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军 | 父母做好6点,可促进家庭和谐&增进亲子关系

我还在经营博洛尼的时候,有次晚上处理完公司的事务比平常早点,回家路上买了孩子们爱吃的汉堡,一进门我的二儿子棒棒和女儿滴滴就跑过来说要和我谈谈,他们用稚嫩的声音煞有介事地说:

我不尊重他们,没有和他们商量,直接给他们请了补习老师;没有经过他们的允许,就让保姆进入他们的房间收拾他们的东西。还说我每次都以工作忙为理由不陪他们,不带他们出去玩,要控诉我……他们争先恐后还吧啦吧啦地说了很多,后边再说的我已经听不进去了。

虽说童言无忌,可当时听了心情还是一下跌入谷底。自己没日没夜地累个半死,拼全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也自以为尊重他们,没想到他们心里有这么多委屈、抱怨、不满意那一刻,感觉自己好失落

虽然,这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但我依然还记得比较清晰。

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当父母本身心理发育并不健全的时候,"父母"这个身份包裹下的巨婴,对孩子发脾气,或是以爱之名控制孩子的行为,只是自己的创伤印痕复演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的爱和心理匮乏。

所以,不要因为有了"父母"这个身份的天然庇护,就可以粉饰自己对孩子的不尊重行为,父母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为孩子成长营造和谐宁静的成长氛围。否则,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疏远,甚至引发家庭悲剧。

说到此,要感谢衡水心理咨询师协会,主办方王省开老师、韦月领老师、刘润国老师、祝倩倩老师、徐新娜老师、司一宏老师、吕菲老师、张洁老师,所有此次课程的助教老师课程助理、华雅智航全程班和技能班的同学为这次课程做出的所有也要感恩118-19日《幸福家庭&和谐亲子》衡水公开课的10位个案的敞开呈现,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以调整幸福家庭和亲子关系的方向和方法。

1.认识孩子

曾经有一个对100名中小学生和100位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4%的孩子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60%的家长却认为自己了解孩子;25%的孩子说自己很孤独,而86%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孤独;如果有心事,78%的孩子选择与朋友和同学分享,仅8个孩子会选择对父母说;90%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而半数家长平均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不到3小时;54%的孩子最渴望父母的陪伴,而43%的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40%的家长最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仅13%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这组调查数据残忍地戳破了家长自认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幻象!孩子不需要爸爸妈妈给他买多少玩具,给她穿多么华丽的衣服,而是需要父母接纳、理解、尊重、关注。家长卸下很了解孩子的伪装,接受不够了解自己孩子的事实,重新认识孩子,才能读懂孩子。

2.同理倾听

找机会和孩子做一个小练习:让孩子在你面前,用双手的食指,搭建一个“人”字。

你看到的会是什么字?很有可能是个“入”字?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略孩子的感受,反过来还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不听话。孩子受到自己人生阅历和认知层级的限制,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会有局限,认知也难免会有偏差。

基本上,每个家庭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简单粗暴的命令、喋喋不休的讲理、无孔不入的教导,这些方式慢慢会让孩子和父母形成对立。这个时候,父母又会埋怨孩子逆反难管,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做父母的不妨放下自己的父母权威,蹲下来处于和孩子平等的高度,仔细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和需求。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等与我们的时代大不相同了。有些父母,喜欢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孩子。可是,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也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父母过去的经验未必适合孩子。

3.和谐宁静

有的父母控制欲很强,不管孩子的生活还是学习,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行事。即便孩子写作业,是先写语文还是先写数学,都需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我一直持有一个观点,孩子没有叛逆期,有的只是求爱不得的情绪。孩子被控制得越紧,情绪越是得不到疏导,叛逆情绪就越是强烈,哪怕不敢明着对抗,在其内心会累积强烈的抗拒情绪。久之,出现抗拒行为,也就是我们家长常说的叛逆行为。

我处理过绝大多数有关孩子议题的个案,抛开深层的家族问题和系统动力问题,浅层的呈现基本都指向夫妻关系。比如很多家庭中,妈妈强势,对孩子十分严苛,而爸爸为了不和妈妈起冲突,保持家庭表面看起来的宁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和妈妈赌气远离家庭,这种家庭互动模式下,孩子很难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孩子最在乎的是爸爸妈妈是不是相爱的,他们是不是爱我的?父母为孩子营造和谐宁静的家庭氛围,关注并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孩子就能满足父母

4.接纳欣赏

有些父母,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对孩子要求尽善尽美,在孩子教育上也如此。不管孩子做什么,哪怕做的再完美,总爱挑毛病找茬儿。孩子的成绩已经很优秀了,却拉着脸说:你自己说说,粗心大意这个毛病什么时候才能改?要是这个地方不粗心不就满分了吗?

在有些父母眼里,“别人家孩子”永远都是最优秀的,从原生家庭父母那里习得了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或缺点跟那个永远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别人家孩子“比较,并且把这一技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当孩子犯错时,便会毫不犹豫脱口而出:你看谁谁谁,人家根本不用爸妈操心,再看看你,玩的时候就你最欢,一说到学习就蔫,看你就不是块学习的料,什么时候能和人家一样........

类似情景在家庭中基本每天都在上演,家长习惯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标签,而这些标签往往都是负面的。结果,被父母一惯打击或伤害的孩子,觉得自己永远做不到让父母满意,会变得焦躁不安、退缩不前,或者萎靡不振,不再向父母敞开。

在长期被挑剔和打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到了自我意识强烈的时期,会将之前积压在内心的所有不满情绪爆发出来,厌学、弃学,打架斗殴,跟父母顶撞、对抗,也就不难理解。

5.真实表达

孩子在家里属于弱势群体,如果有大量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宣泄和有效的疏导,就会进入潜意识,并在日积月累中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影响到孩子将来的方方面面,大多数原生家庭中的心理创伤也由此产生。

很多家长抱怨说,我曾经那么优秀的孩子,现在变得这样不可理喻,真想不明白为什么?除了年龄段本身的特点之外,和在幼年受到了来自父母过多的控制、强势、严苛,甚至是羞辱有很大的关系。小的时候,他们没有力量和父母对抗,表现的很乖,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压抑了自己,这些压抑的情绪,会沉淀到潜意识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易激惹、越来越偏执。

所以,不要为孩子现在的听话乖巧而沾沾自喜,家长应该时常自省:孩子的乖巧,是畏惧父母权威还是真的内在平和?

6.肯定鼓励

鼓励孩子在可控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思考去实践,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对孩子的行动和思考表示出鼓励的积极态度,这会让孩子有敢于试错的勇气。

但现实中,很多家长的做法都是反的,当孩子提出一个想法时,家长往往根据主管的臆断,提出各种诅咒式的可能性。家长貌似是考虑周全想让孩子少犯错,少走弯路,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也会变成一个胆小怕事、缺少探索精神、保守固执的人。

孩子出生,只是当父母的起点,而真正的学会给孩子恰当的、正确的爱,才是为人父母要学习调整的。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前行,孩子和我们都不完美,正是这些不完美成了我们美好人生的点缀;接纳不完美,通过学习开拓我们和孩子的眼界,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为生命服务,创万家和谐”让千万个家庭幸福快乐!衷心祝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和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亲子关系就是学习成绩
父母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北师大教授给出3点建议 | 微言夜读·亲子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分享李玲瑶教授的亲子教育观
被“吼”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这3种性格,要学会做“零吼叫”父母
【幼儿园家长】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建立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