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看不见的教育。这种意思用中国的话说就是注重潜移默化。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用智慧和实践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班级文化的每一组成要素都与学生人格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或支持型的班风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或防卫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是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所以,它在外延上就显得非常广,在实际生活中,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够是“大而空”的、高要求、高素质的,而应该结合本身的客观条件及学生、学校、所处地区的情况,建设一些实际、实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努力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班级的实际,实施有效的教育、有效的管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就是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本人就班级文化的建设作了一些积极的实践。

  一、确立班级文化建设的可行目标。

  1、班级口号:我拼我赢,我拼我强!

  2、班训: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

  3、学风:勤奋、进取、求实、创新。

  4、绘制班徽,制定班级公约。

  5、设岗育人,让“人人有职,人人有责”,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事情才能做好,个人也能得到锻炼。

  6、集思广益,建立切实可行的班级各项管理制度。

  7、利用教室的板快特色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8、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实践活动,打造班级精神。

  二、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那么如何建设我们班级的制度文化,让班级活而有序,在有序中而不死板呢?关键是要本着民主、平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与学生一起协商制定班规,让学生认同所制定的一些制度。

  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重点在于选好班干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努力,要靠“人”管好人、制度管人,通过抓常规,使班级各项工作走入正规,使这个集体具有很强的纪律性,形成凝聚力。主要目标如下:

  1、建立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选好小助手。

  学期开始,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和思想表现,选择一些素质高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明确各自的责任,每个月在班上进行一次民主测评,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通过民主选拔、平等竞争的方式,始终保持班干部队伍的生命力,成为班主任管理班级事务的有力助手。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各项工作落实到人。

  在班上先后建立了考勤制度、卫生值日制度、违纪及好人好事周公布制度、班级公约等,这些制度都在班会上经过同学们的广泛讨论才定下来的,每一项制度都有专人负责,责任明确,使班级各项常规管理有章可循,使每一个学生有“约”可束,走规范化、制度化之路。

  3、建立奖惩机制,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主要内容有班干部月测评,得票不超过三分之二的一个星期时间考查,再测评不过的免职换人;“班级之星”周竞赛,包括个人优秀之星、个人进步之星、小组之星,评委由学生担任,一名班干部和一名普通学生,每周一换不重复,择优可空缺;每次重要考试和竞赛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给予优秀的学生或进步的学生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平时的奖惩结果与团员发展、优秀学生、三好生评选挂钩。

  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互相配合。

  学生的生活时间和空间主要分为两部分:学校和家庭。一些学生在家表现比较好但在学校表现却很差,而有些学生在校表现很优秀但在家却不听父母的话,对学生的管理,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了一整套家校联系的制度,有定期家访制度,每个星期至少家访三名学生;家校联系卡,每周五选择十名学生,有表现好的也有表现差的,班主任根据值日班干部的记录,填好本周表现(进步为主,退步为辅),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写好反馈意见并签名再带回校;邀请家长到校听课;定期召开家长会等。

  5、建立学生管理档案制度,保持连续性。

  对学生的评价依据于学生的表现,而学生的表现主要来自于平时,每次的进步或退步,都要有记录,这样,才有说服力也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为此,在班上给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包括考勤、每日表现、作业完成、好人好事、奖惩记录、学习成绩等,并且还特别规定,一次进步或好人好事可以撤走一份检查,激励学生自觉改正错误,追求进步。

  管理档案制度的建立,为对学生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见证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有时候,让学生看看,是最好的提醒,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二、建设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及活动的开展 ,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是班级舆论导向的载体。

  1. 教室环境布置。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学习过程,课堂与生活紧紧相连的一种学习状态。它需要师生、生生之间有动态与静态的交流,需要经常地有大量信息的补充,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竞争和交流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面墙,让每一面墙都说话。

  (1)美文荟萃。张贴学生自写或摘录誊写工整的美文和优秀作业。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随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知识海洋。张贴学生收集的各种小常识,小资料。让学生学会收集,学会判断,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4)书画园地。展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剪贴画、书法美术作品等,陶冶学生的性情。

  (5)图书角。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好书使人受益终身,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班级开展“捐一本看52本,让图书流动起来的活动”。聘请小图书管理员对其归类摆放,做好借阅登记,并完好保护。

 (6)成长足迹——谁是最亮的那颗星。对班上的每个同学从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等多个方面每天进行评比量化分,一周一评,优秀者奖励一颗小星星,然后再以周月比进步,四颗小星星就可换一颗大星星,期末总评看谁是最亮的一颗星。

  (7)我来当明星。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从各方面进行评比,一周一评,优秀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班级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的。所以班级组织的文化团体的活动要实现“教化”。班级文化团体包括班内组建的各类兴趣小组,如板报小组、写作小组、体育小组、美术小组等。这些班级文化团体从文化和舆论导向上影响着学生。因此,笔者非常重视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利用多种渠道增添各种文化设施:如创办班级流动图书室、编写班刊、组建班级文学社、增设宣传栏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如“班运动会”、“赛故事会”、“赛诗会”等等,使得班级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不断得到艺术的熏陶、哲理的启迪、榜样的激励,从而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学校的首要任务教书育人,培养“四有”人才。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现代化接班人,需要从小抓起。班级是学生在求学阶段接触最大,生活最长时间的集体。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的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所以在教育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共同繁荣班级精神文化。

  1、把握学生的需要,找准切入点。

  学生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各自的心理需求、发展需要。教师把握学生该阶段的需要,找准教育切入点,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勤奋和执着,有利于学生认同感的产生。

  2.挖掘教材人文因素,感动学生。

  在我们的新课程教材中,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去感受爱,感受关怀,并且让这种美丽的关怀在课堂中弥漫,在生活中滋长。

  3.丰富班内的评价,学会赏识、鼓励。

  这学期,对学生的评价除了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外,新增加了比值测评方法,就是每次测试后,个人成绩除以年级最高分,得出的数就是比值,最高值是1。两次相减得出的数称为发展分值,如果是正数则证明努力了,是负数说明没有以前努力。传统的平价法如排名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相比,有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味道,不管努力不努力,没有成绩就得不到认可,而比值评价法则不同,强调的是个人与个人比,现在与过去比,可以清晰地看出是否努力了,使每个学生的劳动得到尊重,付出得到承认,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

  在比值评价法的基础上,还可以延伸出其它带有激励性质的评比,目前主要尝试进行的是“文明学生”、“学习积极分子”和“进步之星”评选活动。当然,比值评价法并不排斥传统评价法,而是相互配合,如果个人努力了,但总成绩并没有提高,既需要鼓励,更要认真、细致地去寻找原因,采取措施,通过不断改进,不断努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成效。通过赏识评价,引导学生在发现他人优点的同时,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还有效地改变人际关系。

  4.循循善诱,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影响甚广。一般说来,学习风气与德育是紧密相关的。良好的学风会促进班级的德育工作。它不仅制约着学生个体行为的方式和习惯,而且左右着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只有平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勤奋、进取、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才能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将要求具体化。如具体要求每天早上早读时间,安排科代表领读;具体要求作业情况;具体要求上课注意事项;具体要求平时自主学习情况……每个学习的细环节都做到细要求,使学生能够有章可循。

  5.以人为本,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

  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良好的人际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如果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团结、帮助甚至能平等地友好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本人充分发挥作为班主任的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任科教师、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有“交流”。班主任同科任经常与学生“交谈”,通过与学生的谈心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的变化,及时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感老师是“朋友”关系;平时,班主任经常家访,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社会中的表现,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使班级形成了一股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以上是笔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和认识,但“班级文化”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统一的要求与条件。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班级的特点,创造性地展现出每个班的特色来,从而丰富和发展德育的形式、内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来源:思想者园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级管理制度及班主任工作方法
班级文化建设总结
班主任与班级文化建设(培训学习材料)
班级文化建设之见
课改背景下个性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如何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