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之父亲节特刊


 
 

父爱怎能成为“绑架”孩子的借口

【案例回放】

本报423日一版头条《父女间的“教育战争”》报道,武汉女孩苏晓梅上学12年间,父女俩的冲突从未断过,父亲对女儿的管教一度让女儿逆反厌学。苏以彬12年陪读,3次举家随迁,最后索性与女儿一同学习、高考、上大学,父女考进同一所大学同读,被网友称为“男版孟母”。

 

补偿心理情结惹的祸

这位父亲导演的这幕家教闹剧,其心理动因就是潜意识里“未完成事件心理”和“亲子三角关系异常”导致的补偿心理情结。

■马志国

人的心灵如同一座冰山。我们平时看到的“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很小一角,冰山潜藏水下的“潜意识”,有难以觉察的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中,一个人不是那样行事而是这样行事,从意识层面会说出很多道理,但是,真正的根源却往往在当事人自己都不清楚的潜意识里。很多时候,人们许多似乎匪夷所思的言行,要在潜意识里才能找到真实的心理动因。这位父亲导演的这幕家教闹剧,其心理动因就是潜意识里的补偿心理情结。

首先是“未完成事件心理”导致的补偿情结。

“未完成事件”的概念来源于完形心理学,大概意思是,我们内心对许多事情,都会追求获得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如果哪件事情在心理上没有完成,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就是没有获得完整的心理图形,那么,这件事情就成了未完成事件:它可能是一个未完成的任务,可能是一种未满足的需要,可能是一个未实现的愿望,可能是一种未表达出来的情绪,可能是一种未完整经历的生活体验。

诸如此类的未完成事件,会成为支配生命的一种驱动力,驱动人去完成它,去体验它,去获得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于是,就会演绎出许多令人莫名其妙的故事。一对30岁出头的恩爱夫妻,男方提出离婚却并非是因为妻子不好。而且妻子还非常理解丈夫,说隐约感到丈夫心里有一个结。原来,两人是经人介绍相识的,而男方非常向往那种偶然相识的自由恋爱,却没有体验过,没有经历过,这成了他恋爱情感史上的一个未完成事件。因此,潜意识里总试图获得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完成个人恋爱情感史上的那段未完成事件。

这个案例中的父亲也是这样。他当年“因10多分的差距没能考上大学”,这一人生历史上最重大的未完成事件,成了他生命里的强大驱动力。因此,潜意识里总要试图在心理上获得补偿,获得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完成个人历史上的那段未完成事件。这一驱动力是那样强大,强大到为了让女儿替自己圆梦,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强大到为了自己圆梦,不顾自己人到中年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婚姻责任、家庭责任。正是如此驱动的结果,把父女俩一同逼进大学,导演了一幕闹剧。

其次是“亲子三角关系异常”导致的补偿情结。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父亲与孩子,母亲与孩子,构成了亲子三角关系。我们知道,最稳定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就因为它的三条边相等,角度都一样,距离也一样。理想的亲子三角关系,父母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都应该处于一个恰当的状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有利于各方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整个家庭心理关系的稳定。某一方出现心理问题了,也有助于缓解心理焦虑,化解心理问题。

如果亲子三角关系异常,就会导致当事人各种各样的异常心理行为。就孩子方面说,有的孩子出现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就是亲子三角关系出现异常所致。如果得不到调整,孩子到了青春期,还会出现两性及婚恋心理异常。如果是女孩,会继续爱慕父亲型的男人,特别是已婚男人或比自己大的成熟男人;如果是男孩,就会继续喜欢与母亲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别是已婚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

这个案例中,亲子三角关系明显异常,最突出的是夫妻关系太远了。异常的夫妻关系,是这幕家教闹剧愈演愈烈的一个诱因。假如他们夫妻关系正常,就会帮助这位父亲的心理得到调适。有些单亲家长对孩子的学业逼迫更甚,就与单亲家长的心理难以得到调适有关。这对夫妻关系的过分疏远,让父亲与女儿的关系得更紧:在把自己和女儿逼进大学的同时,夫妻感情的缺失也得到了某种补偿。

如今,这位父亲的未完成事件已然完成,应该尽快回归理性,积极调适亲子三角关系:赶紧放飞女儿,赶紧走近妻子。(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孩子的参与权不容剥夺

亲子一体化,就是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人,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权力。这个案例以极端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广大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误区,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孩子参与权的粗暴剥夺。

■关颖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本质意义是看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而这位父亲三次搬家是为了对女儿“严加看管”,把女儿严格控制在自己的监督之下。前者是家教经典,后者是家教误区,绝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只看这个案例的结果,似乎父亲的目的达到了:女儿如父亲之愿考上了大学,父亲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孩子13年的成长经历,伴随着父亲13年的苦心陪读,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这是一个“亲子一体化”的典型案例。亲子一体化,是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人,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权力;你的事我可以做主,你必须听我的;你的成绩就是我的成绩,你成功了就是我成功了。这个案例以极端的方式体现了如今在我国广大家长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误区,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孩子参与权的粗暴剥夺。

孩子是独立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和行为方式。女儿 “喜欢追蝴蝶、看蝌蚪……也不喜欢待在家里”,父亲却逼她去做一套套“密卷”,“小学到中学,语数外都有,一个周末十几张,做完一套换一套”;女儿有自己的小天地,然而父亲翻女儿的书包、看女儿抽屉,这让女儿很没安全感——在父亲眼里,女儿不属于她自己。女儿的一切必须服从父亲安排,孩子不该有自己的隐私。用女儿的话说,是“活在爸爸的阴影下”。

事实上,父亲无视女儿的独立性,他的教育方式得不到女儿的认同,她迫于压力所做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旦脱离父亲的“管制区”,一切行为会依然如故,而且难免对父亲的“招数”产生“抗体”,以更加不尽如人意的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有时候资料多了,女儿会“乘机将试卷藏几张或者干脆扔掉”;“不敢写日记,有话就在心里骂”;为了逃避父亲的威逼,不止一次离家出走……女儿种种与父亲对着干的做法,实际上正是体现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的不顺从,是对父亲漠视孩子权利的抗争。

父亲笃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女儿看来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自己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对于父亲的安排,我是一个没有退路的‘买单者’”。女儿从小的梦想是经商,她富有好奇心,天真、单纯,爱幻想,会唱歌跳舞、踢足球,但她的生活却被父亲完全控制在作业和训练之下——父亲的过度干预,使孩子成了自己人生的“局外人”。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重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做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是对儿童参与权的经典表述,其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发表意见,二是得到重视。即儿童通过自由、自愿地表达意见来达到他们对有关事项的参与,孩子在表达自己需要时最有发言权。而父亲习惯性地对女儿的事自作主张,不可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女儿慢慢“发现自己对很多东西的感情变淡了”,“不但没了特长,甚至连兴趣爱好也不浓了”,这何尝不是悲剧性结局?

时下中国有很多牺牲自己保全孩子的父母。父亲自己没有上大学,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身上。父亲本来有自己的事业,为了女儿读书,四次改变自己开餐馆的地点,“既然已经决定了姑娘要上大学,那我就全力以赴”,最后甚至关掉餐馆全程陪读。人们常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形容为人父母不容易。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审视这位父亲的“无私奉献”,就不难发现,这种“可怜”的父母心也包含了“可悲”的成分在其中,不禁产生了“为孩子牺牲自己值不值”的诘问。

父母花费时间精力照顾孩子、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本在情理之中,但不可把功夫下到弃自己的事业、生活于不顾的程度,且不说这样做了孩子未必一定有出息,即便孩子将来超过了现在的自己,但孩子的人生代替不了自己的人生。孩子上学阶段,正是父母走向成熟的年华,如果自我放弃,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对社会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另外,自我否定感强的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其观念也常常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对自我的不满意导致了渴望子女出人头地的补偿心理强烈,容易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缺乏自信而衍生出来的消极、懈怠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特征,会通过有意无意、长期反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身上得到惊人相似的复制。

如果孩子将来成为人之父母之后,也来个自我否定,同样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岂不是对父辈期望极大的讽刺?

如此说来,亲子一体化,牺牲两代人,其实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好在如今父亲承诺不再插手女儿的事。谈到和父亲之间的故事,女儿说“我俩是试验品”。我想说的是,对更多的父母来说,这样的“试验”还是不做的好,毕竟这13年漫长的过程对父亲和孩子都是残酷的,失去了太多温馨、美好的时光。(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员)

 

 

父爱教育的十个基本原则

自由的权利

规则的意识

劳动的机会

怀疑的精神

想象的权利

困难的磨砺

运动的时间

宽容的心态

沟通的机会

展示的舞台

■鞠锋

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可以遵循十个原则。

自由的权利。必须保证孩子有休息的权利,玩乐的权利,自主阅读的权利,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权利,甚至发呆的时间,而不是沉迷于题海,到处寻求提升孩子能力的各种办法。

规则的意识。很多孩子喜欢用哭闹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坚持原则的往往是母亲,父亲却习惯于屈服,仿佛这样可以加深亲子关系。但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长大后,终将不断碰壁。父亲应该主动站出来和孩子约法三章,订立约束全家的规则,并依据规则解决问题,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

劳动的机会。我曾经在五年级的班里做了一个调查,发现90%的孩子在家从来不劳动。根源在于很多父亲认为孩子的责任只是学习。我们要纠正劳动耽误孩子学习的错误观点,给孩子一个劳动的平台,让孩子学着获取劳动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怀疑的精神。面对孩子问这问那,我们完全可以把问题还给孩子,教给他寻找答案的方法,当孩子学会寻找答案的方法后,自然而然就不来麻烦父亲了。

想象的权利。中国的孩子,年龄越大越缺乏想象能力。富有权威感的父亲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不妨用“画得真好”来代替“像不像”,给孩子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困难的磨砺。一旦孩子遇到困难,父亲往往习惯于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告诉孩子解决方法,或者直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其实相比于结果,孩子更需要经历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遭遇困难的时候,父亲不妨“袖手旁观”,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动的时间。在孩子普遍成为手机和电脑的“奴隶”的情况下,父亲积极主动带孩子运动显得尤为重要。平常抽出20分钟,周末抽出1个小时进行亲子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帮助孩子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还可以增强亲子关系,提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何乐而不为呢?

宽容的心态。父亲要注意引导孩子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其他孩子的失败或者成功,别人成功,道句祝福;别人失败了,送上安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才更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沟通的机会。不少父亲感慨孩子不愿意与自己交流,其实根源在于父亲习惯于批评和指责,很少给孩子沟通的机会。父亲要在亲子关系中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尊重,建立一个从小与孩子平等沟通的环境。

展示的舞台。家庭是孩子展示才能的最好舞台,父亲的支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父亲要让自己从“家庭缺客”成为“家庭常客”,有陪伴,才有欣赏孩子才能展示的耐心和时间。(作者系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教师)

 

 

父亲要让孩子敬畏反而不能严厉

现在不流行严父

■三川玲

去使馆区附近的日坛公园游玩,经常会见到外国男人用一个袋子怀抱婴儿在园中散布,一幅绝世好爸爸的温馨画面。后来我见到一个专门售卖妈咪包的厂商,就建议他们可以生产一些专门让爸爸抱孩子的背包。那位从事了这个行业十几年的商人说,按目前国内的情况,爸爸婴儿包估计20年都不会被普遍接受。

这真的让我倍感悲凉,难道,我们的孩子,连被爸爸宠爱地抱在怀里,都需要等待20年吗?但更让我无语的是,绝大多数的家庭还是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孩子的事情,属于内的事情,爸爸是不闻不问的。很多爸爸从来没有和孩子玩过一个游戏,很多爸爸从来没有和孩子在地上打过滚,很多爸爸从来没有给孩子讲过睡前故事,很多爸爸从来没有为孩子买过一件衣服,很多爸爸从来没有陪孩子看过一场电影……最令人愤懑的是,这些爸爸不以此为耻,还以此为荣。似乎,男人天生是做大事情的,怎么能够如此婆婆妈妈呢?

我还真认识几位做大事情的爸爸。一位是政府官员,一位是商业精英,都堪称小区最佳爸爸,很多小朋友来到他们家,甚至直接找他们玩;一位是公益组织的创办人,每天下班和周末,都不去任何应酬,肯定是陪伴孩子,带着孩子读书,运动,还专门给孩子写了系列童话故事……那些以工作为借口的爸爸,不见得比这三位更有成就吧?

再说一个反面的例子。有一次,一位心理学教授疲惫不堪地说,头天夜里忽然接到一个老同学的求助,那位能源行业的老总儿子在海外读书,几次轻生,不得已只好接回来,问教授怎么办。教授说,我一问孩子才知道,这么多年来,孩子的爸爸一直忙于生意,基本没回过家,而妈妈则是全世界旅行。教授问孩子有什么想对父母说的,孩子说,他根本不想和父母说话。

有很多家庭,父子关系真的如同仇人一般。比如孩子正和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一见到爸爸来了,顿时吐舌缩头,一言不发。本来天真浪漫的孩子,一下子呆若木鸡。

很多爸爸很自得自己的威严形象,所谓“我让他向东,他就不敢往西,我叫他打狗,他就不敢撵鸡”。尤其喜欢在众人面前摆老子的谱,问一句,孩子就老实地答一句,让站就站,让坐就坐,让走就走,让停就停。拜托,孩子是你的遥控玩具吗?

表面上孩子虽然乖巧,其实心里未必是爱爸爸的。孩子对爸爸的尊敬,不是靠吓、靠打出来的,而是靠爱出来的。在家庭之中,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是冷漠。亲情是有温度的,如果爸爸不肯和孩子亲近,怎么会有亲情呢,怎么会有爱呢?要知道,所有的情感都是互相的,你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尊重你。

爸爸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高大起来;如果爸爸总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拒孩子千里之外的威严面孔,孩子只能把你当作挂在墙上的伟人相片。

我们都知道言传身教的作用,但是,如果爸爸根本没有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或者在一起就是教训和指责,不和孩子做朋友,又怎么言让孩子听,教让孩子学呢?

有的爸爸认为,父亲应该有父亲的威严,这样才能镇得住孩子。其实,父亲要让孩子敬畏,反而不能严厉,而是要让自己在行为举止、言谈思想上处处让孩子佩服你、尊敬你,这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是孩子发自内心地敬畏你。而不是靠父亲的身份,高大强壮的身体,武力的手段——这些反而会让孩子表面惧怕,实际在心里轻视你。你看看周围的家庭,那些天天打骂的父母,有几个获得了孩子真正的尊敬呢?

                                                                                    中国教育报 2014-6-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长有这些坏习惯,会把孩子“逼”成叛逆,父母们赶紧自查!
《爸爸去哪儿》:中国父亲多“失败”?
“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爸”:怎样当父亲,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我是怎样学习中华文化的(72)——“好家长胜过好学校”(二)
亲子教育之四,父母关系对孩子的深刻影响
3个女儿和爸爸同睡,大胆照片曝光:越界的关系,是害不是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