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问王吉德:听说微山湖里的鲤鱼有四个鼻孔,你知道不知道?
前言
1958年8月,毛主席一行人来到山东地界视察工作。期间,毛主席分别在兖州和济南两次接见了时任济宁地委副书记兼滕县(今滕州)县委第一书记王吉德。
能够被毛主席接见,王吉德十分激动。期间,王吉德详细地从滕县的建设、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民俗风情等情况,向毛主席做了详细的报告。
图|《毛泽东与山东》
听闻王吉德的报告后,毛主席十分满意,并且还当着众人的面幽默地称王吉德是“滕小国的国王”,并鼓励他再接再厉。
后来,毛主席向王吉德询问起了“微山湖的鱼是四个鼻孔,你知不知道”这个问题时,王吉德却没能回答上来。
那么,毛主席为何会突然向王吉德询问“四个鼻孔”的鲤鱼?他又想从中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一、“四鼻鲤鱼”
党史专家乔士华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多次视察山东,其最想了解的就是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救灾”的情况。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新中国已然成立,眼下老百姓们能够吃饱肚子乃是毛主席最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出,毛主席最关心的,还是我们广大老百姓的切实利益和生活质量有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伟人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
所以当时毛主席在视察山东时,特意接见了几位当地的领导干部。在与他们谈话之间,毛主席感到许多人还是比较拘谨的状态。在毛主席看来,这种状态下的谈话,是不利于他更好地了解当地实情的,所以为了缓解这样略显“尴尬”的状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毛主席便开始和诸位领导干部拉起了家常。
在毛主席“唠家常”式的谈话中,他询问了几处在当地比较有名的事物,以及一些和当地有关的历史典故,其中便包括询问王吉德的“四鼻鲤鱼”。
毛主席问道王吉德:“听说你们微山湖里的鲤鱼是四个鼻孔,你知道不知道?”
听到毛主席的询问,王吉德显然有些发“懵”。王吉德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微山人,从小便在微山长大,当年甚至还在微山湖一带打过游击,但却对毛主席所说的“四鼻鲤鱼”毫无印象。
图|四鼻鲤鱼
毛主席看着一旁有些紧张的王吉德,心里已经猜到的答案,便也就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反而开始勉励王吉德要多学习一些历史知识,了解一些当地的历史,这对做地方官是有好处的。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虽然身为国家主席,但在某些方面,甚至要比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还要清楚。不得不说,毛主席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而毛主席向王吉德所提的关于“四鼻鲤鱼”的事情,也并不是随意提出,其实也是另有深意。毛主席此举意在告诫各级委任一方的领导干部,对待自己的手头工作,要尽可能地做到熟悉当地的情况,加强对当地人文素养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方便自己更好地开展今后的一系列工作。
而对于没回答上来毛主席提问的王吉德,他的态度也十分诚恳,并且也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感悟了毛主席的真意。
王吉德在告别毛主席后便急忙返回滕县,并特意前往当地的市场进行调查,结果真的发现微山湖里的鲤鱼全部都是四个鼻孔。
看着眼前的“四鼻鲤鱼”,王吉德不由得连连自责,对毛主席也是敬佩不已。
其实当时毛主席不仅向王吉德提问了“四鼻鲤鱼”这一个问题,还询问了王吉德:“当年滕文公请孟子来滕州讲学,孟子馆于上宫,上宫现在还有没有?”
毛主席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关于滕州历史的一个问题,如果不是专门从事历史研究方面工作的人,是很难回答上毛主席的这个问题。王吉德自然也没有回答上来,坦率地回到道主席:“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图|滕国故城
毛主席不但肯定了王吉德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再次告诫王吉德:“要多了解一些当地的历史,从中借鉴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委任一方、造福一方,才是一位合格的'父母官’。”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提到滕文公和孟子也是别有深意。
当年,滕文公正式接受采纳了孟子提出的“仁政”建议,才能够顺利推行“善治国策”。
而毛主席正是想要借助这件历史事件,来告诉像王吉德这样的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时,也要做到像滕文公一样,能够重视民生民事。
王吉德对毛主席的建议表示充分认可和理解,之后他还专门到县文化馆中学习了一些有关滕州县的历史知识,并且亲自前往滕国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最后,王吉德还赶到济南,再一次向毛主席做了汇报,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全部信息告知主席。
事后,毛主席对王吉德的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精神进行了鼓励和肯定。
王吉德能够做到“知错就改”,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上的不足,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同样也是很多基层干部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
二、“调查研究”
毛主席在提问“四鼻鲤鱼”和关于滕州当地历史的问题时,其实侧面也在向所有人表达了他在对待“调查研究”工作始终如一的重视。
其实早在青年时期,毛主席便开始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并且运用在了自己之后的每一项工作中去。
在军阀斗争的那段时期里,毛主席便开始先后亲赴湖南等地,对当地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游学”式的调查研究工作。
图|《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通过亲身实践,毛主席深刻地认识到了当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中国当时的国情,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也正是这次调查研究,激发了毛主席内心深处的那份“革命热情”。
“五四运动”之后,国内掀起了新一轮革命浪潮,但很多人还是对我国到底该如何发展,对如何“革命”缺失具体方向。
就在这个时期,毛主席开始借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开始了自己的调查研究工作,并获取了一大批的“第一手资料”。
相继于1925年和1927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文章。
毛主席当年所发表的这些文章,后来也被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生动的教材,来被使用。
在中国革命形势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那段时间里,毛主席没有丝毫停歇,仍然在反复地进行着调查研究,并时时刻刻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在中央苏区时,毛主席先后进行了宁冈、寻乌、兴国等8次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为了反对当时红军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教条主义”思想,毛主席在1930年5月编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创造性地突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毛主席这样解释道:“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并且毛主席还在1931年进一步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毛主席所提出的这两条著名论断,反对了教条主义,肯定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坚持党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并且时刻影响着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图|《反对本本主义》
对此,总书记也曾在2011年时指出:“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对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断论来说,毛主席也是运用到了极致。
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便通过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而到了之后的“延安时期”,毛主席为了再一次加深全体共产党员对“调查研究”的充分认识,先后撰写和起草了《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文章。
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毛主席指出:“调查研究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心环节,调查第一是眼睛向下,第二是开调查会。”
而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主席又再次指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而在之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毛主席仍然坚持将“研究调查精神”推广至全党范围内继续执行。
以至于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对于“研究调查”仍然十分重视,每年光调查会就要开上百次,当然其中也包括到各地视察工作。
三、视察浙江
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初期,全国正处于一副“百废待兴”的局面。这样的问题在当时的浙江显得尤为突出,毕竟这里是国民党留给我党的一个“烂摊子”。
图|解放前的浙江
对于当时的浙江来说,存在“地少人多”、“生产基础条件差”、“耕作管理方法落后”等很多问题。每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几乎“持续不断”,当地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对于这样的情况,“一心为民”的毛主席自然是忧心忡忡。针对“浙江问题”,毛主席曾反复提出:“共产党打江山,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解放前浙江就是一个缺粮省,现在解放了,这种局面一定要有所改变!这是首要任务!”
1954年年初的一个清晨,心系浙江百姓的毛主席便来到新登镇,想要看看那里的农村合作社。
毛主席戴着口罩,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当地一处叫做王家水碓村的村子。
这个自然村很小,只有十几户人家,在去年这个村子的大多数村民已经自发地加入到了农业合作社。
毛主席来到民兵连长兼会计王关林家,由于毛主席戴着口罩,没有人认出来,只知道是一位大领导。
期间,毛主席亲切地向王关林询问了关于本村村民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一系列问题,都得到了王关林的一一解答。
“农民都是自愿加入我们合作社的。原来有几户人家担心吃亏,不愿意入,后来看到我们实现了增产增收,都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王关林告诉主席。
毛主席听到这里,开心地笑了起来:“还是组织起来好啊!”
说起增产增收,王关林来了精神:“现在我们这里的水稻亩产已经能够达到400多斤,今年在专家的指导下,将来产量还能更好!”话语间,无不透露出满意与自豪!
毛主席欣慰地说道:“好!这就要好好地推广起来!”
图|毛泽东与群众亲切交谈
毛主席一行人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就比较“清闲”的小村子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很多村民听说有大领导来了,也都纷纷聚集到王关林的家门口。
看着门外的村民们越聚越多,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建议主席结束视察,但是却被毛主席拒绝:“不忙。”
走出王关林的家,毛主席见到了“闻讯而来”的乡亲们,便不顾身边工作人员的阻拦,走到了人群中去,又开始向大伙询问起关于合作社的一些问题,结果都得到了与王关林一样的回答。
这时的毛主席笑得更加开朗,似乎在心里想着“王关林果然没有骗我”。
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道那个场景:“毛主席和农民们在一起交谈,之间根本就没有什么距离,他们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令我感到不可思议!”也许,这就是毛主席的魅力所在。
在送别毛主席时,很多农民们都自发地送到村口,并且陪着毛主席还走了很远一段路,直到主席劝他们回去吧,他们才恋恋不舍般的返回。
直到20年之后,王家水碓村的百姓们才知道,原来当年来他们这个小村庄做调查的大领导,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在视察浙江的这段时间里,毛主席还前后前往萧山、绍兴、杭州郊区等农村进行调查。期间除了听取当地领导干部的汇报之外,毛主席还要亲自到田间地头、走到农民家中,去寻找那所谓的“第一手材料”!
很多人不敢相信,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毛主席,竟然能够始终做到保持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毛主席的这种注重“研究调查”的精神,也将时刻影响着共和国的每一位领导干部!
四、“三察”山东
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人民公社”的整顿工作。在当时那个年代里,“大跃进”显然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毛主席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于1959年2月25日乘坐专列来到了山东,视察当地的东郊公社。郑松是当时的党委第一书记。
图|毛主席视察东郊人民公社
下午5时,当地的领导干部逐次登上毛主席的专列,准备进行一次会议。“毛主席用铅笔逐一记下了我们的名字、年龄、职务……”郑松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毛主席幽默地将这次会议称为“六级书记座谈会”,因为参加此次会议的干部包括了中央、省、县、社、管理区、生产大队。
下午5时30分,“六级书记座谈会”正式开始,毛主席向当地的干部询问了一系列关于东郊公社的情况,并且还在专列上请大伙吃了一顿便饭。“主席的平易近人让人倍感亲切,主席知识的渊博更让人敬佩。”
在“座谈会”上,毛主席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每一位基层干部的发言,并且要把每一条都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当有人发言语速过快时,毛主席还会说:“慢点、慢点、我记一下。”有的地方不理解时,毛主席还会站起来提问:“这是什么意思啊?”
毛主席对待基层领导干部一丝不苟的态度,让现场参会的人员十分感动。而干部对毛主席的敬畏之情更是无以言表。
在“座谈会”上,毛主席对自己比较关心的粮食亩产问题进行了提问。作为公社党委书记的郑松进行发言:“东郊公社1958年亩产粮食740斤。”
因为之前有些地方曾出现过“夸大”汇报亩产的情况,毛主席便对郑松的回答表示了猜疑:“有这么多吗?你们怎么知道收这么多?有没有过秤?怎么算出来的?”
紧接着毛主席又问:“你们今年小麦怎么样?打400斤比去年翻一番吧?”
对于毛主席的提问,第二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张印水立刻回答道:“400斤可多,我是准备产小麦3000斤!”
图|《听主席的话》(油画)
毛主席当即便表示:“我现在不信,等你们打出来我才信哩。”
4月13日,毛主席的专列开到了济南,郑松随当地领导干部前去迎接主席。来到毛主席的专列上,毛主席一眼就认出了郑松:“郑松!今天到你们公社看看小麦可以吗?”
当毛主席准确地叫出郑松的名字时,郑松愣住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仅和自己在50多天前见过一面,便能够记住自己。郑松晚年回忆此事时,称这是他一生之中最幸福的时刻!
随后毛主席便在郑松的带领下来到当地的试验田,一旁“计划亩产1000斤”的标识牌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郑松,你们这里一亩能收1000斤吗?”郑松回答道:“如果不出意外,一亩收这些斤问题不大!”
听了郑松的回答,毛主席还是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现在我不相信,打出来的时候我才相信哩。”
毛主席还嘱咐郑松,到收小麦的时候,要派人仔细地称一称,看看到底能收多少斤。并且还告诉身边的诸位领导干部:“做事情一定要留有余地,实事求是,不要空口说空话,秋后我要再来看看小麦亩产到底多少斤。”
到了收小麦的时候,郑松对毛主席嘱咐自己的事情时刻铭记在心。
经过一系列统计,公社党委试验田的小麦平均亩产742斤。虽然没有达到预定的1000斤目标,但这个数据已经比1958年增产了近3倍多。这还是一件值得大家高兴的事情。
得到亩产数据之后,郑松立刻书写了一份报告,向毛主席进行了汇报。而毛主席视察东郊公社的工作也至此结束。
图|毛泽东视察武钢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9月21日,毛主席的专列再次开到了济南。作为毛主席的“老朋友”的郑松也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汇报工作。
第三次见到毛主席,郑松内心充满了“担心”,他告诉毛主席,这次试验田亩产并没有达到1000斤的目标。
听了郑松的汇报之后,毛主席不但没有生气批评他,反而高兴地说道:“你们这是个'大跃进’啊!”
听了毛主席的“责备”后,在场的所有领导干部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座谈会结束后,毛主席再次请大伙在他的专列上吃了一顿便饭。
对于曾经出现的一些“错误”,毛主席能够及时地发现并指出。也正是因为毛主席坚持不懈的“三察”东郊公社,才最终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
结语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调查研究”中度过。也正是因为每一次的“调查研究”,才能够让这位共和国的创始人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问题。
图|怀念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也正是因为时刻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够让毛主席做到心系百姓;成为最关心老百姓的人;才能够让这屹立于东方的大国,真正成为一个老百姓当家做主的国度!
毛主席提出的“调查研究”精神,也将时刻提醒并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问:微山湖的鱼四个鼻孔你知道吗?县委书记摇头,主席笑了
毛主席亲自为他点烟,动乱中特地过问:滕小国国王解放了没有?
毛主席故事摘抄
这两幅毛主席像是我用十织绣亲手缝制的,我是一个50后,是受毛泽东
9月9日怀念毛主席
《毛泽东颂》——纪念毛主席逝世47周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