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吕新炎: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区别

原创 吕新炎

一一摘自哲学名著《语言·意识·哲学》

人类能够给新的事物、新的概念等赋予语音(词音),比如:黑洞、Microsoft、apacex等即是。

原则上来说,不同的概念(异义)必须对应于不同的词音及词字。如果不同的概念对应于同一个词音及词字,那么人们就会感到迷惑。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词音及词字代表着两个或多个概念,那么这个词的含义(概念)就是含混的,此情况谓之“一音多义”、“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或“异义同音(或同字)”。词义含混必然导致人们无法有效地表达、沟通和理解,也必然导致语义含混,即导致含混的语言意识过程及含混而错误的思想结论。

人类能够发出107个左右的音素,每两个音素组合为一个音节(单音节);而汉语里的音素(声母和韵母)能够组合为23*24个(约500个)单音节。

如果每一个单音节音只表示一个概念的话,那么汉语也就只能表示500个左右的概念,即只能有500个左右的词音(语音)。如果超出了500个概念,那就只能进行音节组合,即组合成多音节词音。然而,汉语却偏偏只给单音节词音造就了字词,即没有用以表示多音节音的字。

英语(以及拼音语系)用多个单音节音组合为新的词音(多音节词音),以表示新的概念,而汉语却仅采用数量极其有限的单音节音来表示为数众多的概念。因此,就汉英相比较而言,英语几乎没有异义同音(及同字)之问题,而汉语的异义同音(及同字)之问题却非常严重。

英语之人用26个声音符号(或字母)相组合,以作为记录语音的符号(文字)。或者说,英语之人用26个字母创建了无数的词音和词字。这些词音和词字不仅能够用以创建和表示所有的英语句,甚至还能够用以记录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所有语言。

英文世界里的孩子,在学习文字之前,都要学习26个字母(文字编码),之后仅用这26个编码就足以记录和表达无限多的文本信息。 当英语之人的概念超过了500个之后,就必须使用多音节音。运用多音节音造词(词声和词字),能够创建出几乎无限多的词声及词字,即能够用以表示几乎无穷多的概念。因此,英语几乎不会出现汉语那样的异义同音及异义同字之问题,即不会出现汉语那样的词义含混之问题。

英语的单音节词音(语音)非常少,而大部分都是多音节词音,这些多音节词音所代表的概念(词义)都是单纯而明确的。这意味着英语系统几乎不存在表达及理解困惑等问题。所以说,英语乃是一个词义明确(进而语义明确)的、理性的语言体系。

大致而言,人类的语词越多,意味着其概念越多,更意味着其概念越精细、越明确。所以,上述同时表明了英语之人能够在概念和思维上不断精细化、明确化或深入化的根本原因。

只有能够使人们的概念和思维不断地精细化、明确化和深入化的语言,才有可能使人们不断地趋向逻辑严谨的语言意识过程,才有可能造就出正确的语义——正确的思想结论及观念。

合乎理性的伦理道德观、正确的法理意识、缜密的科学思维、深邃的哲学思辨等等等等,都有赖于精细化、明确化的语言系统;而浆糊逻辑或浆糊思维,无不源于原始、粗糙且含混的浆糊语言。

英语的上述特性,使得英语之人具有了声音创造方面的自由度和创造力。因此,英语之人非常善于语音的创造,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英词产生。

这种词音创造之所以如此活跃,乃是因为英语之人的任何一个新创造出来的语音都能够立马被其文字符号所记录。反过来说,每一个新创造出来的英字,都会因为“音随字”或“字定音”之原理(即新字一旦创生,则其读音也就随之而生)而能够立马被人们所认读,于是能够立马将这些蕴含了读音的新词运用于语言意识过程或进行语言沟通与交流。

总之,由于英语采用了多音节组词(词音和词字)法以及“音随字”(或“字定音”)之原理、于是使得任何一个新生的英词(词音及词字)都能够流行于(运用于)人们的语言意识过程,而汉语恰恰是因为没有采用这种造词方法于是未能产生语词新陈代谢之机制。能够被语言所接纳和运用的新词(词音和词字),才是真正意义的词(其含义才够称为词义),否则就是对语言意识没有丝毫作用和意义的、死的词,其所谓的词义也会是死的概念。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英语(以及拼音语系)运用了上述造字词之法则,所以西方非专业人事并不认识专业性的文字(而汉语则不然);另外,不同专业的人事也只认识本专业性的文字(而汉语则不然)。另外,也正是由于英语(以及拼音语系)具有语词新陈代谢之机制,所以,现如今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看懂西方几百年前的思想及哲学原著。

汉语之人学习汉语的时候,并不像英语之人那样先学习词声(或词字)的编码(字母)。

汉字是象形文字,也就是图画。这些数量极其有限的图画是没可能对应地表达几十万个以上的概念的。

这些图画在当初显得非常有效,也很容易被幼儿理解,但这种图形文字却缺乏新陈代谢机制,即没可能衍生出新的汉字。即使我们假设运用某种规则(比如拼笔画规则)而造就出了新的“字”,但此新“字”却没可能随之产生读音,而没有读音的“文字”就不是真正意义的文字,就没可能被运用于语言意识过程。

有人会说:“我们可以给新字约定读音啊”。但问题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面对亿万民众去广而告之,而此举根本就不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更何况,对于有着几十万个新词需求的人类来说,如果都以这种方式去规定新字的读音,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假设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汉字,但结果却无法被人们所认读,于是也就无法呈现或运用于语言意识过程(即无法造就相应的语言意识过程)。或者说,汉语的这一缺陷使得汉语之人失去了一种顺畅明快的、表达或建构概念世界的方式或工具。

也就是说,由于汉语之人未能建立一套编码式的词音词字表达机制,于是导致了汉语之人的理性精神之发展不足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者说,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形象思维的习惯,并总是基于或顺应500个左右的具象符号所代表的具象概念而理解事情,亦即很难摆脱具象词义,或者说难以从抽象的、纯逻辑的角度去理解事情。

另外,汉语的上述问题,导致汉语之人无法运用最高效的信息记录方法,而只能以一种蹩足的方式来记录、表达和理解新的概念。以下所述即是例证。

比如,当初人们看到某人的嘴角起泡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引起,人们于是顺应具象概念来理解这个“泡”。他们觉得:既然这个“泡”跟皮肤被火烫伤时所产生的泡相像,那说明人体内有“火”嘛(这就是典型的具象式思维)。然后,他们将此身体之“火”也谓之“火”也(而不是像英语之人那样地新造就一个多音节语音或字词),然后,将这个火词依照具象概念之“火”概念(及其逻辑)去进行语言意识过程。

他们会这样琢磨(语言意识):既然身体里有“火”,那当然是要祛火的嘛。什么东西能够祛火呢?当然是富含水分的东西嘛!哦,有了,豆腐不是含有很多水分吗?所以,多吃豆腐就一定能够祛火消泡的嘛。一一这就是典型的具象式思维过程。

当听者听到上述语言时,他首先会感到迷惑:“火?这身体里也有火?不可能吧?如果真的有火,那岂不是会把人烧死?所以,此火一定非彼火耶”(这就是逻辑判断过程)。如果听者仍无法理解,则言者必须另外增加一些语句,而听者也必须另外参考新增加的语句及上下文(或前后句)、语境及逻辑等综合起来地解析或理解。

此理解难度显然是因为上述具象化类比以及一词多义(词义含混)等汉语之特有的问题所导致的,而且这种理解难度必然会加大误解的概率,而英语则不然。英语因词义单纯、明确且直白,所以并不大需要参考别的语句及语境即能立马知晓准确的词义及语义。

上述所谓的“身体之火”,其实根本就没有、也没可能被人们真正而明确地理解;它纯粹就是一个说了等于没说的庸概念(故其“火”词也就是一个庸词);其与别的概念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明确的逻辑关系;其所谓的逻辑,不过就是浆糊逻辑罢了。

那些所谓的“理解者”,之后也会依照真火概念之逻辑去运用此虚之又悬的“火”概念,即将庸词之“火”词运用于语言意识过程,于是得出浆糊般的语义(浆糊般的逻辑或思想结论)。

再比如“道”词,它原本只表示具象概念之“道”(路),但后来却另被用来表示道德经之所谓的“道”,也就是那句“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至于这个虚之又悬的“道”词到底代表什么明明确确的意思,那是没法深究的,反正一百个人就可以说出一百种理解结果。

原则上来说,不同的意思(概念)应该用不同的词音及词字来表示,但汉语过多的同音词(词音及词字)却导致幼童们陷入迷惑。几乎所有汉语世界里的幼童来到世界之后,都会经历同音词的迷惑期。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意思却用相同的词音来表示?这种困惑会严重阻滞他们的语言功能,从而导致其语言能力下降。

汉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同音字词呢?这是因为汉语的组成单元(汉字词)乃是单音节词音及词字。

既然汉语总共只有500个左右的单音节音,那就意味着:3000多个常用汉字所代表的那些概念(远多于3000个,乃至几十万个)只能靠这500个左右的语音(单音节音)来称呼,即平均每个语音至少称呼(或代表)着6个以上的概念(意思)。也就是说,尽管常用的汉字有3000个,但这些汉字的读音却不会超过500个。这就是导致汉语“异字同音”的问题之缘由。

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不像英语那样用多音节发音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也可以把这500个左右的单音节排列组合成多音节啊,这样就可以组合出无数的声符(词音)啊”。没错,确实可以组合出无数的声符(词音)。但问题是:汉字除了能够记录这500个左右的单音节音(语音)以外,却不能记录(或不能表示)任何多音节音。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可以说出或创造出多音节音,但由于我们的文字不能记录这些多音节音,于是这些多音节音也就无法得到传播,即无法运用于语言过程。因此汉语的语词音总是被限定于500个左右的单音节音上。

举一个例子,假如某人面对一群不识英语的汉人,他会如何让这些人记住university的发音呢?有人会说:他可以用那些代表单音节音的汉字组合起来地标示university的发音。然而,问题在于:每一句话不是只有一处有这种情况的,而是有大几处甚至十大几处都有这种情况。试想,如果每句话中的每个多音节词都这么注音的话,则那些作注音用的单音节字会大大地多于被注音的字;而且由于注音字与被注音字都是单音节字,所以人们无法区分到底哪个是起注音作用的字、哪个是被注音的字。特别是,人类的语句并不是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的。也就是说,当语句超过了一定的长度之后,人类就没法把握住语词及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了。

汉语虽然后来产生了一些拼合词,但这并不同于上述单个的多音节字词,而且拼合词的表达效果也很有限。比如:笔者造就的“红色感觉”这个拼合词,就很容易导致不同的理解结果。笔者的本意只是想表示一种感觉(视觉),为了区别于别的感觉,于是在“感觉”二字的前面加上“红色”二字。也就是说,此“红色”二字,并不是“感觉”的形容词(感觉本身无所谓红色不红色之说),也不是定语,而仅就是为了区别于别的感觉而加上的字符。说白了就是:“红色感觉”就是一个词——代表一个概念之词,其重点在于代表“感觉”之意。

多音节词所表示或记录的乃是多个音节(即单个词字含有多个音节),拼合词则是汉语之人依据多个词义(概念)而将相应的词拼合在一起(以表示新的概念)。比如,“快递小哥”就是一个拼合词,该词乃是汉语之人依据四个概念(快、递、小、哥之概念)而将相应的四个单音节词(快、递、小、哥之词)拼合之所得。如果使用英语的话,则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多音节音符或字符,比如supoler。然而,这种非常有趣且带有音乐感的语词创造方式,却无法在汉语中进行。

也就是说,汉语的拼合词乃是由多个起表意作用的单音节字所拼合而成,而英语的多音节词则是起表音作用的、单个的、多音节字。

所以,汉语的语言单元(语词)乃是最简单的单音节词(词音及词字)。由单音节词所组成的语言,称之为单音节语言。汉语这一单音节语言,并不是一种天然的语言,而是被汉字(单音节字)所左右或框定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不能被汉字所表达的那些多音节语音(词音)都没法存活下来,而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能被汉字所表达或记录的单音节词。

古汉语其实也有很多多音节的语音,但都因为无法广泛而长久地流传而逐渐地消失了。诗经上有一句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yaotiao显然是一个多音节语音,但这个多音节语音却没有相应的多音节字词给予表示,于是古人创造了两个特别复杂的单音节字(“窈”和“窕”),以用来记住这么一个简单的发音。而很多原本在语言中非常生动的、复杂的、有情感的多音节语音,则因没有相应的多音节字给予有效的记录和表达于是都消失了,即只剩下了那些容易记住的、最简单的单音节语词(词音及词字)。由此可见,汉语这一单音节语言的组成单元(语词)乃是被单音节汉字之系统所筛选后的结果。

语音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创造了新的语音但却没有相应的文字予以表示和记录的话,则该语音最多只能在非常有限的人群中短暂流通(口语流通),但终究还是会消失的;另一方面,如果创造了新的字词但却没有赋予发音,则该字词也就无法运行于语言意识过程(即是死的字词)。

另外,汉语之人往往借助于文字来帮助解决“音同义不同”(异义同音)之问题所导致的困惑。也就是说,汉语不是一种仅仅依靠语音就能有效地沟通之语种。所以,汉语之人的语言能力不如英语之人,而运用文字表意之能力则反而较强。

所以,能够写作的中国人,其逻辑思维能力往往比那些仅能言说之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强得多、严谨得多。

汉字仅能记录现有的、不超过500个左右的字音(或语音),其它语音(特别是多音节音)都无法记录,所以汉语几乎无法创造并运用新的语音。

幼儿都有创造新语音的冲动,但汉语世界里的幼儿却因得不到文字的支持而无法展现这种冲动。所以说,汉语大大地抑制了汉语之人的语言创造力。或者说,由于汉语无法运用拼音造字之方式,所以极大地限制了汉语之人在声音方面的创造活力。

相比于视觉而言,声音和音乐更能激发人的情感,更能激发人的情绪,所以汉语的上述短板(表音功能受限)使得汉语之人的情感活跃度下降。

有人猜测:中国人在作曲方面没有什么大的贡献(但在音乐演奏方面却表现不错),这很可能与上述语言性的缺点有关。

由上述可知:一旦涉及到抽象语词,则几乎没可能正对应地汉译英或英译汉。所以,对于那些汉译西方思想著作及哲学著作,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即千万不要每听到或看到一个汉译词就大抒心得,更不可以动辄来几句“黑格尔如是说”、“休谟之所言”等之类的说法。

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使用角度来看待汉语的话,则汉语的上述缺点刚好成就了另一种优势,那就是:

1、 人们不需要记忆很多的字,而是只需要记忆3000个左右的汉字就足可以阅读和写作所有的文本了;

2、汉字的韵律、歧义、同音、隐喻、平仄、双关、意蕴、模糊等特性,恰好迎合了吟诗作赋的需要,也十分适合人们隐晦或含蓄地表达情怀,还适合文人墨客们玩味文字游戏。所以,我称汉语为诗性语言。

3、 寓意或比喻手法十分强大,特别是众多的成语更是精湛无比。比如:此地无银、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等。

附:作者简介

吕新炎(Kevin Lyu),1963年1月30日生,哲学家

原中国航 天工业部高级工程师,导弹制造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系列讲座——汉语蕴天机—以有限表达无限
汉语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决定了汉字没有拼音化(下)
汉语的拼音化书写不必忌讳同音词
人类历史塑成的最先进的语言文字
“瓩”念千瓦、“竓”念毫升,多音节汉字太神奇了!
诱导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