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孩子不想去上学的时候

在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我有一次在小区附近等公交车,听到一墙之隔的小学,老师在大喇叭里骂骂咧咧。孩子以后要面对这样令人厌恶的世界,初为人母的我,觉得非常心寒。现在想来当时有些矫情。

孩子奶奶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北京人民对于小孩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如果谁带着孩子在外面,也一定会受到特殊照顾。去年,奶奶带着孩子提前回老家过年,奶奶很不适应老家人们对孩子的态度,奶奶向我抱怨说:“咱们这地方的人,都不知道让一下孩子。”

我们习惯了让孩子享受着周围的照顾。很难想象,一旦进入小学,各种规矩扑面而来,老师也变得更加严格的时候,孩子该怎么适应呢?

01

如何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呢?

如何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呢?

不是试图改变环境,或者改变孩子周围每个人。因为这根本做不到。我们能做的是让孩子变得更有力量,去适应这一切。

如何做呢?

我想起了孩子还小的时候看过的一本书——《下乡养儿》。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着迷于“下乡”;这次我看到了如何让孩子为小学做好准备,如何让孩子变得更有力量。

这本书很真实,作者并没有迫切地想要教给读者一些什么理论和方法,她只是在记录孩子的一点点改变,并且毫不掩饰自己的脆弱。下乡养儿就像一场家庭教育实验。作者一家人在教育孩子方面,走投无路之后,遇到乔老师这颗指路明星,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场实验当中。

曾试想自己如果遇到作者这种情况,孩子极其厌恶上学,我会怎么办。我想不出来我会怎样办。我知道的是,作者做出下乡养儿的决定,让孩子去乡下养鸡、养狗、放羊、做饭,而不是去上学,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02

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

如果孩子不想上学,该怎么办呢?哄着,摁着让孩子去学校?如果孩子还是不能适应学校,怎么办呢?极端的情况,要么是孩子辍学,要么是换校。这两种情况,《下乡养儿》的作者程丽丽一家人都遇到了。情况怎样了呢?

天天上幼儿园时,换过五次学校。“幼儿园越来越贵,离家越来越远,天天却越来越焦虑。终于上小学了,我们以为会好一点。至少她很聪明,功课不成问题。可是第一天上学回来,她就哭了,说规矩很多,比如,老师要学生不能剩饭,上课不能东张西望等,否则就要被惩罚。天天接受不了。”

冯丽丽鼓励女儿连续上了10多天小学。但每天早晨起床后,女儿都重复同样的话:“我应该上学,我想上学,可我不敢上学。

看着孩子痛苦,程丽丽也很难受,不得已让孩子辍学在家。一旦辍学在家,自然会被打上一个标签“问题儿童”。

天天的退学,没有减轻天天的上学压力,反而让她的“症状”加剧,原本爱说话的天天变得“敏感脆弱”,一旦让她做什么事,总是会退缩。

为帮助女儿“恢复正常”,程丽丽夫妇开始参加各种关于“问题儿童”的交流活动。走进这个圈子,他们才发现,像天天这样对上学有恐惧感的儿童并不少。这些交流活动并没有减少冯丽丽夫妇的焦虑,反而是加重了他们的焦虑。两人经常这样自问:“孩子真有问题吧?”两人常产生这样的疑问。

为帮助女儿“恢复正常”,他们陪孩子上过儿童特色教育学校,也陪孩子出入过博物馆、公园这些人多的地方给孩子练胆儿。但是效果就是不好。

为帮助女儿“恢复正常”,他们时刻陪伴孩子左右。本来夫妻俩都有全职工作,为了有更自由的时间陪孩子,就双辞职,找了份新工作做兼职,当编外的校对员。

为帮助女儿“恢复正常”,他们晨昏颠倒。一年多的时间,天天只要看到同龄人,就会说起她的口头禅“我好失败”。再后来,她都不愿意出门了,而且总是噩梦连连,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夫妻俩就晚上陪孩子玩,白天睡觉,就这样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

功夫还是不负有心人的。在一次儿童教育的交流活动中,天天的爸爸认识了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乔艳坤。乔艳坤听天天爸讲述完孩子的“问题”后,给天天开出了“药方”:到乡下去生活。原因是:“9岁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他们属于环境,改变成长环境可以很快使他们恢复生机。

这个提议打动了冯丽丽夫妇。而且,乔老师表示可以在乡下照顾天天(当时8岁)一段时间。冯丽丽夫妇同意了。

当一个黑黑瘦瘦、戴着厚厚镜片的小女孩出现在这名儿童教育老师面前时,乔老师仿佛看到“一只受惊吓的小鹿”,满是疑惑,随时准备逃走。父母跟天天说话时,“谨慎而小心翼翼”,好像告诉她,“她是一个易碎的花瓶,口气大一点,就把她吹破了”。

后来,乔老师是怎样引导天天的呢?

03

让孩子面对真实的生活

孩子不需要过多的夸奖

如今,“你真棒”的教育已经泛滥成灾了,无论是敷衍的,还是具体指向的你真棒。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如果家长不夸奖,孩子甚至会向你讨要夸奖。这些夸奖让孩子们听不惯反对意见。孩子就像是易碎品一样,打不得,说不得。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夸奖?乔老师的回答是:孩子不需要夸奖,不要让孩子看到一个被爱环绕的甜腻腻的虚假世界。

在乡下,乔老师让天天帮着一起做饭。天天是拒绝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因为自己还是孩子。乔老师说:“你不帮我做饭,你就不能吃我做的饭。你想吃的话,你得自己做。”天天大哭,并且大叫着说:“乔老师太坏了。”

房东大妈听到天天的哭声,说了这么一句:“那么大姑娘了,动不动就哭,多寒碜!我就经常跟东东(房东的外孙)说,哭鼻子有什么出息,想哭我把你绑个没人地方让你哭个够!别哭了,跟奶奶去干点活。”

天天妈也觉得乔老师说的话太重了,房东大妈说的话更是不可接受。乔老师说:“我知道你和戎老师(孩子的父亲)平时对天天说话是非常温和,非常照顾她的自尊心的。但是为什么天天没有力量,什么都怕呢?因为她在学校或外面遇到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老师会批评、会惩罚,小朋友们会欺负、会嘲笑。就像今天大妈说的话,当然不合适,但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我为什么对天天说话从来不留情面呢?”

我就是给天天展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让她面对。我知道天天不喜欢我,其实让她喜欢我是很容易的,多夸夸她,顺着点她,就行了。但是我知道天天需要什么。我希望她成长,而不需要她喜欢我。所以我不会夸她。”

当对孩子的爱太满的时候,我们会像一棵大树一样,遮蔽了小树生长的空间。所以,请将爱撤回一些,不要让孩子看到一个被爱环绕的甜腻腻的虚假世界。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遇到困难,解决问题,当大困难来临之时,孩子们才会从容面对。

04

自信不是夸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让孩子做一些真实、有用的事情

不夸孩子,孩子哪来的自信呢?

孩子的自信不是夸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思考,做出决定,去行动,最后得到结果。通过这样一次次过程,自信就会慢慢生长出来。通过做事情带来的正向反馈,孩子是会积极上瘾的,这样的积极上瘾,让孩子更加愿意多做事情,也就更自信。

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才好呢?乔老师给出的答案,不是让孩子上培训班级,不是让孩子掌握一门兴趣,学会一门外语,而是让孩子学做饭。

乔老师说:“让孩子所做的事情应是真实,有用的。做这样的事情,才会投入感情,有感情才能形成意志力。‘做饭’就是这样的事情,做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生活技能,它更是自立的本领,特别有利于树立自信心。而且这个过程充满了创造和想象,马上就能看到结果,享受结果。孩子生活能力越强,自信心就会越强,将来驾驭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孩子刚开始做饭,其实就像是玩过家家一样,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可是让孩子把做饭当成每天要做的事情,孩子就非常不乐意了。

天天不乐意做饭,乔老师是怎样引导的呢:

“在引导天天做饭时,我使用了‘界定对象’的方法,我让天天在‘洗菜’和‘摘菜’之间做选择,实际上我已经界定天天做饭了,无论她选择那个,都是做饭的一个活动。然后又使用了‘循序渐进结果激励法’,我最先让天天做的是她以前做过的‘打鸡蛋’,从对她最容易,她最感兴趣的入手。然后给蒜剥皮,然后是摘菜,每次做之前,我都要给她示范。”

“示范时,语言要少而精,动作要简洁和明了,这个非常重要,不要重复和啰嗦,妈妈如要引导孩子做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示范动作。”

“还有‘忽略法’。当天天拒绝做事时,我不和她纠结,忽略她当下的反应,让自己的做,给她创造一个做事的氛围,让这个氛围将她‘拉’进来。”

“还有愉悦吸引法和权威暗示法,我做饭时,动作轻松,情绪愉快,让她感到做饭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我要求她做事时,语气温和但坚定不疑,语言委婉但明确无误。让我的自我精神来引导她的心理动力。”

“那时候,天天经常说,妈妈我会做这个了,我会做那个了。我觉得她的自信心回来了。”冯丽丽回忆。

天天在乡下,不去上学,但是她每天要做的也不少。早晨起来,她要喂狗喂兔子,还要喂小鸡小鸭。上午她要放羊,中午要做饭,有时还要洗衣服。下午又得去放羊。

对于冯丽丽夫妻俩来说,孩子能做到这些,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了。但是乔老师并不局限于此。她不断地给天天加工作量。比如做饭的时候,让她收拾干净灶台等。这常常引起天天的不满。孩子很明确地表达过,她“不喜欢乔老师”。

冯丽丽也提出过自己的担忧。乔老师的解释是:“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天天完全能做到。让她多做点事要比少做点事好。就像一辆车,能装50吨,你只让它装5吨,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那是浪费。”

短短几个月内,8岁的天天,学会了诸多本领,她会包包子、包饺子,甚至做鱼和红烧肉,她做的饭,连做了大半辈子饭的房东大妈都赞口不绝。

乔老师表示,不仅对天天,对许多孩子,“做饭”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孩子多大开始学做饭呢?做饭是一个有无限层级的活儿,有非常简单适应低龄孩子的,有高难度适合大孩子的。就拿我们主编田倩来说吧,她家闺女开心果两岁多就开始用小平底锅煎蛋了。

我们中国家长总是想教孩子点什么?如果不是本专业的事情,就会怕自己扰乱孩子的认知。教孩子学做饭,不仅可以让孩子增强自信,也让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充满自信。毕竟,在教孩子做饭这方面,多数家长还是非常有自信的。

拿我家孩子来说,这段时间,天黑得比较早,不能在野外玩了,我就带他回家和我一起做饭。他会参与买菜,拎菜,洗菜,切菜(比较容易切动的青菜、豆腐之类的),还有蒸米饭、捏饺子。最怕做的就是炒菜,怕菜倒进锅里的声音。我自然也是没强求他炒。厨房里的危险和规矩,我会一次告诉他一件。

在厨房,孩子经常是哼着小歌干着活儿,好自在呀。做饭就像孩子小时候晚上一定要自己关灯一样,让他对外界有了掌控感。做饭还顺带解决了一个问题,不好好吃饭的问题。

我们《世界游》曾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叫做《意大利|没有汽车的威尼斯》(点击前面蓝色字体,即刻收听课程)我们告诉孩子们,威尼斯是建立类似于沼泽的潟[xì]湖小岛上的。这样的地基太差,根本没有办法盖房子。威尼斯人就将森林里的橡树和松树砍下来,然后密密麻麻地打进沼泽里,这相当于一根根的柱子。再往上铺一层层石头,把石头之间的缝隙灌上混凝土固定,于是有了土地。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盖起了一栋栋的房子。

一根根柱子支撑起了威尼斯,孩子做的一件件事情,支撑起了孩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如果我们家长认为,教育就是那片沼泽,但又不得不适应这片沼泽,我们可以做的是,帮孩子们在沼泽地上竖起一根根柱子。

当年威尼斯人从自己的周围,就地取材,找到那些柱子。如今,让我们看看自己的四周,柱子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的身边。还是那句老话,生活就是教育。孩子做做饭,会让孩子对生活有掌控感。这样,当孩子掌控不了学校环境的时候,他还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孩子才不至于崩溃。

当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她内心有力量的时候,面对环境的改变,才能有能量去适应,那些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才会有能力去战胜它。当孩子不想去上学的时候,内心大概就是缺少了这种能量吧。

非得下乡不可吗?冯丽丽回答,当时全家陷入了一种困境,是需要调整一下环境来寻求转变的,至于普遍的意义,下乡与否不是关键。

不论孩子在哪里,当他脆弱无力的时候,你都可以借助日常的生活帮他找回内心的能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养出自卑的孩子?看完这3点,你还这样做吗?
轻与重
“赫洛克效应”告诉我们,了解夸奖心理学,用夸奖培养出好孩子
我们终将经历的修行:父母少一点焦虑,孩子多一份自信
孩子六岁前一定要纠正的坏习惯,越大越难改!
夸我夸我夸我 夸奖孩子的方式也很有讲究~我们目的是为了帮孩子树立自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