置屯田士卒,设立一个“使者校尉”的官职统领保护营田之事,以屯田收获的粮食供应汉朝使者之往来西域者。

匈奴并不甘心于退出西域,公元前74年(汉昭帝元平元年)发兵开赴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与车师联合,共攻乌孙。后虽被乌孙与汉朝的联军击败,但车师王仍畏惧匈奴,并协助匈奴堵住汉朝通往乌孙的道路。于是汉朝派遣驻在渠犁主持屯田的侍郎郑吉,征调西域诸国兵共万人,击败车师,车师王归附于汉。汉乃任命郑吉为“卫司马”(官号),使护部善(即楼兰改名)以西之南道。

公元前60年(宣帝神爵二年),匈奴西边日逐王先贤掸率数万骑投归汉朝,郑吉发兵迎之,汉朝封先贤掸为归德侯。日逐王既降汉,僮仆都尉从此罢去,匈奴势力日益衰弱。

郑吉既破车师,迎日逐王,威震西域。汉送封郑吉为“西域都护”,并护车师以西之北道(仍护鄯善以西之南道),汉之号令遂得颁布于整个西域。“都护”即总领、护卫整个西域南北道之义。都护的任务和职责是总领西域的军政事务,使者校尉(屯田校尉)也隶属于他。此外,他还负责督乌孙、康居(在中亚)诸国动静,有变故即上报朝廷中央,可安辑则安辑之,可击则击之。权力是很大的。都护治所在乌垒城(在今轮台县东)。乌垒在西域的地理位置居中,便于总领整个西域,故选为治所。都护是汉朝常设的官府,对西域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故都护之设,标志着西域地区己正式纳入汉朝(中国)的版图。

以上秦汉王朝对正北和西北地区的开拓。

秦汉王朝对东北地区的开拓

至于东北地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原属燕国管辖,燕国设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原热河平原及辽河上游一带),北邻鸟桓、夫余。秦灭燕,统一了燕国的疆土。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东巡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刻石纪功。秦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叛秦,燕地人民很多避乱逃往朝鲜。

汉初,原燕国大将臧茶自称燕王,降附于汉。汉高帝五年(前202年)臧荼反,汉遣卢绾率兵把他平定,遂封卢绾为燕王。十二年(前195年)卢绾反汉,汉遣周勃等击之,攻定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各郡共数十县,卢绾逃往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卢王。

汉文帝时,匈奴每岁入侵边郡,杀、掠人民甚众,云中(郡治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辽东(郡治在今辽宁辽阳市)最甚,至每郡达万余人。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此外,匈奴还奴役驻牧于乌桓山(在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及西拉木伦河带的乌桓族人,勒令他们每年贡纳牛马羊皮,过时不缴,则没收他们的妻子为奴婢。因此,汉代的东北边疆也很不平静。

及至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军反击匈奴至漠北,霍去病亦夺得匈奴左地(匈奴东部地区),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协助汉朝侦察匈奴动静,防止匈奴再次南下,并设置“护乌桓校尉”一官以监领他们,汉朝还准许乌桓大人(鸟桓首领称大人)每年入汉都长安朝觐,作为对他们的亲信和优待。

元狩五年(前118年)朝鲜尼溪谿相参杀其王而归附于汉,汉以其地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并于大单单岭之东设东部都尉,治所在不耐城(今朝鲜安边)。

于是汉朝的东北边疆,除拥有燕、秦旧壤外,遂达于朝鲜半岛,而汉朝的政治势力则远达今之贝加尔湖以东至鄂霍次克海及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

总结: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包括广大边疆地区和边疆各族在内的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个空前的大一统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秦、汉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广泛深入地推行它们的大一统措施,正是这一时期从中原到边疆、从内陆华夏之族到边疆各民族的关系进一步演变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石窟(二)河西走廊发展史
一口气读懂“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
河西走廊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河西四郡的来历
西汉军事外交的强盛:东南西北兴兵燹
穿越河西走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