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培育孩子
 

 《科学培育孩子——怎样做个尽职尽责的家长》——阶段篇一

第一章 早期教育是科学培育子女的奠基工程

早期教育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但在认识上尚有不少差异。

广义地讲,早期教育就是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这段时间所受的教育。不管每个做父母的认识不认识、自觉不自觉,都会在这一阶段对孩子进行这一教育。只是由于个人的学识、修养、能力不同,家庭的环境、条件、氛围不同,在对孩子进行这一教育时,选择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各不相同,造成了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孩子以后的不同命运。

狭义地讲,早期教育只是指,自觉运用了“早期教育理论”,对孩子从胎儿到学前各个阶段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科学培育。这种科学培育是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提高孩子的聪明才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科学培育孩子的奠基工程。

无论从广义上看,还是从狭义上看,早期教育都是一个人终生教育的起点,成人成才的基础,都对人的成长仍至人生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只有让孩子受到以“早期教育理论”指导的科学的早期教育,每位做父母的人才是真正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第一节 正确理解和实施早期教育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形象地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应当怎样正确理解和实施早期教育呢?

一、要对“早期教育理论”有个概要的了解

早期教育理论,是19世纪德国一位著名天才卡尔·威特博士的父亲,在总结自己对卡尔·威特的培养经验时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

(一)早期教育理论的几个基本要义。

这一理论的核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慧曙光同时开始,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适时开发才能显露出来;这种潜在的能力有特定的“发达期”,错过了开发期,它将按“递减法则变化,直至衰减为零”;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潜在能力实现的机会就越小;早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要在孩子各种潜能的发达期将它开发出来,不让它出现这种递减变化。

早期教育的关键:尽早让孩子掌握语言这一重要工具,即在孩子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就结合实物,用和缓清晰的语调、十分标准的发音,耐心重复事物的名字。在孩子稍微能听懂大人说话时,就天天给他讲故事,来丰富他的词汇。在孩子23岁时,只要孩子感兴趣,就可以教他识字,但不要强迫;在孩子掌握了本国语言的读法以后,就可以教他学习与本国语言相近的外语。

早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孩子成长成一个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而不是造就神童或未来的大学问家。

早期教育的原则:对孩子的教育切莫以为“小时候可以放宽些,稍大后再严格一些”;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要“是非分明、始终如一,不行就不行”;不允许的事情,一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没有什么大不了;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

早期教育的要点:不要蒙蔽孩子的理性,不要损害孩子的判断力,父母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说明原因,决不能让孩子挨了批评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更不能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错误地批评孩子;要在培养孩子的“善行”上下功夫,要让孩子把“善行”作为一种快乐,常讲有关做坏事的人的故事并加以批判,用以劝谏孩子多做善事;要为孩子做一个《行为录》,做了好事就记到上面,以留作永久的纪念,

(二)早期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搞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应当重在开阔孩子的眼界,必须唤起孩子的极大兴趣,让他轻松地去学习多学科的知识。

2.寓教于乐是早期教育最基本的方法。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道玩,以引导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尽情开动脑筋,而不是空耗掉孩子的时间。

3.多吃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由于父母的无知和纵容造成的不良习惯。胃过于疲劳会使大脑功能减弱,不要让孩子把精力只用于消化,贪吃会使人愚蠢。 

4.要严格规定孩子的学习时间和玩耍时间,培养孩子专心致志学习的精神、做事情敏捷灵活的习惯。这样孩子每天只需花天12个小时在学习上,会赢得很多从事运动、休息和参加社交的时间。

二、如何正确实施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讲究科学,不可蛮干。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必须把握好早期教育的适时性。

早期教育,顾名思义,贵在一个“早”字。“早”到什么时候好呢?早在生孩子之前,准备做父母的人就要充分注意自身的精神与体质,衣、食、住、行都要讲科学。在做父母亲之前,要充分锻炼身体,让精神尽量发展;在择偶时不能只考虑对方的门弟、钱财和容貌,忽视了人品与性格,最重要的是对方要健康、聪明、善良;怀孕后更要过有节制、有规律的生活,饮食清淡,决不可食用刺激性太强的食物;常喝清水,常去野外运动,保持身体清洁;与人和睦相处,有说有笑,使生活安定和满足,这样生下来的孩子才能身心健康。

孩子从出生后到入学,按现代分法,可分为新生儿期(出生到28天)、婴儿期(出生后28天至1周岁)、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学前期(3周岁至6周岁)四个成长期。每个时期都要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阶段特点,适时进行不同内容的早期教育。孩子大脑的发育是与智力发展的速度相一致的。从脑重的增长可以证实,5岁之前是孩子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新生儿的脑重是390克,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9个月脑重达6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3岁左右的儿童脑重900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7岁时脑重128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0

儿童各种能力发展都有关键期:01岁是听力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前是对图像视觉辨认能力发展的最佳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至5岁半是开发掌握概念能力的最佳期;56岁是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耳聋的儿童,如果能在1岁前被发现,并配上助听器,就能正常地发音。如果过了1岁才采取措施,学习发音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有人研究发现,6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智力水平,与母亲和孩子交往所花的时间总量有很大关系。

总之,孩子的启蒙教育一定要体现一个“早”字。我在东北育才学校小学部,直接跟踪观察了100名新生入学后的学习,发现那些“孩子上学前什么也没教,什么也不会”的学生,都“功课很难跟上”,自信心随之受挫,就是老师“一对一”专门给他补习,也很难追上别的孩子。

(二)必须把握好早期教育的全面性。

有些父母把小学教学内容机械地提到了学前,这是对早期教育的曲解。早期教育的宗旨应当是,通过孩子本身的自主活动,去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刺激孩子智力全面、迅速发展的同时,培养起孩子对生活、对知识、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态度。早期教育的真正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思想个性和行为习惯,培养孩子浓厚学习兴趣和生活自理能力。这样一个全面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只有父母亲自担任启蒙教师,又坚持科学培育孩子,才能很好完成。如果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让孩子认几个字、做几道题,忽略了对孩子思想个性、学习兴趣、行为习惯、自理能力的培养,或把这样一个艰巨任务完全托付给了别人,就走进了早期教育的误区,即使付出的财力、精力很大,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不能把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与知识灌输混为一谈。应该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要把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看待,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不顾这些,只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或一味追求认字的数量、做题的难度,忽略了上述能力的培养,那就会使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不但达不到通过早期教育开发孩子能力的目的,还会给孩子入学后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

(三)必须把握好早期教育的超前性。

早期教育造就人才的根据,在于防止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我国有句古语说,“孩子从小看大,三岁看老”;国外也有人研究提出,自出生到7岁,不仅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品德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这时形成的“一切”都是非常牢固的,并将成为“第二天性”。在这个时期进行适度的“超前”教育,对孩子智力的影响,一年的效果等于其他时期中810年的效果。

但是,早期教育的“超前”必须适度,采用的内容和手段只能“略微超一点”。1岁两个月左右的孩子一般就会走了,大人可以在1岁左右就扶他练习走路;1岁半左右是孩子语言快速发展时期,大人可以在1岁时就用游戏方法训练他的发音、表达及对语言的理解;2岁左右幼儿爱听故事,可以在孩子1岁半以后就给他讲简单的小故事,用来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但绝不可随意提前,否则对孩子的发育很不利。

(四)必须把握好早期教育的正确性。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天才是一个光荣的名字,它只能加在一个经过培养和训练而取得极高成就的人的头上。”在进行早期教育中,必须坚持:在注意加强刺激、诱发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发展儿童的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教育内容应是儿童可以接受的、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不能一味强迫灌输知识,更不能强求知识的系统性;要进行具体、生动、形象化的教育,既要注意趣味性,又要富于启发性,不能少年化,更不能成人化;要特别注意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按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及智力进行教育,不能苛求统一。只要早期教育的方向和方法正确,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聪明的儿童。

三、早期教育对父母提出的要求

(一)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

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父母要态度和蔼,使孩子感到亲切温暖,愿意接受大人的教育。如果大人态度粗暴,会引起孩子哭闹或拒绝大人的教育,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学习的厌恶心理。孩子好奇心很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常追根问底。这就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应该给予耐心的回答,切忌随意斥责或表示不耐烦。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不能采用“填鸭式”,那样会使孩子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要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孩子积极思考,让孩子自己去发挥想象力,或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意思。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游戏时间。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通过游戏不仅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孩子的体质,同时在游戏中还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判断力,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发展。强迫孩子长时间学习,收不到好的效果,一定要注意让孩子量力而行。但是,对于孩子能够接受的教育内容,大人提出要求后又一定要鼓励孩子努力去完成。一家人在教育观念上要保持一致,不能把孩子视为“玩偶”、“宠物”,也不能视为“包袱”、“负担”,又切忌对孩子采取恐吓、欺骗或体罚的手段,逼孩子学习,这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

(二)必须高度重视、克尽职责。

父母是孩子早期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在孩子成长中影响最大、起着最重要作用的老师,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克尽职责。

要对早期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有正确认识;懂得一些与儿童早期教育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力所能及地多接触孩子,多与孩子交谈,多与孩子一块做游戏,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丰富孩子的词汇,提高孩子的理解力。要以身作则,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又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和品德的形成;家庭生活要轻松快乐,家人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使孩子在健康环境中成长。要按照儿童发育的客观规律和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有计划地去开发孩子的各种能力;不能有功利思想,不能有急躁情绪,不能有盲目性,不能老爱与人攀比,不能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家庭教育在内容上具有极大的广泛性,要善于抓住孩子各种潜能的开发期,把丰富的生活常识、科学知识传授给孩子;家庭教育在计划与实施上又具有极大的随机性,要善于结合生活内容巧妙安排内容与时间。孩子是父母用心血养大的花朵,只有精心照料,才能长势良好。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有计划,有恒心,点点滴滴、细水长流,注重细节,时时、处处、事事都把心血花到、功夫下到。

总之,早期教育是科学培育孩子的奠基工程,事关重大、影响深远,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下足功夫。早期教育和孩子其他阶段的教育一样,有规律、有特点,但没有诀窍,没有立竿见影,没有一劳永逸,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说有,那就是“功到自然成”。

 

第二节      13岁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期

13岁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和记忆力,综合分析判断和想象思维活动开始萌芽,个性也在开始形成并初步显现出来。这个时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期,在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中有着定向的重要地位。实事求是地讲,真正意义的早期教育这时才开始,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从这时才逐渐显现;孩子的智力和认知水平也是从这时,才随着生存环境与教育条件的不同逐渐拉开了档次。

一、务必珍惜孩子个性与品质培养的黄金期

一个人学业和事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更取决于他的个性与品质。人的个性与品质,表现在人的爱好、兴趣、情感、毅力、进取心、自信心、事业心、自制力等方面。3岁之前是孩子个性与品质的形成阶段,是培养孩子个性与品质的黄金期。父母希望孩子长大成人成才,就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黄金期,为孩子上好“学会做人”的第一课。

(一)不要因为孩子小,错失了个性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机。

13岁的幼儿,在饮食上已经与大人差不多,又学会了自己走路,不再像婴儿那样难带,还能与成人对话,并做出一些十分讨人喜欢的举动。大人很容易把他们当成可爱但还不懂事的“娃娃”,对孩子的培育大多只注重生活上的照料,稍好一点的也只是想到要从这个时候抓孩子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的人从这时开始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多半是急着教孩子说话、认字、数数,很少有人认识到孩子的思想教育也必须从这时开始,即从这时起就向他们的头脑中灌输一些最基本的是非观念,让他们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行为对,哪些行为不对。在很多家长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太小,对他们讲这些为时太早,说了他们也不懂,要教育也得等孩子大一点再说。这种看法会耽误孩子。

孩子从来到人世间那天起,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认识,就在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在形成自己的个性、品质。3岁前是孩子个性与品质培养的黄金时期,管教孩子一定要从这个时候开始,想树立父母的权威也要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时候为孩子形成优秀的个性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后他才能沿正确的轨迹继续发展,逐渐走向成人成才的最终目标;否则,孩子的个性与品质一旦形成,就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孩子长大再去纠正,难度会相当大,甚至会引起孩子与父母的冲突与对抗。年轻的父母千万不能去重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以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就对孩子一味宠着、护着,不严加管教,甚至视而不见,任凭一些不健康的道德行为在孩子身上出现和发展。培育孩子和种庄稼是一个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田间管理,宜早不宜迟”。

(二)鼓励孩子模仿,是培养自信心和自制力的最好办法。

幼儿的特点是模仿能力极强,模仿是他们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模仿,孩子从大人和小朋友那儿学到了许多动作和语言。比如:1岁的幼儿在洗澡时,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往自己身上打肥皂;在吃饭时,会模仿大人使用勺子;要外出时,会模仿大人穿外衣、换鞋子;回来时,又会模仿大人脱外衣、换拖鞋,等等。

家长一定要重视并鼓励孩子的这种模仿行为,尽量给孩子提供机会,利用他的模仿兴趣,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23岁的幼儿已掌握了“我”这个代词,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开始有了认识,并能领会一些对他行为的要求。这标志着幼儿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要自己做事,常会说:“我自己来”。对孩子这种想独立的要求,家长一定要非常珍惜,给予保护,鼓励孩子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事,都可以放手让他去做,大人只给他必要的协助,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从不会到会,需要一个学习和锻炼的过程。孩子每学做一件事情,都要集中思想和意志,都要克服一定的困难,这是一个自我控制、磨练意志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增长能力的过程。孩子每成功地学会做一件事情,自信心和自制力就能增加一分。离开了对这种成功实践的亲身体验,孩子无法获得自信心和自制力。

如果家长老认为孩子小,老怕他做不好事情,嫌他做得不好或是做得太慢,什么事都不让他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了学习做事的兴趣,也变得不再相信自己“能行”。他们会因此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性,从心理和行动上都变得非常懒惰。以后到了家长要求他学做时,他也不愿意去学了。孩子有了依赖与懒惰心理,对他以后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初学做事,对学做事情兴趣最浓的时候,多给他一些鼓励和帮助,让他在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使他的学习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样,到了他该上学的时候,到了家长希望他学会更多东西的时候,他才能很乐意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

(三)严格行为规范,及早向孩子灌输正确的是非观念。

23岁的幼儿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的行为往往还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家长在培养孩子个性与品质的时候,必须严格行为规范,及早教给他们一些最起码的、正确的是非观念。也就是说,对孩子的管教,一定要从这个时候就开始,绝不能再等。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反抗“能力”,孩子的“野性”最容易被驯服,最容易通过“严格”管理,把他纳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1、绝不能让孩子有“任性”的坏毛病。3岁前,孩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如果家长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哭闹不止,甚至在地上打滚。任性一般都是家长过分娇宠孩子的结果,是很多孩子上学后学习不好的原因。任性的孩子,在家不听父母的话,上学后不听老师的话,很难成为好学生。

纠正孩子“任性”,最好的对策首选“转移法”——在孩子提出某一不合理要求时,立即用别的能引起孩子兴趣的、正确的、新鲜的事情去转移他的注意力,利用小孩子注意力容易迁移的特点,让他放弃原来的打算;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他原来提出的要求为什么不能得到满足。

如不能使用转移法,或是用了没奏效,那就“冷”处理——先简单、严肃地向他说明他的要求不合理,然后暂时不再理睬他。如果他哭闹得很凶又是在家里,可以先把他一个人放在一间光线较好又很安全的房间单独呆一会儿;同时告诉他只有他不哭不闹了,大人才会理睬他、重新喜欢他。然后,就走出去,关上门(可以留点缝,在外边注视他),让他一个人在那儿反省。如果是在外边,不管他如何哭闹也要强行把他抱回家,再按上法处理。一般来说,只要在孩子比较小又第一次表现出任性时,大人能“狠”下心来,说明道理后就不再理他并坚持得住,孩子肯定会服软,下次再也不敢任性了。怕就怕大人先投降、先服软了,让孩子尝到了任性的甜头,那他就会变本加厉,一次比一次闹得凶。

2.纠正孩子错误,必须首战告捷。幼儿还不知道爱惜东西,吃饭时常掉饭粒,玩耍时常弄坏东西等。这不仅因为他还不懂得任何东西都来之不易,也源于他的能力有限。但家长一定要让他知道这些都是不对的,应当努力改掉。至于玩腻了的玩具就乱扔,发脾气时就随意毁坏东西,那就不只是不知爱惜东西,而是“任性”的表现,绝不能允许。还有的孩子可能擅自拿了别人的东西,或是非要别人的东西不可,或出现说谎、骂人、打人等毛病。家长一旦发现必须把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

父母要纠正孩子身上的这类问题,一定要在第一次发生时,有意“小题大做”,态度非常严肃,管教一步到位,不仅要把错误的严重性讲明白,还要告诉孩子:“好孩子不可以这么做。如果下次再犯,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而且真的说到做到。如果孩子下次又犯了,就一定要让他明白,父母对他再次犯了不该犯的错误非常不满,并给予重罚——较长时间不理他,让他知道爸爸妈妈真的生气了,直至他认错。

在孩子重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时,家长千万不能只是空洞地警告或吓唬他几句就轻轻放过。那样,对孩子的管教就做了“夹生饭”。这个时候不“管住”,在管教上走了形式,等家长觉得不管不行的时,再想管可就难多了。管孩子不等于要整天呵斥,甚至打骂,尤其是对幼儿,更不能有丝毫粗暴。在孩子仅有23岁的时候,只要父母的态度严肃、坚决,孩子身上的任何毛病都很容易纠正。

(四)时时、处处精心呵护,当好孩子心灵的守护神。

对孩子进行个性和品质培养时,父母要切记自己的言行就是孩子的教科书。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是其它原因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对孩子缺少耐心,甚至动不动就发火,让孩子老生活在“呵斥声”中。这会让孩子形成焦躁、粗暴的性格。拿自己孩子出气,是父母的极大自私,比一般意义上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更无道理。一些家长对孩子长大后时时与自己对抗找不到原因,其实都是自己把不好的性情传染给了孩子。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面前,当妈的议论婆母的不是,当爸的抱怨丈母娘,甚至口出不逊;或是在公共场所举止不文明,待人不够礼貌,孩子也会跟着学……“一辈传一辈”,这句话很有道理。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

父母还要注意,不要让别人的不正确言行影响了自己的孩子。13岁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日益加大,接触的人也多起来。小孩子人见人爱,谁见了都爱逗逗他。一些成年人,特别是刚踏上成年道路的青年朋友,包括初为人母、初为人父的年轻爸爸妈妈,往往不懂得正确“逗孩子”是塑造幼儿灵魂的一种好办法,错误的“逗孩子”会影响和妨害孩子的成长。我们就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妈妈把3岁的儿子带到了办公室,一个年轻同事让孩子朝另外一个年轻同事叫“哥哥”,逗孩子说:“你叫了,叔叔就给你买雪糕吃。”孩子就真地叫了。旁边的人听了只觉得挺好玩,哈哈一笑。孩子的母亲也跟着笑,并不加以制止。其实真正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大人,干了蠢事还不知道。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些人以把孩子“逗”哭了为乐:“哭一个吧,我看看!”结果逗得孩子放声大哭;以把孩子“逗”脏了为乐:“打个滚儿,给你糖吃!”结果逗得孩子满地滚;以把孩子“逗”急了为乐:“你抢!抢着了这个玩具就给你。”结果逗得孩子发疯地扑抢;更有甚者,以把孩子“逗”怕了为乐:“你看,那黑影里有个大坏蛋,一会儿就来抓你了。”结果逗得孩子藏在大人身后不敢往别处看。这些消极的“逗”一旦经常化,就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当孩子懂点事以后,这些大人也就在孩子那失去了应有的威信。为了不让孩子被“逗”坏,家长最好少把孩子往单位带;带去了,发现有人像上面说的那样“逗”孩子,一定要制止。

总之,13岁是孩子个性与品质的形成期,也是父母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黄金期,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

二、幼儿的智力开发必须适时全面展开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很重视,却认为要等3岁以后再说,这是不对的。人的各种智力因素发展并不同步,各有关键期。只有在关键期,结合孩子的实际适时对他进行必要的学习引导,才能其快速有效地发展。所以,从孩子满1周岁起,幼儿的智力开发就应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全面展开。

(一)从动作训练入手,让幼儿获得生活能力。

动作训练是幼儿获得生活能力的重要一课,也是幼儿最早的娱乐游戏。对孩子的运动训练包括:独立行走、奔跑、单足跳、骑小三轮车、抛球、拍球、搭积木、玩拼图、画画、撕纸、折纸等。出于本能的需要,孩子对每一项动作训练都会非常乐意参加。大多数家长也会给孩子相应的帮助,但却较少有人认真思考动作训练的深刻意义,因而给予的帮助常常是不自觉的、无计划的、被动和盲目的。如果家长意识到了这些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肌肉的力量,增强孩子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反应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勇气,培养孩子开朗活泼的性格,使训练目的更为明确,训练安排更加系统,训练成效会更显著。

(二)用扩大活动范围,提高幼儿认知能力。

幼儿对外界的认知是无意识的,是“映像式”的。父母要提高孩子的视、听、触、嗅等器官的功能,就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孩子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机会。比如,经常带孩子在户外观看自然景色;在家中辨认各种物品,边认边讲名称、特点、用处;与孩子一同看书,让孩子认识画中的人或动物,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孩子通过触摸、握捏,了解某些物体的内在性质,如软硬、轻重、质地等。这里要提示家长的是,图形识别是幼儿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幼儿2岁就可以分辨出圆形、方形、三角形了;3岁就能分辨出57种图形。家长可以用硬纸壳做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等,每种56块,全都混在一起,先拿出一个图形做样子,让孩子挑出与其相同的其它几块,来教孩子学习按形状分类,这对孩子入学后学习几何图形及应用题大有帮助。

(三)以标准清晰发音,开发幼儿言语能力。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重视孩子言语能力的开发,才能保证孩子智力正常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是在大人对孩子讲话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1215个月时,家长应启发幼儿用单词表达自己的意愿,教他称呼亲近的人,看见什么说什么;1518个月时,应通过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训练孩子说话;1824个月,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期,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特别高,喜欢与大人搭话,应鼓励孩子多说话;23岁时,父母就可以用玩具、日用品等教孩子认识周围事物了,也可以让他们看图说话、讲故事、说绕口令等。

家长在教孩子说话时要反复讲某个词句,并与某种事物、行为联系,让孩子逐渐领会话语的意思;讲话时最好能伴有手势,以加深孩子的印象;还要与孩子一起逛商店,游公园,玩玩具,看人物照片,把看到的人物与语言联系起来,让孩子边看边学说话;教孩子念儿歌、唱歌曲时,先让他反复听,再让他跟着念或唱,最后让他独立完成。家长在教孩子讲话时要发音准确(最好不说地方方言、没有不良发音习惯),语言规范、清晰,句型短小、简单、易懂,不要用“婴儿语”和孩子讲话,和孩子交流最好面对面,便于孩子看着口型模仿。当孩子逐渐对讲话有兴趣后,常常会在玩耍、做事时自言自语,成人要观察他的动作表情来猜测孩子的意图,并帮着把话讲清楚。绝对不可以打断他或讥笑他,也不可以强迫他讲。12岁的幼儿大多只能用单词表示很多意思,这时要多加鼓励,告诉他:“讲得对,妈妈听懂了。”

(四)耐心因势利导,培养孩子情感表达和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1岁以后,生理、心理发育很快,求知欲增强,喜怒哀乐的情感越来越明显。但幼儿的情绪波动很大,很不稳定,容易激动,无法自我控制。要时时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分析诱发原因,加以合理引导和处理,耐心培养孩子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习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

父母在与孩子的密切接触中,要努力把他培养成活泼开朗、心理健康的孩子。一要教会孩子懂得“不”和“等待”。大人在和孩子共同玩耍时常会遇到一些事不可以随便做,一定要让孩子懂得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欲望,等待轮到自己才动手。二要鼓励孩子尝试,不怕受阻或失败。一般13岁的孩子很喜欢探索和尝试,要随时培养他们的这种积极性,操作难度不要过高;如果尝试时很少成功机会,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孩子遇到需求得不到满足、行动遇到障碍、语言不会表达时,往往会大哭大闹,或闷闷不乐退缩到一边。爸爸妈妈要根据不同原因恰当处理:可以换一种活动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思想从激动中摆脱出来;也可以“冷处理”,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讲道理。

(五)有意巧妙训练,对幼儿进行“数”的启蒙。

一些孩子上了小学,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时还要掰手指头,这显然是“数”的启蒙抓晚了。其实孩子学说话时就该教他123 4…… ,对他进行“数”的启蒙。这样,孩子3岁时从1数到1020并不困难。较困难的是让他正确认识“1”,懂得任何自然数都是由“1”组成的。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训练,方法是:放45块积木块或别的什么形状、大小相同的东西,让孩子一个一个地数,数完后再让他说出总数;然后教他1个加1个,再加1个,一个一个加起来,让他认识“几”里面就有“几个1”;之后再让孩子认识整体“1”的概念,让孩子懂得了这两个“1”的数量并不一样。还要让孩子认识“1”的可分性,拿一块饼干或巧克力,让他分一半给小朋友或给妈妈,这样孩子不但了解了整体“1”可以不断分成两份,还能从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如果父母训练得法,孩子3岁时掌握10以内加减法不成问题,只是有的孩子这时还不能运算得太快,要允许他想一想再回答,或是掰一下手指。

     (六)精心设计游戏,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孩子的知识、经验比成人贫乏,但想象力却极为丰富。孩子每日的游戏几乎都是在想象中进行的。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表达想象的基本技能,对孩子进行绘画、手工、朗诵、唱歌的训练。

训练的办法:可以续故事,即故事讲到一大半,结尾让孩子去想象完成,孩子便在续编故事中发展了想象力;也可以补画面,即先画几幅未完成的画,比如小兔子少一只耳朵,小狗少了一条腿,小人没有鼻子,让孩子辨认每一幅图上缺了什么,然后补画上去,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可以放一段孩子容易听懂的音乐,或是教孩子背一首容易背的古诗或儿歌,先给他讲一讲,然后让孩子去想象乐曲、古诗、儿歌表达的情景。

孩子的想象可能不合情理,比如把太阳涂成了蓝色,把小人画上翅膀;或是有几分恶作剧,把父母心爱的东西拿来当玩具,让父母去装大坏蛋,家长不但不能去纠正他,还要让他尽情发挥,当好导演,让他玩得尽兴。孩子有时对玩得开心的游戏,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家长不能厌倦,只能巧妙地向更深层次引导。

(七)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培训孩子时空认识能力。

在和孩子一道做游戏时,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时间概念。比如,家长在让孩子起床、睡觉、吃饭、解手、玩耍时,可以经常有意识地说到一些关于时间的词汇,“早晨6点了,宝宝该起床了。”“晚上8点了,宝宝该睡觉了。” “妈妈中午12点才能下班。”“星期天妈妈带你去公园。” “周六我们去奶奶家。” “再有一个月就……。” 经常使用“昨天”“今天”“明天”等词汇,让他知道124小时,17天,112个月;等等,孩子头脑中慢慢就会有了有关时间的概念。再如,

在和孩子一道玩耍或外出时,还要有意教孩子一些空间概念。比如,和孩子一起唱“拍手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教孩子绘画时,告诉他飞机在天上飞,要画在纸的上边,水在地上流,要画在纸的下边;做捉迷藏游戏时,告诉他自己藏在了什么东西的哪一边或哪一面;带孩子去散步,告诉他太阳从东边升起,向西边落下,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妈妈走在了你的左边还是右边;等等。家长经常使用确定方位的一些词汇,孩子就会逐渐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概念。

帮助孩子建立起时空观念既是提高孩子认知能力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训练宜早不宜迟,否则孩子入学后会在学习涉及时间、空间的问题时,感到非常吃力;或是很大了,还是个“方向盲”,走路不辨东南西北。

三、幼儿启蒙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讲实用性。——只能教孩子那些与他的年龄相符,与他独立完成吃、喝、拉、撒、睡、玩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急需掌握的东西。这些实用性的东西会在生活中千百次地出现,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形象性,孩子学起来并不困难。如果这时教给他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缺少生活需要的东西,幼儿很难产生兴趣,也很难理解与接受。其结果,只能是劳而无功,甚至会在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要讲随机性。幼儿要学的知识大多就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也无需事先完全设计;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孩子应当知道的事情,或是他突然对什么事情有了兴趣,就要随时随地去教他。幼儿从开始说话起,总爱与大人交流,并提出很多在大人看来莫名其妙的问题。大人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善于抓住时机,不厌其烦地、及时耐心地给予回答。只要家长善于随时抓住时机、把握内容,这个时期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

(三)要讲娱乐性。玩耍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家长要想让孩子愿意学习,就必须坚持“寓教于乐”,善于在“玩”中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教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越强,孩子的学习兴致就会越浓。孩子不感兴趣的东西,那怕是他该学的、能学的,也绝不要硬逼他去学。对幼儿进行教育,家长还必须有一份童心,尽量用孩子的心理去发现和理解他的需求与兴趣。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既要让自己也像一个“孩子”,能以一种与孩子极为相似的心态来和他一道玩耍,又不能忘记自己负有的教学任务,巧妙地把浅显的知识、基本的技能融入玩耍之中,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要讲渐进性。幼儿的学习必须尊重年龄(甚至是月龄)上的差异,从孩子的实际需要与接受能力出发,而不能只是从父母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简单的、最浅显的、最易学的东西教起,然后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不断增加新的内容;绝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三分钟热情、忽冷忽热,否则只能以失败告终。

 (五)要讲差异性。幼儿的发育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可以说“一个孩子一个样”。家长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成长发育水平和接受能力,恰如其分地对他进行各个方面的启蒙教育;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当时的兴趣与爱好,善于因势利导,切不可有“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看到别人在教孩子什么,自己也去机械模仿;孩子不肯学或没学会,就轻易下结论,认为他“天生不行”,早早放弃了努力。

 

第三节 切实抓好孩子46岁的学前智力开发

4岁至入学前(6岁左右)称为儿童的学前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能力继续发展,想象、创新意识开始萌生,求知欲进一步增强,还初步掌握了数字、时间等抽象概念,正处于智力开发的最佳期。家长要抓紧这段时间,全面展开学前启蒙,帮孩子圆满完成早期教育的相应功课。

一、按智力发展的最佳时间段,抓好孩子的学前启蒙

孩子到了4岁,家长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教他一些文化知识,按开发孩子各种潜能的最佳时间段,抓好孩子学前的学习启蒙,为他下一段进入学校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46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应该教他识字、阅读。

教孩子学习书面语言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学会阅读;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好办法,是陪孩子一起读书。幼童比年长的学生更容易熟记诗歌、课文和外语单词。儿童听故事多了,看书的兴趣大了,他过剩的精力就有了用武之地。

1.识字是幼童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的开始。一般3岁的孩子已经初步掌握了本民族本地区的语言,这时就可以教他们认识一些简单的、与他生活密切相关的字。教幼童识字不能按部就班、有定额、当任务,而要把识字融合、贯穿于游戏之中,在玩中轻松愉快地随机进行。在识字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发音,先教他们认识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把相应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写给他们看,他们学起来并不困难。

2.教学中要经常复习,稳步推进。幼童识字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要把教幼儿识字与教他朗读、背诵儿歌结合起来。先让他在熟读儿歌时对一些字、词“整体认读”,之后再要求他把某个字找出来,做到“正确指认”,然后写成卡片,实现“搬家”也能认识。在他认了一些字以后,要坚持让他和大人一起读新儿歌或故事,在反复阅读中不断与已经认识了的字“见面”,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3.教孩子认字时,应当先教会孩子汉语拼音。这样能赋予孩子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独立学习的习惯。教孩子汉语拼音应当在孩子学习英语之前,否则就会出现混淆现象,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难或抵触情绪。汉语拼音不能孤立地教,在学会了字母认读之后,就要结合识字来教“拼法”和“四声”。而且要注意让孩子掌握“直接读声法”,学会自己查字典。幼童的记忆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给孩子写识字卡,字体要大,笔画要粗。在孩子认识了一些基本字以后,还可以利用汉字的“同音”、“形近”等特点,搞些组字、变字教学,这样孩子认字的速度会更快。

4.教孩子写字,一定要量力而为。4岁以上的幼童已能分辨上、下、左、右,可以教他写字。要先从描红起步,让他模仿字贴上的字来练习。教幼童写字,家长一定要先教他字的笔画、笔顺和写字要领,并让他坐姿正确,执笔正确。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在孩子入学之前教他在纸上、本上学写铅笔字。他喜欢学着写,也只能是让他在画板、黑板上练习笔划、笔顺,记住所写生字的结构。

5.教幼童识字、拼音、阅读、写字与教小学生不同。不能要求他每天必须会多少,也不能教过之后就要求他全部掌握,要根据他的兴趣来教、凭着他的兴趣去记,能学多少算多少,一次没会就等下次;多次教了仍不会就“筛”出去,等他上学后再学。幼儿学识字也不必非得坐在课桌前教,家里、街上,汉字到处都是,尽可以随时随地教孩子去认。

(二)5岁至5岁半是幼童数学启蒙的关键期,应该教他简单的计算。

一般来说, 4岁到5岁的孩子能从1数到50,从10倒数到1,会9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等,会比较三个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和厚薄;5岁到6岁的孩子能从1数到100,从20倒数到1,会20以内不进位的加法和不退位的减法,认识梯形和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球体,比较两、三个物体的高低和宽窄。

1、教幼儿识数,最好从口诵开始。由于幼儿对数字所包含的意义并不理解,所以必须借助棋子、纽扣、积木等实物或是掰手指,让孩子跟着大人、指着实物挨个数,数到最后一个数时声音要大,并以量词说出物体的总数。教幼儿认识“许多”的概念,或比较两个数的“多”、“少”及“一样多”时,可以拿实物做教具,也可以领孩子到室外,数树木、楼房、汽车和人,引导孩子认识数与量的关系。

2.教孩子运算,同样要通过游戏。如果孩子学数学遇到了困难,可以试着像斯特娜夫人教女儿学数学那样,用一边剥豆荚、数豆粒来学习数数;用掷骰子、打扑克来学做加、减法;用开商店、做买卖来学习长度、重量单位的使用,认识价格和货币,效果都很好。

(三)绘画是对幼童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34岁的幼童已能控制自己涂画的线条方向和长短。到了45岁,幼童就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对物体的理解,来表现自己所熟悉或喜爱的东西,并能为图画命名。到了6岁,幼儿就可以根据他们熟悉的环境,以及和他们最有感情的事物,构思绘画了。

父母要对孩子的习作多加表扬,支持他们大胆的设想和构思;要给孩子准备必要的绘画工具,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他到处乱画,还能够满足孩子的画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要选择一些孩子熟悉的实物、图片、幼儿画册等美术作品,让幼儿欣赏;常带他们去参观美术展览,或者以儿歌、谜语、故事和游戏等富有感染力的活动,引发他们作画的兴趣。要引导幼童观察物体,熟悉物体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的位置以及相互关系;或带他到大自然中,扩大视野,增加美的感受,唤起他作画的兴趣。在孩子想画而又感到困难时,大人应当做示范,以最简单的方法和线条,表现出物体的特征,来调动孩子学画的积极性。

   (四)唱歌跳舞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一课。

好的歌曲能使孩子受到深刻的品德教育;跳舞能使孩子们感到愉快,也使孩子的动作增加协调性。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唱和跳,引导孩子正确地表演,不要让孩子习惯于任意胡唱乱跳。在孩子唱、跳时,父母最好能有意识地给他们拍手伴奏以示欣赏。有些孩子喜欢敲敲打打,抓住什么就敲什么。有的父母怕孩子敲坏了东西,或吵闹影响自己的工作、学习,总是简单地制止。实际上,孩子的这种玩法对发展他的乐感很有好处,父母应当因势利导。

现在,很多家庭在孩子34岁时就给他买了钢琴。父母并没想让孩子一定成为钢琴家,只是希望他能受到一些音乐熏陶。可是,有的孩子就是不爱学弹琴,家长千万不要强迫。还有,不管是孩子喜欢敲打,还是愿意练琴,都要讲究个时间、地点,不能影响旁人的休息和学习。如果家长在教育中顾此失彼,可就犯了大错,因为那会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产生不良影响。

(五)孩子学习外语的黄金期在7岁之前。

幼童学外语应当以“听说训练”为主。送孩子去外语班一定要尽量选择多数学生与自己孩子的年龄比较接近的班。一般外语班都是一周上一、两次课。在孩子不去上课时,每天要陪他听外语录音,以复习巩固课上学过的内容。目前的最大问题是一离开外语班或录音,孩子就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语。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家长要想办法多带孩子到某些公共场所的外语角去玩,或是在家用多播一些外语歌曲、原版电影等。学外语要打持久战、攻坚战、歼灭战,在孩子能独立自觉学习之前,父母的决心和毅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战役的胜负。

二、学习启蒙的功夫,要下到全面开发孩子智力上

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有关联,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智力,是指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心理特性,它是人不断获取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活动条件。知识,是人类对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用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全部智力和才能的“营养素”。3周岁以后,孩子的有意识参与控制心理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正适合全面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语言和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操作活动能力。家长在抓孩子学前启蒙时,不要把“知识”当作“智力”,只注意孩子能认多少字、会做什么题,要把功夫下到全面开发孩子的智力上。

(一)要重视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就是“专心”,有人称它为“心灵之窗”。从心理上来定义,注意是指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注意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智力因素的必要条件和先导。学习好的孩子,一般都具有稳定而集中的注意力。家长要想让孩子入学后学习优秀,就不能不重视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尽量为孩子提供能吸引孩子注意的环境和条件。

1.要充分利用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在游戏中注意力的持续时间要比单纯完成任务时长得多。同样是4岁的幼童,同样是把彩色纸条分别放入不同的盒子里,在游戏中可持续22分钟,单纯完成只能持续17分钟,而且前一种情况下完成的数量要比后者多50%。要想办法为孩子提供参与游戏的机会,特别是与同龄人一块游戏的机会;家长也要以童心和孩子一块做游戏。

2.要尽量帮助孩子明确和理解活动的目的。孩子对活动目的和意义理解越深,完成的愿望越强烈,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也越长。比如:一个平时画画总是心不在焉的孩子,如果家长说:“今天是某某的生日,你给他画一幅画做生日礼物好吗?”他就会特别专心地画起来,而且画得很好。

3.要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注意力的敏感性。比如:家长经常提示孩子“看看家里多了什么?”“妈妈的衣服哪儿发生了变化?”“床上少了什么?”,等等,有目的地引导他注意周围的变化,长期训练的结果,孩子就会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而且有较强的敏感性。

(二)要重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而观察力是全面、正确、深刻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发展小儿观察力,是促进孩子智力增长的一个重要课题。儿童的观察力主要靠后天培养和训练得来。

1.要培养孩子对观察的浓厚兴趣。父母要为孩子寻找那些最能激发他好奇心的事物,或抓住孩子感到迷惑不解的某件事,耐心启发、引导他去细心观察。好奇是引发兴趣的最好途径,孩子有了好奇心,就会想法去弄个明白,于是也就有了去认真观察的兴趣。

2、要教会他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过程是比较、分析、思考、联想的过程。教孩子观察,要先让他观察一些简单、具体、熟悉的东西。比如,教孩子观察某一种常用家电,就把他带到家电市场去,让他仔细观看这种家电的种类、样式、性能、品牌,同时给他讲解,教他比较。这样,既让孩子学习了对实物进行观察,又让他了解了家电市场的繁荣,甚至由此产生了自己长大也想当发明家的想法。

3.要尽量为孩子创造条件,丰富观察对象。比如常带他们去公园或动植物园,去观看动、植物;节假日带他到农村或郊外,或更远的地方旅游;日常生活中,注意随时指给他们一些身边可观察的事物,等等。但一定要向他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还要告诉孩子应当观察什么,应当怎样观察。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增强观察的兴趣,养成观察的习惯。

4.要教会孩子在观察中思考。否则,孩子往往是“走马观花”,去过的地方不少,可是头脑中留下的印象不多。幼儿的观察兴趣与年龄有很大关系。家长在为孩子精心设计选择观察对象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还要边观察边讲述,注意多加上一些形容词和副词等。观察后让孩子先讲述,然后爸爸妈妈再讲一遍,帮助孩子在比较中学会如何表达得更好。

(三)要重视孩子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是一切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幼儿记忆事物一般是记得快,忘得也快,父母要想法加强孩子的记忆。我们常用的方法有:

1.重复记忆:教孩子认字,先把字写在卡片上,领孩子读几遍,在他会了以后,先放下。然后连续复习几次,一般是当天晚上复习一次;过12天再重复习一次;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次,以加强记忆、防止遗忘。这是让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感知需要记住的东西,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效。

2.形象记忆:充分应用直观性条件和重视词语的解释说明,使形象与词语相互发生作用,来帮孩子加强记忆。例如,用卡片教孩子汉语拼音,卡片就有“嘴巴张大ā、ā、ā,公鸡叫声ō、ō、ō”;“f像拐棍、t像雨伞”的提示,这样用形象的事物向孩子讲解,孩子的印象就比较深,容易记住。

3.推导记忆: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用推导的方法记住一系列相关联的事物。例如教孩子认识“人”字,他会了,就教他再加一横是“天”字,“大”字下边加一点是“太”字……这样推导认字,孩子会很感兴趣,也容易记住。

4.理解记忆:告诉孩子不要死记硬背,多用联想等方法记忆。例如:教孩子“争”字之后,就把“筝”、“挣”、“峥”、“诤”写出来,让孩子找它们相同点,告诉孩子汉字组成有的有规则,再把这几个字各组成一个词,教他如何区别。孩子会很容易就记住了这几个字的读法,而且知道了读音相同的字,意思往往有很大区别。

5.感官综合利用:通过手、眼、口、耳等器官的协调配合,能增强孩子的记忆。比如教孩子认识花朵的构造,要先拿来艳丽的图画册,让孩子观看上面清晰的花朵,告诉他哪是花瓣,哪是花心,哪是雄蕊,哪是雌蕊;然后再指着上面的小蜜蜂、小蝴蝶问他,蜜蜂、蝴蝶为什么会喜欢花;之后带孩子到花园里去实地看花,让他嗅一嗅花香,摸一摸花瓣,拿个小棉签帮小花传传粉。这样,孩子对花的认识就会比较深刻。

(四)要重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童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才能发展思维能力。我们一般讲的思维活动是指抽象思维,它借助于语言工具,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以达到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促进幼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1.丰富他的感性知识。23岁的孩子已能通过活动来思考自己接触的事物。从这时起,家长就应该注意,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随时随地告诉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让他们通过观察产生思维能力。父母要利用各种机会,多带他们到不同的地方去玩,多接触外部世界的新内容,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的事物,为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2.启发他的积极思考。家长要将幼儿容易看到、摸到、听到,而且容易回答的问题和现象,多向幼儿提问,引导他去动脑筋寻找答案。在孩子求知欲望很强却答不出来时,家长要以温和的态度,让孩子再想一想,问几个为什么并加以引导,既不损害孩子的愉快情绪,又不干扰他的思维活动,来达到促进孩子积极思考的目的。

3.训练他的思维能力。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可以用让孩子讲故事的办法,来培养他系统连贯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就训练了他的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同孩子交谈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可以在和孩子一起走路、吃饭、做游戏等日常生活中随时找到话题。

4.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孩子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以后,要让他学会用自己的眼、耳、手去辨认事物,探索和了解周围事物的因果关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应当为孩子准备多种用途的玩具材料和游戏条件,指导他们尽心地玩耍、独立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思考。

(五)要重视孩子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智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掌握和运用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人形象地把想象比作奇异的翅膀,在无际的太空中自由飞翔。尽早为孩子插上智能活动的双翅,是孩子迈向成才之路的关键一步。56岁孩子的想象常带有很大的夸张性,有时还会把想象的东西当成现实,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

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大自然仍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家长要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在观察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象时,大胆地去放飞想象的翅膀,构造自己头脑中无比美丽的童话世界。

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也离不开孩子喜欢的游戏王国。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孩子想象的物质基础。家长为孩子选购玩具和游戏材料时,衡量的标准不应当是价格的高低,而应当是它能给孩子多大自由想象的空间。在孩子游戏时,爸爸妈妈要当好“导演”,用一些带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孩子沿着导向展开想象。

讲故事和猜谜语等活动,更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让孩子听了故事或谜语之后,自己也来编故事或谜语,孩子会很有兴趣。还有,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对音乐、美术的爱好,让孩子在绘画或歌舞中展开想象。

家庭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成为训练孩子想象力的题目。例如,“球滚到沙发底下去了怎么办?”孩子可能想出“蹲下来用手去捡”,或是“借助棍子去拨”等不同办法。对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借用《看图说话》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并为以后学书面作文打下基础。

(六)要重视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是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最高才能。它是“人才”的本质特征。为了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学前启蒙时,要注意的问题很多。

一个人具有敏捷的思路,才能思维开阔,创新能力强。父母要注意克服“因循守旧”、习惯走别人老路的思想,鼓励孩子多思考和勤回答问题,注意锻炼孩子敏捷的思路。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办事情、想问题不许越雷池一步,就有可能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个性上遇事过分谨慎、胆小、墨守成规,很难具有创新能力。如果父母把孩子爱提问题当成了“多嘴多舌”、“讨人厌烦”,或是让孩子大胆提出看法时遭到了讥笑,或是持有异议不许提出,也会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展。父母要注意为孩子排除这些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干扰因素。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好奇心有很大关系。他们在玩玩具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想拆开看个究竟,可拆开容易装上难,往往会把东西弄坏。每逢这时,多数家长的态度是不让孩子拆看,这就挫伤了孩子的好奇心,限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明智的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去探索,并加以必要的指导。就是孩子真的把东西弄坏了,也会作为“学费”,打入到智力投资之中。

 

第四节 抓好幼小过渡,帮孩子完成人生第一次转折

身心发育正常的儿童,6岁左右是入学的最佳年龄。学校生活与学前生活的最大区别是,从此社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有了要求。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学起,就成为一个好学生,必须认真抓好孩子的幼小过渡,帮孩子顺利完成这次人生的重大转折。

一、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跨出的一大步。

对孩子来说,入学是他们人生遇到的第一次挑战。孩子一旦进了小学,就开始了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系统学习,就要自觉服从和执行学校的行为规范。

(一)入学后,学校对孩子的行为有哪些规范要求?

入学后,学校对孩子行为上的规范要求很多,涉及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1.课上、课下的纪律要求:上学不能迟到、早退,中途不能随便离校;因病、因事不能到校要提前请假;上学要按学校规定着装,并配戴校徽;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并把书本、文具都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听到上课预备铃响,立即有秩序地回到教室,安静坐好;上课要由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一起向老师行礼、问好,老师还礼后听口令坐下;如果迟到了,要先喊“报告”,老师允许才能入座;上课时要专心听讲,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才能起立;课堂上坐、立姿势都要端正,不能随便在下边做小动作,不能小声和同学说话或自言自语;下课要由班长喊“起立”,等老师说“再见”才能离座;要请老师先走出教室,自己再离开;在走廊里要靠右侧通行,不能在楼内跑跳和大声喧哗;课间都要到操场上去活动,并且要玩正当游戏;间操或其它活动需要站排时,动作要迅速,做到快、静、齐;等等。

2.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要尊敬老师,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见到老师都要主动问好;对他人特别是长辈要懂礼貌,进办公室或他人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再入内;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打人、骂人;要爱护公物和他人物品,如果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按时归还;要热爱集体,遇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思想上要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面对学习或其他方面的竞争、竞赛,有勇气参加;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胆怯和后退;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不说谎、不骗人;等等。

3.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上课时要学会听课,眼、耳、口、手等器官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下课后,要学会把书包中的书、本有次序地放好,本子的使用要固定化,不同的本子要编上号码;文具盒里只能装笔、橡皮、尺子等必备的文具,并摆放整齐;写字要学会正确执笔,姿势端正,按正确的笔划、笔顺运笔;课后要学会按教学进度预习、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要学会正确阅读和心算、笔算;学习时专心,不能一边学习一边玩耍;等等。

4.其他习惯与常规要求:要养成劳动习惯,学会轮流担任值日生,参加班级大扫除;要养成卫生习惯,每天都做到“三带”——带水杯、手绢和抹布,“四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不在黑板上乱涂、不在墙壁上乱划,“三洁”——皮肤清洁、头发清洁、指甲清洁;等等。

孩子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就有了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孩子不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学习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孩子刚入学时会在哪些地方表现出不适应?

1.课上不能遵守纪律。一些孩子自控能力差,不能专心听讲,刚上课一会儿,就坐不住了。有的老是找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说话;有的手里老得找点什么摆弄,书包和文具盒里的东西都成了玩具;有的发言不举手,或边举手边大声地喊,甚至在下边随便接老师的话,或是在同学发言时乱插话;有的上课时擅自离开座位,窜到别人的位置去“借”东西;有的上课了还在惦着课间的游戏,人坐在教室,心已经走了,老在盼下课铃响;有的还会上课时偷偷从兜里掏出小食品塞进嘴里,或是呼呼睡着了。

2.课下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下课时光顾了玩,不知抓紧时间上厕所,上课铃响了才想起去上厕所,老师要讲课了,他才进教室;有的上着课,想上厕所,憋不住了,又不敢说,尿湿了裤子;有的上厕所时自己弄不好裤带,越着急越解不开,把大、小便解在了裤子里;有的上过厕所后不会整理衣服,提不好裤子;有的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拖着走把自己给绊倒了。有的不会脱、穿外衣,或是脱下来了不会放,书桌里的东西塞得乱七八糟,放学时不会收拾书包,常把书本、文具、帽子、手套落在学校。

3.课上课后不会学习。有的动作特别慢,课上练习老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做完,课后又不知道补上;有的坐姿、写字姿势不正确,老师一再提醒,还是做不好;有的胆子小,不敢发言,老师提问时,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小,或是听课时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老师;有的不知道什么叫“作业”,放学前老师讲了什么事,他根本没听或是听了也没往心里去,回到家家长问他,他什么也说不清楚;有的复习功课或做作业时依赖大人,爸爸妈妈在身边守着就能做,一离开就安不下心来。

4.不会与老师、同学相处。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活动方式,不少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有的第一天高高兴兴地去了学校,第二天就不愿意去了,甚至会在家长送到校门时又哭又闹不肯进去;有的人到了学校,心却在一直想家、想妈妈,从早晨刚一进校就盼着放学,上课没心思听课,下课不愿意和同学玩;有的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接近,课间找不到可以一起玩的伙伴;有的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孤立无援,甚至动不动就哭起来。

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就会使孩子感到一天下来很疲劳,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抵抗力降低;如果孩子因此患病,就会因缺课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

总之,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总的来说是以游戏为主,每天愉快轻松、无忧无虑;一进小学,不仅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方式变了,还有了学习进度上的压力和质量上的要求,他会感到陌生、紧张、不适。这就要求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幼小衔接,在入学前提早帮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二、入学前,家长要及早帮孩子做好哪些准备?

(一)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父母要在孩子入学前半年,就经常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上学的事,让孩子懂得:每个人到了6周岁,就要上学,这是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每个人都要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才能走向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讲的时候要讲点艺术。比如,家长可以讲讲自己当年是怎么急于上学的,入学后都发生过什么样令人难忘的事;也可以讲讲那些已经有孩子在念小学的家长,议论孩子上小学之后的进步;还可以借同事之中,谁家的孩子考入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表示出自己的羡慕和对孩子的希望与信心。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迫切想上学的愿望。

家长最好能选个合适的时间,带孩子到附近的小学去参观一下,同时告诉他:一个人一上学,就标志着他不再是小孩了,长成了大孩子;学校生活要比幼儿园的生活丰富得多、有趣得多——学校会开很多门功课,组织很多种活动,他会认识很多新老师,结识很多新同学;上学后,不久他就能戴上红领巾,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戴红领巾是件非常光荣的事;等等。孩子看了、听了,会感到上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对入学后的生活变化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二)帮孩子做好物质准备。

要在家中给孩子安排一个适宜学习的空间,重新布置一番,让它不仅是孩子的卧室,更是一间书房;如果家里没有条件给孩子一个独自使用的房间,也要给孩子挤出一块地方做“学习之角”,孩子对于属于自己的这样一个小天地会感到很新鲜、很喜欢,并由此对入学产生一种期盼心理。

要带孩子去商店、书店,让他自己挑选书包等学习用具,买好后让他背上书包在众人面前走一走;回到家,教他把书包在固定地方,把新买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图书摆在他的书架上。这会让孩子为快要入学了感到自豪。

(三)帮孩子做好行为习惯上的准备。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比前两项准备更重要,却很容易为家长所忽略,是目前一年级新生普遍缺少的。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让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第一步;孩子在小学能不能有一个良好开端,关键是看他有没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们学习上的差距,都是他们行为习惯不同造成的。家长在孩子入学前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今后的学习和以往不同,以往的学习并没有和玩耍分开,今后必须“学就是学,玩就是玩,该学习时必须专心学习,该玩耍时才能尽情玩耍。”为了让孩子能“专心学习”,在入学的前一年(至少是前半年)就要在他的作息时间表中添上“学习”这项内容:每天为孩子安排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开始可以15分钟,之后逐渐延长,但最多不超过40分种;每次时间一到,就要让他坐到自己的“书桌”前开始学习——读书、写字、画画。就是孩子当时正玩得高兴,也要让他马上停下来,立即进入学习状态。

要教孩子建立起效率观念,懂得做事情要讲速度、讲质量,不能慢慢腾腾、磨磨蹭蹭,也不能快是快了,却粗心大意。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时的坐姿、写字姿势很重要,不仅影响身体发育,还影响听课质量。同时,要注意强化孩子的纪律意识,把入学后他要遵守的各项规定提早讲给他听。家长事前讲过,又与老师讲的一样,会让孩子入学后对这些要求记忆深刻,做起来更自觉。

还要把培养学习习惯与培养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在孩子入学前,家长应当更多地用一些科普常识去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市场上有很多新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家长可选一套讲给孩子听,把一个个奇妙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同时告诉他,书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只有上学后好好学习,书才能成为他的好朋友。这会使学习成为孩子内心的需求,并产生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四)帮孩子做好实际能力上的准备。

1.要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为了让孩子上学后能生活自理,家长要提早把学校与幼儿园不同的地方告诉他,并让他学会自己处理一些事。比如,上厕所,幼儿园不分男、女厕所,小学是分开的;要先把这个变化告诉孩子,然后带他到公共场所去认识厕所的性别标记,还要教孩子学会自己使用手纸。一定要教会他自己穿衣服,系裤带、鞋带。还要让他记住:上学后,下课时间第一件事是上厕所,然后才能去玩;遇到特殊情况,上课时想上厕所,要敢举手告诉老师,不要怕老师批评、同学笑话。孩子入学后,如果是学校提供午餐,就要教孩子学会独立打饭、吃饭,收拾餐具;如果是到学校附近的“小饭桌”用餐,又要教会孩子怎样自己照料自己。孩子上学后就有了自己正式的“书包”,要教他学会自己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品。在做这些事时,爸爸妈妈先示范,然后让他反复练习;对他的每一点细小进步都要多加鼓励,让他树立自信心;千万不要“看不惯”,老催促,更不能包办代替。

2.要强化行为自控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孩子对“学习”重视起来,家长要从孩子入学前就开始,绝不在孩子“学习”时随意打扰他,并注意提醒不知情者:“孩子正在‘学习’,说话、做事都要轻声一点”。这样,孩子会从中感到“学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在全家的生活中都是件大事,从而逐渐培养起学习时的自我约束意识,入学后更容易接受、适应新的生活。

3、要重视学习自立能力的培养。有些孩子入学后,虽对学习抱有良好的态度,也能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缺乏基本的学习能力,也会影响学习。例如,上课时,虽然坐得老老实实,却常常没听懂老师说的话;在做算术题时还要数指头,不会口算、心算;在教师提问或考查时不会动脑筋,总是瞎猜一通;等等。如果能在孩子入学前对他进行学前知识和能力上的强化训练,情况会好得多。

我们就为10多个5岁半的儿童做过这种强化训练。这些孩子的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比较重视,可是苦于精力、能力上的原因,抓得并不好,还误认为孩子脑瓜笨,因为他们当时计算10以内加减法都要掰手指。到我们家后,经过二三个月强化训练(每天24小时不等),孩子就有了让他们父母和周围人感到震惊的进步,不仅能借字典帮助自己读故事书,熟练计算百以内加减法,还学习兴趣大增,回到家里一有时间就缠着父母和他一起看故事书,问这问那。

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经过学前培训,上学以后会不好好听讲。我们的经验是,孩子上学后能不能认真学习,主要取于他是否养成了“爱学的习惯”。其实,家长的教学和学校的教学,无论是在内容的系统性,还是方法的多样性上,都不能相比。如果他养成了“爱学的习惯”,上学后就会被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吸引,而且会因为基础好、理解快,有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得到更多成功的快乐,使他越学越爱学。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学前强化训练一定要讲科学。一要目的明确,重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提高孩子学习能力;“会说”与“会读”要以“会说”为主;“会认”与“会写”以“会认”为主。二要方法得当,尽量结合生活教给孩子一些东西,而不是抱着课本急着让孩子去学,更不要使用学校将要用的教材。

三、入学后,尽快帮助孩子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一)要在精神上激励孩子自信、自强。

开学前夕,家里可以搞一个祝贺仪式,气氛要严肃、庄重、热烈。在祝贺活动之前或结束之后,爸爸或妈妈要和孩子有一次认真的谈话,向他讲清入学在人生中的意义,入学后他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父母对他的期望和要求,等等。问题不在他能听懂多少,而在于让他对即将来临的新生活有种期待。如果这段时间有亲友到家作客,要正式地向亲友发布孩子入学的消息,让孩子听到更多的祝贺。

从孩子入学起,特别是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家长叫孩子时就不要喊他的小名,应改叫他的学名(也就是大名)。和孩子玩一次“当老师和新生”的游戏:爸爸、妈妈互相当老师和新生,把孩子入校的生活模拟表演一下,然后让孩子充当其中一个角色再玩一下。目的是让孩子借此了解学校生活的常规要求,教会他在众人面前做自我介绍。

孩子上学第一天,要给他穿戴得整整齐齐;新书发下来以后要和他一起包好书皮,告诉他好学生的书本都保管得很好;从孩子上学起,就要教孩子自己削铅笔,独立收拾书包和文具;每天临睡前,提醒孩子把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东西(书包、水杯、抹布、手绢)检查一遍,看看备齐、放好没有。

(二)要让孩子一入学就想当个最好的学生。

在孩子上学前,最好能为他选一个学习的榜样,可以是父母,亲戚、邻居家的小哥哥、小姐姐,总之是在学习上勤奋而有成就,又是孩子熟悉甚至尊敬的人。把那人现在的成就和他(她)当年读小学时的表现联系起来,给孩子讲讲他(她)的故事,这样孩子会由对他人的羡慕,产生一种也想做到的动力。

抓好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学期,以至每一个第一次。对一个人来说,人生记忆最深的往往是那些第一次经历的事情。一个孩子,当他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第一天走进校园时,会感到一切都非常新鲜;每周功课从周一到周五的安排是不一样的,这种新鲜感在第一周会很强烈;学校每学期的教育活动,有的一个月一次,有的一学期一次,当孩子接触到这些过去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内容时,新鲜感也会不断出现。家长若能抓住这些机会,配合学校老师,事前告诉孩子应当怎么做,在事后对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就能把孩子一步一步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孩子入学后,家长要学会间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时掌握孩子每天的在校情况。家长还应当为孩子建一个成长手册,可以每日或每周记一次,也可以不定期,记下孩子的进步与存在问题、自己采取的措施与教育效果。家长最好能再有一本学习笔记,记下一些别人教育子女的经验,和自己学习的体会;准备一个贴剪报的本子,经常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子女教育问题的资料。

(三)要以平静淡化紧张,表现出“放心”,而不是“过分关心”。

如果孩子入学后,因为对新环境、新生活感到陌生,精神上有些紧张,思想上有些压力,甚至身体上出现一些不适,家长一定要表现得很平静。要告诉孩子:“这一切都很正常,谁刚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一个勇敢的孩子,要主动去和老师、同学亲近;只要和老师、同学熟识了,就会发现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你所喜欢的事。”家长如能及时与老师沟通,请老师有意地亲近一下孩子,情况会好转得更快。还可以在家长接孩子时,通过主动与其他家长搭话,或相约周末一起带孩子去玩,为孩子结识新朋友作些铺垫工作,让他们彼此有个相识与接近的机会。这样,他对新环境会很快就熟悉了,对新生活也就适应了。

家长不要在孩子稍有不适时,自己先大惊小怪起来,表现出过分关心,有意无意夸大了事态;或是孩子没怎么样,家长先心疼起来,放学去接他,一把搂过来就亲,好像多长时间没见到了似的。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觉,加重心理负担,激起他恋家、想家的情绪,造成学习时精力不集中。孩子上学后,父母不仅会很辛苦,还会带来与工作或生活习惯的冲突,一定要避免不良情绪外化,更不要为自己承担了家务而与对方争吵。因为,这也会增强孩子入学的心理压力,延长他的适应期。

入学后,有的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同学们面前挨了批评,或是出了丑,放学后家长一问就哭起来。遇到这类事,家长一定要沉住气,不动声色地听完孩子的诉说。之后,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也不要与孩子一道共鸣、一个劲地安慰,要来一个“冷处理”,尽快转移话题,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然后在与孩子的一问一答中找出他在学校表现好的地方,用热情的鼓励去冲淡他不佳的心情。但自己要把事情记在心里,想想对孩子教育、训练上的欠缺,然后利用其他机会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相应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必要提示。

(四)要帮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小学生活的快乐。

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家长都要热情地向他询问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从中找出那些有意义的、有趣味的,特别是与他关系密切的事情,和他一起议论,共享其中的快乐,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学校生活非常关心,与他的感受是共鸣的。

每天检查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如果当天学的内容他都会了,不要再随意加码,逼他过多地去做练习。要把课外时间留给孩子,让他干一些他喜欢的事情——看课外书、下棋、画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他的课外生活在入学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发现孩子在知识点的掌握上有遗漏,一定要当天及时帮他补上,不使他第二天的学习因此感到吃力。

(五)帮助孩子克服依恋心理,家长的心肠要硬一点。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经历一次生理断奶,还需要经历一次心理断奶——变所有的事情都依赖父母为逐渐走向独立,自己照料生活,自己面对困难,自己承担压力。对于孩子最终要独立生活的道理,没有一个家长不懂得,可是对于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得很好。原因是,有的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自己做不了;有的人总担心放手早了,一旦出错,后悔不及。其实都是对孩子的能力估计不足,对包办的害处认识不足。

孩子的心理断奶和生理断奶一样,不仅迟早要断,而且是“非断不可,早比晚好”。让孩子心理断奶,父母要先认识上去,克服自己的不良心态。

一份制度胜过一打说教,严格的要求看似残酷,其实是真爱。要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为孩子制订一份在家的作息时间表;要对孩子在校、在家的行为习惯要提出新的“约法三章”,不仅有要求,还要有奖有罚、奖罚严明;检查持之以恒、奖罚公正守信。总之,孩子入学是家长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帮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次极好机会。

抓好孩子幼小过渡,让孩子一入学就有一个好的开端,是孩子成长的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机不可失,家长千万莫失良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宝早期教育 三岁定终身
怎样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
3-6岁儿童早期教育《六》
情商是什么?如何培养情商?
幼儿早期教育不等于早期知识传授
亲子阅读文献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