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高认知者未必有大智慧:获得智慧的三种方式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成为亚欧大陆的霸主。随后,他造访了第欧根尼,一位居住在木桶里的哲学家。亚历山大很有礼貌地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满足他的愿望。然而第欧根尼却答道:“我只希望你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更令人意外的是,亚历山大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感叹到:“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成为第欧根尼。”

两千多年后,天才乔布斯也发出一句感叹:“我愿意付出我所有的科技,只为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当一个人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财富和名声,为何还要向智者求教?有人是为了作秀,也有人真的是仰慕圣贤、追求智慧。

亚历山大和乔布斯的感叹,道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智慧是人人欲求的,但永远是人类社会最稀缺的。

像亚历山大和乔布斯这样,居于权力、财富金字塔顶端,却能认识到自己需要智慧,这已经是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与智慧无缘:有人手握重权,智慧却永远停留在低层阶段;有的人富可敌国,却买不来智慧;有人读书万卷,有渊博的知识,但却没有把书本化为智慧的能力;更多的人有一点天生的小聪明,便以为拥有了智慧,但其实只是“自愚自乐”。

智慧关乎我们人生的幸福与质量。缺少智慧的人,生活充斥着大量烦恼,也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不幸。而智者的思想和生平,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人生、与人相处,追求幸福。

智慧反映的是一个人理解世界的思维,以及他看待人的眼光。正如思想家罗素所说:“智慧产生于伟大的认知能力,以及无私的心情中”。

而作为西方智慧集大成的代表,罗素的人生经历,及他晚年的著作《西方的智慧》,就是对“如何获得智慧”的最佳注解

▲点击图片,即可收藏独家好书《西方的智慧》(精装彩图版)

-1-

智慧,需要渊博的知识

知识不等于智慧,但知识无疑是产生智慧的必要前提。

然而真正启发人获得智慧的知识,绝不是教科书上的刻板概念,也不是一些伪国学、伪鸡汤的理论,它们一定是追求真理与自由的现代知识。而罗素作为20世纪西方知识与思想的集大成者,就是这样一位现代知识的“通才”:

他自小接受贵族式的家庭教育,就在科学、人文领域广泛摄取营养。这种既注重数理逻辑思维,又拥有人文意识的知识眼界,贯穿了他此后一生。

18岁进入剑桥大学前,他就已经熟读了几乎西方所有数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的著作,对欧几里得、密尔、康德、斯宾诺莎、休谟、莱布尼茨、雪莱等大师的思想,如数家珍。

▲点击图片收藏独家书《西方的智慧》,读懂罗素与西方的智慧结晶

在数学方面,他21岁就拿到剑桥三一学院的学位;他在26岁提出的“罗素悖论”,引发人类第三次数学危机。他还和大数学家怀海德一起,发表了《数学原理》。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于36岁时跻身英国皇家协会。同时在历史、经济、教育、文学、社会学领域,也有大量专业著述。

罗素在哲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他不仅梳理了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史,还大大推动了伦理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精神哲学、感知哲学、宗教哲学等学科的前进。凭借这些成就,他启发了维特根斯坦,并与其一同开启了人类哲学的第三次转向,至今仍是西方哲学的支柱。

更难得的是,他的写作因通俗好读而闻名世界,被读者誉为“写出了一种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读,而且仅有罗素才能写出来的哲学”。

79岁时,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颁奖辞中向他致敬:“伯特兰·罗素在知识和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以同牛顿在力学上的成就相媲美。但是诺贝尔奖要表彰的,不是他在特殊科学领域的成就,而是他如此广泛地向公众传播哲学,并成功引起了公众的哲学兴趣。”

89岁时,罗素以更加凝炼通俗的语言,终生磨炼的笔力,从苏格拉底写到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部《西方的智慧》。

罗素是数千年西方思想在20世纪的集大成者,而本书可以说是西方知识与智慧在2600年的结晶。

▲点击图片收藏独家书《西方的智慧》,欣赏诺奖水平的哲学写作

-2-

智慧,需要丰富的阅历

一个人如果只有渊博的知识,而没有丰富的阅历,那也很难称得上有智慧。

18世纪的康德,因其哲学贡献而闻名于世。他也是一位通才式的知识大牛,在大学里讲授数学、物理学、工程学、伦理学、修辞学等学科。但是终其一生,他的活动范围也没有超出137.7公里。

海涅说:记述康德传记是困难的。因为他没有生活,也没有事件。他在柯尼斯堡闲静偏僻的小路上,度过了机械的、乏味的、差不多是抽象的独身生活。

可以说,倘若要研究人类知识,康德绝对是无法绕开的大师。但是就生活阅历,特别是与人相处而言,康德很难让人获得智慧。

反观罗素,人生比电影还精彩,角色比演员更丰富。正如《罗素传》记载

罗素生长于显赫的贵族家庭,但他不喜欢受困于上流的生活方式,而是乐于接触各个阶层的人群和生活。

他自己是知识精英,也结交了无数知识精英。但他从来不是一位安坐于书斋的学者,他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充满好奇。

他的足迹和影响遍及世界各国:纳粹时期的德国,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1920年代的中国;

在美国,他与诗人艾略特促膝深谈。在中国,他和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陈独秀等重要人物都有过深度交流。

▲点击图片收藏《罗素传》(上下册),品味罗素的精彩人生
在中国游历期间,他染上严重的肺病,一度被伦敦报纸误传已经去世,却奇迹般地痊愈。76岁那年,他搭乘的飞机坠毁,同机的19人当场身亡,他却毫发无伤……
罗素出生于1872年,只比中国的光绪皇帝小一岁;逝世于1970年,见证了人类登上月球。他98年的人生,恰好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剧烈,灾难最频繁的岁月。
他见证了美国的崛起、大英帝国的衰落,见证了电话取代电报、汽车取代马车,还有相对论、航空母舰、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他还深度参与历史,他自己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在两次世界大战、古巴导弹危机、冷战和越战中,他都以自己的方式反对战争。在46岁和89岁时,两次因为反战而被捕入狱。1954年,他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推动核裁军,反对核竞赛。
也正因为丰富的阅历,罗素对人性、对世界、对历史走向的洞察,绝对是20世纪最深刻的人之一。
▲点击图片收藏《罗素传》(上下册),品味罗素的精彩人生
-3-
智慧,需要超脱的心境
有知识也有阅历,这种人或许会成为一个厉害人物,但如果没有超越的心境,也很难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
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朱湘,大概就是此类典型。他于1920年代留学美国,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安徽大学任教,讲授西方文学。但是他恃才傲物、愤世嫉俗,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因为一些锁事,与同学和校方发生冲突,于是愤然离校。
以他的才学和阅历,本来不愁生计。但是他自叹“博士学位任何人经过努力都可拿到,但诗非朱湘不能写”。固执地要以卖诗为生,最终导致孩子饿死、家庭破裂,年仅29岁就跳江自杀。
但是反观罗素,他一生遭人指责,却没有因此愤世嫉俗、消极厌世。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和才华,而变得孤傲、乖张。这种豁达、热忱的生活智慧,正是源自他超脱的心境。
罗素因为“信仰立场和道德缺陷”,曾经先后被英国三一学院、纽约城市大学开除教职。但是他放下姿态,靠着出版、办学谋生。
罗素的父亲和哥哥死后,都把爵位留给了他,但是他拒绝被人称为伯爵。
▲点击图片收藏《罗素传》(上下册),品味罗素的精彩人生
他一生获奖无数,但是他却在自传里说到:“支配我人生的有三种激情,它们虽然简单,但是非常强烈,具有压倒之势。它们是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的苦难抱有情不自禁的怜悯之心与之相比,形式哲学虽能提供庇护,却终究是虚掷光阴。”
最后他写道:“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他一生不激进,也不保守,不对世界抱有偏见,始终以一种入世的态度,快乐、认真地生活。他甚至能够以“想象辩论”的方式,尝试理解甘地反对现代科技的立场。
他从不会让自己陷入眼前的情境而无法自拔,而是始终跳脱于事物之外,冷静而不失激情地去审慎反思,从而总能以超脱的视角,去看待所经历的一切。
他说,“我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能以创造性的方式,认真地思考人间事物,而且能够观照“美和抽象真理构成的世界”
对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他总能首先以理解的姿态进入,进而提出公正的反思;在历经世纪沧桑后,他更能以平和、怜悯的眼光看待世界。
89岁高龄时,他以一生积累的知识、阅历和一位耄耋老人的心境,回顾西方2600年的哲学与智慧,仔细梳理、重新发现,凝结成了这部《西方的智慧》,从古希腊泰勒斯到当代维特根斯坦,涵盖千年历史与上百位智者的思想。
这部作品,并没有太多生涩难解的哲学概念,有的只是人类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与智者的告诫,在罗素优雅的文字中熠熠生辉。晚年罗素的心境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凝练,文字更加平和、简易。即使从纯文学的观点看,也属于永存的不朽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获得智慧的三种方式
伟大的智者罗素,在六十年前给人类的忠告(附寻人启事)
我为何而生
哲学美文丨罗素:我为何而生
罗素论哲学的价值
罗素经典语录155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