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写

“基于风险的思维”是GJB 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明确提出的一个理念,贯穿于装备研制生产的全寿命周期。但在质量体系推进过程中,风险管理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很多企业存在风险理解不深入,风险识别不全,与装备情况不符,各阶段风险完全一样,应对措施评价不够等等问题,在上周《风险管理计划》编制的基础上,本周我们一起聊聊如何编写《风险评估报告》。

01

标准的要求

GJB 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8.3.4i)条款明确规定:“转阶段评审前达到规定要求,并提出转阶段风险评估报告“,8.3.5i)条款明确规定:“组织应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包括风险分析报告(含风险控制措施) “。

一个条款要求提出转阶段“风险评估报告”,一个条款要求输出“风险分析报告”,问题来了,那究竟应该编制《风险分析报告》呢?还是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呢?

1)风险分析报告VS风险评估报告

进一步查询相关标准,GJB/Z 171-2013《武器装备研制项目风险管理指南》要求编制“风险评估报告”,GJB 5852-2006《装备研制风险分析要求》要求编制“风险分析报告”,哈哈,要求还是不一致,更乱了。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回到定义本身,GB/T 23694-2013《风险管理术语》规定,风险分析是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所以,风险评估包含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只是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在装备研制生产的各个阶段,必须先识别风险,再进行风险分析,还要针对风险准则进行风险评价;为了确定风险管理的效果,还要评价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风险分析只是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不能涵盖以上内容,如果装备研制生产的各阶段只编写一份文件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应该按照GJB/Z 171编制《风险评估报告》,而不是按照GJB 5852编制《风险分析报告》。

顺便提一句,有些企业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干脆直接编制《风险分析与评估报告》,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GJB 9001C要求在转阶段评审前,提出转阶段《风险评估报告》,那么,究竟从哪些阶段到哪些阶段需要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呢?

2)什么是转阶段

转阶段,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但到底指代从什么阶段到什么阶段呢,有没有依据呢,很多朋友就有点模棱两可了。

从最新的装备研制程序看,明确的转阶段评审只有两个:① 从工程研制阶段的方案期间转到样机研制及性能验证试验期间,② 从工程研制阶段转到状态鉴定阶段。在工程研制阶段的样机研制中,航天产品又细分为初样、试样/正样、定型三种样机,其中从初样到试样/正样、从试样/正样到定型也需要开展转阶段评审。另外,从装备研制到装备批生产也是一个大的阶段转变。综合以上内容,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明确的转阶段风险评估包括四个:① 从工程研制阶段的方案期间转到样机研制及性能验证试验期间,② 从初样转到试样/正样,③ 从工程研制阶段转到状态鉴定阶段(和试样/正样转到定型一致),④ 从装备研制到装备生产。结合风险规划和评估的要求,笔者整理了每个阶段需要形成的风险管理文件,详见下表(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表1  装备研制生产各阶段风险文件列表


3)风险评估报告的作用

既然是转阶段,风险评估报告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 对上一阶段风险应对措施有效性的评价,通过评价识别上一阶段的剩余风险;② 结合新的内外部环境,识别分析下一阶段的风险,统筹新风险和剩余风险,制定应对措施,指导下一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所以,风险评估报告在研制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非常重要。

02

报告的内容

综合考虑GJB/Z 171和GJB 5852的要求,《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概述、引用文件、风险管理策略、本阶段风险管理评价、下阶段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结论与建议。下面我们逐一进行介绍。

2.1 概述

本部分内容包括:① 项目概况:研制背景、要求与目标,② 系统描述:系统组成、功能要求、技术性能指标等,③ 该阶段主要工作及成果等。其中,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及成果是重点,是体现该阶段工作特色的部分。

2.2 引用文件

内容比较明确,不再赘述。

2.3 风险管理策略

本部分内容包括:① 本阶段的风险管理目标与要求;② 项目内外部环境变化,及被评估对象与内外部环境的关联情况;③ 所使用的风险准则及其合理性等。

一般而言,所使用的风险准则变化不大;本阶段的风险管理目标与要求可以根据项目进展和内外部环境变化适当调整,如果遇到比较重大的变化(比如:客户要求提前交付、遇到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等),则需要对目标与要求进行调整。

2.4 本阶段风险管理评价

简要说明本阶段风险管理工作及其成果,主要包括:① 对已识别的风险开展的分析、应对、监控等工作,包括方法、措施、参与人员等;② 本阶段风险应对效果评价;③ 必要时,说明风险管理计划变更情况、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主要人员履职情况等。

这部分是在本阶段工作完成后,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总结,在说明开展的各项风险管理工作时,重点总结风险管理工作的优点和缺点,在后续工作中,优点继续发扬,缺点进行改进;如果风险管理工作有重大变更,则需要调整更显管理计划;这部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前期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评价。

对前期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评价可以用一个流程图(不涉及采取措施引入的新风险,这部分放在2.5章节)表示,可以分为三种情况:① 时机已到,风险未发生或者造成的影响未超过预期(可接受),则认为应对措施有效,关闭风险;② 时机已到,风险已发生且造成的影响超过预期,则认为应对措施无效(原因可能包括措施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等),需要采取应急措施解决,视情关闭风险或纳入剩余风险管理,但后续针对类似风险需优化措施;③ 时机未到,对风险进展情况重新评价,评级指数未升高,则措施有效可继续保持,评价指数升高,则需要优化或重新制定应对措施,并纳入剩余风险管理。


图1 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评价示意图

2.5 下阶段风险评估

重点说明以下内容:① 说明本阶段剩余风险状况,② 说明识别出的下阶段新风险及采用的方法,③ 对下阶段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④ 明确风险排序结果等。

1)本阶段剩余风险状况

剩余风险是风险应对后所残余的风险,是上一阶段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者前期风险未到出现时机时遗留的风险,这是后续风险管理的重点,所以必须详细介绍,并列入下一阶段风险管理的范畴。

2)识别新的风险

随着项目的进展,内外部环境都会出现一些变化,采用风险识别方法(检查单法、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反复函询法等),项目相关人员重新从技术、进度、经费等方面识别新的风险源,确定风险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并记录风险影响的过程,编制项目风险源清单。

3)新风险的分析和评价

组织熟悉项目风险区域和产品分解结构风险的人员,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针对新识别出的风险源逐一进行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分析,形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分析记录。

4)明确风险排序结果

统筹考虑新识别的风险和剩余风险(已在上一章节进行了分析评价),比较风险分析结果与所确定的风险准则,确定风险等级,形成风险等级评价记录。按照风险评价指数排序准则,对风险进行权衡,确定风险处理的优先次序,根据风险接受准则及项目风险排序清单,确定项目的风险性质,形成项目风险排序清单。

2.6 风险应对措施

本部分内容包含:① 说明在后续阶段将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重点说明重大风险的应对方案,② 说明应对责任人、应对时限和费用要求,及资源配置情况,③ 说明风险应对预计达到的效果,及评价准则。

在本部分中,依据上面识别出的需制定应对措施的风险源(对于可接受的风险源不需要制定应对措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对于重大风险,需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计划,明确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细节,包括责任人、应对时限、费用以及资源配置等。

2.7 结论和建议

本部分内容包含:① 给出对本阶段风险状况的总体评价结论,业务相关方是否可承受,② 针对上述结论,提出是否可转入下一阶段的建议等。

03

风险评价技术

不同类型的项目,同一项目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风险评估有不同的需求,需采用不同的评估技术。例如,在概念和定义阶段,当识别一个机会时,可以使用风险评估来决定是继续还是放弃。在有多个方案可供选择时,风险评估可以用于评价替代方案,帮助确定哪种方案能够提供最好的风险平衡。下表给出了常用的风险评估技术及其适用阶段,供大家参考。

表2  风险评价技术选择准则


04

最后的话

风险评估报告是装备研制生产一个阶段的风险工作总结,同时对下一阶段的风险进行策划,所以,既需要对上一阶段的风险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也需要识别、分析下一阶段的风险源,制定应对措施,以确保项目能够正常推进。风险评估报告在装备研制生产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牢牢把握实事求是和动态管理两项原则,才能写出实用的风险评估报告,并把风险管理工作落在实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风险管理计划》的编写
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
ISO9001:2015新增必备之一 范例:风险和机遇控制程序
风险管理制度
药品经营企业量风险评估报告.doc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